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融合

搜索文档
“为一个节奔赴一座城” 336个非遗项目扎根成都,激活文旅消费新动能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5-22 22:10
非遗节概况 - 第九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将于5月28日启幕,聚焦非遗融入现代生活,展示非遗与科技融合发展的创新成果 [1] - 活动由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化和旅游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共同主办,近600个非遗代表性项目集中参展参演 [1] - 首次设立"主宾国+主宾城市"机制,邀请马来西亚及4个国际城市参与,6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近400位代表出席 [5] 科技赋能非遗 - 设置科技赋能非遗专题板块,16家研究机构和科技企业推出30余项可互动科技体验装置,包括VR数字展览、AI互动等 [3] - 数字化技术展示宋锦、缂丝等150种传统纹样,观众可通过触控AI生成个性化纹样 [3] - AR技术实现川剧变脸实时交互,沉浸式投影还原蜀锦织造过程 [3] 非遗与经济发展 - 开展非遗品牌IP授权展示和交易活动,2019年意向授权金额超4000万元,2023年签约授权金额达8200万元 [5] - 组织丝路锦绣展推动蜀锦蜀绣产业发展,227个非遗传统工艺类项目年度生产总值超300亿元,带动5万余人就业 [6] - "成都手作"非遗公共品牌累计帮助传承人销售产品超4亿元 [6] 文旅融合与产业带动 - 国际非遗美食周汇集8个世界美食之都和70余项饮食类非遗项目 [2] - 成都建成9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年均开展惠民活动超260场,覆盖30万人次 [6] - 道明竹艺村、文殊坊非遗街区等依托非遗资源吸引游客,形成可持续文旅资源 [6]
岭南数字创意大厦招商“放大招”!文博会上邀企业共绘千亿蓝图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22 20:06
岭南数字创意大厦项目概况 - 项目定位为粤港澳大湾区数字创意产业聚集地和文化产业新地标,总建筑面积约11.6万平方米,建筑高度149.95米,计划2026年投入运营 [2] - 战略定位包括主流媒体变革试验田、垂直文创产业园、人才高地和文化传承实验室,旨在构建企业全周期成长生态 [2] - 依托羊城创意产业园现有基础(400亿元产值规模、9家上市企业)和广州国际金融城资源,形成"文化+科技+金融"跨界联动 [2][6] 产业生态与招商策略 - 重点引进数字创意、智能科技领域企业,打造"IP开发-技术研发-内容分发-消费体验"垂直闭环产业链 [2] - 针对不同企业提供差异化方案:世界500强可享定制化空间和政策包,高成长企业享首年20%租金减免及股权投资计划,文化科技企业开放数据接口支持新业态开发 [6] - 计划设立岭南数字创意产业基金,覆盖文化IP数字化、AI、电竞等赛道,推出"租金换股权"等创新资本模式 [3] 游戏产业专项布局 - 天河区游戏产业服务中心落户园区,整合26家游戏企业(总产值约百亿元)及周边200多家文化新业态企业资源 [4] - 服务中心提供从软著申请到运营监管的全流程服务,并通过"穗园通"试点实现41项审批事项"一证准营" [5] - 科韵路游戏产业带已形成"东星嘉、西灵感、中途游"的集聚格局,从业人员近2000人 [4] 发展目标与规划 - 短期目标(2025年):完成岭南文化大模型测试,开放30家企业API接口,生成超50万件数字内容,举办行业大会吸引500+企业参与 [7] - 中期目标(2026年):签约率超50%,形成文化大数据与数字技术双引擎,年产值突破600亿元 [7] - 长期愿景(2030年):实现千亿产值,建设国家级数字产业示范园区 [7] 政策与资源支持 - 广东省出台网络游戏高质量发展政策,优化属地审批流程,设立广深双服务中心提升行政效率 [3] - 园区提供"政策+资源+服务"三位一体支持,包括政府政策、龙头引领(华为/腾讯/米哈游)、资本护航及媒体资源嫁接 [1][2] - 重点扶持50个"岭南文化大数据+"项目,开放跨境数据通道促进数字文博等新业态发展 [6]
来文博会穿越广东“时空隧道”,踏入两个平行世界
南方都市报· 2025-05-22 19:55
文博会参展亮点 - 公司参与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创新展广东馆打造 展示文化与科技融合新场景 主题为"创新引领潮流创意点亮生活" [1] - 去年展示"未来之眼"大模型展项 通过AI大脑"粤智"讲解和弧形屏地面屏数字内容 成为文博会亮点 [2] - 今年推出"沉浸式交互演绎时空隧道" 采用裸眼3D 体感互动 LED沉浸空间等技术 结合五面屏设计 成为网红打卡地 [2][5] - 同时参与文化与AR/VR/MR展区打造 加入裸眼3D环节 让沉浸式体验不限于设备 [3][7] 技术升级与创新 - 今年产品在沉浸感 互动性 智能化方面显著升级 从"展示型展项"迈向"体验型场域" [8] - "时空隧道"采用五面LED大屏 设计"空间颠倒"视觉效果 结合裸眼3D 体感识别 动态反馈 实现观众动作即时影响内容 [5][7][8] - 引入AI识别+人流行为判断系统 实现智能内容触发 比传统预设播放更智能 [8][9] - 内容表达更强调故事性和情感化 通过广东历史文化与未来图景 构建"时间旅行"叙事线索 [8] 文旅项目案例 - 升级澳门《水舞间》水上汇演 引入实时控制沉浸式光影系统 动态水幕投影技术 实现机械舞台与演员动作毫秒级联动 [9][10] - 打造珠海长隆宇宙飞船 粤剧艺术博物馆 沉浸式演艺《黄埔!黄埔!》等项目 聚焦沉浸感 互动性和本地文化 [12] - 推进"文化场景+数字技术+消费业态"联动 如夜间经济 特色街区 文旅演艺产品 [12] 发展战略与规划 - 提出"AI+显示+文旅"产业生态闭环 AI用于感知判断 显示技术提供沉浸视觉 文旅作为应用场景 [13] - 目标打造可持续运营 有商业变现和文化传播力的产品 如沉浸式街区 文旅主题IP展演 夜游经济+城市更新 [13][14] - 计划将模式复制到大湾区更多城市 实现"一地一故事" "一城一体验" 形成数字文化IP [12][14] - 通过全球文旅项目输出中国传统文化 如参加威尼斯双年展 用科技手段展示中华文化魅力 [15]
广东重磅发布!六大政策礼包引爆新机遇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22 19:28
广东文化产业整体表现 - 广东省文化产业增加值连续22年位居全国首位[4] - 2023年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达7806亿元 占GDP比重5 75% 较2017年增长62%[5] - 2024年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营收超2 5万亿元 其中文化制造业占比近50%[6][8] 重点企业及细分领域 - 华立科技为国内最大商用游乐设备发行商 产品覆盖50多国 客户包括环球影城 华侨城等[6] - 广州游戏机产品占全球1/5 东莞动漫衍生品占全球1/4[9] - 2019-2024年大湾区文化产业融资事件95起 总金额528 2亿元 其中1亿元以上融资占比69%[9] 科技融合与创新 - 2019-2023年文化科技融合投资额增长22% 研发人员占比居全国首位[11] - 威斯潮玩整合12家模具企业资源 实现开发周期压缩80% 量产周期缩短83%[8] - 元宇宙 VR AI等技术在文博会广泛应用 推动"智改数转"[10][11] 政策支持方向 影视产业 - 建立选题库 单项目最高扶持2000万元 票房达5000万元影片奖励300-3000万元[17][18][26] - 重点打造环珠江口影视产业带 构建全产业链生态[36] 电竞产业 - 目标2030年广深进入全球电竞最具影响力城市行列 引进2项以上国际顶级赛事[32] - 鼓励游戏企业融入传统文化元素 构建"双核多点"产业布局[37] 网络视听 - 计划打造20个国际竞争力直播平台 30个国家级技术应用案例[33] - 推动广州成为"全球网络直播之都" 深圳成为"数智视听创新之都"[38] 动漫产业 - 对获国际奖项的动画作品最高奖励100万元 重点动画电影扶持最高2000万元[25][26] - 依托东莞制造优势发展"谷子经济" 推动IP出海[39] 产业集聚效应 - 形成影视 电竞 动漫 网络视听四大核心赛道 头部企业集聚效应显著[35][38] - 政策覆盖全产业链 包括创作 制作 发行 科技应用等环节[17][25][32]
首批76条文化旅游产业链场景清单发布,成都市文化旅游产业链创新场景供需发布会今日举行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5-22 18:44
每经记者|谢陶 石普宁 每经编辑|唐元 主持人戴着影目科技眼镜进行提词,强大的AI现场实时翻译;以星蓝星、元梦空间、世优宇宙等成都数字文创代表企业带来的创新产品令人应接不暇…… 5月22日,以"文创天府·蓉耀未来"为主题的成都市文化旅游产业链创新场景供需发布会在成都高新区拉开帷幕。本次活动,旨在深入推进"立园满园", 常态 化开展"进解优促"行动,加速推动创新场景应用,充分挖掘城市文化旅游场景资源和新技术、新产品供给资源。 本次发布会包括数字文创政策及金融服务解读、场景清单发布等环节。来自成都的文创及文旅产业园区、重点国有企业、博物馆、行业商会协会及民营企业 代表等齐聚一堂,进行深入交流对接。作为最为瞩目的环节之一,成都市文化旅游产业链创新场景供需清单正式发布,释放产业发展多重机遇。 记者从主办方了解到,首批文化旅游产业链场景清单共76条,其中场景需求37条,场景供给39条,涵盖了数字文创、旅游、音乐、体育、会展等文化旅游产 业链重点领域。 本次活动由中共成都市委宣传部、成都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成都市体育局、成都市博览局主办,成都市文化产业发展促进中心承办,成都市民营经济发展促 进中心、上交所西部基地、交子金融 ...
广东首次出台网络视听新政:培育20个头部直播平台,打造全球网络直播经济高地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22 16:17
行业政策 - 广东省发布《关于推动广东网络视听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9条政策举措,旨在强化竞争优势并解决现存问题 [1] - 政策聚焦资金扶持、金融支持、产业园区升级、内容供给提升、全产业链布局、直播经济发展、文化科技融合、大湾区协同及人才引育等领域 [1] 产业布局 - 构建"双核引领、多园支撑"格局:广州定位"全球网络直播之都",深圳打造"全球数智视听创新之都",并推进智慧视听云产业园及"湾区国际数智视听服务谷"建设 [2] - 支持佛山、韶关等6地市建设差异化省级网络视听园区,目标培育2-3家国际知名视听领军企业 [2] - 强化中国(广州)超高清视频创新产业园区,联动央视共建文化元宇宙空间及AIGC超高清内容生成平台 [2] 技术创新 - 推动"文化+科技"融合,鼓励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在智慧广电领域应用,增强微短剧等内容吸引力 [2] - 推广"视听+"在文旅、教育、医疗等垂直场景的沉浸式、交互式应用 [3] 区域协同与国际拓展 - 建立湾区网络视听产业联盟及数字资产交易平台,通过国际节展(如中国国际新媒体短片节)助推内容"破圈出海" [3] - 创新"湾区国际节展+精品推介团"模式,包括大湾区短视频展播及创作者大会等活动 [3] 直播经济 - 依托广州商贸底蕴及广交会平台,打造湾区特色直播电商经济带,目标吸引国际平台落地并形成20个头部直播平台 [3] - 探索"直播+社交+金融"新型消费模式,促进文化消费融合创新 [3]
超50家链主企业进驻“文化科技应用厅”,打造文化与科技融合生态
南方都市报· 2025-05-22 16:01
展会概况 - 第二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于5月22日至26日举行 主题为"创新引领潮流 创意点亮生活" 主会场设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 全市设52个分会场 [1] - 共有6280家政府展团、文化机构和企业线上线下参展 全球65个国家和地区、305家海外展商线上线下参展 [1] - 线下主会场设8大展馆 包括3个综合馆和5个专业馆 各展馆面积2万平方米 总面积16万平方米 [1] 广东展团亮点 - 大湾区馆有500多家文化企业参展 涵盖6大千亿产业集群 展示超过两万个技术含量高、互动性强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2] - 全馆采用"一轴两线"布局 "产业线"设置"1+6"产业矩阵 "地区线"组织全省21个地市参展 [3] - 发布影视、演艺市场等6个领域的扶持政策"政策包" 精选16个重点项目集中签约 [4] - "文化科技应用厅"有50多家链主企业进驻 设置6个文化与科技融合板块 [5] - "特色文化创意厅"展示农文旅体教融合案例 推介精品旅游线路和优质民宿产品 [6] - 举办50余场交易洽谈会 上线"粤文购"专区商品超2000款 开展27场主题直播活动 [7] 创新亮点 - 新设人工智能展区 60余家人工智能企业参展 通过AI全应用场景呈现等方式打造创新亮点 [8] - 首次开发上线"AI会展助手:文小博" 优化多元购物渠道 实现精准供需对接 [9] - 首次打造"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演艺出海推介舞台" 汇聚11个省市的超过100个演艺项目 [9][10] - 聚橙集团在南山文体中心推出演艺精品展演 构建立体化的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形式 [11] 展馆扫描 - 9号馆、11号馆展示各省市优质文化企业及产品 包括读者集团、长影集团、芒果卫视等企业 [12] - 10号馆"文创中国"展区有100余家机构和企业参展 集聚全国知名IP重量级文创产品 [13] - 12号馆重点展示工艺品、非遗产品 首次推出非遗茶会雅集和乡村文化振兴展区 [14] - 13号馆集中展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发展成果 腾讯、优必选等58家人工智能企业参展 [15] - 14号馆展示影视、版权、游戏电竞等领域创新成果 将举办2025亚太电子竞技大赛 [16] - 15号馆重点展示各地文化旅游资源和新型旅游消费场景项目 [17] - 16号馆打造艺术与设计展览品牌 组织知名艺术、设计机构参展 [18]
广东出台《关于推动广东网络视听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22 14:47
资金扶持与金融支持 - 创新支持方式通过资金扶持、资源整合与创新合作推动网络视听产业发展,重点支持优质内容创作、前沿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引进等关键领域 [1] - 鼓励广东平台企业对接金融市场进行各类资本市场融资,支持中小视听企业与金融机构合作,对国家级(省级)产业园区内中小企业的融资担保项目给予代偿损失补助 [1] - 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1] 产业园发展 - 深入推进超高清电视先锋行动计划重点项目,强化中国(广州)超高清视频创新产业园区等国家级园区的示范引领作用 [2] - 发挥"视听双子引擎"驱动效应,将广州打造为"全球网络直播之都"、深圳打造为"全球数智视听创新之都" [2] - 优化"1+N"视听产业园区孵化体系,推动建设"湾区国际数智视听服务谷",支持地市建设差异化省级园区并提供租金减免、设备共享等服务 [2] 内容供给 - 扶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网络视听精品佳作,讲好中国故事、湾区故事、广东故事 [3] - 鼓励融合创新,运用前沿技术增强作品表现力,设立"湾区网络视听好节目"评选计划,重点扶持创新性、文化底蕴和市场潜力的项目 [3] - 对聚焦岭南文化传承与创新、展现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成就的项目予以重点支持 [3] 产业链布局 - 支持高科技文化装备基地建设,构建"一基地一平台多园区"的装备产业空间布局 [4] - 打造文化元宇宙空间、AIGC超高清视听内容生成平台,推动超高清大小屏融合传播 [4] - 依托超高清技术创新实验室推动人工智能、沉浸式技术在内容生产、平台推送、终端交互中的深度开发与应用 [4] 网络直播经济 - 推动建设集直播孵化、供应链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集聚区,形成湾区特色的网络直播及电商产业经济带 [5] - 吸引全球知名直播电商平台在粤设立区域总部、数据中心和创新实验室,推动打造20个全国领先的头部直播平台 [5] - 探索"直播+社交+金融"消费新模式,支持文化传承、知识传播等高品质直播品牌 [5] 文化科技融合 - 鼓励原创科技攻关,对新设国家级(省级)广电视听技术重点实验室的依托单位给予奖补 [6] - 支持降低算力使用成本,对租用省内公共算力进行影视后期制作或视听大模型训练的企业给予奖补 [6] - 推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数字人等技术在智慧广电、智慧校园等领域的应用,支持打造30个国家级示范案例 [6][7] 湾区产业协同 - 推动建立"湾区网络视听产业联盟"和"湾区网络视听产业促进会" [7] - 办好中国国际新媒体短片节等节展活动,支持组建"湾区视听精品推介团"参展 [7] - 鼓励广东平台企业开拓海外市场,对海外设点、合拍、版权输出的优质项目给予奖补 [7] 人才引育 - 重点引进核心技术研发、内容创作运营等网络视听领域高层次人才 [8] - 鼓励高校、文化单位与行业企业共建"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支持重点平台企业与影视艺术类院校合作构建实训体系 [8] - 支持重点平台企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联动行业协会加强政策服务类培训 [8] 政府服务优化 - 深化"主动、移动、贴近"的服务理念,为网络视听企业解决实际问题,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9] -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立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推动建设"数字资产(网络视听)湾区交易服务平台" [9]
技术为骨、文化为魂,让传统制造业实现“华丽转身”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22 14:02
文化与科技的"携手共赴",将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打开更广阔的"星辰大海"。 本报评论员胡光旗 5月22日,第二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以下简称"文博会")正式拉开帷幕。主会场设 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全市各区共设立52个分会场。本届文博会为期5天,将展出文化产品超过12万 件,4000多个文化产业投融资项目将在现场进行展示与交易。 今年的文博会,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带来的文化新质生产力形态裂变,让我们看到了"技术为骨",为文 化产业行稳致远带来的无限可能。在人工智能、元宇宙、虚拟现实、数字展厅、云技术的支撑下,我们 足不出户就能跟随李白饱览盛唐风貌、零距离与敦煌文明"亲密接触"。而更加值得关注的事,本届文博 会上,一大批人形机器人与游客进行了一次"触及灵魂"的深入交流:机器人指引路线、实时讲解、跨语 种交流、棋艺对决、调制咖啡。这既是文化创意,更是科技创新,是"科技+文化"新质生产力的突破。 今年的文博会上,既有来自敦煌充满丝路风情的各类非遗工艺品和各类文创产品,也有以粤港澳大湾区 为代表的智能座舱、人形机器人、AI眼镜等兼具实用和美学价值的产品。文化产业和制造业在本次文 博会上的深度融合,是突破传 ...
从重生文学到动漫大片,广东文化IP让老外直呼上头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22 13:07
中国文化产品出海热潮 - 中国文化产品在东南亚国家受到广泛欢迎,包括国产动画《雄狮少年》《熊出没》、游戏《王者荣耀》、网文和短剧等 [1] - 第21届文博会成为文化出海的重要平台,吸引上万海外采购商和专业观众参会 [3] - 广东企业成为文化出海的"头雁",文化产业是广东支柱产业之一 [3] 广东文化产业实力 - 广东规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超过1万家,占全国七分之一 [3] - 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已连续20年保持全国领先 [5] - 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额占全国近四成,覆盖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 [6] 文化出口格局 - 形成以数字出版、创意设计、文化产品和设备制造为特色的文化出口格局 [8] - 网络文学、网络游戏、短视频、影视内容成为文化出海"新四样" [8] - 2024年广东游戏出海营收规模达423.6亿元,逆势增长9.9%,其中99%来自移动游戏 [10] - 游戏主要营收来自日本、北美等发达国家市场 [11] 短剧和影视出海表现 - 深圳枫叶互动ReelShort短剧APP在海外一炮而红 [13] - 粤企光盒动力登上"TIKTOK短剧承制服务商榜首",计划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短剧好莱坞 [15] - 喜羊羊、熊出没、猪猪侠等广东国漫IP登陆海外主流平台 [16] - 《哪吒之魔童闹海》背后有约十家粤企参与 [16] 产业链和生态出海 - 文化出海从单一产品发展到产业链和生态出海 [18] - 东莞潮玩企业将IP热度转化为订单,华强文化科技集团与伊朗共建"方特卡通动漫园" [18] - 酷狗音乐面向印尼、越南等开启数字版权出海业务 [18] 科技赋能文化出海 - 2019-2023年广东文化科技融合投资额增长2倍 [20] - 文化制造研发人员占比达22%,居全国首位 [20] - AI、AR等技术已应用于文化产品生产和分发运营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