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半导体国产化
icon
搜索文档
新莱应材(300260):点评:国内半导体行业需求强劲,看好零部件业务增长带动业绩修复
国金证券· 2025-04-29 21:48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维持“买入”评级 [5] 报告的核心观点 - 2025年国内半导体设备需求强劲,食品和医药行业需求温和复苏,预测公司25 - 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28、4.91和6.69亿元,同比+45%/+50%/+36%,对应EPS分别为0.80/1.20/1.64元,公司股票现价对应PE估值为39/26/19倍 [5] - 看好国内半导体设备市场旺盛需求带动国产化率提升以及公司在客户端份额提升带来的业绩修复 [4] 财务数据总结 营收与利润 - 2024年全年营收28.49亿元,同比+5.08%;归母净利润2.26亿元,同比-4.05% [2] - 2024年四季度单季营收6.88亿元,同比-6.44%;归母净利润0.28亿元,同比-58.09% [2] - 2025年一季度营收6.73亿元,同比-2.33%;归母净利润0.51亿元,同比-25.56% [2] 毛利率与费用率 - 2024年综合毛利率25.72%,1Q25单季度毛利率23.82%,环比下滑 [3] - 1Q25销售费用率同比-0.8个百分点至5.35%,管理费用率上升0.7个百分点至4.63%,研发费用率4.11% [3] 净利率影响因素 - 1Q25净利率下滑至7.56%,受资产减值损失大幅增加658.39%(计提应收坏账1,660万元)及政府补助同比-45.86%影响 [3] 业务营收情况 - 2024年泛半导体营收8.61亿元,同比+29.9%;食品和医药类营业收入分别为16.80和3.05亿元,分别同比-2.84%和-3.16% [4] 未来财务预测 |项目|2025E|2026E|2027E| | ---- | ---- | ---- | ---- | |营业收入(百万元)|3,506|4,375|5,393| |营业收入增长率|/|23.04%|24.81%| |归母净利润(百万元)|328|491|669| |归母净利润增长率|44.77%|49.78%|36.22%| |摊薄每股收益(元)|0.804|1.203|1.639|[9] 业务亮点总结 - 聚焦洁净应用材料和高纯及超高纯应用材料,泛半导体与无菌包装材料双突破 [4] - 子公司山东碧海是国内液体食品无菌灌装机生产领军企业,能提供一体化配套方案,主持制定了无菌纸盒灌装机国家标准 [4] 市场相关报告评级情况 评级比率分析 |日期|一周内|一月内|二月内|三月内|六月内| | ---- | ---- | ---- | ---- | ---- | ---- | |买入|0|0|0|1|4| |增持|0|0|1|1|0| |中性|0|0|0|0|0| |减持|0|0|0|0|0| |评分|0.00|0.00|2.00|1.50|1.00|[11] 历史推荐和目标定价 |序号|日期|评级|市价|目标价| | ---- | ---- | ---- | ---- | ---- | |1|2023 - 07 - 13|买入|33.82|N/A| |2|2023 - 08 - 29|买入|25.90|N/A| |3|2023 - 10 - 27|买入|32.88|N/A| |4|2024 - 04 - 28|买入|23.92|N/A| |5|2024 - 08 - 27|买入|16.87|N/A| |6|2024 - 10 - 25|买入|25.16|N/A|[11]
淳厚基金调研上市公司胜科纳米,旗下淳厚利加混合A(011563)备受市场关注
新浪财经· 2025-04-29 13:46
基金概况 - 淳厚利加混合A(基金代码:011563)是淳厚基金旗下的一只混合型基金,成立于2022年7月29日 [1] - 现任基金经理由翟羽佳和江文军共同担任,翟羽佳自2022年7月29日起任职,总管理规模达0.02亿元 [1] - 基金投资目标是在严格控制风险、保持资产流动性的基础上,通过大类资产配置,力争为基金份额持有人创造超越业绩比较基准的稳定收益 [1] - 截至2025年4月25日,淳厚利加混合A近一年回报达10.25%,跑赢基金比较基准增长率(4.93%)和中证混合型基金指数回报(6.33%) [1] - 机构持有人比例达9.64%,半年间增长9.64个百分点,基金从业人员持有比例为85.21%,持有份额数达85.55万份 [1] 行业调研 - 半导体产业的快速发展助推半导体检测分析需求爆发 [2] - 半导体第三方实验室检测分析市场空间广阔,Labless模式逐渐受到行业认可 [2] - 半导体技术更新迭代催生大规模研发投入,持续增长的研发投入推动第三方检测分析需求增长,先进制程发展下检测分析需求持续提升 [2] 公司业务模式 - 采用以销定产的生产模式,实行订单式生产 [2] - 根据样品情况及客户需求进行个性化的检测分析方案设计,并按照测试方案对样品进行检测 [2] - 销售模式为直销模式,直接面向客户提供服务 [2] - 通过自身积累的半导体产业链先进检测技术与分析经验,以专业高效的检测分析能力为基础,实现客户营销 [2] 公司竞争优势 - 技术研发优势:分析能力聚焦先进工艺,先进制程的覆盖能力可以达到3nm [2] - 行业地位优势:业务体量已处于国内前列,具备行业内较为领先的市场地位 [2] - 市场认可优势:作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已在行业内树立较强的品牌效应 [2] - 人才优势:技术骨干人员多数具有顶尖院校及科研机构的学习和全球知名半导体制造、代工企业的工作经验 [2] - 国际化优势:在中国与新加坡均设有实验室,同部分国际巨头长期合作 [2] 公司发展规划 - 保持高强度研发投入,紧抓国内半导体发展机遇,在先进制程、先进封装、高性能芯片、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等领域持续布局 [2] - 重点加强车规级芯片失效分析、可靠性分析领域的布局 [2] - 积极拓展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新领域,向更加综合的检测分析厂商发展 [2] - 通过国内多点布局,扩大客户辐射范围,通过实验室的标准化复制模式,实现业务的快速拓展 [2]
华特气体:25Q1净利略降,产品端有序推进-20250429
华泰证券· 2025-04-29 12:15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维持“增持”评级,目标价 57.60 元 [1][4][6] 报告的核心观点 - 华特气体 2025 年 Q1 营收 3.4 亿元(yoy+2%、qoq+0.4%),归母净利 4440 万元(yoy-2%、qoq-15%),扣非净利 4128 万元(yoy-5%、qoq-10%),归母净利略低于预期,主要因费用率提高 [1] - 公司多个特气品种成长性良好,下游半导体国产化加速有望带动新一轮增长 [1] - 维持 25 - 27 年归母净利润 2.2/2.6/3.5 亿元,同比 +17%/+21%/+32%,EPS 1.80/2.18/2.87 元,给予 25 年 32 倍 PE 估值 [4]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公司经营情况 - 25Q1 综合毛利率 yoy+0.7/qoq+1.7pct 至 33.7%,期间费用率 yoy+0.4/qoq+3.2pct 至 18.7% [2] - 24 年经销收入占比同比 -7pct 至 22%,产品通过 4 家新加坡半导体厂认证并获订单,实现海外直销突破 [2] - 产品导入半导体头部企业顺利,24 年进入全国最大氮化镓和碳化硅生产厂商供应链,锗烷产品产业化并增加在韩、德企业销量,全产业链新产品乙硅烷送样认证 [3] - 2025 年聚焦高端产品技术攻关与产业化,推进乙硅烷、溴化氢等高端电子特气产品成果转化 [3] 盈利预测与估值 - 维持 25 - 27 年归母净利润 2.2/2.6/3.5 亿元,同比 +17%/+21%/+32%,EPS 1.80/2.18/2.87 元 [4] - 结合可比公司 25 年平均 33 倍 Wind 一致预期 PE,考虑部分项目早期阶段,给予公司 25 年 32 倍 PE 估值,目标价 57.60 元 [4] 基本数据 - 目标价 57.60 元,截至 4 月 28 日收盘价 51.42 元,市值 61.9 亿元,6 个月平均日成交额 1.1676 亿元,52 周价格范围 39.44 - 64.39 元,BVPS 16.59 元 [7] 经营预测指标与估值 |会计年度|2023|2024|2025E|2026E|2027E| |----|----|----|----|----|----| |营业收入(百万元)|1500|1395|1609|1976|2432| |+/-%|(16.80)|(7.02)|15.36|22.79|23.07| |归属母公司净利润(百万元)|171.12|184.78|216.84|262.05|345.74| |+/-%|(17.03)|7.99|17.35|20.84|31.94| |EPS(元,最新摊薄)|1.42|1.53|1.80|2.18|2.87| |ROE(%)|10.17|9.79|10.72|11.94|14.17| |PE(倍)|36.18|33.50|28.55|23.62|17.90| |PB(倍)|3.39|3.17|2.96|2.70|2.40| |EV EBITDA(倍)|19.01|18.14|17.50|14.19|10.95|[10] 可比公司估值表 |公司名称|股票代码|4 月 28 日股价(元/股)|4 月 28 日市值(亿元)|2025E EPS(元)|2026E EPS(元)|2027E EPS(元)|2025E P/E(x)|2026E P/E(x)|2027E P/E(x)| |----|----|----|----|----|----|----|----|----|----| |金宏气体|688106 CH|16.51|80|0.66|0.86|0.93|25|19|18| |中船特气|688146 CH|27.50|146|0.75|0.94|-|36|29|-| |广钢气体|688548 CH|10.79|142|0.29|0.39|0.51|37|28|21| |平均| - | - | - | - | - | - |33|25|19|[11] 盈利预测(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 - 包含 2023 - 2027E 年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详细数据及主要财务比率等信息 [16]
纳芯微港股IPO:270亿市值模拟芯片龙头“双平台”突围
经济观察报· 2025-04-28 19:20
文章核心观点 4月25日纳芯微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计划发行H股募资推进国际化战略 若成功将成苏州首家“A+H”双平台运作半导体企业 公司业务有亮点但也面临亏损等问题 港股IPO募资拟用于技术升级等 其A+H上市是国产化进程缩影也是对技术实力与战略执行力考验[1][4] 公司业务情况 - 公司为模拟芯片厂商 围绕下游应用场景组织产品开发 聚焦传感器、信号链和电源管理三大产品方向 覆盖汽车电子、泛能源及消费电子领域[1] - 2024年汽车电子业务收入占比提升至36.7% 产品进入比亚迪等头部新能源车企供应链 在数字隔离类芯片、汽车模拟芯片领域位列中国厂商前列[1] - 公司收购磁传感器企业麦歌恩拓展产品线 麦歌恩于2024年11 - 12月被纳入合并报表范围 两个月内实现营业收入7318.72万元[1] 公司财务情况 - 2022 - 2024年营收分别为16.7亿元、13.1亿元、19.6亿元 呈波动增长态势 但净利润连续两年亏损 累计亏损约7亿元(2023年 - 3.05亿元 2024年 - 4.03亿元)[2] - 亏损主因包括市场竞争加剧致产品价格大幅下滑(传感器均价降幅达64%)、研发投入高企(2024年研发支出5.4亿元 占营收27.5%)及股权激励费用增加[2] - 2024年营业收入196,027.42万元 较2023年增长49.53%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 40,287.82万元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9,505.33万元[3] - 2024年末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594,234.42万元 较2023年末减少4.26% 总资产767,357.59万元 较2023年末增长7.23%[3] 行业情况 - 国内模拟芯片厂商普遍面临毛利率下滑 行业集中度提升 头部企业份额争夺加剧[3] - 中国模拟芯片供应链依赖国际厂商 汽车芯片国产化率仅5%[4] 公司战略规划 - 港股IPO募资拟用于技术升级、海外市场拓展及产业链整合[3] - 公司计划建设全球销售网络、并购强化技术优势[4]
中科飞测20250427
2025-04-27 23:11
纪要涉及的公司和行业 - 公司:中科飞测 - 行业:高端半导体质量控制设备行业、国内量测设备行业、半导体检测行业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经营情况 - 2024 年营收约 13.8 亿元,同比增长 55%左右;2025 年 Q1 营收约 2.94 亿元,同比增长 25%左右,得益于产品多样化、客户群体扩大和市场认可度提升[3] - 2024 年和 2025 年 Q1 利润下降,因研发投入增加和股份支付费用影响,2024 年研发投入 4.98 亿元,占比 36.07%;2025 年 Q1 研发投入 1.2 亿元,占比 40.91%[5] - 2025 年 Q1 毛利率提升至 58%,因前道制程收入占比超 80%且先进制程设备收益显著,先进制程产品占比超 70%提升了相关产品毛利率[2][9][10] 产品进展 - 各系列设备向更先进制程或新兴先进封装领域升级迭代,OCD 设备 2024 年通过客户验证,明场和暗场设备反馈良好[2][6] - 重点研发纳米图形检测、暗场和 OCD 设备,明场设备小批量出货至国内头部客户,暗场设备覆盖国内大产线及头部客户,已出货近 10 台,OCD 设备完成客户产线验证并销售[2][11][12] - 其他系列量测设备配合国内最先进制程产线需求研发验证取得成果,如无图形、模后实现销售,3D AOI 及 3D 形貌检测设备在 HBM 领域应用并通过验证,最新一代 TOK 设备完成多台出货并覆盖国内头部客户[12] 收入及订单情况 - 产品结构上,无图形和图形销售分别占 50%和 20%销售收入,3D 形貌测量、模具检测和套刻精度产品各占 10%左右[7] - 2024 年全年平均每月新增订单约 2 亿元,2025 年 Q1 套刻精度测量设备占比超 10%,暗场纳米图形缺陷检测设备成芯片订单前三大之一[2][7] - 应用领域上,前道制程与先进封装保持 80/20 比例,2025 年 Q1 前道制程销售占比超 80%;制程上,高端制程比例持续增加,24 年底超 50%,25 年 Q1 继续提升;客户方面,前五大客户覆盖国内头部前道工艺与先进封装企业[7][8] 研发情况 - 2024 年加大明场、暗场及 OCD 光学类量测设备研发投入,推进电子束相关产品研发,计划今年出货;2024 年股份支付费用 8000 多万元计入研发费用致投入增长,未来布局完善后研发投入将趋稳[4][13] - 单光谱和多光谱技术在设备研发上有共性,可基于单光谱技术升级实现多光谱功能;多光谱设备去年底送样,验证周期 9 - 12 个月,预计今年四季度末出结果,进展顺利[26][27][28] 行业竞争与发展趋势 - 国内量测设备行业竞争激烈,检测仪器市场规模增长但国产化率低,未来几年国产化率将迅速提升,如无图形缺陷检测设备国产化率接近 50%[14] - 中科飞测竞争优势在于快速迭代产品、覆盖广泛种类、满足先进制程需求和建立客户信任,积累 200 多家长期客户,累计销售超 1000 台量检测产品[14] 未来展望 - 2025 年 Q1 收入增长未达往年 50%复合增速,全年预计保持 50%左右增长;因研发费用增速趋稳和费用率降低,2025 年有望盈利;订单预计稳定增长,但具体情况需更多时间预期[4][15] 外部影响 - 美国实体清单对中科飞测供应链和销售无实质影响,公司实施零部件多元化控制,主要销售区域为国内及日韩东南亚[4][17]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国内电子束设备研发有进展,但在满足先进制程客户需求和批量使用上有差距,公司将利用光学技术优势补充关键零部件推动其发展[18][19] - 明场检测设备单波长和宽光谱产品满足不同需求,目前以宽光谱为主要方向[20] - 2025 年存储大厂可能大规模导入国产量测设备,公司所在赛道订单增速可能高于行业龙头[20] - 国内客户对国产设备购买意愿强烈,受美国政策和设备赢得客户信任影响,订单增长希望大但时间不确定[21] - 国产化率受设备种类和工艺制程影响,目标是推出并验证量产设备提高国产化率[22] - 下游晶圆厂选择设备厂商考虑技术成熟度、成本效益比和技术保密程度[23][24] - 明场暗场检测领域,公司在许多先进制程产线是唯一供应商,因后期工艺配合精力需求大[25] - 公司成长逻辑分基本盘业务、明暗场检测和未来电子束 OCD 等新业务,明暗场检测价值占比高,暗场已拿批量订单,明场需时间推进[26] - 2025 年公司有明暗场检测产品测样和送样机台计划,同步进行老客户机台成熟度验证和新客户产品推广[31] - 先进制程是未来发展主要动力,2024 年公司收入中先进制程及存储占比 70%左右,前五大客户占比约 40%,未来 20 纳米及以上先进制程是主要方向[29][30]
上海车展直击:中国EV的竞争核心是AI
日经中文网· 2025-04-24 10:50
4月23日在上海市开幕的全球最大级别汽车展"上海国际车展"上,各公司展示了最新技术。奥迪、广州 汽车集团、重庆长安汽车,华为的驾驶辅助系统展位上摆满了众多合作厂商的汽车。 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的CEO靳玉志在4月22日的技术发布会上信心满满地表示,2024年是智能辅助 驾驶规模商用元年,2025年则是L3开启的元年。在上海车展期间,他还发布了新一代驾驶辅助系统。 最顶级系统将能够在高速公路上实现"L3"自动驾驶。 在中国政府的新能汽车促进政策下,中国的纯电动汽车(EV)不断普及。竞争的重心已转向自动驾 驶等汽车智能化。拥有AI技术的科技公司正在提高市场存在感。 华为通过AI创造汽车遇到的场景,学习如何规避突发事件。车辆搭载了组合高性能传感器和摄像头的 设备,以提高安全性。 广州汽车集团在介绍高端品牌传祺的新款SUV时,强调华为的技术是其亮点。 中国企业推进搭载先进驾驶辅助系统。艾睿铂(AlixPartners)公司的数据显示,2024年在中国销售的 乘用车中,近60%搭载了"L2"及以上的驾驶辅助系统,而美国则不到40%。 华为宣布2025年内将其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的研发团队从7000人增加到8000人 ...
俄罗斯全国产化28nm,即将量产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4-24 08:55
俄罗斯半导体本土化计划 - 俄罗斯计划在2030年前实现28纳米制程技术的本土化量产,目标应用于基于SPARC架构的Elbrus处理器 [1] - MCST研发副总监表示本土晶圆厂预计在2028-2030年间建成,但无法生产x86架构芯片,将专注于Elbrus等替代方案 [1] - 当前俄罗斯已完成350纳米光刻设备开发,ZNTC正在研发支持130纳米工艺的设备,但量产时间未明确 [1] 技术获取与设备现状 - 俄罗斯通过走私获得ASML PAS 5500系列光刻机,其最先进版本支持90纳米制程(193纳米ArF激光器) [2] - 本土设备技术进展滞后,350纳米工艺已实现开发,130纳米工艺设备仍在研发中 [1] Elbrus处理器的挑战与生态建设 - MCST强调依赖国产CPU(Elbrus)的必要性以规避外国技术风险,但面临软件移植和兼容性优化难题 [2] - 行业人士指出Elbrus生态不完善是主要障碍,过去因缺乏适配人才导致企业放弃采用该处理器 [2] - 建议优先投资教育和人才培养,构建支持性生态系统,而非强制推行技术替代 [3] 外部环境与行业背景 - 2022年俄乌冲突后,台湾限制对俄出口先进芯片,加速俄罗斯半导体自主化进程 [1] - Elbrus处理器需突破生态瓶颈,包括软件适配和专业人员储备,预计需5-8年培养周期 [2][3]
俄罗斯全国产化28nm,即将量产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4-24 08:55
俄罗斯半导体本土化计划 - 俄罗斯计划在2030年前实现28纳米制程芯片的本土化量产 目标基于自主研发的SPARC架构Elbrus处理器 [2] - MCST公司预计2028-2030年间建成28纳米晶圆厂 但明确无法生产x86架构芯片 需依赖Elbrus等自主ISA处理器 [2] - 当前俄罗斯晶圆厂已完成350纳米光刻设备开发 ZNTC正在研发130纳米设备 但更先进制程技术时间表未明确 [2] 技术进展与挑战 - 俄罗斯通过走私获得ASML PAS 5500系列光刻机 其最先进型号支持90纳米制程(PAS 5500/1150C) [2] - 行业人士指出Elbrus生态系统尚未成熟 六七年前因缺乏适配软件人才导致企业集成失败 [3] - 技术转型面临软件移植难题 需解决x86/Arm架构向Elbrus的兼容性与优化问题 [2] 行业发展建议 - 专家建议优先构建Elbrus生态系统 通过教育机构培养专业人才 预计需5-8年形成人才储备 [3] - 政府被呼吁采用激励政策而非强制手段 推动大学和培训中心进行长期人才培养 [3] - 行业认为国产CPU对国家安全至关重要 但需克服硬件替代带来的系统性挑战 [2]
中微半导体,增资至40亿
半导体芯闻· 2025-04-21 18:20
众所周知,中国正在加紧推进半导体的国产化进程,其中设备作为半导体产业的基石,其国产化水 平决定着整个半导体产业链的自主可控程度。近期有预测称,到2025年中国大陆半导体设备整体 国产化率有望达到50%,该消息引起了行业一众关注。究竟真实进展如何? 4月21日,企查查显示,中微半导体(上海)有限公司宣布注册资本由10亿元人民币增至40亿元人 民币,增幅达300%。通过增资,中微公司将进一步增强资金实力,加速技术研发和市场拓展,提 升在全球半导体设备市场的竞争力。 中微公司2024年财报显示,公司实现营业收入90.65亿元,同比增长44.7%,其中刻蚀设备贡献超 72亿元,同比增长54.7%,稳居国产刻蚀设备龙头。尽管净利润约16.16亿元,同比下滑9.5%,但 扣非净利润约13.88亿元,同比增长16.5%。这一下滑主要受研发投入激增影响,2024年研发费用 达24.5亿元,同比增长94.3%。公司创始人尹志尧表示,2024年人均销售超过400万元,达到设备 产业国际先进水平。 从出货设备来看,刻蚀领域,该公司的CCP刻蚀设备2024年生产付运超过1200反应台,创历史新 高,累计装机量超过4000反应台;薄膜 ...
中微半导体,增资至40亿
半导体芯闻· 2025-04-21 18:20
中国半导体设备产业动态 - 中国半导体设备国产化进程加速,预计到2025年国产化率有望达到50% [1] - 中微公司通过增资40亿元人民币(增幅300%)强化技术研发和市场拓展,提升全球竞争力 [1] - 中微公司2024年营业收入90.65亿元,同比增长44.7%,其中刻蚀设备贡献72亿元,同比增长54.7% [2] - 公司2024年研发费用达24.5亿元,同比增长94.3%,扣非净利润13.88亿元,同比增长16.5% [2] - 中微公司人均销售超过400万元,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 中微公司技术进展与产能 - CCP刻蚀设备2024年生产付运超过1200反应台,累计装机量超4000反应台 [2] - LPCVD设备累计出货量突破150反应台,2024年获4.76亿元批量订单 [2] - ALD设备和EPI设备研发顺利,后者已进入客户端量产验证阶段 [2] - 控股子公司超微半导体拟增资至1.6亿元,重点开发电子束量检测设备 [3] 中微公司战略布局 - 计划在成都投资30.5亿元设立全资子公司,建设研发及生产基地暨西南总部 [3] - 成都项目预计2025年开工,2027年投产,主要研发薄膜设备 [3] - 成都基地将包含研发中心、生产基地和配套设施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