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短期逆回购
icon
搜索文档
央行开展7000亿元买断式逆回购操作 有助保持市场流动性充裕
中国经营报· 2025-11-04 23:52
买断式逆回购是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工具之一,用于调节市场流动性。《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11月将有7000亿元3个月期买 断式逆回购到期,意味着这是等量续作。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对记者表示:"央行通过买断式逆回购向银行体系注入中期流动性,有助于保持资金面处于较为稳 定的充裕状态,助力政府债券发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货币信贷投放力度的同时,也释放数量型政策工具持续加力的信号,显 示货币政策延续支持性的立场。" 为何此次买断式逆回购操作没有加量?招联首席研究员、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董希淼对记者分析说,在实体融资需求 有待提振的情况下,近期信贷投放速度有所放缓,银行体系流动性相对充裕;同时,今年财政政策靠前发力,政府债券剩余额 度不足,银行负债压力缓解,市场对加大流动性投放的需求并不大;此外,央行已经重启公开市场国债买卖操作,10月国债买 卖净投放200亿元,这也是央行向市场注入流动性的方式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11月还有3000亿元6个月期买断式逆回购到期。 王青预计,央行11月还会开展一次6个月期买断式操作,估计加量续作的可能性较大。这也意味着11月两个期限品种的买断式逆 回购将合计延续加量续作,连续 ...
200亿净投放!央行重启国债买卖靴子落地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04 22:39
央行流动性操作概况 - 2025年10月人民银行恢复公开市场国债买卖,当月净投放200亿元 [1] - 10月通过短期逆回购净回笼5953亿元,通过买断式逆回购净投放4000亿元,通过中期借贷便利(MLF)净投放2000亿元 [1] - 10月常备借贷便利(SLF)净回笼24亿元,抵押补充贷款(PSL)净回笼55亿元,其他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净回笼173亿元 [2] 国债买卖操作重启的信号与背景 - 央行重启国债买卖操作释放两大信号:体现呵护流动性市场和稳定债市预期的目标,同时200亿元较低规模体现无意引起利率过快下行的监管意图 [3] - 重启操作的主要原因是债市单向调整阶段已过去,当前10年期国债收益率已升至1.8%附近,30年期国债收益率涨破2.1% [4] - 对比年初暂停操作背景:当时在宽货币预期下债市供不应求,利率下行至偏低水平 [4] 政策工具协同与未来展望 - 公开市场国债买卖是丰富货币政策工具箱、加强流动性管理和基础货币管理的重要手段,有助于形成合理有效的国债利率曲线并协同货币与财政政策 [5] - 央行政策取向预计将延续稳中偏松,11月有3000亿元买断式逆回购和9000亿元MLF到期,后续存在加大国债净买入规模对冲到期压力的可能性 [3] - 重启国债买卖操作可释放稳增长信号,有助于稳定2025年四季度和2026年一季度宏观经济运行,三季度GDP增速为4.8% [4][5]
央行恢复公开市场国债买卖 释放什么信号?
中国证券报· 2025-11-04 21:56
央行流动性操作核心观点 - 中国人民银行于2025年10月恢复公开市场国债买卖操作,净投放流动性200亿元,标志着自今年1月起暂停的操作已重启 [1][5] - 央行行长潘功胜在金融街论坛年会上宣布恢复国债买卖操作,背景是债市整体运行良好,10年期国债收益率已升至1.8%附近 [5] - 专家认为此操作旨在支持实体经济、加强货币与财政政策协同、释放流动性并稳定市场预期,释放了稳增长信号 [4][5] 2025年10月央行流动性工具净投放情况 - 中期借贷便利(MLF)投放9000亿元,回笼7000亿元,实现净投放2000亿元 [2] - 买断式逆回购投放17000亿元,回笼13000亿元,实现净投放4000亿元 [2] - 短期逆回购投放47453亿元,回笼53406亿元,净回笼5953亿元 [2] - 公开市场国债买卖投放200亿元,无回笼,净投放200亿元 [2] - 常备借贷便利(SLF)净回笼24亿元,抵押补充贷款(PSL)净回笼55亿元,其他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净回笼173亿元 [2] 国债买卖操作恢复的背景与影响 - 央行去年8月至12月累计买入1万亿元国债,今年年初因债券市场供求不平衡压力较大、市场风险累积而暂停操作 [5] - 恢复操作的条件是当前债市运行良好,期限利差走阔,10年期国债收益率升至1.8%附近 [5] - 200亿元的净买入规模被解读为央行的稳健操作,旨在呵护流动性并稳定债市预期,避免形成过度影响 [5] - 此次操作被视为加大对银行体系长期流动性的支持,有助于稳定今年四季度和明年一季度的宏观经济运行 [5] 买断式逆回购操作分析 - 央行公告将于11月5日开展7000亿元3个月期买断式逆回购操作,由于11月7日有7000亿元同期限工具到期,此举意味着等量续做 [6] - 等量续做的原因是当前银行体系流动性相对充裕,且央行已恢复国债买卖操作作为注入流动性的另一种方式 [6] - 市场预期11月央行还将对到期的3000亿元6个月期买断式逆回购进行操作,且加量续做的可能性较大,这将是连续第6个月向市场注入中期流动性 [6] 未来政策展望 - 专家不排除后续央行加大国债买卖净投放规模的可能性,以对冲其他货币工具到期的压力 [7]
央行恢复公开市场国债买卖,释放什么信号?
中国证券报· 2025-11-04 20:50
央行流动性操作概况 -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2025年10月中央银行各项工具流动性投放情况 [1] - 公开市场国债买卖净投放200亿元,标志着自今年1月起暂停的国债买卖操作已恢复 [1][4] 流动性工具净投放明细 - 中期借贷便利(MLF)净投放2000亿元 [2] - 买断式逆回购净投放4000亿元 [2] - 公开市场国债买卖净投放200亿元 [2] - 短期逆回购净回笼5953亿元 [2] - 常备借贷便利(STF)净回笼24亿元,抵押补充贷款(PSL)净回笼55亿元,其他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净回笼173亿元 [2] - 中央国库现金管理净回笼300亿元 [2] 国债买卖操作恢复的背景与意义 - 央行恢复国债买卖操作有利于支持实体经济,加强货币与财政政策协同,并释放流动性以稳定市场预期 [3] - 去年8月至12月,央行累计买入1万亿元国债,今年年初因债券市场供求不平衡压力较大、市场风险累积而暂停操作 [4] - 央行行长潘功胜在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上宣布债市整体运行良好,将恢复公开市场国债买卖操作 [4] - 当前10年期国债收益率已升至1.8%附近,期限利差走阔,债市整体运行良好,具备恢复国债买卖的条件 [4] - 恢复操作被视为进一步释放稳增长信号,有助于稳定今年四季度和明年一季度宏观经济运行 [4] - 200亿元的净买入规模体现了央行稳健操作,旨在呵护流动性和稳定债市预期,避免形成过度影响 [4] 买断式逆回购操作安排 - 央行公告将于11月5日开展7000亿元3个月期买断式逆回购操作 [5] - 由于11月7日有7000亿元同期限买断式逆回购到期,此次操作意味着11月该期限品种实现等量续做 [5] - 等量续做的原因是实体融资需求有待提振,信贷投放速度放缓,银行体系流动性相对充裕 [5] - 预计11月央行还会对到期的3000亿元6个月期买断式逆回购进行操作,且加量续做的可能性较大 [5] - 若实现,11月两个期限品种的买断式逆回购将连续第6个月向市场注入中期流动性 [5] - 不排除后续央行加大国债买卖净投放规模,以对冲其他货币工具到期压力的可能性 [5]
央行10月恢复公开市场国债买卖 净投放200亿元
搜狐财经· 2025-11-04 17:58
央行流动性操作 - 人民银行10月恢复公开市场国债买卖操作,当月净投放200亿元 [1] - 10月通过短期逆回购净回笼5953亿元,通过买断式逆回购净投放4000亿元,通过中期借贷便利(MLF)净投放2000亿元 [1] 货币政策工具 - 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工具箱包括准备会、中央银行贷款和公开市场业务等类别 [3] - 公开市场业务工具涵盖短期逆回购、买断式逆回购、公开市场国债买卖和中央国库现金管理 [3] 国债买卖操作背景与意义 - 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表示将根据基础货币投放需要和债券市场情况灵活开展国债买卖双向操作 [3] - 恢复国债买卖操作是基于债市整体运行良好的判断,年初曾因市场供求不平衡压力大和风险累积而暂停 [3] - 国债买卖操作是丰富货币政策工具箱、增强国债金融功能、发挥国债收益率曲线定价基准作用的重要举措 [4] - 该操作有利于增进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相互协同,并促进债券市场改革发展和金融机构提升做市定价能力 [4]
央行发布10月中央银行各项工具流动性投放情况
智通财经网· 2025-11-04 17:28
央行流动性操作概况 - 2025年10月央行通过多种工具进行流动性管理,整体呈现结构性调整态势 [1] - 公开市场操作是流动性调节的主要手段,包括短期逆回购、买断式逆回购和公开市场国债买卖 [1][2] 中央银行贷款工具流动性 - 中期借贷便利(MLF)实现净投放2000亿元,投放9000亿元回笼7000亿元 [1][2] - 常备借贷便利(SLF)净回笼24亿元,投放11亿元回笼35亿元 [2] - 抵押补充贷款(PSL)净回笼55亿元,回笼55亿元无投放 [1][2] - 其他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净回笼173亿元,投放2827亿元回笼3000亿元 [2] 公开市场业务流动性 - 短期逆回购大规模净回笼5953亿元,投放47453亿元回笼53406亿元 [1][2] - 买断式逆回购净投放4000亿元,投放17000亿元回笼13000亿元 [1][2] - 公开市场国债买卖净投放200亿元,投放200亿元无回笼 [1][2] - 中央国库现金管理净回笼300亿元,投放1200亿元回笼1500亿元 [2]
9月央行各项工具净投放9268亿元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0-13 21:51
流动性投放与货币政策基调 - 9月各项工具实现流动性净投放9268亿元,较上月大幅增加 [1] - 9月中期借贷便利(MLF)净投放3000亿元,短期逆回购净投放3902亿元,买断式逆回购净投放3000亿元 [2] - 货币政策维持适度宽松基调,预计四季度可能出现降准、降息等进一步宽松动作,四季度末有50BP降准及10BP降息空间 [1][2][8] 货币政策工具操作与特点 - 央行阶段性暂停国债买卖操作,通过加量开展买断式逆回购操作补充中长期资金缺口 [2] - 央行买卖国债核心指向调节流动性,是公开市场操作工具的补充,与量化宽松(QE)有本质区别 [4][5] - 货币政策操作原则是不搞大水漫灌和货币超发,更多关注经济增长和物价合理回升 [2] 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 - 5000亿元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是未来撬动投资的重要路径,有望与抵押补充贷款(PSL)等工具协同运作 [1][5] - 该工具在投向上有助于推动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发展,完善文旅、教育、养老等消费领域基础设施 [5] - 预计该工具能形成2~3倍杠杆,对应新增投资规模约1万亿~1.7万亿元,将在四季度集中释放 [5] 利率体系与市场观察 - 利率走廊中枢为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上限为SLF利率,下限为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宽度达235BP [4] - 在观察市场利率时,应重点看DR007的加权平均利率水平及其一段时期的平均值 [8] - 10年期国债利率预计将在震荡过程中下行至1.6%附近 [8] 政策协同与外部环境 - 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能够与财政、产业、就业、社保等政策形成政策合力 [1][3] - 需要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对冲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和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等结构性矛盾 [3][8] - 防资金空转的重点在于在金融稳定与实体经济发展间寻求平衡,去杠杆预计相对温和 [8]
9月央行各项工具净投放9268亿元 专家:预计四季度降准、降息等工具仍有操作空间
搜狐财经· 2025-10-13 12:50
10月10日,人民银行公布的9月各项工具流动性投放情况显示,当月各项工具实现流动性净投放9268亿元,较上月大幅增加。 上周披露的中央银行各项工具流动性投放情况显示,9月,常备借贷便利(SLF)净投放19亿元,中期借贷便利(MLF)净投放3000亿元,抵押补充贷款 (PSL)净回笼883亿元,短期逆回购净投放3902亿元,买断式逆回购净投放3000亿元,没有开展公开市场国债买卖。 廖博在接受每经记者专访时表示,MLF和买断式逆回购与国债买卖有一定的替代效应,这会降低央行通过国债投放流动性的必要性。央行阶段性暂停国债 买卖操作后,通过加量开展买断式逆回购操作补充中长期资金缺口。 整体来看,当前市场流动性依然较为充裕,资金利率基本围绕政策利率稳定运行,货币政策工具箱内容丰富,降准等数量型工具以及降息等价格型工具仍有 较大的操作空间。同时,我国货币政策操作的原则是不搞大水漫灌和货币超发,更多关注经济增长和物价合理回升。 廖博判断,当前宏观经济处于弱修复阶段,四季度货币政策可能出现进一步宽松动作,包括降准、降息等工具组合。另一方面,5000亿元新型政策性金融工 具是未来撬动投资的重要路径,其落地进度及实际效果是政策能 ...
人民银行发布9月中央银行各项工具流动性投放情况
北京商报· 2025-10-10 20:26
央行流动性工具操作 - 2025年9月短期逆回购实现净投放3902亿元 [1] - 2025年9月买断式逆回购实现净投放3000亿元 [1] - 2025年9月公开市场国债买卖净投放为0元 [1] - 2025年9月中期借贷便利(MLF)实现净投放3000亿元 [1] - 2025年9月抵押补充贷款(PSL)为净回笼883亿元 [1]
央行发布9月中央银行各项工具流动性投放情况
证券时报网· 2025-10-10 18:44
央行流动性投放概况 - 9月央行通过多种工具实现流动性净投放,短期逆回购净投放3902亿元[1] - 中期借贷便利(MLF)净投放3000亿元,买断式逆回购净投放3000亿元[1] - 抵押补充贷款(PSL)呈现净回笼状态,规模为883亿元[1] - 公开市场国债买卖操作在9月未产生净投放,为0元[1] 货币政策工具分类 - 央行流动性管理工具主要分为准备金、中央银行贷款和公开市场业务三大类[2] - 公开市场业务包含短期逆回购、买断式逆回购、公开市场国债买卖及中央国库现金管理等具体操作工具[2] - 中央银行贷款工具涵盖常备借贷便利(SLF)、中期借贷便利(MLF)、抵押补充贷款(PSL)及其他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