Workflow
非遗传承
icon
搜索文档
东风送暖  沙燕满天
人民日报· 2025-05-08 07:00
风筝行业现状 - 北京太阳宫公园内放风筝活动活跃,风筝品类丰富包括筒子状灯笼风筝、串状龙风筝、平面葫芦风筝等 [1] - 沙燕风筝作为北京非遗代表性项目,以做工细腻、绘制精美著称,传承人吕铁智专注该技艺40余年 [1] - 沙燕风筝形态相似但寓意多样,例如蝙蝠图案象征福到眼前,红色蝙蝠寓意洪福齐天 [1] 传统制作工艺 - 沙燕风筝传统技法包含扎、糊、绘、放四个步骤,扎骨架需使用一年陈竹并烤制5个部件严丝合缝 [2] - 现代材料逐渐应用但比例和弧度仍需遵循传统标准 [2] - 试飞环节要求风筝飞得好看,是制作流程的关键验收步骤 [2] 非遗创新与商业化 - 传承人缪伯刚在大观园开设风筝手工坊,推出沙燕元素文创产品如摆件、书签、扑克等,吸引年轻消费者 [4] - 将《红楼梦》金陵十二钗元素融入沙燕风筝设计,结合大观园红楼文化提升产品吸引力 [4] - 开展风筝研学体验活动,学员可线上报名学习扎骨架、绘图案等非遗技艺,实现沉浸式参与 [4] 文化传承模式 - 非遗传承强调实践参与,缪伯刚通过亲子制作经历激发兴趣并延续技艺 [4] - 手工坊通过游客互动体验扩大非遗影响力,形成文化传播与商业转化的双重效应 [4]
传,五代人共绣芬芳
人民日报· 2025-05-07 06:12
非遗传承与创新 - 王秀英作为徐州香包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从10岁开始制作香包,至今已有70余年,创作了《公子香帽》《鸳鸯戏水》等优秀作品 [2][3] - 王秀英的儿子孙建和儿媳从音乐教师转型为香包传承人,通过参加非遗研修培训计划,创新制作出"真棒"香包,采用丝绸布料和薰衣草填充,广受欢迎 [4] - 第五代传承人孙歌尧运用明暗缲针、3D打版等技术,将香包设计成钥匙扣、胸针、手机挂件等便携款式,推动传统技艺与现代需求结合 [5] 家族传承与技艺发展 - 王秀英的外婆、母亲传授她香包技艺,之后她又将技艺传给儿子孙建和孙女孙歌尧,形成家族五代传承体系 [2][3][4] - 孙歌尧在修复"八鸡香篮"过程中被传统技艺的美震撼,决心投身非遗传承,该作品现收藏于中国非遗馆 [5] - 家族成员通过工作室和培训活动扩大香包制作技艺的传播范围,确保技艺不会失传 [4][5] 政府支持与商业化探索 - 当地政府在潘安湖湿地公园为王秀英提供门面房作为香包工作室,推动非遗商业化运营 [4] - 孙建夫妇通过系统学习非遗管理知识,解决了工作室经营难题,并成功推出创新产品 [4] - 孙歌尧团队通过技术升级和产品多样化,进一步提升了徐州香包的市场吸引力 [5]
乡村沃土上的“青春引擎”
新华社· 2025-05-03 14:14
技术"担当" - 辽宁省东港市德祥村采用立体式草莓种植技术,通过特制土壤配方和红罐熏灯减少病虫害,每亩草莓可多增收1万多元 [4][5] - 成都平原农业职业经理人舒星宇团队实现全流程机械化操作,管理土地超4万亩,2024年投入近400万元升级育秧中心 [6] 创业"担当" - 湖南湘乡市陈坤创立油茶公司,采用"油茶树-黑山羊-鱼"生态种养模式,2024年综合产值突破3000万元,海外市场占比超30% [7][8] - 公司延伸产业链开发茶油衍生产品如沐浴露、护手霜,并在柬埔寨设立东盟办事处 [8] 文化"担当" - 重庆巫山县下庄村袁孝鑫创办扎染工坊,创新融入"天路"等元素,旅游旺季月营收达1万多元 [9] - 工坊带动村民发展酒坊、面坊等,并承接中小学研学活动,多渠道壮大村集体经济 [9][10]
方寸纸张里的古韵新生 非遗传承人如何让剪纸年画“跨界出圈”?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5-02 15:33
文章核心观点 我国是非遗大国,非遗保护传承关键在人,介绍了孟津剪纸河南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畅杨杨和天津杨柳青画社第四代彩绘技艺传承人王艳的非遗传承故事 [2][9][11] 畅杨杨相关 - 90 后孟津剪纸河南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畅杨杨五一前夕走进校园组织劳动主题剪纸活动,其不打草稿仅凭剪刀就能让纸“活”起来 [2] - 畅杨杨认为剪纸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记录,刻画了喜庆及农耕劳作场景 [4] - 儿时受奶奶影响接触剪纸,打工时将其作为消遣,2010 年剪纸大赛获奖后决定投身非遗事业 [6] - 不顾父母看法坚持钻研剪纸,走访多地找灵感,作品多次获全国大奖,2015 年成最年轻孟津剪纸代表性传承人 [8] - 如今畅杨杨想以青年人视角为剪纸赋能,让非遗走进更多人生活 [9] 王艳相关 - 天津杨柳青画社第四代彩绘技艺传承人王艳正在开展“老版复生”项目,力求还原并美化古版画和文献记载的年画 [11] - 王艳拆解传统技法并记录,贡献“新民间经验”,古版年画元素被开发成文创产品受年轻消费者喜爱 [13] - 王艳因人们喜爱收获文化认同感,坚定传承保护非遗信心,希望创作有时代属性的新年画 [13]
千年烧烤“非遗传承” 绿电汇集“美食盛宴”
中国能源网· 2025-05-01 16:45
嘉峪关烤肉在河西走廊,丝绸之路上远近闻名,历史悠久,最远可追溯到魏晋时期(距今约1700多年)。从当地"世界最 大的地下画廊"魏晋六号墓的出土的画砖上,绘有当时用三叉戟串着肉在火上烧烤的场景,生动的展现了古人烧烤的情形。"五 一"假期来临,嘉峪关市一年一次的烧烤节如期举行,当地各大市场和烧烤店烤肉飘香,游人如织,流连忘返与景区和烤肉店 之间。国网嘉峪关供电公司充分利用当地风能和太阳能丰富的特点,积极调度绿色能源加入烧烤盛宴,各烤肉店全部"以电代 煤"升级烤肉"非遗传承",既保护了环境生态,也促进了的烧烤品质,共同打造旅游和美食共享的丝路文化旅游名城。 在本届烧烤美食节各个保电阶段,该公司制订了缜密细致的保电方案,全力输送当地丰富的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到全市的各 大市场和旅游文化场馆,并积极抽调党员技术骨干组成党员服务队,对保电设备和线路进行全面消缺,加强设备特巡,积极联 系公安机关,发动群众护线员和广大员工日夜巡视保电线路安全,全力确保五一期间供电万无一失。 4月30日,嘉峪关市的大唐美食街和各大市场烧烤节活动现场摊位林立,人流如织,广大市民和游客尽情享受集美食、文 化娱乐为一体的味蕾盛宴和文旅大餐。此时,在这一 ...
仨理工科女生易拉罐巧做“凤冠”变废为宝
中国青年报· 2025-04-28 07:48
环保创意与传统工艺融合 - 安徽工业大学3名大一女生耗时4周用20个废弃易拉罐制作珠翠凤冠,融合传统美学与环保理念,在校园和网络引发关注[1] - 创作源自学校"创造学与创新创业能力开发"课程作业,要求利用废品再造新物,同时团队对传统工艺有共同热爱[1] - 课程通过"每日一设想、每周一交流、每学期一创意"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1] 材料与工艺创新 - 使用易拉罐金属质感模仿传统金属饰品效果,蓝色翠羽部分通过裁剪、喷漆模仿点翠工艺,凤凰纹样需绘制、裁剪、喷涂金漆并镶嵌立体鳞片[2] - 创新采用快递包装泡沫小球仿制珍珠配饰,借鉴景泰蓝掐丝珐琅技法用金属细丝装饰翠羽边缘以增强层次感[2] - 凤冠形制参照明代样式,融入艺术家王依雅《繁空录》设计元素,并通过历史文献雕琢细节[3] 制作挑战与非遗传承思考 - 制作过程中面临胶水控制不当导致漆色脱落、挑牌承重问题等挑战,最终通过铁丝加固解决[3] - 团队认为传承非遗需融入现代理念而非简单复刻,用易拉罐制作是传统与现代的对话形式[4] - 尽管简化工艺,团队仍深刻体会到传统工艺的复杂性和非遗传承人的匠心[4] 传统美学内涵与传播价值 - 凤冠采用红、金等象征吉祥的鲜艳色彩,龙凤云纹承载美好寓意,线条设计展现独特艺术韵味[4][5] - 短视频平台千万级粉丝量显示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喜爱热潮,团队认为数字媒介能助力非遗在当代找到新传承人[5] - 作品超越课堂作业意义,承载环保理念与传统工艺现代转化的双重价值[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