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大算力芯片
icon
搜索文档
特斯拉放弃Dojo对理想的潜在启发
理想TOP2· 2025-08-25 16:18
芯片战略与算力需求 - 特斯拉AI6芯片采用2nm工艺 同时支持车端和云端大集群算力部署 替代原Dojo云端计算芯片[2] - 国家层面存在大算力芯片缺口 寒武纪近期受关注反映该需求[2] - 车端芯片需整合座舱 智驾和域控功能于单一NPU专用芯片 并具备强大软件系统支持能力[2] 生态构建与技术壁垒 - 英伟达核心优势在于CUDA和TensorFlow等计算平台生态 而非单纯硬件能力 可实现跨平台兼容[3] - 寒武纪在软件生态建设方面存在明显不足 硬件层面与华为海思存在较大差距[3] - 理想汽车为榨取Orin芯片性能 可能独立开发底层软件 未直接采用英伟达方案 体现软件能力[4] 技术实现路径 - 理想汽车通过自研编译器及底层系统 实现两个Orin-X芯片协同工作 突破原厂万兆以太网限制[6] - 企业需具备SOC研发 编译器团队和操作系统团队才能实现底层硬件优化[6] - 采用PTX底层编程接口相比CUDA更接近硬件层 需关注具体硬件属性差异[5][6] 行业竞争格局 - 国内互联网巨头如阿里 腾讯 字节缺乏端侧设备布局 芯片设计能力存在不足[2] - 理想汽车若整合芯片设计 软硬件能力和模型能力 有望成为国内最接近英伟达+特斯拉模式的企业[2] - 机器人领域需要硬件与模型的深度整合 二次开发难以实现最佳性能[7][8]
沃格光电(603773.SH):与行业内多家客户合作开发的玻璃基大算力芯片先进封装在大型服务器的产业化应用
格隆汇· 2025-08-14 16:00
公司动态 - 沃格光电与行业内多家客户合作开发玻璃基大算力芯片先进封装技术 [1] - 该技术主要应用于大型服务器领域 [1] - 项目目前进展顺利 [1] - 产业化应用仍需一定时间 [1] 技术发展 - 玻璃基大算力芯片先进封装技术正在向产业化应用阶段推进 [1] - 该技术有望在大型服务器领域实现商业化应用 [1]
8大车企造芯,马斯克李斌何小鹏狂卷大算力,雷军立下军令状
36氪· 2025-06-20 20:58
车企自研芯片进展 - 特斯拉下一代FSD芯片AI 5进入量产阶段,算力或达2500TOPS,较AI 4提升4-5倍,最快2025年底启用 [1] - 蔚来自研5纳米智驾芯片神玑NX9031量产上车,单颗算力超1000TOPS,并计划为芯片部门引入战略投资者 [2] - 小鹏G7 Ultra搭载3颗自研图灵芯片,综合算力达2200TOPS,是Orin-X版本的近4倍 [5][14] - 小米汽车芯片研发接近完成,雷军预告即将推出 [7][16] - 理想"舒马赫"芯片计划2026年量产,比亚迪首款自研芯片对标8TOPS,覆盖10-20万级车型 [8][18] 行业竞争格局 - 2024年英伟达Drive Orin-X占据全球智驾芯片39.8%份额,装机量达210万颗 [11] - 2025年车企自研芯片进入量产验证阶段,8家主流车企布局自研赛道 [10][37] - 车企自研呈现两条技术路线:比亚迪/零跑主攻主流市场,蔚来/小鹏聚焦高端车型 [20] - 零跑凌芯01累计装机量突破10万台,应用于C11等车型 [8][18] 技术发展趋势 - 芯片算力从数百TOPS向千级跃进,蔚来/小鹏/特斯拉新品均突破1000TOPS [21][22] - 制程工艺持续升级,蔚来神玑采用5nm,特斯拉AI 5预计采用3nm [1][38] - 端到端大模型推动算力需求,小鹏图灵支持本地运行300亿参数模型 [8] - 激光雷达算法优化成为重点,蔚来神玑相关算法提升4倍 [8] 成本与商业化挑战 - 7nm芯片开发成本约21亿元,5nm达39亿元 [27] - 芯片年出货需达100万片才能实现盈利 [29] - 比亚迪计划投入1000亿元布局智驾领域 [8] - 蔚来芯片团队超800人,理想核心人才年薪达300-500万元 [32][34] 历史发展脉络 - 2016-2017年特斯拉与Mobileye分道扬镳后启动自研,2019年HW3.0量产 [38][47] - 2020-2022年中国新势力集体入局,蔚来/小鹏/理想组建芯片团队 [51] - 2023-2024年进入技术攻坚期,蔚来5nm/小鹏图灵冲刺量产 [52] - 车企自研核心动因:供应链安全、性能优化、成本控制、数据安全 [39][40]
何小鹏开启算力角逐:从“造车”到“造脑”的AI汽车突围战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14 10:28
小鹏汽车图灵芯片技术突破 - 小鹏G7成为首款搭载自研图灵芯片的车型,Max版配双英伟达Orin-X芯片(500Tops算力),Ultra版配三颗图灵芯片[1] - 单颗图灵芯片有效算力相当于三颗英伟达Orin X或两颗特斯拉FSD芯片,且通过编译优化未来可能提升至"1颗顶4颗"[1] - G7全车有效算力超2200Tops,达行业算力的3-28倍,支持L3级智能驾驶和本地部署VLA大模型[1] - 图灵芯片研发历时5年耗资百亿元,2020年底组建团队,2023年8月流片成功,40天完成2791项功能验证[2] 芯片研发战略与行业趋势 - 公司认为大算力是智能汽车时代的关键入场券,未来AI汽车公司都将研发主芯片作为核心壁垒[2] - 芯片研发曾因架构问题赔偿数亿元重启项目,最终实现全自研有效算力,避免通用芯片的算力浪费[3] - 图灵芯片突破智能驾驶与座舱的算力隔离,Ultra车型中两颗支持智驾(VLA/VLM大模型),一颗搭配高通8295支持座舱(有效AI算力达行业26倍)[4][5] - 公司采取双轨策略,不同车型将同时采用图灵芯片和英伟达芯片[5] 市场竞争与产品定位 - G7定位23.58万元SUV市场,预售46分钟订单破万,搭载三颗图灵芯片+华为AR-HUD,主打25万元级高性能SUV市场[8] - 直接对标特斯拉Model Y(1-5月在华销量超10万辆),面临智界R7、阿维塔07、乐道L60及小米YU7等竞品围剿[8] - 公司以"硬核科技"作为差异化卖点,将智能驾驶算力天花板作为核心竞争优势[8] 商业化与研发投入 - 图灵芯片需百万片销量才能盈利,未来计划拓展至AI机器人、飞行汽车等领域[7] - 2024年前五月公司月销均破3万辆,一季度登顶新势力销量榜首[7] - 2024年AI领域研发投入约45亿元,加飞行器研发总投入近100亿元,一季度研发费用19.8亿元(同比+46.7%)[10] - 公司战略从"软件开发汽车"转向"AI开发汽车",通过VLA+VLM路线构建体系化能力[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