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飞轮
搜索文档
一年出手50次,锦秋两位合伙人首谈AI创业与投资 | 巴伦精选
钛媒体APP· 2025-11-04 13:03
11月1日,在锦秋基金第一场AI CEO大会上,锦秋基金的管理合伙人杨洁为我们分享了她眼中算力/芯 片、应用和机器人三个赛道的历史性机遇,以及founder在这些机遇面前应该作何应对;锦秋基金的合 伙人藏天宇也分享了他在AI浪潮下的行业观察与投资逻辑。透过两位合伙人充满洞察与务实的分享, 我们不难发现锦秋基金的投资版图背后,是一套深刻理解技术周期与创业规律的底层逻辑。 锦秋基金管理合伙人杨洁 以下为此次锦秋基金管理合伙人杨洁的分享原文,略有删减。 今天到场的有三类创业者,也是我们投资的三个方向,大家分别有着自己的焦虑: 左:锦秋基金管理合伙人杨洁、 右:锦秋基金合伙人藏天宇 锦秋基金无疑今年国内AI赛道最活跃的投资机构之一。 公开数据显示,仅在今年(截止10月底)锦秋基金在AI相关赛道(芯片算力、Agent应用、具身智能、 AI硬件等)出手总次数超50次。被投企业中更是不乏行业一线明星标的,例如生数科技、Pokee AI、星 尘智能、地瓜机器人等等。 在夸张的出手总次数之外,锦秋基金在AI创业生态上的成果,更令同行们羡慕不已。从"锦秋小饭 桌"到"Scale With AI"硅谷行,再到刚刚结束的"Exper ...
没屏幕却值百亿美元,从王室到NBA球星都在戴
虎嗅APP· 2025-10-27 17:50
以下文章来源于AGI接口 ,作者SnowyM AGI接口 . AI卷起的财富风暴。 出品|虎嗅科技组 作者|SnowyM 编辑|陈伊凡 头图|AI生成 "AI 原生 100" 是虎嗅科技组推出针对 AI 原生创新栏目,这是本系列的第「 28 」篇文章。 英国哈里王子与梅根出席活动时,无名指上同一款戒指被镜头捕捉;NBA 更衣室里,球星们赛前低头查看 手机,屏幕上跳动的"准备度分数"正来自指间那枚钛合金圆环——这是一款健康科技品牌Oura Ring,一个 用 AI 重新定义日常健康管理的"隐形助手"。 10月17日,芬兰智能戒指Qura完成了一轮大规模E轮融资,融资规模9亿美元,最新估值达到110亿美元, 相比其2024年底D轮融资的52亿美元估值,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翻了一倍,ARR更是达到1.44亿美元。 这背后,是智能戒指行业的爆发。根据第三方数据机构Electro IQ统计,全球智能戒指市场预计将从 2023 年的 26.7 亿美元增长到 2024 年的 44.6 亿美元,到 2032 年将达到 348.7 亿美元。预计到2029 年美国智能 戒指市场收入将达到9004 万美元。 来源:Electro I ...
“跳下悬崖造飞机”的狠人,用一个未来的故事打动苹果代工厂
虎嗅· 2025-10-14 10:25
公司发展历程与融资 - 未来智能于2022年成立,初期因体量小难以获得顶级供应链支持,最终以“AI重新定义耳机”的故事打动一家果链代工厂达成合作,起订量仅几十K [1][37][38] - 2023年下半年行业投资逻辑从“追技术”转向“看应用”,公司开始获得投资圈青睐,并于2024年10月初完成新一轮融资,由蚂蚁集团领投,启明创投超额跟投,估值实现翻倍增长 [7][35][36] - 公司从最初几十人团队发展至约100人规模,用户数从早期100万增长至被对比时提及的500万用户量级 [12][45][58] 产品战略与核心逻辑 - 公司定位为“软硬件一体化的AI办公助理服务提供者”,坚持“AI原生”理念,从硬件设计最初阶段即融入AI功能规划,而非后期叠加 [10][11][44] - 产品策略做减法,聚焦办公会议垂直场景,核心需求是信息记录,砍掉AI闲聊、查天气等通用功能,专注于“记录者+翻译者”角色 [12][19][40] - 大模型的出现是关键转折点,使产品从录音转文字升级至摘要、提炼关键点、生成待办事项等深度功能,极大拓展产品空间 [41][42][60] 技术研发与供应链挑战 - AI应用迭代快(可按周更新),但硬件研发周期长达6至9个月,涉及渠道、仓储、物流等复杂环节,存在速度矛盾 [8][9][47] - 创业初期最大难点是硬件供应链,顶级代工厂起订量要求KK级(100万台),公司通过技术故事和AI重构逻辑争取到小批量合作 [37][38][39] - 耳机设计为适配AI功能进行改造,如调整麦克风位置以支持远场收音、预留芯片算力以支持实时转写,这与传统耳机设计逻辑不同 [11][44][48] 市场竞争与差异化 - 公司认为其竞争对手未来更可能是软件公司(如Notion),而非硬件大厂,因AI办公助理需结合线上结构化数据与线下非结构化数据 [55][56][57] - 与苹果、华为等大厂差异化在于:耳机可跨设备、跨品牌使用,并能覆盖手机不便出现的场景,定位是垂直场景的“APP”而非通用平台 [49][50][51] - 互联网公司做硬件的逻辑不同,硬件研发周期长、涉及库存压力与渠道管理,是“反互联网”的,难以依靠高毛利和快速获客模式成功 [51][52][53] 销售渠道与品牌建设 - 销售渠道线上(天猫、京东、抖音)于2022年至2023年跑通,线下从2024年逐步铺开,当前线上线下销售比例约为6:4 [53][54][63] - 品牌建设强调用户体验连贯性,从产品定义、包装、渠道到销售服务均需传递一致品牌理念,创始人亲自负责市场、销售与用户运营 [63][64][65] - 硬件公司良性闭环模式是线上验证口碑后布局线下,线下像“种地”般稳健,线上像“轰炸机”依靠流量投放 [54][64] 未来规划与战略方向 - 未来五年目标是成为全球软硬件一体化办公助理领域第一名,通过“AI Agent引擎”与“办公硬件品类扩展”双引擎驱动增长 [82][84] - 2025年是产品大年,将推出更多非耳机类办公硬件产品以丰富矩阵,并重点拓展海外自主品牌市场 [16][82][84] - 探索“Hardware as a Service”模式,硬件作为“AI人”的感官(眼、耳)收集现场信息,云端AI大脑处理,形成完整智能助理服务 [60][61][82]
三万字解读:数据采集革命,决定机器人走向大规模落地|假期充电
锦秋集· 2025-10-03 12:03
⚡️ 假期充电系列继续 今天为大家整理 2025 年 CoRL 期间举办的首届 "Making Sense of Data in Robotics" Workshop,一起探究: 在机器人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人 们常常把目光聚焦在算法与模型上,是否忽视了真正决定"能否走出实验室、实现大规模落地"的底层变量——数据。 数据不仅是训练基础模型的燃料,更是 支撑策略泛化、稳定运行与安全可控 的地基。没有高质量、场景匹配的数据,再先进的模型也只能停留在论文 与Demo里。 此次Workshop正是一次针对这一"被低估的核心要素"的集体深思。会议聚焦于数据构成、数据筛选与数据可解释性三大命题,试图回答机器人行业最 迫切的问题: 1. 机器人真正需要什么样的数据? 2. 如何从海量原始信息中提炼出能提升策略表现的数据? 3. 又该如何理解数据对机器人决策与行为的实际影响? 锦秋基金(公众号:锦秋集,ID:jqcapital)认为, 这场 Workshop 的价值不只是学术交流,而是揭示了实体智能走向产业化过程中的"关键一 环"。 无论是 Joseph Lim 团队提出的"任务拆解 + 模块复用"式数据高效利用,还是 Ke ...
阿里云栖大会聚焦(4):Omniverse+Cosmos驱动的PhysicalAI数据飞轮
海通国际证券· 2025-09-26 14:00
行业投资评级 - 报告未明确给出具体的行业投资评级 [1][2][3][13][14][15][16][17] 核心观点 - NVIDIA与阿里云共同明确了Physical AI“云端训练+虚拟仿真+边缘部署”的三位一体落地路线 该方案以Omniverse仿真平台与Cosmos世界模型为核心 扩展数据与能力边界 依托阿里云PAI的云上超算与异构调度完成模型训练与评测 最终通过Jetson等边缘平台部署至机器人与智能车辆 实现从虚拟到物理世界的高效规模化 [1][13] - 该技术框架已应用于机器人抓取、自动驾驶等典型场景 通过仿真生成、世界模型增强与闭环回采 显著降低对真实数据的依赖 有望推动制造业、物流业等千万级场景的自动化升级 [1][13] - “三台电脑”架构与样板管线方向正确且具备可复制性 大会所明确的系统路线图为行业提供了清晰的技术实施路径 [2][14] - 数据飞轮的校准与可追责是落地过程中的决定性变量 Cosmos/仿真技术能高效生成长尾场景数据 但其有效性高度依赖于多层级校准与完善的数据谱系管理 [2][14] - 工程化落地需采用严谨的试点节奏以规避“Demo成功、上线困难”的风险 核心是建立“仿真→影子运行→受限实机→放量上线”的四闸门递进流程 [2][15] - 优化推理经济学与明确架构分工是规模化应用的关键 多步规划会显著增加计算开销 需在系统层面落地多级缓存、请求合并与服务等级协定等关键技术以控制成本 [3][16] - 治理、组织与供应链是保障技术稳健落地的核心支柱 安全与合规须作为前置条件 组织层面应组建融合AI、机器人与控制仿真的复合型团队 供应链需着力提升韧性 [3][17] - 长期发展需重点关注世界模型通用化、多智能体协同与端云协同三大技术路线 这将决定方案的场景扩展能力与成本下降曲线 [3][17] 技术实施路径 - 必须建立传感器级、动力学级与任务级的三层校准机制 并严格记录数据的来源、版本及生成参数 否则Sim2Real误差将侵蚀技术收益 [2][14] - 建议在每轮模型训练前后固化仿真与实机的对齐评测流程 形成标准化回归测试套件 以系统化控制虚实差异 [2][14] - 推进过程需由分层的KPI体系予以约束 具体包括算法层的碰撞率与仿真真实性差距、系统层的时延与可靠性、以及业务层的效率与成本指标 [2][15] - 场景选型应优先考虑封闭半封闭、弱交互且价值密度高的应用 如仓内搬运与标准产线 通过小步快跑积累可复用的工程方法 [2][15] - 架构上应实现端云协同 由云端负责复杂策略的重规划与迭代 边缘侧专注于实时控制与安全守护 [3][16] - 配套的数字孪生、数据治理及集中监控等“参考架构六件套”是支撑上述技术闭环、缩短量产周期的必要基础设施 [3][16] 风险管控与组织保障 - 每一道闸门均应绑定明确的停机条件与回滚方案 以严格控制风险 [2][15] - 通过构建安全论证案例、失效模式库及双通道冗余控制体系 并完善安全日志与重放能力 为审计复盘奠定基础 [3][17] - 组织层面以周为节拍实现高效迭代 [3][17] - 供应链通过接口标准化与资产自有化规避锁定风险 并对关键环节进行双源验证 [3][17]
红杉种子投资的新公司,要做AI版LinkedIn
36氪· 2025-09-23 22:40
公司概况与融资信息 - AI初创公司指数引力于年初完成pre-A轮融资,由红杉中国种子基金和阿尔法公社联合领投[6] - 创始人于北川是抖音早期核心成员,负责抖音早期社交关系构建,历经抖音从几千万用户到6亿日活的全过程[7] - 公司目前单月收入约几十万美金,与多家AI初创公司达成合作[7] 业务模式与战略演进 - 公司当前业务是围绕全球短视频达人营销赛道,为国内外卖家群体提供营销数字化平台[7] - 公司战略目标是从AI营销平台演进为"AI版LinkedIn",致力于将AI从"单机模式"的工具升级为连接人与人的智能系统[8] - 公司认为AI的下一个阶段是与互联网演进类似,一定会把人和人连接起来[8] 产品定位与目标用户 - "AI版LinkedIn"的核心定位不是更好用的通讯录,而是将"关系网络"变成一个实时运转的智能系统,区别于传统LinkedIn的静态档案模式[10] - 目标用户群体是每天都需要"找人"的专业人士,包括营销经理、创业者、BD人员、研究员和招聘方等[11] - 这些用户共同点是每天花大量时间在LinkedIn、数据库和社交媒体中进行搜索、筛选和建表工作[12] 技术理念与竞争优势 - 公司押注的核心是大模型与垂类应用的边界在于不可被大模型内化的能力,特别是专业行业里的私有数据和用户反馈闭环[15] - Agent产品的核心优势是让所有用户都成为模型标注员,通过快速反馈和学习实现数据闭环[15] - 长期愿景是实现"双边agent"效应,当双方都有Agent时,沟通成本将大幅降低,形成类似互联网的双边网络效应[17][18] 发展路径与市场策略 - 公司发展路径分为三步:先打磨单边用户体验,再沉淀找人和链接数据提升匹配精准度,最后实现双方Agent的智能协同[19] - 公司认为护城河不是一次性构建的,而是随着用户、数据和网络效应逐步积累形成的马拉松式过程[20] - 产品发布策略是优先保证头部场景达到80分水平,通过上线获得用户反馈后再迭代完善长尾需求[25][26][27] 创始人背景与创业历程 - 创始人于北川在抖音工作四年,曾负责第一届央视春晚红包项目,发放12亿红包,管理60人团队[29] - 创业经历从2022年海外电商开始,经历TikTok店铺关闭导致资金链断裂,2024年转向创立AI营销公司[7] - 创业过程是认识自我的过程,从依靠BD资源转向专注产品技术主导的发展路径[31]
18个月养成百亿独角兽,明星创始人如何赚钱
虎嗅APP· 2025-09-22 21:35
公司估值与融资 - 成立18个月估值飙升至100亿美元 [2] - 累计融资6.35亿美元现金 其中Greenoaks Capital领投3.5亿美元 [2][3][12] - 年经常性收入逼近1亿美元 [2] 创始团队背景 - 由前Salesforce联席CEO Bret Taylor与前谷歌高管Clay Bavor联合创办 [3][10] - Bret Taylor具有Google Maps和Quip经验 深度理解市场需求 [11] - Clay Bavor主导过Cardboard、Tilt Brush等前沿交互项目 [11] 商业模式与定位 - 专注AI客服赛道 用生成式AI替代企业客户体验人力 [3][10] - 瞄准中大型企业 平均合同金额15万美元起 [16][17] - 采用结果导向定价 按"成功解决客户问题"收费而非调用次数 [28] 技术实现方案 - 不自研大模型 搭建模型抽象层整合OpenAI、Anthropic等主流模型 [20] - 开发Agent OS工具包 内置PII数据安全防护机制 [21] - 引入Talbin基准测试和自监督机制 减少AI幻觉问题 [22] - 建立AI开发生命周期框架(ADLC) 支持版本快照和A/B测试 [23] 客户案例与效果 - 服务WeightWatchers、Sonos、Brex、Casper等数百家付费客户 [12][18] - 为床垫品牌Casper打造Luna 2.0客服 解决74%客户咨询并提升满意度20% [18] - 金融科技公司Brex通过AI实现低成本高互动服务 形成业务闭环 [18] 行业背景与竞争 - 美国客服行业存在人力成本高、流动性大等痛点 [3] - 语音AI技术成熟 成为AI应用重要突破口 [3][4] - 面临Intercom Fin、Kore.ai、Genesys等多类竞争对手 [32] - 中国AI客服公司主要服务跨境电商 多语种和24小时服务是刚需 [33] 增长驱动因素 - 深度嵌入客户CRM/ERP系统 实现端到端交付 [17] - 数据飞轮效应:行业客户越多 对话数据越精准 [17] - 提供7×24小时多语言服务 促进销售转化和复购 [17][18]
18个月养成百亿独角兽,明星创始人如何赚钱
虎嗅· 2025-09-22 10:57
公司概况与市场地位 - 公司Sierra是一家AI客服公司,由前Salesforce联席CEO Bret Taylor与前谷歌高管Clay Bavor联合创办 [4] - 在18个月内,公司估值从10亿美元飙升至100亿美元,累计到账现金6.35亿美元,年经常性收入逼近1亿美元 [2][12][15] - 公司在2025年9月获得由Greenoaks Capital领投的3.5亿美元融资,正式跻身“百亿美金俱乐部” [4][15] 商业模式与客户策略 - 公司专注于为中大型企业提供客户体验AI代理服务,平均合同金额15万美元起,采用一单一议的定价策略 [19] - 公司采用结果导向定价模式,企业为“成功解决一个客户问题”等实际成果付费,而非调用次数 [32] - 公司客户覆盖金融、消费、通信、医疗等多个领域,包括WeightWatchers、Sonos、Brex、Casper、ADT等数百家付费客户 [13][14] 技术实现与产品优势 - 公司不自研大语言模型,而是搭建模型抽象层,整合OpenAI、Anthropic、Cohere等主流模型,提供灵活性并避免厂商锁定 [23] - 公司开发了Agent OS工具包和Agent SDK,内置数据治理机制,允许开发者用声明式语言定义代理行为,降低技术门槛 [26] - 公司引入AI开发生命周期框架,通过声明式编程、不可变快照、体验管理器和回归测试体系确保代理的稳定性和可维护性 [29] - 公司AI代理能处理咨询、订单修改和退款等操作,并具备自我监督机制以识别和纠正错误 [19][27][28] 市场机遇与增长动力 - 美国客服市场存在人力成本高、流动性大的痛点,生成式AI擅长多轮对话,企业换用AI效果立竿见影 [4] - 语音AI技术成熟,能在电话端节省可量化的人力,语音交互被a16z报告指出将成为AI应用的重要突破口 [4][5] - 公司与客户合作形成数据飞轮,在细分行业的客户和对话越多,AI输出结果越精准,从而构建竞争壁垒 [20] - 具体案例显示,公司为床垫品牌Casper开发的AI客服Luna 2.0在高峰期间解决了74%的顾客咨询,客户满意度提升20%以上 [21] 行业背景与竞争格局 - AI客服行业正处拐点,用户更倾向自助渠道,企业需要高效智能的方式维系客户关系 [33] - 到2030年,AI客服行业预计保持高速扩张,产品生态涵盖智能代理、知识库、流程自动化等 [33] - 市场竞争者众多,包括Intercom的Fin、Kore.ai、Genesys Cloud CX、Five9、Dixa等平台 [33]
老黄刚投的具身智能公司:三个华人创办
量子位· 2025-09-21 10:11
公司融资与估值 - 公司完成1.2亿美元A轮融资,投后估值达到6亿美元 [1][4] - 种子轮融资约为2000万美元 [4] - 新晋投资方包括英伟达、亚马逊和Salesforce等巨头产业投资部 [5] 公司概况与战略定位 - 公司成立于2024年,总部位于美国加州红木城,在上海设有分部,中文名为达纳灵动,现有员工约30名 [6] - 公司战略定位为避开人形机器人、制造业和家庭场景,专注于商用场景以平衡技术落地与商业可行性 [8][9][10] - 商业模式旨在通过商用场景产生营收实现自我造血,避免陷入长期烧钱困境 [11] 核心技术产品:DYNA-1模型 - 公司发布自研VLA模型DYNA-1,为首款可落地于商业场景的灵巧操作基础模型 [12] - 该模型为单权重通用基础模型,使用一组固定参数处理多种任务,无需为每个任务重新训练 [13] - 在演示中,搭载DYNA-1的机械臂实现完全自主运行24小时以上,折叠餐巾900余次,成功率高达99.4% [12] - 模型已在实际场景中应用,如餐厅折叠餐巾、健身中心整理毛巾、自助洗衣店分拣衣物 [13] 技术优势与发展路径 - 模型具备快速自我学习和在线迭代能力,通过数据飞轮效应,新部署持续提升模型性能 [14][15] - 技术目标为填补具身智能领域的三大拼图:泛化能力+高性能、鲁棒性以及可行的商业模式 [16][17][18] - 发展路径被比喻为培养“小AGI宝宝”,通过在商用场景积累真实数据,逐步学习技能,最终组装成强大具身智能体 [11] 创始团队背景 - 公司为全华班创业团队,三位联合创始人Lindon Gao、York Yang和Jason Ma均为华人 [2][19] - 首席执行官Lindon Gao曾成功创办AI公司Caper AI,该公司于2021年被Instacart以3.5亿美元收购 [22][24] - 研发负责人York Yang拥有浙江大学电子工程本科和UCLA计算机科学硕士学位,负责工程与产品开发 [25][26] - 首席科学家Jason Ma是宾夕法尼亚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研究方向为机器人基础模型与强化学习,曾在Google DeepMind、NVIDIA AI等机构工作 [29][31][32] 行业背景与英伟达布局 - 英伟达明确看好具身智能与物理AI为下一波硬科技浪潮,并积极进行投资布局 [1][33] - 除该公司外,英伟达已知的机器人领域直接投资对象还包括Figure AI和Skild AI [34] - 在生态合作层面,英伟达亦与银河通用、宇树科技等国内初创公司建立联系 [35]
中国企业全球抢滩:Robotaxi订单纷至,商业化落地加速
新京报· 2025-09-19 11:33
中国自动驾驶技术公司海外扩张 - 禾赛科技获得美国头部Robotaxi公司超过4000万美元激光雷达订单 [1] - 均胜电子新获两家头部主机厂汽车智能化项目 全生命周期订单总金额约150亿元 [1] - Momenta与Uber签约 计划2026年在德国慕尼黑开启L4级自动驾驶Robotaxi测试 [1] 头部企业跨国合作进展 - Momenta已与梅赛德斯-奔驰、宝马等20余家全球主流车企达成深度合作 [2] - 轻舟智航与高通达成深度合作 2026年实现智驾方案全球交付并在德国设立欧洲总部 [2] - 百度将在Uber平台投放"萝卜快跑"自动驾驶汽车 2025年晚些时候在亚洲和中东地区投放 [2] - 文远知行与Uber、迪拜道路交通管理局签约 2026年第一季度实现纯无人商业运营 [2] - 小马智行2023年5月在迪拜落地Robotaxi车队 2026年推进全无人商业化运营 [2] 资本策略转型 - 哈啰出行Robotaxi业务完成超过30亿元战略融资 核心投资方包括蚂蚁集团 [3] - 蚂蚁集团将在身份认证技术上解决乘客与Robotaxi的交互信任问题 [3] - 均胜电子表示将把中国领先的汽车智能化技术向海外市场拓展 [3] 技术优势形成原因 - 中国复杂道路环境训练出的算法具备优秀问题处理能力 [4] - Momenta的"数据飞轮"算法通过40多万辆量产车回收海量极端案例持续优化模型 [4] - 无图端到端方案相比高精地图具有全球化扩展优势 避免高昂采集制作维护成本 [4][5] - 国际车企开始转向无图或轻地图技术路线 中国公司在此领域走在前列 [5] 成本降低与商业化进展 - 2026年成为L4级自动驾驶规模化落地关键时间点 [6] - Robotaxi制造成本过去五年下降80% [6] - 禾赛科技AT512激光雷达通过规模化生产大幅降低成本 [6] - 小马智行第七代自动驾驶套件总成本较前代下降70% 其中车载计算单元成本降80% 激光雷达成本降68% [6] 资本市场态度转变 - 投资关注点从技术可行性转向商业化时间表与现金流预期 [7] - 行业可能迎来并购整合潮 仿真软件、传感器公司、高精度定位服务商成为资本关注对象 [7] - 科技公司与出行平台结合盈利速度可能快于传统车企 Uber等平台欠缺自动驾驶系统而科技公司需借助平台实现商业闭环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