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竞争

搜索文档
多个千万人口城市,落户门槛放宽至45岁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11 22:39
核心观点 - 全国多地逐步降低落户门槛,千万人口城市如重庆、西安、郑州、青岛已全面取消人才落户年龄限制,东莞计划取消大专以上学历人才落户年龄门槛 [1][2] - 杭州、南京、成都、深圳、武汉、苏州、长沙、合肥等地将本科学历人才落户年龄放宽至45周岁,深圳对专科以上学历人才落户年龄放宽至35周岁 [1][3] - 产业进入技术竞争为核心的发展期,各地加大人才吸引政策力度,降低落户门槛成为必然趋势 [1] 城市落户政策变化 - 东莞发布《东莞市在职人才入户实施办法(征求意见稿)》,计划取消硕士、大专以上学历及境外学士以上学位人才落户年龄限制 [2] - 重庆2019年放宽人才界定标准,取消年龄、就业年限等限制,截至2024年末常住人口达3190.47万人 [2] - 郑州2023年全面放开人才落户年龄限制,允许引进人才及其家属户口迁入 [3] - 深圳落户政策相对宽松,具有本科以上学历且年龄45岁以下、专科以上学历且年龄35岁以下人员符合人才引进条件 [3] 人才吸引力因素 - 深圳对应届生提供免费住15天公寓等福利,专科以上学历毕业两年内可直接落户 [1] - 深圳城市环境包容性强,政策友好,如应届生创业有资金补贴 [4] - 薪资水平、地理位置、大湾区发展前景是吸引人才的关键因素 [4] - 企业岗位与专业契合度、薪酬待遇、城市发展机会影响人才选择 [8] 人才需求趋势 - 2025年1-5月,一线城市和新一线城市岗位需求占比分别达38%和33.9%,深圳、杭州等城市跻身全国用人需求TOP20 [7] - 技术型人才、复合型人才最为紧缺,AI商用加速导致搜索算法、编译器开发等高门槛岗位紧缺度翻倍 [7] - 珠三角地区对高技能人才、复合型人才需求增加,专业技术工程师招聘需求增长约10% [7] 城市人才政策优化方向 - 加快生活补助、创业就业奖项等补贴审批环节,提升政策响应速度 [8] - 产业品牌成为城市人才品牌重要组成部分,明确产业定位和亮点企业品牌可吸引更多求职者 [9] - 打造更具吸引力的人才品牌成为城市发展的关键问题 [9]
不能低估对手!外媒:中国储备了10万吨镍,欧洲囤积中国稀土
搜狐财经· 2025-07-10 18:21
资源战略储备 - 中国自去年12月起购买了10万吨镍作为国家储备,以巩固全球供应链话语权 [1] - 镍资源在中国本土并不丰富,但在电动汽车、航空航天等关键领域需求巨大 [3] - 10万吨镍储备可能无法满足长期需求,预计未来会根据局势变化进一步进口更多战略资源 [8] 稀土资源博弈 - 欧盟计划建立稀土储备体系以应对供应链中断风险,提议通过招投标引入资本并加大替代材料研发 [3] - 中国调整稀土出口政策,要求进口商提供使用范围、客户信息及生产流程等详细信息 [3] - 稀土资源是中国平衡与西方国家力量的重要筹码,彻底中断供应将重创西方军工和电子工业 [6] 国际贸易摩擦 - 中国对欧盟白兰地等商品征收惩罚性关税,作为对欧盟反华政策的回应 [5] - 欧洲某些国家试图通过高额关税迫使中国在电动汽车技术上让步 [5] - 中国拒绝低价出口稀土,认为这可能导致西方加速与中国的全面对抗 [6] 资源保护政策 - 中国政府明确反对稀土资源以过低价格流出,加强资源保护意识 [6] - 稀土开采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已成为发展核心价值观 [6] - 中国将确保关键资源自给自足,为可能的中西摊牌储备足够镍、钴、铜等 [6]
动力电池双雄争霸:宁德时代与中创新航引领中国新能源产业崛起
搜狐财经· 2025-07-05 10:17
行业竞争格局 - 宁德时代以36.8%的全球市场份额稳居动力电池行业第一,每三块动力电池中就有一块来自该公司 [1] - 中创新航从2018年国内第九名跃升至2021年第三名,2024年跻身全球前四,成为中国第三方动力电池领军企业 [1] - 两家企业的竞争不仅关乎企业自身发展,更影响中国新能源产业全球布局 [1] 技术专利争夺 - 宁德时代2021年7月起诉中创新航侵犯五项专利技术,索赔6.47亿元,一审胜诉但部分专利后被宣告无效 [2] - 中创新航2024年10月反诉宁德时代侵犯四项专利,索赔10.07亿元,专利战持续升级 [2] - 专利战凸显技术壁垒在电池企业竞争中的核心地位 [2] 产品与市场策略 - 中创新航调整产品方向,从磷酸铁锂转向高压三元锂电池,迎合政策与市场需求 [4] - 中创新航实现从商用车到乘用车的市场重心转移,成功挖角宁德时代合作伙伴广汽埃安,并突破长安汽车等头部车企 [4] - 中创新航采取低于宁德时代的平均售价策略,2024年上半年毛利率达15.6%,同比增长6个百分点,利润大增56.6% [4] 企业应对措施 - 宁德时代2024年前三季度研发费用达130.7亿元,持续巩固技术壁垒 [4] - 宁德时代通过专利诉讼维护优势,对包括中创新航在内的多个竞争对手发起诉讼 [4] - 中创新航在储能领域和船舶电动化市场取得突破,并成功拿下国际巨头订单 [5] 行业发展趋势 - 两家企业的竞争推动行业技术更迭加速、成本下降、应用场景拓宽 [7] - 中国新能源产业在全球绿色能源革命中保持领先地位 [7] - 企业间的专利交锋、技术突破和客户争夺持续增强中国动力电池全球竞争力 [7]
2025粤港澳大湾区车展开幕 多家车企提新“卷”法
中国新闻网· 2025-05-31 21:07
车展概况 - 2025粤港澳大湾区车展规模达26万平方米,汇聚100多个整车品牌和1000多种车型,多款概念车、新车、技术及模型首发[1] - 展会特设鸿蒙智行和比亚迪两大品牌馆,并设立"未来驭行空间站"展区,展示地面到低空的未来出行方向[1] - 设置8万平方米户外体验及试乘试驾专区,提供沉浸式体验和多路况挑战[8] 企业动态与战略 华为 - 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每年在汽车智能化研发投入超100亿元,基础研究投入超1800亿元[2] - 华为强调与广汽深化合作,聚焦产品融合与用户价值提升,避免价格竞争[2] 广汽集团 - 广汽集团坚持"价值战"策略,强调价格是价值的体现,致力于提供超越价格的价值[5] 蔚来 - 蔚来2025年推出9款新车,全国已建成3300余座换电站和2万多根充电桩,计划在深圳扩建换电站[5] 长安汽车(深蓝汽车) - 深蓝汽车过去三年成为央企新能源销量冠军,目标2030年实现年销量200万辆[7] 小鹏汽车 - 小鹏汽车2025年一季度成为中国造车新势力销量第一,海外新势力销量冠军,同比增长370%[7] - 公司倡导在服务、科技、质量和全球化维度竞争[7]
车圈大佬,回应“价格战”!
凤凰网财经· 2025-05-31 20:01
行业竞争策略 - 蔚来董事长李斌强调行业应聚焦技术竞争而非价格战,提出"卷技术"理念 [1] - 长安汽车副总裁邓承浩主张通过技术差异化和用户体验提升竞争力,坚持价格向上策略 [1] - 广汽集团副总经理閤先庆提出"价值战"概念,强调提供超越价格的价值 [13] -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指出无序价格战导致行业效益下降,呼吁企业依法合规经营 [1] - 工业和信息化部相关负责人认为价格战冲击企业正常经营,危及行业可持续发展 [1] 蔚来公司动态 - 蔚来对第二品牌乐道进行组织架构调整,已实现成本控制和人员效率提升 [3] - 乐道品牌一线人员减少40%但5月交付量预计增长40% [3] - 李斌表示内部变革已开始形成合力,成效将随时间显现 [2][3] 小鹏汽车展望 - 小鹏汽车CEO何小鹏预计2025年Q4将超额完成盈利目标 [4][5] - 2025年Q3研发投入约20亿元,亏损控制在极小范围 [7] - 公司定位将从车企转型为高科技公司,聚焦技术/组织/商业体系/全球化四大优势 [7] - 2026年将进入首个产品大年,组织管理体系持续优化 [7] 深蓝汽车战略 - 深蓝汽车明确拒绝低价策略,推出保价政策至2026年6月30日 [11] - 与华为深度合作智能化技术,宣传"超级增程+华为乾崑智驾"组合 [11] - 华为乾崑智驾数据显示"五一"期间行驶里程超1亿公里,智能泊车使用340万次 [11] 广汽集团技术 - 累计研发投入超550亿元,建立600人国际化研发团队 [17] - 采用高成本锌铁合金镀锌钢板,提升油漆性能/焊接强度/材料硬度 [16] - 掌握超级快充电池/长续航电池/弹匣电池/夸克电驱等新能源技术 [17] - 率先量产高算力主芯片的星灵电子电器架构 [17]
小牛电动营收增超35%,比亚迪却横刀入局,两轮车开启终极混战
美股研究社· 2025-05-20 20:14
行业竞争格局 - 比亚迪携"刀片电池"技术跨界进入两轮车领域,推出体积缩小40%、能量密度达200Wh/kg的"微型刀片电池",可能引发行业技术革命 [1][9] - 雅迪、爱玛等传统品牌加速海外扩张并采用低价策略主导大众市场,而小牛电动以3000元以上均价坚守高端市场 [1][4] - 比亚迪的规模化效应可能使高端锂电车型成本下降30%,推动行业从"低价竞争"转向"技术竞争" [10] 小牛电动财务表现 - 2025年Q1营收6.820亿元,同比增长35.1%,但毛利率从18.9%降至17.3% [3] - 净亏损3880万元,较上年同期5480万元收窄29.1%,调整后净亏损从4850万元降至3140万元 [3] - 2024年全年营收32.88亿元同比增长24%,但归母净亏损1.93亿元且毛利率降至15.17% [6] - 2020-2023年业绩波动明显:营收从24.44亿元(2020)峰值37.05亿元(2021)回落至26.52亿元(2023),归母净利润从盈利2.26亿元(2021)转为亏损2.72亿元(2023) [6] 产品与市场策略 - Q1电动滑板车销量203,313辆同比增长57.4%,其中中国市场183,065辆(同比+66.2%),海外20,248辆(同比+6.4%) [3] - 高端旗舰车型NXT系列搭载汽车级毫米波雷达和BSD盲区监测系统,Umax系列以科技灯光系统提升溢价能力 [4] - 产品平均单价持续下降:从2019年4928元降至2024年3203元,呈现"以价换量"趋势 [7] - 渠道建设加速,中国加盟店达4,119家,国际经销商57个覆盖53个国家 [3] 技术发展趋势 - 比亚迪"微型刀片电池"可能突破500公里续航,改变城际通勤边界并挤压铅酸电池市场 [10] - 行业技术迭代加速(如雅迪TTFAR增程系统),小牛电动需加快电池技术升级应对竞争 [4][10] - 三轮车领域技术升级可能推动城乡物流降本增效,"一月一充"或成常态 [10] 战略挑战 - 小牛电动面临高端定位与价格策略矛盾:既要维持技术标杆形象,又需通过降价扩大销量 [7] - 需在短期内应对比亚迪等跨界巨头的技术冲击,中长期可能需调整战略(深耕高端或布局大众市场) [10] - 传统品牌技术追赶与成本优势可能挤压小牛电动的差异化空间 [4][10]
“无论承认与否,硅谷精英变成‘中国必胜论’拥趸”
观察者网· 2025-05-16 16:00
中国科技崛起 - 中国在先进科技领域取得巨大进步,正以惊人速度重新定义曾被美国垄断的科技未来 [1] - 2008年至2021年中国企业海外人工智能相关项目数量显著增长 [3] - 中国拥有必要制造业规模、消费市场与科研实力,成为美国首个真正意义上的竞争者 [3] 美国科技巨头的反应 - 谷歌前CEO施密特改口称中国在多项技术领域已与美国势均力敌甚至领先 [3] - 英伟达CEO黄仁勋认同中国在AI领域并不落后 [3] - 安杜里尔创始人警告中国造船能力是美国的350倍 [3] - 优步联合创始人卡兰尼克认为在线食品配送的未来在上海而非纽约 [3] 硅谷企业的行动 - 硅谷风投Benchmark Capital大举押注中国AI公司引发美财政部审查 [4] - 特斯拉首个海外储能超级工厂落户中国 [4] - 硅谷企业竞相试图从中国技术发展中分得一杯羹 [4] 中美技术竞争对比 - 中国AI初创公司发布性能堪比美国同类产品但成本更低、能效更高的AI模型 [5] - 中国企业推出全球最快电动汽车充电技术 [5] - 中国手机制造商销售可与苹果最新款iPhone媲美的手机 [5] - 特斯拉股价大幅下跌形成刺眼对比 [5] 美国政策与硅谷前景 - 特朗普政府抛弃盟友并大幅削减科研经费,与硅谷期望背道而驰 [6] - 硅谷最显赫财富创造于20年前,面临因"体量不足"被淘汰的风险 [6] - 相较于"中华圈"的规模优势,硅谷可能面临长期淘汰风险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