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固态电池研发
icon
搜索文档
金龙羽(002882) - 2025年度深圳辖区上市公司投资者网上集体接待日活动记录表
2025-11-20 18:34
固态电池研发进展 - 半固态系列电池已通过客户检测并获得客户订单 [2] - 氧化物电解质产品、离子导体膜产品、硅基负极材料已完成多家客户送样及评测并通过客户检测 [2] - 正极材料根据客户需求进行性能优化并持续送样测试 [2] 业务与财务影响 - 固态电池及其关键材料业务已有订单但暂未形成长期稳定收入 [2] - 该业务对公司整体业绩暂不构成重大影响 [2] - 项目存在产业化、商用化不及预期的风险 [2] 生产基地建设 - 惠东固态电池材料项目生产基地尚未完成建设 [3] - 生产基地具体投产时间未定,进展情况需关注公司公告 [3] 投资者沟通活动信息 - 活动于2025年11月20日通过全景网以网络远程方式举行 [2] - 活动不涉及未公开披露的重大信息 [3] - 活动中未使用演示文稿或提供文档附件 [4]
固态电池关键材料保持低温原因揭示 有助研发更安全、更高能电池
科技日报· 2025-10-30 09:58
材料特性与发现 - LLZTO(氧化锂镧锆钽)是一种固态电池关键陶瓷材料,在运行过程中会保持异常低温,被认为是未来固态可充电电池的理想候选 [1] - 研究发现LLZTO的热导率仅为1.59瓦/米·开尔文,约是铜的1/250,表明低热导率是材料的固有属性 [1] - LLZTO低热导率的原因与晶格中原子的振动方式有关,材料中存在大量光学声子模式,这些不同步的振动会与主要传热的声学声子相互作用,使其散射,从而阻碍热传导 [2] 技术影响与应用 - 该材料可用作固态电解质,提供更高能量密度,同时显著降低过热和起火风险 [1] - 理解LLZTO如何天然阻碍热流,对于掌握固态电池内部温度变化、防范安全风险至关重要 [2] - 这一发现提供了在原子层面调控热量的新思路,有助于预测电池内部温度分布、改进热管理,从而设计出更安全、更高性能的电池 [2] 研发进展 - 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工程师团队发现了LLZTO保持低温的原因,这一突破性发现有望推动更安全、更高能量密度的下一代锂电池研发 [1] - 为探究LLZTO的特性,研究人员采用漂浮区法生长出LLZTO单晶,单晶结构可反映材料的本征特性 [1] - 研究通过中子散射实验并结合先进模拟揭示了材料低热导率的机理 [1]
车企与动力电池企业合作 固态电池研发频现突破性进展
上海证券报· 2025-10-30 01:56
固态电池研发合作进展 - 孚能科技与江铃汽车合作研发固态电池,其中试线处于稳步建设过程中,其半固态电池已送样全球头部物流无人机公司[1][2] - 奇瑞汽车与国轩高科深度合作,犀牛S全固态电池模组电芯能量密度达600Wh/kg,续航里程1200-1300公里,计划于2027年完成装车验证[1][2][3] - 国轩高科G垣准固态电池测试车累计行驶里程接近2万公里,正积极推进产线建设以满足量产需求[3] 整车厂与电池企业合作模式 - 上汽集团通过投资支持清陶能源研发固态电池,预计2026年实现量产交付,2027年搭载全固态电池的新能源整车将上市[4] - 欣旺达与理想汽车联合成立电池公司,计划2026年推出第一代全固态电池产品,并已推出新一代聚合物全固态电池样品[5] - 中创新航与广汽集团有国家级合作项目推进固态电池研发,并与小鹏汇天合作探索低空经济应用[6] 行业龙头态度与产能投资 - 宁德时代对固态电池商业化持谨慎态度,预计2027年小规模量产,2030年前后有望更大规模生产,认为供应链成熟需3年以上周期[6] - 清陶能源固态电池西南产业基地项目总投资高达100亿元,计划建成年产能15GWh的半固态电池生产线[5] - 行业形成主流车企提供资金与搭载平台、电池企业提供核心技术的互相赋能格局,以应对研发投入大、周期长的挑战[4][5][6]
固态电池关键材料保持低温原因揭示,有助研发更安全、更高能电池
科技日报· 2025-10-29 11:38
文章核心观点 - 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工程师团队发现了固态电池关键材料LLZTO保持低温的原因,这一突破性发现有望推动更安全、更高能量密度的下一代锂电池研发 [1] 材料特性与优势 - LLZTO(氧化锂镧锆钽)是一种陶瓷材料,可用作固态电解质,提供更高能量密度,同时显著降低过热和起火风险 [1] - 在充放电过程中,LLZTO即使离子在其中高速移动,仍能保持温度稳定 [2] 技术发现与机理 - 研究发现LLZTO的热导率仅为1.59瓦/米·开尔文,约是铜的1/250,表明低热导率是材料的固有属性 [1] - LLZTO中存在大量光学声子模式,这些不同步的振动会与主要传热的声学声子相互作用,使其散射,从而阻碍热传导 [2] - LLZTO还具有较大的"非简谐性",即原子振动偏离理想状态的程度,这与材料中可移动离子的运动相关 [2] 行业影响与应用前景 - 理解LLZTO如何天然阻碍热流,对于掌握固态电池内部温度变化、防范安全风险至关重要 [2] - 这一发现提供了在原子层面调控热量的新思路,有助于预测电池内部温度分布、改进热管理,从而设计出更安全、更高性能的电池 [2]
正力新能现跌超7% 拟折让8%配股筹资5亿港元 用于扩产及加码固态电池研发
智通财经· 2025-10-17 09:54
股价表现与配售计划 - 公司股价下跌7.05%至11.08港元,成交额为2244.16万港元 [1] - 公司拟配售4592.1万股,配售价为每股10.98港元,较上一交易日收盘价折让约7.89% [1] - 此次配售预计所得款项净额约5亿港元 [1] 资金用途 - 约70%的配售净额将用于支持新生产工厂二期工程的建设、设备购置及预备费 [1] - 约10%的配售净额将用于全固态电池中试线的建设 [1] - 约10%的配售净额将用于研发活动 [1] - 约10%的配售净额将用于营运资金及一般公司用途 [1] 公司背景与关联 - 公司由福耀玻璃两位前副总经理曹芳、陈继程设立并控股 [1] - 曹芳是福耀玻璃创始人兼董事长曹德旺的胞妹 [1] - 福耀玻璃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玻璃供应商,拥有庞大的主机厂客户资源 [1]
湘潭电化:子公司与固态电池企业合作研发锰酸锂应用已经取得一定进展 突破预计在2026年底或2027年初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0-14 17:11
公司业务进展 - 公司控股子公司广西立劲新材料有限公司正与部分固态电池企业就锰酸锂应用于半固态/固态电池领域开展合作研发 [1] - 合作研发已取得一定进展 突破预计在2026年底或2027年初 [1] 公司资源储备 - 公司在湖南湘潭和广西靖西分别拥有一个锰矿 [1] - 公司一直在积极寻找其他优质矿产资源 [1]
ST帕瓦起诉供应商索要3900万元预付款获受理 公司及前实控人之一已被证监会立案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0-09 23:12
法律诉讼 - 公司就买卖合同纠纷向浙江省诸暨市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要求供应商格派钴业返还3900万元预付款及利息损失 并支付788.99万元违约金 [1][2] - 诉讼起因是公司与格派钴业于2024年11月25日签订价值3944.96万元的硫酸钴采购合同 公司支付预付款3900万元后 供应商未能按约定交付货物且逾期超过20日 [2] - 本次诉讼案件尚未开庭审理 对公司当期及期后利润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 [3] 公司治理与监管问题 - 公司及前共同实控人之一、董事张宝于9月5日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被证监会立案 [1] - 经监管查出及公司自查 公司存在虚增营业收入、少提存货跌价准备、虚增在建工程等问题 导致2023年年报及2024年多期定期报告信息披露不准确 [4] - 张宝通过供应商占用公司资金1.4亿元 占用销售货款4991.88万元 合计占用资金本金1.91亿元 后归还3000万元 其涉嫌职务侵占已被公安机关立案侦查并被检察机关批准逮捕 [4] 管理层变动与内控整改 - 公司管理层经历重大调整 总经理、财务总监、董秘等职位均发生变更 [5] - 《共同控制协议》已到期解除 张宝不再为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 [5] - 公司已聘请第三方审计机构及专业管理咨询机构 对公司内控进行全面梳理和缺陷审查 并计划对相关责任人员依规追责 [5] 业务运营与战略 - 供应商格派钴业2024年钴产能15000金属吨、镍产能6000金属吨 钴产能排名全球前六 2024年产值突破21亿元 [2] - 公司财务总监表示将持续优化三元前驱体产线效率 严控成本 提升单晶高镍产品出货占比 [5] - 公司加强固态电池研发投入 已与浙江大学开展产学研合作 推进下一代固态电解质技术产业化 [5]
多氟多:尚未开展含氟聚醚类产品的研发和生产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30 19:53
固态电池技术储备 - 公司在固态电池领域与国内顶尖高校及研究所开展了多项实质性研发合作 [2] - 公司研发合作涉及聚合物、硫化物等多元材料路线 [2] 产品研发情况 - 公司尚未开展含氟聚醚类产品的研发和生产 [2] - 公司目前没有研发和生产含氟聚醚类产品 [2]
中联重科:已量产系列化全自研动力电池产品,中联新能源已成立固态电池专项科研组
第一财经· 2025-09-25 17:34
公司产品布局 - 公司已量产系列化全自研动力电池产品 包括6kWh-18kWh高功率农机电池系列 397kWh能量型矿卡电池 134kWh高强度矿卡电池 以及140-800kWh高安全长寿命重卡电池 [1] - 当前量产电池均为液态电池技术路线 [1] 技术研发进展 - 公司旗下新能源板块已成立固态电池专项科研组 由博士及硕士研发团队组成 [1] - 研发依托高校教授团队及国家重点实验室测试资源 分阶段推进固液混合态电池 半固态电池和全固态电池研究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