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品牌崛起
搜索文档
在华已运营超30年,黛安芬将全面撤柜,门店:已收到通知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1-20 06:49
公司动态 - 德国中高端内衣品牌黛安芬将于2025年12月31日退出中国内地市场,多家门店店员已证实年底全部撤店的消息,线上渠道是否继续经营尚不明确 [1] - 黛安芬是全球最大内衣制造商之一,年销售额达16亿美元,年产内衣超2亿套,产品覆盖全球多个市场 [3] - 品牌于1979年进入中国开展来料加工,1992年起在盐城、海南成立生产公司,逐步搭建本土化生产体系 [3] 市场演变与竞争格局 - 中国内衣市场规模持续扩大,2024年达2237亿元,同比增长8.3%,但市场份额向本土品牌集中 [5] - 消费需求从“塑形”转向“舒适”,2024年中国无钢圈内衣市场占比达68%,较2018年增长42个百分点 [4] - 本土品牌快速崛起,ubras仅用5年实现年销售额破20亿元,新兴品牌线上销售占比超70% [4][5] - 爱慕、曼妮芬等老牌本土企业凭借全渠道和性价比优势,占据中高端市场近30%份额 [5] 品牌战略与市场表现 - 黛安芬是早期将“钢圈内衣”引入中国的外资品牌之一,通过时尚展使钢圈概念深入人心 [4] - 品牌核心产品线长期聚焦钢圈内衣,虽推出舒适系列但市场认知固化,未能及时抢占无钢圈赛道先机 [4] - 外资品牌在渠道适配、价格定位(单价普遍200-500元,高于本土品牌均价30%)、本土化设计等方面显滞后 [5] - 黛安芬市场份额已萎缩至2024年的不足1% [5] 行业影响与趋势 - 黛安芬的退出是国际品牌未能适应中国消费迭代和竞争格局的案例之一,行业洗牌仍在继续 [7] - 未来市场竞争将更聚焦于产品创新与用户体验,环保、舒适、个性化成为核心关键词 [7]
星巴克卖身,一次“换打法”的进攻!
金投网· 2025-11-05 16:09
星巴克出售中国业务控股权 - 全球最大咖啡连锁品牌星巴克宣布将其中国业务60%的股权以285亿元的价格出售给本土私募股权公司博裕投资 [1] - 交易完成后,中国本土公司将操盘星巴克在中国大陆的8000多家门店 [1] 其他海外品牌出售中国业务案例 - 运动品牌迪卡侬考虑出售其中国业务30%的股权 [3] - 高端冰淇淋品牌哈根达斯母公司通用磨坊正考虑出售其在中国的哈根达斯冰淇淋门店 [3][5] - 宜家背后的母公司计划打包出售其在中国的10座荟聚购物中心 [3] 海外品牌在华业绩严重下滑 - 星巴克最新一个季度净利润暴跌85.4%,仅剩不到10亿元 [4] - 星巴克在中国市场份额从42%暴跌至去年的14% [4] - 迪卡侬去年净利润下滑15.5% [4] - 哈根达斯中国门店从巅峰时期400多家降至200多家,客流量呈两位数下降 [4] - 截至2024年12月中旬,哈根达斯在中国共有403家门店,较年初的466家关闭60多家 [7] 海外品牌面临挑战的原因 - 中国消费环境变化,本土低价品牌竞争激烈,如瑞幸、库迪咖啡对星巴克造成冲击 [4] - 海外品牌普遍水土不服,主要在一线城市发展,难以渗透中国三四线下沉市场 [7] - 消费者观念改变,高端冰淇淋等产品回归商品本质,本土平价品牌如蜜雪冰城、古茗更受欢迎 [7] 本土品牌的成功策略 - 本土品牌采用“从农村包围城市”的破局路径,通过线上营销(如小程序发券、社交媒体种草)放大声量 [7] - 以“9.9元咖啡”、“2元冰淇淋”等低价策略吸引消费者尝试,再依托门店规模扩张培养消费习惯 [7] - 通过本土化供应链建设降低成本、提升品质,实现“线上引流-线下体验-供应链降本”的闭环 [7] - 本土品牌的全链路能力建设打破了外资品牌“渠道优势-标准化扩张-溢价盈利”的壁垒 [8] 出售中国业务后的前景 - 麦当劳在2017年出售中国业务后,门店数量从2400家暴涨至7100家,增长近3倍 [11] - 肯德基出售后推出“疯狂星期四”等现象级营销,并推出豆浆油条等高度本土化产品 [11] - 星巴克出售股权被视为从全资直营的重资产模式转向合作扩张的轻资产模式,旨在更换更强操盘手以升级市场打法 [11]
从百雀羚到可复美:这份榜单体现品牌“真实存在感”
FBeauty未来迹· 2025-09-06 14:03
市场总体表现 - 2025年中国美妆市场消费者触及数达54.7亿次,同比增长7.6% [7] - 城镇人口4.57亿中88%(约4亿人)购买美妆产品,人均年购买频次13.6次 [3][7] - 行业从流量时代转向留量时代,消费者更注重精准选择和产品价值 [10] 护肤品类竞争格局 - 消费者首选品牌TOP3为百雀羚、巴黎欧莱雅、韩束,本土品牌占TOP10中六席(自然堂/珀莱雅/欧诗漫等) [12] - 欧诗漫凭借敏感肌美白细分赛道定位实现CRP同比大幅增长 [12] - 增长力品牌呈现两大路径:自然堂/百雀羚通过渠道下沉扩大覆盖,颐莲以玻尿酸喷雾大单品策略跻身线上化妆水销售前三 [13] 专业护肤赛道特征 - 薇诺娜、颐莲占据首选榜前两位,国际品牌丝塔芙/雅漾凭敏感肌专研产品跻身前五 [14] - 可复美通过医用敷料技术占领术后修复场景,瑷尔博士以微生态平衡技术切入油痘肌市场 [15] - 本土品牌凭借医美场景适配能力实现强势增长 [15] 彩妆品类突破路径 - 卡姿兰、柏瑞美位列消费者首选榜前二,超越YSL/巴黎欧莱雅等国际品牌 [16] - 增长力品牌采用单品类极致专业化策略:三姿堂以极细眉笔为核心,柏瑞美凭借12小时定妆喷雾实现CRP显著增长 [17] - 方里通过轻薄高遮瑕粉饼建立品类-品牌强关联 [17] 头发清洁品类创新方向 - 传统品牌海飞丝/清扬/飘柔稳居首选榜前三 [18] - 增长力品牌聚焦三大创新方向:蜂花主打头皮健康防脱,浅香专注精细分区修护,欧莱雅强化香氛体验 [18][19] - 消费需求从基础清洁升级为功能+体验双重满足 [19] 未来增长机遇领域 - 细分人群挖掘:袋鼠妈妈凭借孕期无添加定位跻身母婴护肤蓝海市场 [20] - 技术场景融合:AI定制配方与生物发酵技术提升产品精准度,可复美将医用敷料技术转化为日常护肤 [21] - 体验升级:头皮预洗流程创新结合香氛SPA体验,可持续包装设计存在先发优势机遇 [21]
从1.0到3.0:国际消费品牌的中国进化论
36氪· 2025-07-17 18:53
国产品牌崛起与跨国品牌挑战 - 小米汽车凭借雷军号召力和生态链模式在发布会期间售罄全年产能 [1] - 泡泡玛特拉布布盲盒引发Z世代消费狂潮并催生高溢价二次交易市场 [1] - 国产品牌在家电、消费电子等领域市场份额达80-95%,价格比国际品牌低20% [2][3][7] - 消费者购买逻辑转变:62%选择进口产品因"先进技术",48%看重"性价比" [7] 跨国品牌市场拐点特征 - 从增长扩张阶段进入市场份额争夺阶段,消费者信心指数从2018年123降至2024年89 [3] - 本土品牌创新能力显著:家电新品GMV贡献率0.6%-6.1%,跨国品牌仅0.2%-0.9% [7] - 跨国品牌净利润率约4%,低于本土品牌9%,陷入销售下滑与转型投入不足的恶性循环 [8] 跨国品牌成功案例 - 某影像设备品牌通过产品组合覆盖多场景实现17%年增长率(高于品类平均14%) [9] - 欧洲小家电品牌被中资收购后通过本地研发推出创新"3合1蒸汽熨斗"扭亏为盈 [9] - 专业运动设备品牌建立技术壁垒,在可穿戴市场实现13%增长(品类平均1%) [10] 跨国品牌五项转型举措 - 推动本地创新:大家电领先品牌每月推新品,产品上市时间4-6个月,5-8%收入来自新品 [13] - 重建高端定位:通过"接受度+卓越度"公式分层打造差异化产品 [15][16] - 渠道转型:探索抖音/小红书等新兴渠道,加强直销管理获取市场响应能力 [17][18] - 强化产品传播:打造场景化内容,构建多层次KOL/KOC策略 [19][20] - 调整财务预期:为创新预留投资,建立新品贡献率等前瞻性指标 [21] 中国市场全球战略价值 - 中国贡献全球家电电子产品60-70%产能,2030年中产规模将达4亿(欧盟人口90%) [23] - 2023-2024年消费家电SKU增长5倍,本土品牌在天猫推新4500款 [23] - 中国社交电商模式全球输出:Temu月活超亚马逊,中资收购品牌在英国市场反超 [24]
中国市场承压 LVMH:注意到中国消费者正转向本土品牌
智通财经网· 2025-05-30 11:41
中国奢侈品市场趋势 - LVMH注意到中国消费者对本土品牌兴趣日益浓厚 特别是中国珠宝公司需求出现爆炸式增长 [1] - 老铺黄金等品牌出现"现场排队6-8小时 线上要等90天"的销售火爆场景 [1] LVMH业绩表现 - 2024年营收同比下降2%至846 83亿欧元 净利润同比下降17%至122 5亿欧元 [1] - 2025年第一季度业绩低于预期 [1] 老铺黄金市场表现 - 2024年在中国内地单个商场平均销售业绩达3 28亿元 在所有知名珠宝品牌中排名第一 [1] - 头部门店坪效显著领先LV 香奈儿和爱马仕等国际一线奢侈品牌 [1] 中国本土品牌竞争优势 - 独特的文化价值和非遗工艺吸引高端消费者从国际大牌转向老铺黄金 [2] - 历峰集团CEO认为老铺黄金植根于中国文化 推动了珠宝市场的渴望度和活力 [2] 国际投行观点 - 摩根史丹利告诫欧洲奢侈品巨头需高度审视老铺黄金的威胁 [3] - 老铺黄金表现足以颠覆欧洲奢侈品牌不受本土竞争者威胁的认知 [3]
“品质消费500强”发布 创新驱动本土品牌加速崛起
新华社· 2025-05-26 10:28
消费品质与本土品牌崛起 - 中国线上消费品牌指数(CBI)从2023年一季度的59.42升至2025年一季度的63.38,两年增加近4分 [2] - 2024年四季度CBI相较基期指数增加11.5个百分点,2025年一季度增加6.7个百分点 [2] - CBI500榜单中中外品牌占比为"七三开",本土品牌上榜数量多且发展势头猛 [2] - 4000元以上国产安卓手机在2024年天猫双11成交额同比增长57% [2] - 2025年一季度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增长3.3%,增速超全球市场的1.5% [2] 手机行业竞争格局 - 苹果在手机品牌排名中位居第一,华为、小米、vivo、荣耀、OPPO紧随其后 [2] - 本土手机品牌在外观做工、功能配置、系统体验等方面提升,加速高端化赶超苹果 [2] - 本土手机配件品牌图拉斯凭借支点手机壳爆品位列榜单第166位,排名高于部分手机品牌 [3] 家电与小家电行业 - 海尔、美的等资深国货与小熊、徕芬等新锐品牌共同上榜 [3] - 小熊电器以大数据赋能研发设计,从淘宝店铺成长为小家电头部品牌,位列第94位 [3] 产业带与品牌集群 - 宠物经济火热,12个上榜宠物品牌中10个为本土品牌,山东依托农业基础形成宠物食品产业带 [4] - 宁波(20个)、佛山(20个)、泉州(16个)、金华(14个)进入城市品牌数量前十 [4] - 泉州运动户外品牌(安踏、特步等)均拥有独家科技,在跑鞋细分领域形成差异化竞争力 [4] 高端国货品牌突破 - 老铺黄金以古法工艺和"论件卖"模式位列总榜第20位,成为行业新风口 [5] - 服饰品牌之禾采用天然原料,复购率达70%,2024年6·18首周天猫成交额超4000万元(同比+70%) [5] - 箱包品牌山下有松(songmont)主打1000-5000元价格带,融合东方美学设计,位列第354位 [6] - 卡萨帝(海尔)、Vidda(海信)等高端子品牌成功打入国际市场,全球化水平提升 [6]
奢侈品全球化红利消退,历峰集团如何应对地缘政治风险和本土品牌崛起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21 15:03
业绩表现 - 历峰集团2025财年销售额同比增长4%至213 99亿欧元,营业利润微跌1%至37 6亿欧元,利润率降至20 9% [1] - 按市场划分,亚太地区营收下降13%,美洲、欧洲和日本市场均实现两位数增长 [1] - 珠宝业务(卡地亚、梵克雅宝)营收达153 3亿欧元,同比增长8%,营业利润同比增长4%,卡地亚贡献集团超半数收入和七成利润 [1] - 制表部门(积家、江诗丹顿)营收下滑13%,利润大幅缩水69% [1] - LVMH集团2024年营收846 83亿欧元同比下降2%,净利润122 5亿欧元下降17% [2] - 开云集团2024年营收171 94亿欧元同比降12%,净利润下降62%,旗下古驰转型中,博柏利营收同比减少17%至24 61亿英镑,调整后营业利润暴跌94% [2] - 爱马仕营收151 7亿欧元同比增长15%,净利润46 03亿欧元增长7% [2] - Prada营收54 32亿欧元增长17%,净利润8 39亿欧元增长25%,旗下Miu Miu收入狂涨93 2% [2] 行业动态 - 奢侈品市场增长放缓,受全球经济下行、地缘冲突、贸易战、代言人事件等多因素影响 [1] - 传统头部品牌面临增长瓶颈,部分独立品牌通过精准定位和产品创新实现快速增长 [4] - 全球化红利消退,国际奢侈品牌面临地缘政治风险和本土品牌崛起的挑战 [5] - 美国关税政策对瑞士品牌造成压力,历峰集团需应对供应链重构、美国中产阶级萎缩及制造业衰退带来的消费断层 [5][6] - 中国市场本土品牌崛起,老铺黄金2024年股价涨幅达495 56%,单商场销售额较卡地亚等高出30%~60% [7] 人事变动 - 华伦天奴前创意总监Pierpaolo Piccioli接掌巴黎世家,Demna转投古驰 [3] - 葆蝶家原创意总监Matthieu Blazy加入香奈儿 [3] - 开云集团内部高管轮换频繁,涉及巴黎世家、圣罗兰、蔻依等品牌 [3] - LVMH集团酩悦香槟原CEO调任LV副首席执行官,董事长之子接任酩悦香槟CEO [3] - 迪奥任命新CEO,历峰集团内部江诗丹顿首席商务官升任CEO,首席运营官重返积家 [3] 战略调整 - 历峰集团或需加速调整市场策略,加注亚太市场并通过产品分层触达美国中高端客群 [6] - 国际奢侈品牌需重点思考如何应对本土品牌带来的竞争压力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