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智能
搜索文档
高端医疗装备“中国制造”:由“自主可控”走向“自主智能”
新华财经· 2025-10-28 16:13
行业背景与历史挑战 - 十几年前中国高端磁共振设备市场被海外巨头垄断,1.5T设备核心部件依赖进口 [1] - 3.0T设备每台售价高达数千万元,患者单次检查费用达数千元,高端影像诊断成为奢侈品 [1] 技术突破与产业化 - 通过隐正则化稀疏快速成像理论结合高密度并行发射接收技术,将临床常规磁共振扫描时间缩短50%以上 [2] - 2015年推出首台国产3.0T高场磁共振设备,使中国成为继美国、德国后第三个掌握高场磁共振全链条自主技术的国家 [2] - “高场磁共振医学影像设备自主研制与产业化”项目荣获202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2] 全球技术引领地位 - 2022年全球首台5.0T超高场磁共振系统获批上市,填补了人体超高场全身磁共振持续20余年的国际空白 [3] - 5.0T设备分辨率高达200微米,可大幅提升早期隐秘肿瘤、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等疾病的早期诊断准确率 [3] - 5T磁共振项目共产生知识产权72项,其中美国专利9项,发表60余篇相关论文 [3] 重大技术跨越 - 业界首创LIVEImaging技术,其核心成果世界首台“摄像”磁共振uMR Ultra实现从静态拍照到动态摄像的重大技术跨越 [4] - 相关系统已获得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并通过美国FDA及欧洲CE认证,实现三证齐全并正式全球上市 [4] 前沿技术探索 - 成功研制出世界首台无创超声深部脑刺激仪器,实现了颅内多靶点精准调控 [5][6] - 研究领域延伸至超声神经调控和无创脑机接口等前沿,正在开展新一代无创脑机接口核心技术研究 [6] - 提出从“数据智能”到“物理智能”,最终迈向“生物智能”的智能形态发展图景 [6] 全球市场目标 - 部分技术指标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下一步目标是建立全球标准 [6] - 中国高端医学装备完成从引进模仿到自主创新,再到引领全球技术潮流的蜕变 [6]
一目科技锚定机器人核心赛道 携全球最薄仿生视触觉传感器亮相
证券时报网· 2025-10-23 18:41
公司产品发布 - 一目科技在IROS 2025大会上正式亮相其自主研发的全球最薄可商用仿生视触觉传感器 [1] - 该传感器旨在解决机器人在物理世界交互中的关键瓶颈 [1] - 传感器采用仿人体指腹形态接触面,尺寸和厚度均逼近人类指尖,厚度仅为行业同类产品的一半 [1] 产品设计与工程 - 传感器设计能更好地适配主流灵巧手,为实现类人级灵巧操作奠定基础 [1] - 通过优化耐磨软弹性体与Marker标记点工艺,产品力学性能通过长期耐用性测试,能胜任各类复杂实际应用场景 [2] - 采用自主研发的全栈仿真工作流,缩小了Sim-to-Real差距,加速产品迭代并降低开发成本 [2] 产品性能参数 - 传感器具备微米级形变解算精度、0.005N力分辨率以及最高120fps的输出帧率 [2] - 机器人可检测极轻微的压力变化,并以高速率实时输出数据,为精细化操作提供及时准确的触觉反馈 [2] - 传感器可同步"感受"物体的软硬、表面纹理乃至滑动趋势,实现远超传统产品的感知能力 [3] 公司技术与团队 - 公司专注于多模态感知+AI技术的研发及应用,致力于通过多模态感知技术加速AI智能体演进 [2] - 研发团队规模达全员的50%,其中硕士博士占比超50% [2] - 核心成员来自卡内基梅隆大学、早稻田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等,以及华为、安捷伦等产业企业 [2] 商业化与公司定位 - 公司在仪器智能、电器智能、具身智能等领域已实现商业化,且已形成了较好的收入和利润 [3] - 公司定位为物理智能的"感官系统供应商" [3] - 公司的使命是"让机器更像机器人,一方面让机器人更像人" [3]
开源对机器人的价值,远超想象丨唐文斌深度对谈抱抱脸联创
具身智能之心· 2025-10-21 08:03
文章核心观点 - 当前机器人研究面临“仿真到现实”的巨大鸿沟,许多模型在模拟器中表现完美但在现实世界中彻底失灵[2] - Dexmal与Hugging Face联合推出RoboChallengeai平台,旨在建立一个开放、统一、可复现的真实世界机器人评测基准[6][45] - 开源是推动物理智能/具身智能领域发展的关键驱动力,其重要性在机器人领域甚至超过在大语言模型中的作用[10][19][26] 行业痛点与挑战 - 机器人领域缺乏统一、开放且可复现的基准系统来公平比较不同方法、策略和模型[44] - 大多数现有基准仍基于仿真环境,由于“仿真到现实”差距,无法真实反映模型在现实中的表现[42][50] - 机器人评测面临硬件访问限制、环境变量控制、模型部署等多重技术难题[36][52][53] RoboChallengeai平台解决方案 - 平台首次实现全球研究者在物理环境中远程测试模型,通过独创的Remote Robot技术,用户仅通过API即可控制真实机器人[8][53] - 采用模型留在用户本地的部署方式,用户通过HTTP API访问平台摄像头和机器人进行远程测试,无需上传模型[53] - 以Table 30作为起点基准测试,提供30个任务,每个任务约1000个episodes的微调数据供开发者使用[53][61][62] 开源在具身智能中的作用 - AI领域几乎所有重大突破都基于开源,transformer架构及其演化都是全球开源社区协作的产物[10][11][12] - 开源使模型能够被应用到不同类型机器人上,实现“共同大脑”驱动各种机器人的新局面[22][23] - 本地化运行的嵌入式模型几乎都是开源模型,开源与硬件开发自然结合成为机器人领域演化关键动力[25][26] 平台发展愿景与规划 - 平台遵循完全开放策略,提供免费评测服务,任何人都可提交模型并获得排名[78][79] - 未来将扩展评测维度至多任务、长时任务、交互任务等更复杂场景[81] - 三到五年内,具身智能研究将向执行更长时间任务发展,基准测试随之演化[82] 公司背景与行业动态 - Dexmal成立仅20天即完成2亿元天使轮融资,投资方包括君联资本、九坤创投和启明创投[83][84] - 团队核心成员拥有超过十年AI原生产品与落地经验,在仓储场景已交付超过一万辆AMR/AGV[85] - 公司专注于将大模型和AI技术引入机器人领域,探索具身智能新赛道[86]
张亚勤院士:AI五大新趋势,物理智能快速演进,2035年机器人数量或比人多
机器人圈· 2025-10-20 17:16
AI产业规模与代际演进 - 人工智能时代产业规模预计将比前一代(移动互联时代)至少大100倍[5] - 移动互联时代产业规模比PC互联时代至少大10倍[5] AI技术发展的五大新趋势 - 趋势一:AI技术从鉴别式、生成式走向智能体AI,过去7个月智能体AI任务长度翻倍且准确度超过50%[7] - 趋势二:预训练阶段规模定律放缓,更多工作转移至训练后阶段如推理和智能体应用,前沿模型智力上限仍在提升但迭代速度放缓[7] - 趋势三:物理智能和生物智能快速发展,VLA模型推动智能驾驶规模化落地,预计2030年10%车辆将具备L4功能[7] - 趋势四:AI风险快速上升,智能体出现使AI风险至少增加一倍[8] - 趋势五:AI产业新格局形成,呈现基础大模型+垂直模型+边缘模型架构,后两者未来发展空间更大[8] 大模型发展格局预测 - 预计2026年全球基础大模型约8-10个,中国占3-4个,美国占3-4个[8] - 中国大模型发展具独特性,表现为更快算法、更高效率、更低价格[8] - 未来开源模型将成为主流,开源与闭源模型比例预计为4:1[8] 成本与算力动态 - 过去一年推理成本降低10倍,但智能体复杂性使算力需求上涨10倍,形成乘数效应[7] 长期产业机遇 - 新一代人工智能是原子、分子和比特融合,是信息智能、物理智能和生物智能融合[3] - 具身智能快速爆发,预计2035年机器人数量有望超过人类[8]
Hitch Open世界AI竞速锦标赛总决赛圆满收官 物理智能加速落地中国
环球网· 2025-10-20 12:47
赛事概况 - Hitch Open世界AI竞速锦标赛总决赛于10月18日在湖南张家界天门山举行,赛事在真实自然极限场景中进行[1] - 赛事由智脑竞速基金会与张家界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核心理念为“以赛育人、以赛促研、以赛兴产、以赛鉴智”[4] - 赛事历经半年筹备,涵盖虚拟仿真选拔、真车挑战及实地决赛等多个阶段[4] 参赛队伍与赛果 - 来自清华大学、湖南大学、吉林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海南大学等7所高校的AI战队参与决赛[3] - 清华大学极限竞速战队以16分10秒838的圈速获得冠军,创下AI自动驾驶挑战该赛道的世界纪录[3] - 湖南大学HIVE战队和吉林大学智翼人工智能战队分获亚军和季军[3] 赛道与技术挑战 - 天门山赛道全长10.77公里,垂直落差1100米,拥有99道急弯,被誉为全球最具挑战的AI测试场景[3][6] - 比赛当天环境复杂,山间云雾弥漫、道路湿滑,AI赛车在无GPS导航、低能见度、多弯急坡的极端自然环境中完成全程自动驾驶[6] - AI赛车需在毫秒间完成图像识别、路径规划与转向控制,实现算法与物理世界的实时博弈[6][8] 产业合作与数据应用 - 赛事依托中国电信5G-A网络、天翼云算力与MEC边缘节点,实现毫秒级决策延迟和厘米级定位精度[8] - 每支队伍在一次竞速中可生成超过3 TB真实物理数据,这些数据将作为“物理智能开源数据平台”的核心资源向全球开放[8] - 平台已吸引中国电信、PIX Moving、Seyond、Point One Navigation、均瑶集团等产业伙伴参与建设,推动AI数据标准制定及场景化应用落地[8] 行业意义与未来展望 - 赛事标志着中国在物理智能领域的原创探索已走在世界前列,是AI从“认知智能”迈向“物理智能”的重要支撑[6][8] - 通过AI竞速采集极限环境数据、验证智能算法安全性,推动AI走向真实世界应用[9] - 未来赛事数据将用于开发山地智能接驳车与智慧文旅应用,形成“科研—数据—产业”协同发展的新格局[8][9] 政府与学界支持 - 湖南省有关省级领导及工业和信息化厅、科学技术厅等多个单位负责人出席活动,并与参赛高校代表交流[10] - 活动嘉宾包括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中国奥委会原副主席等专家学者,对赛事在推动人工智能创新应用、促进产教融合方面的意义给予充分肯定[10]
千觉机器人获上海具身智能基金、理想汽车等亿元投资 年内已完成三轮融资
证券日报网· 2025-10-16 11:50
公司融资与股东背景 - 千觉机器人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在一年半内完成第三轮融资,本轮融资规模为亿元级别 [1] - 本轮融资由孚腾资本(上海具身智能基金)领投,理想汽车、彬复资本和科实资本等共同参与,老股东高瓴创投、元禾原点、戈壁创投持续加注 [1] - 公司成立不到一年半,已获得高瓴创投、璞跃中国、交大菡源基金、智元机器人等众多机构投资 [1] 公司业务与技术定位 - 公司成立于2024年5月,总部位于上海,核心是多模态触觉感知技术,专注智能体灵巧操作 [2] - 公司致力于通过创新触觉赋予智能体感知能力,推动具身从精细操作到通用感知 [2] - 公司技术已在具身灵巧操作、工业精密装配、触觉检测、柔性物流、家庭智能体等场景验证应用 [2] - 公司产品获得行业头部客户肯定,与智元机器人、理想汽车、欧莱雅中国、海尔、谷歌DeepMind等形成紧密合作 [2] 技术与市场竞争力 - 公司在触觉感知领域实现全球性突破,产品关键指标达国际顶尖水平,并已通过商业验证 [2] - 公司布局具备"传感+算法+软件"全链条能力,可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 [2] - 触觉技术应用前景广阔,涵盖工业制造、人形机器人、精准医疗、物流分拣等领域,是机器人从"观赏"走向"实用"的关键环节 [2] 投资方观点与行业前景 - 孚腾资本认为物理智能是人工智能发展前沿,千觉机器人是市场上唯一能提供超越人类手指感应能力方案的公司 [3] - 彬复资本认为视触觉方案是当前唯一可提供比人类手指更多触觉感应单元数量的方案,对千觉团队的技术突破和工程落地探索充满信心 [3] - 科实资本指出触觉感知是具身智能场景落地关键技术卡点,千觉机器人能提供三维力场分布、触觉图像等多模态高精度物理信息 [4] - 公司创始人为国际最早研究触觉与机器人精细控制结合的MIT团队核心成员,其研究成果获国际顶尖会议认可 [4]
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张亚勤:AI五大新趋势,物理智能快速演进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01 13:32
文章核心观点 - AI产业快速发展将带来巨大产业机遇,其产业规模将比前一代至少大100倍 [1] AI产业发展新趋势 - 趋势一:AI技术从鉴别式、生成式走向智能体AI,过去7个月智能体AI的任务长度翻倍、准确度超过50% [3] - 趋势二:预训练阶段的规模定律放缓,更多工作转移至训练后阶段如推理和智能体应用,推理成本降低10倍,但智能体复杂性使算力上涨10倍 [3] - 趋势三:物理智能和生物智能快速发展,VLA模型推动智能驾驶落地,预计2030年10%的车辆将具备L4功能 [3] - 趋势四:具身智能快速爆发,预计2035年机器人数量有望超过人类,同时AI风险因智能体出现至少增加一倍 [4] - 趋势五:AI产业格局呈现基础大模型+垂直模型+边缘模型局面,预计2026年全球基础大模型约8-10个,中国占3-4个,开源模型将成为主流,与闭源模型比例约为4:1 [4]
科股早知道:机构称到2030年全球半导体营收将突破1万亿美元
搜狐财经· 2025-09-01 08:30
全球半导体行业展望 - 全球半导体营收将从2024年到2030年几近翻番 规模超过1万亿美元 [1] - 短期关键驱动来自生成式AI在云端与部分端侧设备的基础设施建设 [1] - 长期从企业与消费应用中的代理式AI走向物理智能 推动自主机器人与车辆发展 [1] - 2025年AI驱下游增长 政策对供应链中断与重构风险持续升级 国产化持续推进 [1] - 二季度各环节公司业绩预告亮眼 三季度半导体旺季期建议关注设计板块存储/代工/SoC/ASIC/CIS业绩弹性 [1] 低空经济发展动态 - 全国首个低空经济共保体在重庆成立 发布首批专属产品"渝低空保" [2] - 19家低共体成员单位签署合作协议 与16家单位完成项目签约 风险保额达6115万元 [2] - 低空经济主要包括低空基础设施/低空飞行器制造/低空运营服务和低空飞行保障四个环节 [2] - 预计2026年低空经济规模突破万亿达10644.6亿元 2030年达2.5万亿元 2035年达3.5万亿元 [2] - 低空物流/低空旅游等应用场景先行 2025国际低空经济博览会推动产业链规模化发展 [2]
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主论坛大咖观点(二)
机器人圈· 2025-08-11 11:13
文章核心观点 - 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聚焦机器人技术创新与应用 展示AI与机器人融合推动产业升级 涵盖工业、医疗、农业等多领域突破 [1][3][15][21][29][31] - 具身智能成为机器人发展核心方向 面临商业化路径选择与技术挑战 需解决硬件成本、算法精度与产业适配等关键问题 [38][40][44] 机器人技术发展趋势 - AI+空间计算推动二维交互向三维交互演进 成为物理与数字世界桥梁 是提升机器人智能水平的关键技术 [3] - 数字孪生与AI技术深度融合 工业机器人需突破模仿人类局限 采用轮式设计可能优于人形方案 [11] - 微机器人技术在精密制造与微电子领域实现突破 纳米级定位与智能传感推动三维异构集成制造应用 [13] - 物理智能成为AGI发展关键 需解决机器人本体设计、任务适配与环境适应三大瓶颈 实现物理世界任务通用化 [19] 工业机器人应用现状与挑战 - 工业机器人仅覆盖20%-30%工业需求 AI应用多局限于感知层 决策与控制层融合薄弱 [15] - 自然语言驱动控制是工业机器人终极目标 需突破大语言模型与语言动作模型等技术瓶颈 [15] - 柔性装配依赖视觉引导技术 通过移动线缆数据集实现精准分割 但目前仍处于实验室阶段 [5] - 软材料机器人解决服装制造难题 具备可编程性与环境适应性 支持快速切换生产不同款式服装 [27] 农业与特种机器人创新 - 农业机器人解决劳动力短缺问题 荷兰案例显示需坚持高性价比原则 聚焦实际痛点推动可持续发展 [29] - 水果采摘自动化程度最低 全球产量30年增长200% Tevel通过柔性抓取与多机协同构建全流程技术体系 [31] - 仿生机器人借鉴自然机制 仿生蜜蜂重量仅几克 翼展12公分 展翼频率达15-20次/秒 实现多机协同飞行 [33] 医疗机器人突破 - 微型机器人实现靶向药物递送 解决90%药物研发失败问题(1/3因中毒剂量) 已完成动物跨城市远程血栓移除实验 [21] - 远程手术通过5G与电磁场控制导管 减少交通时间 推动器官检查等底层技术研发 [21] 工程师能力转型 - 机器人时代要求工程师具备T型知识结构 从技术执行者向创新者转变 需掌握数字化工具与跨领域协作能力 [7] - 需从解决给定问题转向定义真实问题 具备创新思维与伦理意识 适应快速迭代的技术环境 [7] 材料与算法创新 - 大语言模型用于材料分类与性能预测 利用海量数据训练 为材料科学提供通用解决方案 [25] - 移动机器人依赖多模态传感器数据 通过目标检测算法精准识别行人、车辆等对象 已在自动驾驶领域应用 [23] 商业化路径探讨 - 具身智能存在通用世界模型与垂直场景两种发展思路 高附加值且环境动态变化的领域更易实现可靠性突破 [38] - 面临硬件成本、算法精度与产业适配三大挑战 需建立环境交互-数据获取-算法优化的正向循环 [40] - AI系统可信度依赖开源化 公开模型机制消除黑箱疑虑 透明度比企业宣传更能赢得信任 [42] - 人机协作需确保AI可预测性 设计透明化机制与失败回溯系统 保持高效性同时让人类理解决策逻辑 [44]
Jinqiu Select | Physical Intelligence 联创:AI训练的真实数据不可替代
锦秋集· 2025-07-22 23:04
核心观点 - 过度依赖替代数据源会严重限制AI模型的最终能力 真正的技术突破必须建立在真实数据基础之上 [1] - 当前AI研究面临"勺叉困境":试图用模拟器 人类视频或手持设备等廉价替代方案训练机器人 结果导致模型在真实场景中表现不佳 [1][3] - 机器学习的铁律是训练数据必须与测试条件相匹配 替代数据无法完全替代真实数据在物理世界中的实践 [10] 权宜之计的替代方案 - **模拟训练**:通过sim-to-real方法在模拟环境中训练机器人 但最佳模拟往往不是精确复现现实 而是编码机器人需要应对的各种变化 [3] - **人类视频学习**:需定义人机对应关系 但需弥合人类动作与机器人动作在动力学和外观上的差异 [3] - **手持夹爪设备**:让人们使用模仿机器人夹爪的设备收集数据 但仍受限于设备的工作空间和运动学差异 [3] 替代方案的局限性 - 替代数据将模型限制在三个条件的交集中:系统有效行为 能用替代方法实现的行为 不会暴露领域差异的行为 [4] - 模型越强大 越能区分替代数据与真实数据 导致交集缩小 任何扩大交集的尝试都会削弱模型能力 [6] - 替代数据优化针对特定场景 无法保证在新场景下的匹配度 模型的泛化能力反而成为推广到新场景时的累赘 [7] 真实数据的重要性 - 构建机器人基础模型必须依赖真实数据 才能实现像LLM和VLM在虚拟世界中的广泛泛化能力 [11] - 替代数据应作为辅助知识源 用于了解"世界可能发生什么" 而非"智能体该怎么做"的直接指令 [12] - 在大量真实机器人经验基础上 加入人类数据或模拟数据等多样化来源 比完全回避真实数据更有效 [11] 勺叉现象的普遍性 - "勺叉"现象不仅存在于数据替代方案 还包括混合系统 手工约束学习系统等方法 都试图用人工设计应对训练不充分问题 [13] - 手工设计的归纳偏置会成为性能瓶颈 违背机器学习通过数据驱动获取能力的核心优势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