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安全
搜索文档
中企在欧发展报告:81%受访中企称不确定性上升
搜狐财经· 2025-11-14 00:25
中欧贸易概况 - 2024年中欧双边货物贸易额为7322亿欧元,较上年小幅下降1.6% [10] - 高科技产品贸易占双边贸易总额26%,机械与运输设备占比超五成 [10] - 家电设备为进出口规模最大品类,欧盟自华进口163亿欧元,同比增长27%,对华出口亦同比增长27% [10] - 贸易结构呈现“双向跃升”特征,中国新能源产品与欧洲高端装备形成更强互补 [4] 中国企业在欧经营业绩 - 超八成受访企业2024年经营状况持平或改善,53%企业营收规模增加,12%实现显著增长,仅16%反馈营收下滑 [14] - 40%受访企业2024年利润增加,19%企业利润减少 [14] - 62%受访企业预计2025年营收实现增长,仅14%预估营收减少 [14] - 46%受访企业预计2025年利润提升,39%预计保持平稳 [14] 中国企业对欧投资动态 - 2024年中国对欧盟27国和英国投资增长较大,投资重心呈现“东移”趋势,匈牙利跃居首位 [12] - 绿地投资创历史新高,高度集中于新能源汽车及电池制造领域 [12] - 截至2024年末,中国在欧盟共设立直接投资企业近3,000家,覆盖全部成员国,雇用外方员工超26万人 [12] - 一半受访企业计划2025年增加对欧投入,仅11%企业表示将减少投入,投资意愿显著升温 [14] 欧盟营商环境评估 - 中企对欧盟营商环境综合评分连续第六年下滑,2025年为61分,较2019年的73分显著下降 [17] - 81%受访企业认为欧盟当前营商环境“不确定性增高” [1] - 35%以上受访企业明确感受到营商环境恶化压力,新能源、信息技术与医疗健康企业面临的挑战尤为突出 [17] - 科研环境、人才环境、数字化发展环境等关键指标评分继续下降 [17] 企业经营面临的主要挑战 - 劳动力成本成为在欧中企经营的“最大痛点” [18] - 全球地缘政治格局复杂化、欧盟对华政策不确定性等政治类挑战紧随其后 [18] - 超四成受访中企表示因其中国企业身份受到差异化对待,表现在市场准入被排除、审批流程更长等方面 [18] - 90%受访企业认为欧盟“去风险”和“经济安全”政策对其运营产生负面影响 [19] 欧盟监管政策影响 - 43%在欧中资企业因外商直接投资审查机制而暂缓投资 [22] - 自《外国补贴法规》实施至2025年9月,欧盟已针对中企发起多起调查,63%受访企业反馈其业务直接或间接受到该法规影响 [22] - 截至2024年底,欧盟实施的199项贸易防御措施中,涉华案件达85项,占比超四成 [22] - 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的反补贴调查为中欧经贸关系带来新的不确定性 [23] 特定行业市场准入限制 - 在数字领域,81%受访企业担忧网络安全议题被政治化并影响准入,已有13个成员国出台限制中企参与的立法 [23] - 公共采购市场方面,欧委会2025年发布IPI措施,禁止中国企业参与金额500万欧元以上的欧盟医疗器械公共采购项目 [23] - IPI措施已影响36%在欧中资企业,其中9%企业经营活动遭直接冲击 [24] 企业应对策略与发展机遇 - 企业应对合规挑战以主动适应为主,41%通过与本地企业合作降低风险,35%强化内部培训,24%强化信息与数据内部审查 [24] - 全球建立品牌知名度、欧盟新兴领域发展潜力、市场容量等成为选择在欧持续投入的五大核心因素 [16] - 投资模式加速向“生态融入”转型,中企深度嵌入当地创新生态,与欧盟绿色转型战略高度契合 [4][22]
报告指在欧中企总体发展势头向好 但对欧盟营商环境评价连续六年下降
中国新闻网· 2025-11-13 01:21
在欧中企经营业绩 - 逾80%受访企业表示2024年在欧营收规模持平或者向好 [1] - 40%受访企业表示2024年利润增加 19%受访企业表示利润减少 [1] - 50%受访企业计划2025年增加在欧投入 仅11%受访企业表示将减少投入 [1] 欧盟营商环境评价 - 在欧中企对欧盟营商环境评价连续六年下降 评分从2019年73分降至2024年61分 [2] - 81%受访企业提及不确定性增高 67%受访企业提及受地缘政治影响大 61%受访企业提及合规成本过高 [2] - 逾40%受访企业表示曾因中国企业身份受到差异化对待 [2] 欧盟政策负面影响 - 90%受访企业表示欧盟去风险和经济安全政策对企业运营产生负面影响 [2] - 政策负面影响主要体现为投资审查趋严 市场准入壁垒增高 政策不确定性上升 [2] - 欧盟不断强化经济安全议程 令政治议题泛化至商业领域 对企业信心和发展规划造成打击 [2] 改善营商环境建议 - 报告总计提出336项建议 呼吁欧盟勿将经济安全泛化为贸易壁垒 [3] - 建议欧盟在执行产业政策时保持理性原则 为在欧中企提供稳定政策预期 [3] - 企业界期待中欧以合作方式支持多边主义与自由贸易 携手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 [3]
欧盟中国商会:81%在欧中企认为营商环境不确定性增高,但中企仍展现出强大韧性
第一财经· 2025-11-12 19:24
在欧中企经营韧性 - 超八成受访企业表示2024年经营状况持平或改善,其中53%的企业在欧营收实现增长,12%录得显著增长,仅16%反馈营收下滑 [4] - 从利润角度看,40%的受访企业利润有所提升,而19%的企业利润出现回落 [4] - 展望2025年,62%的企业预计营收将继续增长,46%的企业预计利润提升,仅14%预估营收下降 [4] - 半数受访企业计划在2025年增加对欧投入,仅11%表示将减少投入,投资意愿显著回暖 [4] 欧盟营商环境挑战 - 81%的受访企业认为欧盟当前营商环境"不确定性增高" [3] - 中企对欧盟营商环境的综合评分为61分,较2019年的73分显著回落,营商环境整体评分连续第六年下滑 [8] - 超过35%的受访企业明确感受到营商环境恶化的压力,其中新能源、信息技术与医疗健康领域的企业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 [8] - 90%的受访企业认为欧盟"去风险"和"经济安全"政策对其运营产生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投资审查趋严、市场准入壁垒增高等方面 [9] 欧盟监管政策影响 - 43%的在欧中资企业因欧盟审查机制而暂缓或调整投资计划,审查重点聚焦关键基础设施、半导体、人工智能等领域 [9] - 自2023年7月《外国补贴法规》(FSR)正式实施以来,截至2025年9月,欧盟已针对中企发起多起调查 [10] - 63%的受访在欧中企反馈其业务直接或间接受到FSR影响,其中12%遭受直接冲击,另有51%认为FSR对商业形象与信心造成无形损害 [11] - 对中国电动汽车的反补贴调查已对中国车企在欧市场表现、业务规划与信心产生实质影响 [11] 中欧经贸合作趋势 - 中欧经贸关系正经历从"互补性依赖"向"战略性互塑"的深刻转型,欧洲市场日益成为技术创新的策源地、全球品牌的试金石 [5] - 贸易结构呈现"双向跃升",中国新能源产品与欧洲高端装备形成更强互补 [6] - 投资模式加速向"生态融入"转型,中企深度嵌入当地创新网络,绿地投资连续增长,主要流向新能源汽车及电池产业链 [6][9] - 中欧双方电动汽车案价格承诺磋商进入最后阶段,双方正寻求符合各自法律规定和世贸组织规则的解决方案 [11]
欧盟中国商会:81%在欧中企认为营商环境不确定性增高 但中企仍展现出强大韧性
第一财经· 2025-11-12 18:21
在欧中企经营环境感知 - 81%的受访企业认为欧盟当前营商环境不确定性增高 [1] - 营商环境综合评分连续第六年下滑,2025年评分为61分,较2019年的73分显著回落 [4] - 超过35%的受访企业明确感受到营商环境恶化的压力,新能源、信息技术与医疗健康领域企业面临更严峻挑战 [4] - 90%的受访企业认为欧盟去风险和经济安全政策对其运营产生负面影响 [5] - 欧盟以往被广泛认可的市场规则明晰和市场活力强等传统优势,在中企心中的认同度持续下降 [5] 在欧中企财务表现与预期 - 2024年超八成受访企业经营状况持平或改善,53%的企业在欧营收实现增长,12%录得显著增长,仅16%反馈营收下滑 [2] - 从利润角度看,40%的受访企业利润有所提升,而19%的企业利润出现回落 [2] - 展望2025年,62%的企业预计营收将继续增长,仅14%预估营收下降 [2] - 46%的企业预计利润提升,39%预计保持平稳 [2] - 半数受访企业计划在2025年增加对欧投入,仅11%表示将减少投入 [2] 欧盟监管政策影响 - 欧方密集出台的监管政策使企业陷入合规迷宫 [1] - 43%的在欧中资企业因欧盟外商直接投资审查机制而暂缓或调整投资计划 [6] - 自2023年7月《外国补贴法规》正式实施至2025年9月,欧盟已针对中企发起多起调查 [6] - 63%的受访在欧中企反馈其业务直接或间接受到FSR影响,其中12%遭受直接冲击,另有51%认为FSR对商业形象与信心造成无形损害 [6] - 对中国电动汽车的反补贴调查已对中国车企在欧市场表现、业务规划与信心产生实质影响 [7] 中欧经贸关系与中企战略 - 中欧经济结构互补性强,合作根基深厚,中国企业积极参与当地绿色转型、数字发展和创新生态建设 [1] - 欧洲市场对中国企业而言,日益成为技术创新的策源地、全球品牌的试金石与国际标准对接的核心区 [3] - 中企投资模式加速向生态融入转型,深度嵌入当地创新网络 [3] - 中企投资模式正加速转型,绿地投资连续增长,主要流向新能源汽车及电池产业链,与欧盟绿色转型战略高度契合 [6] - 中企在欧持续投入运营的核心动力包括在全球建立品牌知名度、欧盟新兴领域发展潜力、市场容量、产业基础优势以及供应链多元化等 [2] 政策建议与未来展望 - 企业迫切期待一个公平、透明且可预期的欧盟市场环境,以重建商业信心 [1] - 呼吁欧盟在执行经济安全与产业政策时保持理性,兼顾安全与开放的平衡,为企业提供清晰稳定的政策预期 [1] - 呼吁中欧双方创新对话机制,深化理解互信,共同拓展在绿色环保、高端制造等领域的合作 [3] - 部分受访中企期望通过价格承诺等合作方式化解电动汽车反补贴案分歧 [7] - 2025年中欧建交50周年应成为深化互信与合作的新起点,双方应在商贸、科技、教育、文化及气候行动等领域拓展合作 [8]
欧盟中国商会:81%在欧中企认为营商环境不确定性增高,但中企仍展现出强大韧性
第一财经· 2025-11-12 18:19
业务韧性表现 - 超八成受访在欧中企2024年经营状况持平或改善,53%的企业在欧营收实现增长,12%录得显著增长,仅16%反馈营收下滑 [3] - 从利润角度看,40%的受访企业利润有所提升,而19%的企业利润出现回落 [3] - 62%的企业预计2025年营收将继续增长,仅14%预估营收下降,46%的企业预计利润提升,39%预计保持平稳 [3] - 半数受访企业计划在2025年增加对欧投入,仅11%表示将减少投入,投资意愿显著回暖 [4] 营商环境挑战 - 81%的受访企业认为欧盟当前营商环境不确定性增高 [1] - 中企对欧盟营商环境的综合评分连续第六年下滑,2025年评分为61分,较2019年的73分显著回落 [6] - 超过35%的受访企业明确感受到营商环境恶化的压力,新能源、信息技术与医疗健康领域企业面临更为严峻挑战 [6] - 90%的受访企业认为欧盟去风险和经济安全政策对其运营产生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投资审查趋严、市场准入壁垒增高、政策不确定性上升 [7] 监管政策影响 - 63%的受访在欧中企反馈其业务直接或间接受到《外国补贴法规》(FSR)影响,其中12%遭受直接冲击,另有51%认为FSR对商业形象与信心造成无形损害 [1][8] - 欧盟审查机制不断收紧,43%的在欧中资企业因审查机制而暂缓或调整投资计划 [7] - 自2023年7月FSR实施至2025年9月,欧盟已针对中企发起多起调查,涉及清洁能源、机车、安检设备、新能源汽车等多个行业 [7] 投资战略与行业趋势 - 中企投资模式加速向生态融入转型,深度嵌入当地创新网络 [5] - 中企投资模式正加速转型,绿地投资连续增长,主要流向新能源汽车及电池产业链,与欧盟绿色转型战略高度契合 [7] - 中企在欧持续投入运营的核心动力包括在全球建立品牌知名度、欧盟新兴领域发展潜力、市场容量、产业基础优势以及供应链多元化 [5]
《世界开放报告2025》及最新世界开放指数即将发布
证券日报网· 2025-10-31 20:13
报告发布与结构 - 《世界开放报告2025》媒体吹风会于2025年10月30日在北京召开[1] - 报告将在第八届虹桥论坛上正式发布并举行国际研讨会[1] - 报告是虹桥国际经济论坛的旗舰报告,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和虹桥国际经济论坛研究中心共同主持撰写,自2021年首发至今已历时五年[1] - 报告共十二章,内容分为三部分:世界开放态势、世界开放热点议题、世界开放成功实践[1] 报告核心内容 - 第一部分聚焦世界开放态势,分析2024年以来的世界开放大势,探讨全球善治提升合意开放水平的机制[1] - 第二部分聚焦世界开放热点议题,深入剖析自由贸易与保护主义角力、跨境数据流动对协作式人工智能和数字贸易的支持、全球开放合作与经济安全等[1] - 第三部分反映世界开放成功实践,展现新时代中国开放的务实举措和显著成就[1] 报告亮点与特色 - 报告国际影响力更强,研究维度与数据基础更加多元坚实[2] - 世界开放指数的测度时间序列回溯至1990年,时间跨度从17年扩展至35年,为分析全球开放态势长期演变提供更坚实数据支撑[2] - 报告观察议题更加前沿,时代价值更加凸显[2] 报告撰写经验 - 报告撰写采用早期介入方式,从主题框架设计到初稿评审均邀请学者、政策制定者共同参与,确保国际视角深度融入报告基因[2] - 基于学术和实证的建设性碰撞极大地丰富了报告的深度和广度,体现了开放精神[2] - 坚持方法论和数据的最大透明化,使所有参与方清楚结论如何得出,建立学术互信,让报告成为经得起国际社会检验的公共产品[2]
东芝中止和天岳先进的合作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10-30 09:07
东芝与天岳先进合作事件概述 - 东芝电子器件及存储设备有限公司于8月22日与中国碳化硅晶圆供应商SICC(即天岳先进)签署了技术合作谅解备忘录 [2][5] - 合作框架旨在提高半导体质量并确保晶圆的稳定供应 [2][5] - 该协议已于近期“经双方讨论”终止,但东芝未来仍将继续从SICC购买晶圆 [2] 合作终止原因分析 - 终止合作是出于对经济安全的担忧,芯片被视为经济安全的关键物资和敏感话题 [2] - 有行业顾问指出,东芝可能因考虑到与中国企业竞争、经济安全及人才流失风险而重新审视该决定 [2] - 任何超出单纯采购范围的合作都应更加谨慎 [2] 合作原定内容与目标 - 双方计划在技术协作与商业合作两方面展开深入合作,具体包括提升SiC功率半导体特性和品质,以及扩大高品质稳定衬底供应 [5] - 东芝电子元件计划通过合作进一步降低SiC功率半导体的损耗,开发高可靠性、高效率的产品,以加速服务器电源和车载用SiC器件的研发 [5] 天岳先进公司背景 - 天岳先进自2010年成立,专注于单晶SiC衬底的开发与生产,其碳化硅衬底领域的专利数量位居全球前五 [6] - 公司于2022年成为中国首家上市的SiC概念企业,并在2024年率先发布全球首款12英寸SiC衬底,计划在2025年实现全系产品的12英寸衬底布局 [6] 日本政府支持与行业背景 - 东芝与同胞公司罗姆将从日本经济产业省获得高达1294亿日元(8.51亿美元)的资金,用于投资功率半导体领域,这是电动汽车的关键部件 [2] - 两家公司正在商讨一项计划,东芝生产硅器件,罗姆生产碳化硅功率半导体 [3] - 罗姆是日本私募股权公司Japan Industrial Partners牵头的财团成员之一,该财团于2023年以约2万亿日元将东芝私有化 [3]
日本5500亿美元投资美国基建,首个项目将于年底前敲定
经济观察网· 2025-10-28 14:37
投资框架概述 - 日美达成5500亿美元对美投融资框架,集中于发电和能源管道等无风险的基建领域[1] - 该框架是一项旨在保障日美两国经济安全的共同投资[1] 日本企业参与情况 - 包括电力和造船公司在内的10至12家日本企业正在研究具体的对美投资计划[1] - 预计首个项目将于2023年年底前敲定[1] 投资领域与项目细节 - 5500亿美元中的一半以上可能用于电力和能源行业[1] - 首个项目将来自电力行业,鉴于数据中心的扩张导致美国电力需求旺盛[1] - 日本企业将提供燃气轮机等设备以提高美国的发电能力[1] - 阿拉斯加州的液化天然气项目也在研究中,日本的参与将有助于美国实现能源自立[1]
“五年规划”,更加注重统筹发展和安全
新京报· 2025-10-27 16:06
文章核心观点 - “十五五”时期是国家发展的关键五年,核心战略基点是统筹发展和安全,实现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 [1] - 发展与安全相辅相成,发展是安全的基础,安全是发展的前提,需增强忧患意识,坚持系统观念 [1] - 必须有效防范化解风险挑战,以高水平安全护航高质量发展,确保国家行稳致远 [3] 经济安全领域 - 维护粮食安全,保障能源资源供给,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 [2] -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2] 科技安全领域 -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全力破解“卡脖子”难题 [2] - 前瞻应对科技伦理、数据安全等新型风险 [2] 社会稳定与生态安全 - 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完善公共卫生安全网络,营造清朗网络空间 [2] - 坚持绿色发展道路,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关系永续发展 [2] 体制机制保障 - 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加快重点领域立法进程 [2] - 健全风险研判评估和防控协同机制,建立跨部门风险监测预警平台 [2] - 强化国家安全战略统筹,将安全理念深度融入“十五五”规划制定和实施全过程 [2]
美国只能依赖关税政策吗?美国经济学家:条条大路通罗马
搜狐财经· 2025-10-24 10:48
文章核心观点 - 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Jeffrey Schott认为,提高美国制造业生产力存在比关税更好的政策组合 [3] - 若关税成为政策一部分,制定时需权衡推动本土制造业与对贸易伙伴的影响,包括可能引发的报复行动 [3] - 目前鲜有国家采取报复措施,因报复会同时损害双方经济,更好的策略是通过沟通协商解决争端 [3] - 当前美国以“国家安全”为由的关税政策覆盖范围过于广泛,需重新审视并缩小至真正关乎核心安全利益的领域 [3] 专家背景与观点 - Jeffrey Schott自1983年就职于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担任高级研究员,专注于国际贸易政策和经济制裁研究 [4] - 他曾任职于美国财政部,并作为美国代表团成员参与东京回合多边贸易谈判中《关贸总协定》补贴规则的谈判 [4] - 他编著有《跨太平洋伙伴关系评估》、《当地成分要求:全球挑战》等多部关于贸易的书籍,并发表大量美国贸易政策相关文章 [4] - 他提出“条条大路通罗马”,强调解决贸易争端的更好策略是双方沟通协商,而非采取可能抬高成本、扭曲市场的报复措施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