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程式混动

搜索文档
小米再曝 2 款新车,网友:又是爆款的节奏...
36氪· 2025-07-11 09:57
小米汽车新产品规划 - 两款全新车型谍照曝光:一款增程SUV和一款两厢小车[1][4] - 增程SUV内部代号"昆仑",定位中大型六座SUV,车身长度略长于问界M8但高度更低[6] - 增程SUV预计2026年上市,采用增程式混动系统,续航或有新突破[8] - 神秘两厢小车尺寸小于SU7,可能是全新车型而非改款,定位15-20万入门市场[17][19] 产品特点与市场定位 - 增程SUV瞄准家庭用户市场,配备三排座椅和激光雷达等辅助驾驶硬件[8] - 两厢小车采用溜背造型,兼顾运动与实用,可能是纯电车型[19] - 公司采用从高到低的产品策略:SU7树立科技形象,YU7切入主流市场,增程补短板,低价车型降低门槛[22] - 品牌优势包括高热度、生态联动和"堆料不贵"的性价比认知[12] 市场表现与挑战 - 小米汽车上市15个月已交付超30万台车[14] - 当前增程市场已被理想和问界抢占先机,需在配置和价格上加码突围[10] - 面临产能和交付压力挑战,但资金和品牌优势明显[12][14][25] - 作为造车新势力,产品可靠性仍需时间验证[16] 行业影响 - 公司快速推出多款车型覆盖不同细分市场,产品线全面开花[22][25] - 增程SUV进入市场将加剧行业竞争[16] - 产品策略与小米手机类似,采用从高到低、从小众到主流的打法[22]
小鹏增程下放至G7、MONA等,多新车迎战零跑、比亚迪
36氪· 2025-07-03 09:04
产品规划 - 公司计划在2024年四季度推出两款增程版大型车G9和X9,首次进入纯电以外的市场[1] - 后续将把增程技术下放到中端和低端市场,包括即将推出的G7和MONA系列车型[2] - 正在研发至少三款MONA系列全新车型,大部分将同步推出纯电和增程版本[4] - 将推出代号E29的高端轿车和一款旗舰轿车,填补P7i停产后的产品空缺[4] 市场策略 - 采取高中低三市场同步推进增程技术落地的策略[7] - MONA系列首款车型M03定价11.98-13.98万元,主攻15万元及以下市场[3][8] - 2025年一季度15万元以下乘用车销量占整体60%,达303万辆[10] - 目标2024年销量实现翻倍增长,达到约40万辆[11] 技术路线 - 将采用"纯电+超电"双技术路线,"超电"指增程式混动技术[7] - 增程技术命名为"鲲鹏电动",主打差异化:更大纯电续航、超静音发动机[7] - 目标增程发动机启动后音量仅比电动机高出几分贝[7] 销售表现 - 2024年6月交付新车3.5万辆,连续8个月销量超3万辆[10] - 2024年上半年累计交付19.7万辆,超2023年全年[10] - MONA M03上半年销量超8万辆,占公司总销量四成以上[4][10] - 2023年8月M03交付后,月销量从不足1万辆迅速回升至2万辆以上[10] 竞争格局 - M03主要竞争对手为比亚迪秦L EV、海豹06 EV等[8] - 将直面零跑、比亚迪等品牌,零跑2024年上半年销量22.2万辆[11] - 性价比市场新对手不断涌现,如零跑B01、吉利银河星耀8等[11] 内部管理 - 2023年进行大规模高管调整,裁撤10名高管[10] - 重点提升制造、采购等环节效率,实现成本控制[10] - 新款P7+、G6等车型定价比老款低数万元[10]
蔚来秦力洪:增程式混动并不省成本,纯电+换电才是“最优解”
经济观察报· 2025-04-29 16:11
技术路线与成本分析 - 公司认为增程式混动技术并非省成本方案,纯电+换电才是增加行驶里程的更好选择 [1] - 测算显示同级增程车零部件采购成本约2万多元/台,生产100万台总成本达200多亿元,而换电体系十年总投资仅100亿元 [1] - 锂价回落后纯电成本优势逐步增加,公司选择自行投入建设充换电网络而非将成本转嫁用户 [1] - 当前全国已建成3200多座换电站,其中1900多座兼容乐道车型 [2] - 公司质疑兆瓦级快充的实际应用价值,认为高功率充电可能影响电池寿命和安全 [2] 产品定位与市场表现 - 乐道L90定位纯电大三排SUV,主打多人乘坐与行李装载需求,支持换电功能 [2] - 乐道L60上市半年交付量超37000台,但品牌整体表现未达预期 [3] - 品牌表现不佳原因包括产品预期过高、承诺未完全兑现、执行环节不足 [3] - 新CEO计划通过提升团队信心、完善底层能力建设及加强与蔚来平台联动推动发展 [3] 盈利目标与战略举措 - 乐道品牌表现直接影响公司第四季度整体盈利目标 [4] - 公司期望年底蔚来与乐道成为市场贡献相当的品牌 [4] - 实现盈利的三项举措:合理销量增长、提升整车毛利率、加强费用管理 [4] - 强调盈利取决于当前执行而非四季度临时发力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