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概股回港上市
搜索文档
禾赛科技回港上市首日冲高后跌近20% 高比例低折扣发行埋雷 破发期间稳市商中金未使用绿鞋资金稳市
新浪财经· 2025-10-24 16:08
禾赛科技港股IPO核心概况 - 公司于9月16日在港交所主板挂牌上市,实现美股、港股双重主要上市,标志着沉寂两年的中概股回港通道重启 [1] - 上市首日股价冲高后持续走弱,截至10月23日收盘价171.40港元,较发行价212.80港元下跌19.5%,较首日最高价跌幅达28.8% [8][9] 发行规模与市场认购 - 本次IPO需求火爆,香港公开发售获168.65倍认购,国际配售获14.09倍认购 [2] - 公司全额行使15%的发售量调整权及绿鞋机制,绿鞋前募资41.6亿港元(约5.3亿美元),最终募资规模达47.8亿港元 [2] - 发行比例高达14.4%,为2022年以来中概股回港项目中第二高,仅次于宝尊电商的17.8%,远高于同期项目平均3.6%的发行比例 [2][3] 基石投资者与配售结构 - 引入高瓴、泰康人寿、WT资管等基石投资者,合计投资1.48亿美元,占最终发行规模的24.1% [4] - 基石投资者及关联方通过基石投资和国际配售合计投资规模达15.8亿港元,占发行规模的33.1% [4][5] - 高瓴为最大投资方,基石投资5.5亿港元,并通过国际配售追加投资1.6亿港元 [4][5] 发行定价策略分析 - 发行定价为212.80港元/股,较其美股前一日收盘价仅折让1.6%,显著低于2022年以来中概股回港项目平均3.1%的发行折扣 [6] - 在高发行比例背景下采用低折扣策略,偏离行业惯例,万国数据、宝尊电商等类似高比例发行项目均提供了更高的折扣 [6][7] - 定价时点公司美股股价正处于连续上涨的历史高位区间,进一步加大了低折扣发行的风险 [7] 后市表现与稳市机制 - 上市后股价持续下行,基石投资者出现显著浮亏,高瓴合计投资7.1亿港元,账上浮亏1.1亿港元 [8][11] - 稳市商中金公司在股价破发后未进行任何护盘操作,绿鞋机制形同虚设 [10] - 市场分析认为放弃稳市可能是为了全额行使绿鞋以多募集15%的资金,但此举严重损害了市场信心 [10][12]
快讯 | 中概股回港上市潮再提速!多家企业密集登陆港交所
搜狐财经· 2025-10-21 09:50
中概股回港上市动态 - 禾赛-W于9月16日登陆港交所,成为今年中概股回流香港的首家公司 [1] - 10月以来,文远知行于14日获批境外上市备案,该公司已在纳斯达克上市且市值达32.94亿美元 [1] - 小马智行于10月14日获批并于17日通过港交所聆讯 [1] - 天境生物于10月17日宣布将实现纳斯达克与香港双重上市 [1] 公司业务与市场地位 - 文远知行是一家手握7国自动驾驶牌照的企业 [1] - 小马智行在中国一线城市提供无安全员收费自动驾驶服务 [1] - 天境生物寻求双重上市以助力拓展亚洲市场与投资者基础 [1]
小马智行等多家中概股加快推进回港上市
证券日报· 2025-10-21 00:40
中概股回港上市趋势 - 近期多家中概股公司加快推进回港上市进程,例如禾赛科技于9月16日在香港上市,天境生物于10月17日宣布回归香港市场实现双重主要上市,文远知行和小马智行于10月14日获得中国证监会境外上市备案通知书,其中小马智行已通过港交所上市聆讯 [1] - 自2019年阿里巴巴成功回港第二上市并首发募资约1012亿港元以来,京东、网易、百度等互联网巨头陆续回港,截至当前共有34只中概股通过双重主要上市或第二上市方式登陆港股 [1] - 2025年回港上市企业普遍选择双重主要上市方式,其优势在于可直接被纳入沪深港通,吸引南向资金流入,从而提升估值与流动性 [2] 上市企业特征与市场影响 - 回港上市企业行业分布出现变化,从早期以互联网和生物科技企业为主,转向2025年集中于自动驾驶、生物医药、激光雷达等硬科技领域,体现中国产业升级趋势 [2] - 多数回港上市公司市值在港股市场中位居前列,例如阿里巴巴在港股市值超过3万亿港元,京东、网易、携程等公司港股市值均超过3000亿港元 [2] - 禾赛科技于9月16日登陆港交所,首发募集资金约41.6亿港元,成为近四年来中概股回港最大规模融资项目,文远知行和小马智行在纳斯达克交易所的总市值分别为32亿美元和69亿美元 [2] 市场环境与监管支持 - 港交所自2018年修订《上市规则》允许同股不同权架构公司及未盈利生物科技企业上市以来,为中概股回归创造了良好制度环境,并于8月4日起正式实施IPO定价机制改革以提升定价效率和吸引国际发行人 [1][3] - 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在5月7日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要创造条件支持优质中概股企业回归内地和香港股市 [3] - 更多优质中概股回归港股有助于增强市场流动性、丰富投资标的、吸引国际资金回流,同时能优化港股市场产业结构,提升市场成长性和资金吸纳能力 [1][3]
中概股启动新一轮回港上市,什么信号?
证券时报· 2025-10-19 13:00
中概股回港上市潮概况 - 以自动驾驶、生物医药为代表的新经济公司正掀起新一轮回港上市浪潮 [1] - 在全球资本市场格局重塑及地缘政治不确定性增加的背景下,中概股回归港股的步伐再次加速 [3] - 此次回归潮由技术密集型的新经济公司领衔,或将完善港股市场生态 [1] 代表性公司动态 - 禾赛-W于9月16日成功实现港美双重上市,成为今年中概股回流香港第一股 [1][3] - 文远知行于10月14日通过中国证监会境外上市备案,拟发行不超过1.024亿股普通股在港交所上市,该公司是全球唯一产品拥有7国自动驾驶牌照的科技公司,截至10月16日收盘在纳斯达克的市值为32.94亿美元 [5] - 小马智行于10月14日获批备案,并于10月17日晚通过港交所上市聆讯,拟发行不超过1.021亿股,该公司是中国首批获得在四个一线城市运营全自动驾驶汽车牌照的公司之一,运营着250多辆机器人出租车车队,截至10月16日收盘在纳斯达克的市值为72.53亿美元 [5] - 天境生物于10月17日宣布将回归香港实现双重主要上市,公司执行董事长表示该战略能多样化投资者基础并提高在亚洲的市场地位 [6] 历史回顾与市场影响 - 自2018年港交所修订《上市规则》以来,共有34只中概股通过双重主要上市或第二上市方式登陆港股 [8] - 2019年阿里巴巴回港二次上市募集约1012亿港元,成为标志性事件,目前其在港股市值超过3万亿港元 [8][9] - 多数回港上市公司市值在港股市场中位居前列,京东、网易、携程、百度等公司的港股市值均超过3000亿港元 [9] - 2025年以来,新经济企业接棒成为回流主力,随着硬科技公司回归,港股"科技属性"将进一步强化 [8] 制度环境与市场展望 - 香港特区政府《施政报告》提及协助中概股以香港为首选回归地,认为这将为市场注入新的活力并优化产业结构 [11] - 市场观点认为,香港需以改革破解制度瓶颈,对高成长性企业实施弹性化监管,并通过设立便利化通道(如专项服务办公室)来增强吸引力 [11] - 中概股回港上市是企业对冲外部风险的战略选择,也是香港资本市场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机遇 [12]
新经济领衔 中概股启动新一轮回港上市
证券时报· 2025-10-18 03:02
中概股回港上市浪潮 - 新一轮回港上市潮由自动驾驶和生物医药等新经济公司领衔,禾赛-W于9月16日成功实现港美双重上市,成为2025年以来中概股回流香港第一股 [1] - 10月14日,智能驾驶公司文远知行和小马智行相继通过中国证监会境外上市备案,正式启动港股上市流程,其中小马智行已于10月17日晚通过港交所上市聆讯 [1][3] - 生物科技公司天境生物于10月17日公告将回归香港实现双重主要上市 [1][3] 代表性公司概况 - 文远知行是全球唯一产品拥有7国自动驾驶牌照的科技公司,已在全球30个城市开展研发、测试及运营,应用场景覆盖智慧出行、智慧货运和智慧环卫,形成五大产品矩阵 [2] - 文远知行于2024年10月25日在纳斯达克上市,截至10月16日收盘市值为32.94亿美元 [2] - 小马智行是中国首批获得在北上广深运营全自动驾驶汽车牌照的公司之一,已开始在京穗深提供无安全驾驶员收费机器人出租车服务,运营一支由250多辆机器人出租车组成的车队 [3] - 小马智行在全球开放道路上自动驾驶测试和运营里程近4000万公里,于2024年11月27日登陆纳斯达克,截至10月16日收盘市值为72.53亿美元 [3] - 天境生物是一家全球生物技术平台公司,其执行董事长表示双重上市战略能促进全球合作、加速资产开发并多样化投资者基础 [3] 回港上市历史与趋势 - 自2018年港交所修订《上市规则》允许同股不同权及未盈利生物科技企业上市以来,中概股回归港股趋势逐步形成 [4] - 2019年阿里巴巴回港二次上市募集约1012亿港元成为标志性事件,此后京东、网易、百度等互联网巨头纷纷回港 [4] - Wind统计显示共有34只中概股通过双重主要上市或第二上市方式登陆港股,其中22只为双重主要上市,12只为第二上市 [4] - 2018-2019年小米、美团、阿里巴巴回归奠定基础,2020-2022年29只中概股密集登陆,2023年仅陆控回归,2024年无中概股回归 [4] - 2025年以来新经济企业接棒成为回流主力,硬科技公司回归将强化港股"科技属性" [4] 市场表现与影响 - 多数回港上市公司市值在港股市场中位居前列,例如阿里巴巴在港股市值超过3万亿港元,京东、网易、携程、百度等港股市值均超过3000亿港元 [5] - 受全球经济环境及行业周期影响,部分回港中概股股价面临波动,生物科技板块因研发周期长、政策敏感性高而表现分化,智能汽车企业则受益于行业高景气度市值保持稳健 [5] - 东吴证券表示香港已设立海外上市企业回归便利框架,预计在新一轮回流中香港仍是首选目的地 [5] 制度支持与市场生态 - 香港特区政府《施政报告》提及协助中概股以香港为首选回归地,认为这将为市场注入新活力,优化产业结构,提升成长性和吸引力,增强资金吸纳能力 [6] - 老虎国际首席财务官认为从规避地缘政治风险和贴近用户角度看,中概股回港上市是趋势,若有更快捷渠道将吸引更多公司回归 [6] - 专家建议香港需以改革破解制度瓶颈,对高成长性、高技术壁垒企业实施弹性化监管,通过降低上市门槛增强吸引力,并设立回流便利化通道以快速压缩审批周期 [7] - 新一轮回港潮是企业对冲外部风险的战略选择,也是香港资本市场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机遇,为中国企业提供了多元化融资渠道和全球市场稳健前行的重要一步 [7]
毕马威:中国香港今年有望重夺全球IPO市场榜首,中概股回港上市数量有望持续增加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0-09 22:33
全球IPO市场概况 - 2025年前三季度全球IPO市场共筹集1116亿美元,上市宗数达930宗,集资规模和上市宗数分别较去年同期上升32%和3% [1] - 全球IPO市场排名前五的交易所依次为:中国的港交所、美国的纳斯达克、美国的纽交所、印度的国家证券交易所、中国的上交所 [1] 香港IPO市场表现 - 截至2025年9月底,香港证券市场有近300宗上市申请,创下历史新高 [1] - 2025年前9个月香港IPO市场共录得67只新股上市,集资额达1829亿港元,同比分别跃升49%和229% [1] - 增长主要由"A+H"上市推动,前三季度共完成11宗"A+H"上市,占总IPO筹资额的50% [1] 香港IPO市场驱动因素 - 随着美国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减少,企业重新将目光投向公开市场以筹集资金 [1] - 人工智能等新兴行业的IPO持续受到关注,反映出投资者对前瞻性领域的浓厚兴趣 [1] - 估值和流动性的提升正在推动香港IPO市场蓬勃发展,'A+H'及第18C章上市尤为活跃 [2] 中概股回归趋势 - 香港迎来两年多来首只"中概股"回归,原于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禾赛科技在第三季度完成双重主要上市 [2] -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宣布将协助"中概股"回港上市,预计未来"中概股"回港上市数量将持续增加 [2] 市场前景展望 - 凭借创纪录的上市申请,毕马威有信心2025年香港将再次登上全球证券交易所的榜首 [2] - "A+H"及第18C章上市的活跃趋势预计将持续下去,带动近期IPO活跃度提升 [2]
制度创新激活港股新生态:“A+H”扩容,中概股回归趋势强化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7 21:11
港股IPO市场整体表现 - 截至9月17日,今年共有62家新股登陆港股,合计募资1441.58亿港元,超过过去两年募资总和,勇夺全球交易所冠军 [1] - 今年以来,科技与消费两大板块双轮驱动,11家A股企业实现"A+H"两地上市,涉及硬科技、新消费、生物医药等多个新兴领域 [1] - 行业人士预计,未来港股IPO市场有望继续保持火热,A股公司仍是港股重要的上市来源,中概股回港上市通道也将保持通畅 [1] “A+H”上市潮 - 今年以来,合计有11家A股企业实现"A+H"两地上市,募集资金合计916.89亿港元,占今年港股IPO总融资额的五成以上 [2] - 融资额前五企业全部被A股公司包揽,宁德时代以410.1亿港元募资额成为近4年最大港股IPO,其国际配售认购15.2倍,散户认购高达151.2倍 [2] - 截至2025年9月17日,"A+H"上市公司已达161家,较2024年底新增11家,同时还有超过51家A股公司正处于赴港上市的排队进程中 [2] 企业赴港上市的战略动机与创新方式 - 赴港上市可帮助企业构建"A+H"双融资平台,实现境内外市场协同发展,整合全球资源,加速国际化进程,提升全球产业链地位 [3] - 港股融资所得为离岸资金,不受境内外汇管制限制,可直接用于海外建厂、并购及本土化运营 [3] - 本轮"A+H"扩容潮中,出现了换股吸收合并、"私有化+介绍上市"等创新上市方式,简化了上市流程、降低风险与成本,并有助于业务协同与资源整合 [3][4][5] 中概股回港上市 - 港交所推出"科企专线",为特专科技公司及生物科技公司提供一站式上市咨询服务,并允许其保密递交上市申请 [6] - 禾赛科技依托"科企专线"实现港股美股双重上市,是近四年来融资规模最大的中概股回港IPO,绿鞋前融资总额超过41.6亿港元(5.33 亿美元) [6] -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表态将研究优化"同股不同权"上市规定、推动更多海外企业来港第二上市、协助中概股以香港为首选回归地,有望进一步畅通中概股回港通道 [7] 上市制度优化建议 - 当前香港上市条例第8A章对于采用不同投票权架构的企业IPO要求较高,业内建议适度放宽"创新产业"定义、市值或收益要求,以及特权投票比例限制等 [7] - 对于已在美国上市的WVR公司,转换回"一股10票"的合规成本太高,建议考虑放宽特权投票比例限制 [8] - 建议对符合条件(如市值超100亿港元)的中概股试点豁免,同时要求其承诺未来逐步合规,并配套强制信息披露等措施 [8]
“激光雷达老大”禾赛科技港股“首秀”大涨
华尔街见闻· 2025-09-16 15:50
上市表现与融资规模 - 公司于9月16日在港交所主板正式挂牌交易,首日股价最高涨幅达15%至244港元,随后涨幅小幅回落至12%左右 [2] - 此次IPO发行价为212.80港元,融资规模达41.60亿港元(约5.35亿美元)[3] - 此次上市标志着公司成为首家实现"美股+港股"双重主要上市的激光雷达企业,也是近四年来融资规模最大的中概股回港IPO项目 [3] 财务与市场表现 - 公司美国存托凭证(ADR)今年以来价格已翻倍上涨 [3][5] - 公司第二季度收入同比增长54%,增速超过前一季度 [3][5] - 根据灼识咨询数据,公司在2022年、2023年及2024年均为全球收入最大的激光雷达供应商 [5] 业务发展与行业前景 - 公司计划利用此次IPO募资所得,帮助降低激光雷达系统的制造成本,目标是将成本从过去产品的5万美元降至200美元 [5] - 截至2025年3月31日,公司在高级辅助驾驶系统(ADAS)市场获得数量最多的量产定点,涵盖全球22家主机厂的120款车型 [5] - 激光雷达作为实现高级别自动驾驶的关键传感器,正被越来越多汽车制造商采用,市场需求强劲 [3][5] 客户基础与市场地位 - 公司客户包括理想汽车、极氪、零跑汽车等知名品牌 [5] - 公司在多个细分市场保持全球第一的地位 [5] - 公司除汽车领域外,也着眼于在机器人领域取得领先地位 [5]
上海超级IPO,刚刚敲钟
投中网· 2025-09-16 11:48
禾赛科技港股上市表现 - 公司于9月16日成功在香港上市,开盘价较发行价212.8港元上涨超过12%,市值超过360亿港元[3] - 基石投资者包括高瓴、泰康人寿等机构,共同出资超过11亿港元支持上市[3] - 此次募资金额超过41亿港元,成为近年来募资规模最大的中概股回港项目[4] - 公司成为年内首家实现“美股+H股”双重上市的企业[4] 公司业务发展与财务表现 - 公司是全球最大的激光雷达供应商,从2022年开始连续三年按收入规模计算在全球机器人市场位居榜首[10] - 2024年公司激光雷达销量达到50.19万台,收入从2022年的超12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超20亿元[10] - 2025年第二季度收入达到7.06亿元,净利润为0.44亿元,实现扭亏为盈[10] - 截至2022年9月,公司累计交付10万台激光雷达,并成为全球首家实现单月出货量1万台的激光雷达公司[9] - 2025年9月15日,公司与一家美国领先的头部Robotaxi公司签订价值超过4000万美元的订单,并作为其唯一激光雷达供应商,计划于2026年底前完成交付[10] 创业历程与技术突破 - 公司由李一帆、孙恺、向少卿三位拥有清华、上海交大及斯坦福等名校背景的创始人于2014年10月创立,最初专注于天然气检测设备[7] - 2016年10月公司研发出国内首款32线混合固态激光雷达,半年后又发布国内首款40线产品,在业界知名度迅速提升[8] - 创始人将业务转向激光雷达领域,因该市场总量大、技术壁垒高且产品标准化,尽管与初始的气体检测技术原理不同,但在光路设计、信号处理等核心问题上相通[8] 融资历史与投资方 - 公司发展过程中至少完成9轮融资,投资方包括光速光合、百度、高瓴创投、小米集团、美团等知名机构[12][14] - 2018年5月完成由光速光合和百度领投的2.5亿元B轮融资,此后光速光合连续领投5轮,累计投资额超过1亿美元[13] - 2020年1月完成由光速光合和博世集团联合领投的1.73亿美元C轮融资,创下激光雷达行业最高单笔融资记录[13] - 2021年11月完成超3.7亿美元D轮融资,上市前估值达到20亿美元[14] - 自2023年2月在美上市以来,公司股价涨幅超过56%[14] 中概股回港上市趋势 - 禾赛科技成功回港上市,标志着中概股回港通道在停滞近两年后重新开启,并有望带动更多中概股回港[5][18] - 回港上市有助于提高股票交易稳定性与安全性,并获得更合理的估值,以支持国际化战略[16] - 中国证监会已表态鼓励优质中概股回归内地和香港市场,香港证监会和港交所也在积极准备,使其成为中概股首选上市地[18] - 市场此前已流传小马智行、文远知行等自动驾驶公司筹备港股上市的消息,预示可能出现新一波中概股回港潮[18]
【财经分析】中概股回港“破冰” 禾赛科技或成“科企专线”上市第一家
新华财经· 2025-09-03 20:16
禾赛科技回港上市进展 - 公司于8月31日通过联交所上市聆讯 成为首家通过"科企专线"渠道递表上市的企业 [2] - 公司计划发行不超过5123.62万股境外上市普通股 已获中国证监会批准境外上市备案 [4] - 在港上市旨在拓宽资本渠道 募集资金主要用于研发投资、生产能力提升及业务扩张 [5] 公司业务与财务表现 - 专注于激光雷达产品设计开发制造 产品应用于ADAS乘用车/商用车、自动驾驶车队及机器人领域 [4] - 2023年二季度实现营收7.06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53.9% 净利润4400万元 同比扭亏(去年同期亏损7210万元) [4] - 激光雷达出货量持续增长:2022年8.04万台→2023年22.21万台→2024年50.19万台 2024年首季出货19.58万台同比增2.3倍 [4] - 截至2024年12月成为全球首家单月出货量突破10万台的激光雷达公司 全球ADAS市场累计出货量排名第二 [5] 资本市场历程 - 2023年2月于纳斯达克上市 发行价19美元/ADS 发售1000万股融资1.9亿美元 成为"中国激光雷达第一股" [3] - 曾于2021年初提交科创板上市申请 同年3月撤回 考虑因素包括融资选择、市场状况及投资者基础 [3] - 股东包括小米、百度、美团、高瓴资本、启明创投、德国博世 客户涵盖理想、极氪、零跑等车企 [3] 中概股回港上市趋势 - 2018年上市制度改革以来已有33家中概股赴港上市 市值占所有中概股超七成 [6] - 回港上市形式演变:早期企业(阿里/京东/网易)多采用二次上市 新势力车企(小鹏/理想/蔚来)及科技公司倾向双重主要上市 [7] - 潜在回港标的:21只中概股符合回港条件 另有5-7只即将符合 28家潜在标的总市值约1.6万亿港元 预计募资需求800-1100亿港元 [10] 科企专线政策影响 - 香港证监会与联交所于5月6日推出"科企专线" 允许特专科技公司以保密形式提交上市申请 [11] - 政策推出后港交所新增50家18A、18C申请 减少早期信息披露带来的市场波动和竞争风险 [12] - 禾赛科技成功聆讯标志中概股回港进入以"硬科技"和"双重主要上市"为特征的新阶段 [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