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拼经济
icon
搜索文档
香港,又到了“拼经济”的时候?
创业邦· 2025-11-13 11:15
文章核心观点 - 香港经济发展战略正经历从“安全至上”到“发展优先”的微妙转折,政策重心转向全力拼经济[6][7] - 香港传统依赖的贸易和金融两大支柱产业面临挑战,单纯依靠这两大产业难以支撑未来经济发展[8][9][11][12] - 科技创新产业被视为香港经济的新增长点,但其发展面临研发投入不足、转化机制不畅、产业配套缺失等多重障碍[13][14][15][17][18] - 香港未来发展的关键出路在于“向北发展”,通过北部都会区计划,特别是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借助内地资源实现科创产业的突破[21][22][23][24][26][31][35] 香港经济现状与挑战 - 2024年香港经济增长率为2.5%,低于2023年的3.2%,2025年增长预测普遍在2%至3%之间[7] - 贸易和金融服务是香港经济两大支柱,分别占GDP的20%左右,但其传统优势正在减弱[8][11] - 香港集装箱吞吐量在2024年跌出全球前十,位列第11,而深圳港和广州港分别位列第4和第6[11] - 金融业吸纳就业能力不强,导致大量就业人口被挤压到低端服务业岗位,社会流动性变差,贫富差距拉大[11] 科技创新产业的困境 - 香港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仅有1.11%(2023年),远低于美国(3.59%)、韩国(4.85%)和日本(3.41%)[18] - 香港上市科技企业平均研发投入占营收的比重仅有3.8%,而华为2024年的研发投入高达20.8%[18] - 香港的研发投入中,高等教育机构占比55.5%,企业和政府占比仅为39.3%和5.2%,科研成果难以市场化[18] - 香港本土制造业比重不足1%,缺乏高端制造业和产业配套,加上高企的房价租金,对科创企业产生“挤出”效应[18] - 香港曾错失发展半导体等硬核科技的机会,例如“硅港”项目流产,张汝京转而在上海创办了中芯国际[15][17] 未来发展方向与北部都会区 - 香港将发展重心从争议较大的“明日大屿”填海计划转向与深圳毗邻的“北部都会区”[21] - 北部都会区占香港总面积约三分之一,其核心产业规划为创新科技产业,旨在借助深圳的产业链优势[21] - 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是重磅规划,包括87公顷的香港园区和300公顷的深圳园区[21] - 未来5年,香港每年将发行政府债券融资1500亿元至1950亿元,用于北部都会区建设[22] - 河套香港园区全面发展完成后,预计每年对香港经济的贡献可达520亿元,并创造约5.2万个就业岗位[22][23] 与内地融合及角色转变 - “粤车南下”等政策标志着粤港两地互联互通、双向奔赴的信号越来越强[24] - 香港与内地的关系正在发生逆转,从过去香港单向输出转变为依托各自优势开展互补合作[27][28][29] - 香港积极寻求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系统,希望利用湾区已有的科创资源实现要素集聚和互联畅通[31] - 香港人口出现变化,连续数年人口流失的同时,有21万内地高才涌入,占香港总人口的2.7%,预示着“新钱”对“老钱”的置换[33][34] - 特首顾问团名单的变化(如新增内地科技企业家)也释放出香港寻求新定位的不寻常信号[33]
新闻有观点·行业洞察丨年轻人为何爱上“拼”出来的新生活?
央广网· 2025-10-12 19:07
行业核心观点 - "拼"模式正在深刻改变年轻消费者的生活方式,推动消费观从"私有"向"共享"转变,并重塑未来的消费图景与社交模式[1][7] - "拼"经济的本质是契约型的"轻社交",其背后是效率与实惠的双重考量,反映了重视共享化、社会化的新消费特征[2][3] - 该模式能有效利用闲置产能、空间和时间,并催生用户参与产品设计的"共创"新业态,展现出优化社会资源分配的巨大潜力[7] 消费行为演变 - 年轻一代消费者"财商和玩商双高",消费目的从占有物品转向使用服务,推动产品和服务形态不断细化[3] - 消费行为从拼车、拼单等实物消费,扩展到拼课、拼文化消费乃至拼拥抱等情感消费新形态[2] - 社群关系的固定化使"拼"行为具有持续的生命力,消费者通过消费建立人与人之间的联系[2][3] 商业模式创新 - 商家通过拼单模式能够降低成本、清理库存并获得曝光,体现出商业层面的经济合理性[3] - 共享经济的发展促使平台需要建立信用评价和投诉通道,不能仅充当中介角色[6] - 年轻消费者精明务实的消费观是消费观演进与社会技术发展共同作用的产物[7]
吴江区拼经济、稳增长、促发展 锚定目标任务 拿出硬举措硬担当
苏州日报· 2025-10-09 06:41
宏观经济表现 - 上半年GDP增长6.1%,连续4个季度领跑全市 [1] - 1至8月规上工业产值3797.12亿元,同比增长6.0%,增速列全市第二,比去年提升0.6个百分点 [1] - 8个区镇工业产值同比均实现正增长 [1] 投资与项目建设 - 1至8月工业投资同比增长14%,高于苏州大市增速2.7个百分点,总量列全市第二,增速列全市第三 [1] - 4个乡镇工业投资增速保持在20%以上 [1] - 前3季度亿元以上产业项目新签约241个、新开工208个、新投产178个,1至8月签约和投产项目数全市第一,开工项目数全市第二 [2] - 4个省重大和57个市重点项目分别完成年度计划投资的101.47%和112.34% [2] - 323个区重点项目完成年度计划的93.29%,计划新开工项目开工率99.3% [2] 政府工作与政策导向 - 召开经济形势分析会动员奋战四季度,以超常规思路和举措拼经济、稳增长、促发展 [1] - 举行招商引资"互学互鉴"活动暨项目推进现场会,营造"大抓招商、大抓项目"浓厚氛围 [2] - 会议要求把握形势要求,锚定目标任务,狠抓责任落实,提高执行力和落实力 [2]
今年4家广州市属国企已换帅:上任后多有改革,拼经济受关注
南方都市报· 2025-06-23 09:43
广州市属国企人事变动概况 - 2024年至今26家广州市属国企已有14家换帅,占比达53.8% [1][8] - 今年已有4家广州市属国企出现"一把手"变动,包括珠江啤酒、越秀集团、广汽集团和珠江实业集团 [1][2] - 换帅原因多为到龄退休,如珠江啤酒王志斌、越秀集团张招兴(62岁)、广汽集团曾庆洪(64岁) [2] 新任领导层背景分析 - 接任者多为"行业老兵",如珠江实业郑洪伟(15年珠实集团经验)、广汽集团冯兴亚(20年汽车行业经验) [3] - 越秀集团陈强曾参与广州塔、花城广场等重大项目建设 [4] - 珠江啤酒黄文胜为复合型人才,具有电子装备行业背景,任职期间公司业绩屡创新高 [4] 企业当前经营状况 - 珠江啤酒2024年营收57.3亿元(+6.56%),净利润8.1亿元(+29.95%),但非华南地区营收下降超10% [6] - 越秀集团2024年资产总额11385亿元,营收1356亿元,但利润从147亿元降至66亿元 [6] - 广汽集团2024年营收1078亿元,净利润8.24亿元,面临合资板块失速、自主品牌承压等挑战 [7] 新任领导改革举措 - 广汽集团实施"番禺行动":总部搬迁、组织重构、研产销一体化改革,推行三维晋升体系 [9] - 越秀集团进行子公司高管调整,委任两位"80后"担任要职 [10] - 广州轻工集团通过资本运作入主泰慕士,实施"外延突破"战略 [10] - 广州水投集团计划扩大有效投资,发挥全产业链优势 [11] 行业协同发展趋势 - 广州国企加强内部协同,如越秀集团与广州城投集团业务交流,广药集团与广州公交集团签订合作协议 [11] - 广州市国资委明确要求加力推进协同合作,将其列为八个"加力推进"重点工作之一 [11]
广州半数国企换帅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16 17:40
广州市属国企人事变动 - 2024年以来广州市国资委直接监管的26家企业中有13家出现董事长变更,占比达50%,远高于2022年、2023年的零星变动[1][3] - 新任一把手以70后为主,普遍具备专业对口背景(如冯兴亚工商管理背景契合广汽集团)和政企复合经历(如李明曾任水务局副局长)[5][6] - 典型履历包括:陈强在城投体系深耕20年主导广州塔等项目[4],李水江从基层余泥渣土管理岗位晋升至建筑集团董事长[6] 国企战略转型方向 - 广州轻工集团通过资本运作拟入主代工企业泰慕士,并组建广州国际贸易集团推动"外贸服务+产业链出海",2025年目标实现资本外延突破[9] - 越秀集团资产规模达11385亿元,2024年聚焦"稳经营、促转型",与广州城投计划在地产、金融等领域协同合作[11] - 广药集团与公交集团签署战略协议,计划在物流供应链、老字号焕新等八大领域推进"两业融合"[12] 新领导层管理举措 - 广州水投集团李明提出扩大有效投资、推动水务基础设施市场化开放,并优化科技人才考核体系[10][11] - 广州轻工集团林虎强调线上营销对时尚消费产业的关键作用,2023年已部署科技创新与"爆品"战略[9][10] - 多家国企强化跨界合作,如城投与越秀开展新能源协同、广药与公交集团探索跨境产业协同[11][12]
广州半数国企换帅:“拼经济”考验新任掌门人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16 15:18
广州市属国企人事变动与战略调整 - 2024年以来广州市国资委直接监管的26家企业中有13家出现董事长变更,占比达50%,显著高于2022-2023年的零星变动[1] - 新任一把手以70后为主,普遍具备专业对口背景:如广汽集团冯兴亚(工商管理)、广州地铁刘智成(地下工程与隧道工程)[3] - 多数新任领导具有政企复合背景:如广州水投李明(原水务局副局长)、公交集团覃海宁(原国资委副主任)、岭南商旅雷宣云(原从化区委副书记)[4] 新任管理层战略方向 - 广州轻工集团实施"外延突破"战略:拟入主代工企业泰慕士强化纺织板块,组建广州国际贸易集团推动制造业出海,2023年进出口规模达10亿美元[7] - 广州水投集团聚焦全产业链优势:李明提出扩大水务基础设施投资,推动与民营企业合作发展数字水务,2024年推进市场化机制改革[8][9] - 越秀集团2024年资产总额达11385亿元(同比增长未披露),明确"稳经营、促转型"方针,与广州城投开展地产/金融/文旅等多领域协同[9] 产业协同典型案例 - 广药集团与公交集团签署战略协议:涵盖物流供应链/老字号焕新/跨境协同等8大领域,实现"两业融合"[11] - 广州城投与越秀集团建立深度合作:覆盖地产/金融/文旅/新基建/新能源领域,形成拼经济合力[9] - 广州轻工集团2024年密集对接中建科工/广东盐业/亿航智能等企业寻求跨界合作[7]
全力以赴拼经济保安全坚定扛起经济大市挑大梁政治责任
广州日报· 2025-05-31 05:59
经济工作部署 - 广州市召开3场专题工作会议听取各区经济工作情况汇报并召开全市"拼经济"工作部署会对二季度和全年经济工作进行再部署再推动再落实 [1] - 各区汇报经济运行情况、存在问题及下一步措施市直部门回应诉求并提出建议市领导结合分管工作提出意见建议 [1] 产业发展重点 - 全力推动汽车、医药、批发和房地产等重点产业提速增效加快建设"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壮大新质生产力 [2] - 强化资源要素保障积极帮助企业纾困解难多措并举推动重点产业发展 [2] 企业发展支持 - 分类施策推动各类企业加大业务布局积极推动本地企业供需对接协助企业拓展多元市场加快内外贸一体化发展 [2] - 支持企业增资扩产和技改升级不断增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2] 项目建设推进 - 大力推动重点项目"攻城拔寨"加力提速推进"百千万工程"、城中村改造和城市品质提升项目 [2] - 扎实做好项目谋划储备申报用好用足各类资金资源推动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 [2] 平台与园区建设 - 加力推进南沙、东部中心、北部增长极等重点平台和各类特色园区建设 [2] - 分类推进低效工业园区改造提升、村镇工业集聚区更新整治市区联动狠抓招商并购和园区产业导入 [2] 经济调度与执行 - 加强经济运行调度对照目标分解任务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加强督查督办和宣传引导 [3] - 市领导带头落实对口联系服务机制深入一线调研督导协调解决问题各区发挥经济主战场作用层层压实责任 [3]
郭永航到白云区开展专题调研
广州日报· 2025-05-13 09:59
空港经济发展 - 强调做大做强空港经济 加快推动北部增长极建设成形起势 实现交通枢纽向经济枢纽、开放枢纽跃升 [2] - 听取机场南片区规划及城市更新情况 [2] 企业创新与市场拓展 - 广州菲利斯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持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坚定信心"走出去"拓展市场、引领行业发展 [2] - 详细了解企业经营情况 走进生产线察看生产工艺流程 [2] 产业园区升级 - 广州设计之都由村级工业园蝶变升级 推进高品质产城融合 优化产业生态和园区环境 [2] - 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设计新领地、时尚策源地 [2] 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 以"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为抓手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 [3] - 加力推进重点产业项目 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3] 城市品质提升 - 以承办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为契机 加快竞赛场馆改造及周边环境整治 [3] - 推进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提升和人居环境改善 优化提升城市风貌和景观品质 [3] - 以"人工智能+"赋能提升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 [3]
袁家健调研企业生产运营和重点项目建设情况
搜狐财经· 2025-05-03 03:28
文章核心观点 市委书记袁家健调研企业生产运营和项目建设情况,强调全力奋战二季度确保“双过半”,为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奠定基础 [2][8] 企业调研情况 - 袁家健到安阳钢铁股份有限公司3号高炉,听取生产经营和安全生产汇报,希望其强化调度、优化结构、开拓市场、释放产能,为全市工业经济稳增长作贡献 [2] - 沙钢集团安阳永兴特钢有限公司产能整合项目高炉等系统竣工,转入全面联动调试,袁家健查看情况、协调难题,要求助企推进项目早投产见效 [4] - 袁家健到安阳鑫源铸业有限公司年产30万吨铸件项目现场,了解规划、进度和安全管理,强调转化“问题清单”,推进项目提速增效 [6] 工作要求 - 二季度是关键期,全市要增强紧迫感,聚焦“四高四争先”,紧盯“双过半”目标拼经济、抓项目、谋发展 [8] - 持续优化助企服务,强化“万人助万企”专业化服务,开展“四看三送两带回”帮扶,保障要素,护航企业冲刺“双过半”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