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财政政策

搜索文档
财政部发声!今年财政政策要持续用力、更加给力
券商中国· 2025-03-24 16:56
今日,财政部发布2024年中国财政政策执行情况报告。报告提到,2025年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持续用 力、更加给力,具体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提高财政赤字率,加大支出强度、加快支出进度。二是安排更 大规模政府债券,为稳增长、调结构提供更多支撑。三是大力优化支出结构、强化精准投放,更加注重惠 民生、促消费、增后劲。四是持续用力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促进财政平稳运行、可持续发展。五是进 一步增加对地方转移支付,增强地方财力、兜牢"三保"底线。 报告原文如下: 2024年中国财政政策执行情况报告 来源:财政部调研小组 综述 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面对外部压力加大、内部困难增多的严峻复杂形势,在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 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扎实推动 高质量发展,全年主要发展目标顺利完成,中国式现代化迈出新的坚实步伐。 各级财政部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 持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加力、提质增效,有效落实存量政策 ...
财政部重磅!2025年要提高财政赤字率,安排更大规模政府债券
证券时报· 2025-03-24 16:47
财政政策核心方向 - 2025年财政政策将更加积极,聚焦扩大内需、提振消费、增加民生保障和基建投资[2] - 计划提高退休人员养老金及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推进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2] - 统筹政府债券发行以支持关键领域投资,加快形成实物工作量[2] 财政收支执行情况 - 2024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1.97万亿元,同比增长1.3%,其中税收收入下降3.4%,非税收入增长25.4%[8] - 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8.46万亿元,增长3.6%,科技支出增长5.7%,农林水支出增长12.4%[10] - 中央财政赤字规模4.06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1万亿元[4] 重点领域政策支持 消费与投资 - 300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用于设备更新和以旧换新,带动四季度社零增长3.8%[20] - 汽车和家电以旧换新分别超680万辆、6200万台,相关销售额1.3万亿元[20] - 专项债券支持4万余个项目,其中3500亿元用作交通基建项目资本金[13] 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 - 中央本级科技支出大幅增长,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奖补资金31.17亿元覆盖1039家企业[23] - 制造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长9.2%,工业技改基金带动社会资本超2万亿元[24] - 新能源汽车销量1286.6万辆,同比增长35.5%,占汽车总销量比重首破40%[22] 民生保障 - 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提高至670元/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达94元/人[46] - 发放国家助学贷款955亿元,惠及3400万人次,贷款额度提高至本科生2万元/年[16] - 中央财政安排1.1万亿元保障养老金发放,全国统筹调剂资金规模2533亿元[43] 地方政府债务管理 - 新增6万亿元债务限额置换存量隐性债务,预计节约利息支出6000亿元[15] - 专项债券管理机制优化,资本金比例上限由25%提至30%,新增5个投向领域[51] - 2024年隐性债务规模从14.3万亿元降至2.3万亿元[15] 区域与绿色发展 - "三北"工程补助120亿元,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首次超90%[25][26] - 大气污染防治资金340亿元,PM2.5浓度同比下降2.7%[25] - 非常规天然气占国内供应量近40%,中央财政安排清洁能源专项资金[33] 外贸与外资支持 - 对43个最不发达国家100%税目产品实施零关税,降低1010项商品进口暂定税率[34] - 中欧班列枢纽纳入启运港退税政策,新增郑州、重庆等铁路离境港[34] - 上海自贸区试点离岸贸易印花税免征政策[35] 注:数据均引用自原文标注段落,未包含风险提示等非核心内容
充分发挥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牵引作用|宏观经济
清华金融评论· 2025-03-12 18:56
文章核心观点 《政府工作报告》对“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作出具体部署,既考虑年度预期目标,又增强中长期发展动能,财政政策总量上支出强度加大、结构上优化、实施上注重系统集成,以稳定预期、激发活力,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2][3] 分组1:财政政策总量情况 - 支出强度更加给力,4%赤字率为本轮积极财政政策实施以来最高水平,今年赤字规模5.66万亿元,比去年增加1.6万亿元,新增政府债券规模比去年增加2.9万亿元,逆周期调节力度明显加大 [3][4] - 今年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4.4万亿元,比去年增加5000亿元,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1.3万亿元,比去年增加3000亿元,拟发行特别国债5000亿元支持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补充核心一级资本,合计新增政府债券总规模达11.86万亿元 [4] 分组2:财政政策结构情况 - 坚持有保有压,严控一般性支出,突出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今年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均接近4.5万亿元,分别增长6.1%和5.9%,科学技术支出超1.2万亿元,增长8.3%,卫生健康、住房保障等领域支出也保持较高增幅 [6] - 一揽子化债方案取得积极成效,去年一次性增加6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务限额政策实施后,地方共发行置换债券2.96万亿元,利率平均下降超2.5个百分点,今年2万亿置换债券额度尽早发行使用,叠加4.4万亿元新增债务限额,地方政府有更多财力空间 [7] 分组3:财政政策实施情况 - 更加注重把握时度效,出台实施政策能早则早、宁早勿晚,注重抓好存量政策落实、推动政策效应持续有效释放,增量政策靠前实施,提高政策实效、增加可预期性和透明度 [5] - 更加注重系统性集成,加强财政、货币等政策协同以及与改革开放举措的协调配合,完善部门沟通、协商反馈机制,加强上下联动、横向协作,确保政策同向发力、形成合力 [8]
政策高频 |中央财政预留充足空间
申万宏源宏观· 2025-03-11 23:23
政策导向与战略部署 - 经济大省需承担更大责任,强调科技创新与人才培育,新增破除地方保护、区域协同及民生问题解决要求[1] -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推动科技与人才互动,新增教育评价体系、学校管理自主权、"双减"深化及数字化战略部署[1] - 国内大循环为核心,提出文旅康养融合消费升级、"绿电+先进制造业"绿色发展、西南开放枢纽建设及巩固脱贫成果[2][3] - 京津冀产业协同创新、传统产业科技赋能、雄安新区高标准建设为重点方向[3] - 宏观政策组合为积极财政与适度宽松货币,聚焦居民增收、供给优化、市场壁垒破除以激发消费潜力[3] 财政与货币政策 - 2025年财政赤字率按4%安排,规模达5.66万亿元,同比增1.6万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9.7万亿元,同比增4.4%[6] - 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4.4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1.3万亿元,中央转移支付10.34万亿元(同口径增8.4%)[6] - 货币政策将择机降准降息,科技创新再贷款规模从5000亿扩至8000亿-1万亿,推出债券市场"科技板"[6][9] 行业金融支持措施 - 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扩围,研究配套融资制度支持新模式,小微企业融资协调机制扩大至更多民企[7][9] - 消费金融优化:提高贷款额度、延长期限,聚焦长期大额需求;科技金融试点包括股权投资、保险资金长期投资、并购贷款比例提至80%及期限延至10年[8][9] - 知识产权金融生态试点破解质押难题,覆盖登记、评估、处置环节[9] 平台经济监管与营商环境优化 - 平台经济监管聚焦收费透明化(出台合规指南)、直播电商规范(专项抽检及监管办法)、促销规则公平及算法透明度提升[10][11] - 涉企执法整治重点查处乱收费、乱罚款,推行"守信免检"及非现场监管,严格查封程序审批与监督机制[11] 新质生产力与民生投入 - 新质生产力培育通过1万亿元国家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聚焦硬科技)、高素质人才培养及开放创新生态构建[6] - 民生领域支出倾斜,卫生健康、住房保障保持高增幅,中央财政预留政策空间应对不确定性[6]
中国“择机降准降息”,但也有副作用
日经中文网· 2025-03-07 11:05
记者会上的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3月6日、北京)(目良友树摄影) 在金融市场,越来越多观点认为"(宽松性)货币政策的方向明确"。考虑到今后的货币宽松,抢先 购买债券的动向正在变得活跃。但人民币贬值将给降息带来难题,银行的贷款利率也有可能下 降,从而挤压利差…… 从中国经济来看,房地产不景气已持续3年半,消费等内需不足正在长期化。中国在2024年12月举行的 经济领域重要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加强货币宽松的方针。 在金融市场,越来越多观点认为"(宽松性)货币政策的方向明确"(中国证券公司分析师)。考虑到今后的 货币宽松,抢先购买债券的动向正在变得活跃。 中国国债在广泛年限的收益率下降(债券价格上涨)。30年期和20年期的收益率已经低于日本国债。 作为长期利率指标的10年期国债也接近出现中日收益率的逆转。3月6日,10年期日本国债的收益率突破 了1.5%的心理关口,而中国国债徘徊在1.7%左右。 对于中国人民银行来说,人民币贬值将给降息带来难题。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接近1美元兑约7.2元人民 币,这是自2007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中国人民银行(央行)行长潘功胜3月6日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择机降准降息"。将通 ...
李迅雷再谈黄金:调整可配置,但千万不要追涨
聪明投资者· 2025-03-06 11:10
文章核心观点 - 李迅雷认为未来黄金价格会继续上涨,但2025年涨幅不如2024年,普通人投资黄金不要追涨,调整到一定位置可买入;2025年消费有望起来,股市提振关键在于经济增长内循环畅通,要引导中长期资金入市需让A股基本面变好;民间投资低迷与人口红利消减、产能过剩有关,应转向发展服务业;建立投资者对中国股市的信心需政策和改革双管齐下;A股市场投资可关注新兴产业和分化带来的机会;发掘银发经济需让老年人敢消费,开放相关行业并细分市场 [1][5][19][24][33][45][48] 黄金投资 - 李迅雷2月预判黄金有向上趋势,全球经济减速下2025年涨幅不如2024年,普通人别追涨,调整到位可买入 [1] - 2016年初开始推荐黄金,因世界局势动荡、货币贬值,黄金长期看涨,建议投资时20%配置黄金 [2] - COMEX黄金2月24日刷新历史高点2974.0美元/盎司,回调3%后重拾升势,现徘徊在2930美元附近 [1] - 2024年黄金市场强劲因货币泛滥和区域性冲突,黄金有避险和保值需求,未来货币超发会使金价继续上涨 [48][49][53] - 2024年诸多央行增持黄金储备,2025年预计延续 [51] 消费与经济 - 李迅雷认为2025年消费能起来,但2026及以后需治本促消费,如提高最低工资水平 [4][7] - 消费起来能带动消费股表现和股市,经济内循环畅通需改善经济结构,发展高端制造,让一般制造业优胜劣汰 [6][8] 股市相关 - 稳住股市要先稳住经济,让经济内循环畅通,消费起来股市会有表现 [5][6] - 中国股市估值便宜,股息率3%远超美国标普500和纳斯达克,但因企业成长预期不足不涨,PEG小于1才有投资价值 [9][10][12] - 引导中长期资金入市关键是让A股基本面变好,增长具可持续性,消费起来能拉动上市公司业绩增长 [15][16] - A股市场存在公司治理缺陷,需政策更有力度,积极财政政策应充分利用,推进财税改革 [24][31] - 2025年A股市场有希望,投资可关注新兴产业和分化带来的机会,注意强者恒强趋势,抓住收购兼并政策机遇 [32][41][42] 民间投资 - 民间投资低迷因人口老龄化加速、人口红利消减致用工成本上升,以及过去“投资竞赛”导致产能过剩 [22][23] - 政策对制造业支持力度大,服务业还有发展空间,应转向发展服务业 [23] 银发经济 - 发掘银发经济要让老年人敢消费,开放部分行业、降低门槛,细分市场满足不同收入群体需求 [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