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双链融合
icon
搜索文档
浪潮科技链博会亮剑,“双链融合”引擎赋能区域创新生态
齐鲁晚报· 2025-07-17 16:31
公司动态 - 浪潮科技推出"双链创新平台"政府管理解决方案,聚焦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提供全场景服务体系[1] - 平台通过"一泊湖"数据中枢整合多源数据,实现跨云资源调度与AI赋能[3] - "一面网"决策系统动态分析产业链上下游与创新链成果转化,识别断点与堵点[3] - "一张桌"整合六大资源库,打通跨部门协作流程[3] - "一扇窗"服务端口为中小企业提供个性化培育方案,包括共享5480台仪器设备[3] 平台成效 - 陕西秦创原平台实践吸引7486家企业入驻,解决820项技术难题,促成4.2亿元研发交易[3] - 平台助力政府将23条重点产业链凝练至6大核心环节,解决820项关键企业技术需求[4] - 推动"孵化器-加速器-产业促进器"全链升级[3] 战略方向 - 浪潮科技将持续深耕智能决策与科研管理领域,深化创新链与产业链协同[4] - 致力于成为驱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智慧力量[4]
走近“科技板” | 厚植科技金融向“新”力 政策性银行引导资金助力“双链深度融合”
新华财经· 2025-06-25 15:36
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 - 新时代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取得实质性成效,关键在于破解科技成果转化难题并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1] - 金融支持科技创新是落实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着力点,也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方式[1] - 国家开发银行聚焦科技金融,强化对科技创新、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金融服务[1] 债市科技板与金融工具创新 - 债券市场"科技板"推出,首批项目落地,政策性银行作为发行人积极参与[2] - 国家开发银行发行首期科技创新债券及贴现科技创新债券,募集资金用于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新能源、生物制药等领域[2] - 中金公司引导债券市场资金"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精准对接科技创新企业资金需求[2] - 中金公司启动科创债做市服务,提升二级市场流动性和定价效率[3] 政策性银行与区域科创布局 - 国开行安徽分行"十四五"以来发放科技贷款646亿元,支持安徽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5] - 国开行安徽分行为合肥重大科创项目提供授信192亿元,带动银团融资354亿元[5] - 安徽省探索"财政资金+开发性金融+专业化公司"等创新模式,加速"科技-产业-金融"耦合赋能[5] - 国开行安徽分行2024年发放科技企业贷款131亿元,支持行业领军企业自主创新[6] 人工智能与科技金融 - 人工智能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科技金融加力提质的重点领域[7] - 科大讯飞与国开行安徽分行合作,银团支持人工智能研发基地建设,打造"讯飞小镇"[7] - 国开行安徽分行为科大讯飞提供新型基建、设备更新、基础研发等领域政策性产品[8] - 讯飞星火大模型是国内唯一由全国产化算力平台训练的通用大模型,实现完全自主可控[8] 科创企业融资与金融创新 - 科创企业核心资产为专利、技术团队和数据,传统银行业务匹配模型存在劣势[10] - 政策与金融创新工具改善科创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科大讯飞融资业务顺利开展[10] - 金融服务实体体现在支持"卡脖子"领域核心企业的关键节点攻关[10]
2025科技金融与产业创新大会成功举行
证券日报网· 2025-06-15 18:13
大会主题与背景 - 2025科技金融与产业创新大会在上海普陀区举行,主题为"聚合力汇众智共建科技金融新高地",聚焦创新链与产业链对接及科技金融赋能产业升级 [1] - 上海正推进"五个中心"建设,重点做好以科技金融为首的金融"五篇大文章" [1] - 普陀区具有明显区位优势和雄厚产业基础,近年来科技创新成效显著 [1] 地方政府战略部署 - 普陀区提出三篇"融"字大文章:融入发展大局打造沿沪宁产业创新带、融合创新生态构建全链条创新体系、融通企业服务建设科创基金矩阵 [2] - 普陀区将加快打造沿沪宁产业创新带的"引力场、智汇源、创芯孵化器和服务中心" [2] - 推动沿沪宁科创基金矩阵建设,以耐心资本支持科创企业发展 [2] 金融支持科技创新 - 金融作为国民经济血脉,需发挥"连接器"作用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对接 [2] - 资本市场应发挥分散创新风险、激励创新行为、优化资源配置等功能 [2] - 上交所将增强科创板制度包容性,系统性提升服务科技创新质效 [3] - 上交所计划加大低波动型产品创新,丰富科创板指数及ETF体系,引导创新资本向科技领域集聚 [3] 多方协同机制 - 科技创新需要政府、企业、科研机构、金融机构等多方协同 [3] - 大会举行了沿沪宁产业创新带战略——科技金融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启动仪式 [4]
发新芽 长成林 快生根——江苏聚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上海证券报· 2025-05-22 03:14
江苏省经济发展概况 - 2024年江苏省地区生产总值达13.7万亿元,同比增长5.8%,5座城市GDP迈上万亿元台阶 [2] - 2025年一季度江苏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31万亿元,同比增长5.9% [2] - 江苏以全国1%的国土面积贡献超10%的经济总量、13%的工业增加值 [2] 人工智能与科技创新 - 苏州在15个重点领域推动"人工智能+"行动,常州成立具身智能机器人科创中心,南京绘制人工智能产业"路线图" [3][4] - 无锡在人工智能、第三代半导体、低空经济等领域形成行业集聚,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规模显著 [3] - 江苏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51.4%,新增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连续两年全国第一 [4] 新能源与先进制造业 - 盐城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达1676万千瓦,发电量连续15年居全省首位 [5] - 泰州造船完工量占全球11.9%,新接订单总量首次超越日韩,手持订单量达500余艘 [5] - 江苏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累计达14个,覆盖13个设区市 [6] - 苏州高端科技仪器集群、长三角大飞机集群等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6] 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 - 南京生物医药分中心接洽全国高校68所,遴选医药成果1123项,入驻项目31个 [7] - 华天科技突破国产高端存储芯片先进封装技术,亨通华海海底光缆项目获科技进步一等奖 [8] - 江苏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2.8%,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33.7% [8] - 江苏境内上市公司数量突破700家,科创板公司数量稳居全国第一 [8] 金融支持与产业升级 - 江苏省战新母基金直投项目江苏正力新能在港交所上市 [8] - 江苏高投集团将继续推进优质项目投资,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动力 [8]
何海峰:激发商业性金融机构活力,助力科技创新与绿色转型
搜狐财经· 2025-05-18 23:31
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与新质生产力 - 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核心支撑要素是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科技和产业不能是"两张皮" [1][3] -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落点在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这是"十五五"规划的研究重点 [3] - 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重要支撑要素,需要解决融资的数量、价格和期限问题 [5] 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新概念 - 主要挑战来自外部及内部的不确定性,包括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冲击和地缘政治因素 [3] - 产业范围强调从范围经济角度关注产业构成与支撑连接,而非仅看发展规模 [3] - 产业边界需平衡技术性与经济性、国内与国际、内需与外需的动态关系 [3] - 产业深度涉及从原材料到终端品的技术工艺链条建设,强调产业链供应链韧性 [3] 金融政策与结构性融资 - 结构性融资需通过利率更低、期限更长的政策工具调动商业金融机构积极性 [5] - 金融开放需统筹行业准入、机构展业和资金流动,加强微观审慎与宏观审慎管理 [5] - 跨境资金流动和跨市场风险传染是未来防控重点,需国际监管合作与AI技术应用 [5] 四链融合与全球产业链重构 - 提出双链融合(产业链与创新链)扩展至四链融合,新增资金链和人才链 [3] - 全球经济秩序变化下,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安全的重要性显著提升 [3]
北电数智以旗舰级AI工厂助推人工智能产业新质生产力释放
江南时报· 2025-04-29 12:35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 -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 [1] - 产业创新为科技创新提供广阔空间,两者融合发展可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无缝对接 [1] - 公司通过"一个AI底座+两大产业平台"战略推动双链融合,解决国产算力商业化落地难等产业瓶颈 [1] 北京数字经济算力中心(星火761) - 定位为城市AI基础设施底座,提供千P高性能混元算力集群全栈服务 [2] - 整合算力、算法、数据全栈AI能力,配合可信数据服务满足多样化AI业务需求 [2] - 通过传统产业升级平台和新兴产业加速平台构建驱动产业发展的"双引擎" [2] - 具备国产芯片场景适配功能,解决国产芯片生态碎片化问题 [3] - 行业首个国产算力PoC场景验证平台推动算力与模型、场景高效适配 [3] 产业应用与标杆效应 - 加速医疗、金融、文化、工业制造、政务等传统产业改造升级 [2] - 推动低空经济、具身智能、无人驾驶、AI4S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落地 [2] - 成为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赋能的标杆案例,获《新闻联播》近1分钟重点报道 [3] - 中关村国际技术交易开放日活动中作为压轴参访地,展示算力服务和应用场景 [4] 全国布局与未来规划 - 以北京数字经济算力中心为阵地,建设华南、华东、西南等区域AI智算中心 [4] - 支撑全国多行业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助推具身智能等新兴产业创新升级 [4] - 因地制宜打造新质生产力,持续放大产业价值和标杆效应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