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短剧市场
icon
搜索文档
张一鸣,又出爆款
商业洞察· 2025-08-03 17:23
核心观点 - 红果短剧在不到两年时间内实现月活1.992亿,逼近优酷1.998亿规模,单月播放量超70亿,日充值峰值接近小型手游水平,成为短剧赛道现象级产品 [1][2] - 公司通过算法驱动+免费模式实现降维打击:依托抖音1.19亿重合用户引流,广告分账收入从2024年6月1亿元增长至11月3亿元,制作成本低至10万元/部 [8][9][10] - 字节跳动构建"红果+木叶+咸柠"产品矩阵实现用户分层覆盖,并通过组织架构调整打通抖音、番茄小说、红果的短剧生态,目标占领千亿级短剧市场 [13][14][15] 增长表现 - 月活用户从2023年12月2000万增长至2025年5月1.99亿,增速超过抖音早期表现 [4][5] - 2024年3月月活达5400万,9月突破1.2亿,呈现指数级增长态势 [5] - 与优酷月活差距仅55万,直逼传统长视频平台用户规模 [2] 商业模式 - 采用全免费观看+广告分账模式,降低用户观看门槛 [9] - 通过算法推荐精准推送短剧内容,挖掘用户刷剧需求 [8] - 制作周期短、试错成本低,单部剧集投入约10万元,远低于传统影视千万级投入 [10] 战略布局 - 2025年6月推出木叶免费短剧APP主攻下沉市场,7月上线咸柠APP覆盖细分兴趣群体 [13] - 成立抖音短剧版权中心,整合番茄小说IP资源、内容生产和流量分发全链条 [14] - 通过多品牌矩阵计划覆盖全年龄段、多消费层次用户群体 [13] 市场前景 - 2025年短剧市场规模将突破600亿元,2027年有望达到千亿级别 [15] - 平台在内容供应链、广告客户和用户黏性三方面已建立护城河 [15] - 用户日均观看时长从2024年1.38小时降至2025年0.9小时,面临内容同质化挑战 [17] 内容生产 - 通过AI加速剧本生产效率,平台端预判流量偏好并配置资源 [11] - 推出"果燃计划"推动短剧从流量快消品向文化消费品转型 [17] - 建立版权交易中心系统化锁定优质剧本和创作团队 [17]
消失的“知乎”:商业化十年,在用户增长与精英底色中艰难平衡着
华夏时报· 2025-07-24 12:34
公司战略与商业化探索 - 公司战略重心从高质量知识社区转向增长与利润,加速破圈和商业化,覆盖广告、会员、职业教育、电商、短故事及AI等多个场景 [2] - 商业化探索始于2016年,初期以广告为主(2019年占比86%),后逐步多元化,2021年非广告业务占比升至61%(会员22.61%、内容营销32.92%、其他服务5.27%)[9] - 2022年Q2付费会员收入首次成为主要收入来源(2.71亿元,同比增长75.1%),2022年7月月盐选会员数突破1000万 [10] 用户数据与社区变化 - 平均月活跃用户数(MAU)在2021年Q3首次突破1亿(1.012亿),2024年Q3降至8110万(同比下滑26.6%),2024年Q4为8140万 [5] - 用户结构从精英化转向年轻化,78.7%用户年龄在30岁以下,二三线城市用户快速增长,导致早期核心用户流失 [6][7] - 公司解释MAU下降原因为优化投放费用(减少低活跃用户)及提升核心用户体验(增加高活跃用户) [5] 职业教育与第二增长曲线 - 职业教育收入2022年Q3达7800万元(同比增长457.14%),2023年Q3进一步增长至1.45亿元(同比增长85.6%),累计学员超2000万 [10] - 2024年1月将职业教育品牌"知乎知学堂"独立运营,成为重要收入来源之一 [10] 短剧与盐言故事布局 - 盐言故事累计1420万月订阅会员、超100万投稿作者、20万部签约作品,创作者分成超10亿元,已售出数百部影视版权及近百部短剧版权 [15] - 短剧《执笔》打破腾讯视频分账纪录,《一梦如初》获好评,公司推出版权交易中心"盐珍阁"储备上万部作品 [3][15][16] - 2024年中国微短剧市场规模达505亿元,公司认为短剧与短篇故事在篇幅、情绪价值及内容质量上高度契合 [14][16] 财务表现与盈利压力 - 2025年Q1总收入7.30亿元(同比下滑24.1%),付费会员收入占比57.27%(4.18亿元),首次实现非GAAP盈利(690万元) [11][14] - 净亏损收窄93.9%(2025年Q1亏损1010万元 vs 2024年Q1亏损1.66亿元),成本下降33.3%至2.79亿元 [14] 行业竞争与挑战 - 图文问答形态面临大模型技术冲击,行业分析师认为大模型在问答场景的质量已不逊于人工创作 [11][12] - 短剧赛道被抖音、快手等平台主导,知乎缺乏算法优势,短篇小说改编短剧的难度较高 [16] - 多元化尝试被指缺乏创新与恒心,模仿策略未形成差异化竞争力 [12]
借箭“芒优”,咪咕的“草船”能载动多大野心?
36氪· 2025-07-24 08:27
行业背景 - 长视频行业曾以"烧钱换市场份额与增长"模式为主 导致增长与亏损共生 随着互联网整体承压加剧 该模式难以为继 [1] - 行业已告别流量红利期 进入精耕细作阶段 芒果TV会员规模增长明显放缓 2022-2024年有效会员数同比增幅分别为17.38%、12.45%、10.19% [22] - 短剧赛道快速崛起 红果免费短剧2023年5月-2025年5月用户规模年复合增长率达904.7% 月活跃用户规模近2亿 [22] 公司战略转型 - 从单纯体育转播平台向综合长视频平台转型 2019年中国移动以16亿投资芒果超媒获得市场敲门砖 [10] - 提出"一主两特"内容战略 以体育为主 特色影视剧与纪录片为辅 并正式发力自制内容 [15] - 与芒果TV建立"大MG"布局 2021-2023年达成不低于35亿元战略合作 但未能实现1+1>2效果 [11] 内容合作与自制 - 深度绑定芒果TV 同步网播《国色芳华》《五福临门》《锦绣芳华》等剧集 其中《锦绣芳华》创下咪咕平台最快破百万预约纪录 总预约量突破150万 [1][12] - 拓展与优酷合作 联合出品《边水往事》《雪迷宫》等男性向悬疑剧 有效承接奥运赛事流量 [16] - 向上游制作环节进军 作为联合出品方参与《国色芳华》《锦绣芳华》等剧集制作 [15] 运营策略 - 推出7天VIP免费领活动 精准撬动用户付费转化 [10] - 创新营销方式 如《雪迷宫》借奥运直播插播广告 《国色芳华》联动20余家移动官方微博造势 [18] - 打通文体IP 通过《锦绣芳华》与世俱杯联动 推动体育用户与影视观众双向渗透 [18] 挑战与前景 - 面临长视频行业增长放缓与短剧冲击的双重挑战 [22] - 需从"借箭"转向"造箭" 证明自制能力 如《以法之名》从出品方名单中消失显示转型难度 [24] - 需将"草船"蜕变为"巨轮" 在视频行业深海中建立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 [24]
京东杀入短剧市场
财联社· 2025-07-14 21:32
京东布局短剧领域 - 京东正在高薪招募短剧内容策略运营、短剧内容运营等岗位人才,其中短剧内容策略运营岗位月薪45-70K(20薪制),折算年薪90-140万元 [2] - 京东要求任职者构建短剧IP、剧本分级体系,提升生产资料采买效率,并对好剧数量负责,同时需深度剖析用户画像及用户路径,协同推荐、产品等多方团队推动业务增长 [4] - 京东试图将短剧业务与自身数据分析、推荐系统及电商生态深度融合,走向商业变现 [4] 电商巨头短剧布局现状 - 拼多多2023年12月推出"多多有好剧计划",采用CPM流量分成模式扶持精品短剧内容,2024年4月在"多多视频"二级频道上线短剧板块 [6] - 阿里2024年对品牌定制剧投入千万元资金、超10亿流量支持,联合爆款IP、明星、头部厂牌等合作伙伴 [6] - 淘宝数据显示短剧获流成本更低且拉新效果显著,如欧莱雅双11短剧播放量破亿,三星春节档短剧新客占比超90% [7] 短剧行业发展趋势 - 短剧具有短小精悍、情节紧凑特点,能有效增加用户停留时长,成为电商平台获取新流量、提升用户粘性的重要手段 [4] - 品牌定制短剧可直接带动成交转化,如洋河2024春节档合作短剧总播放量超预期,专场直播单日GMV超310万 [7] - 短剧市场竞争已升级为涵盖内容制作、流量运营及商业变现的全链条生态竞争,或将重塑互联网内容产业格局 [7]
百万年薪高调招聘!京东或将进军短剧市场
第一财经· 2025-07-11 22:51
京东高薪招聘短剧运营岗位 - 公司以百万年薪高调招聘短剧运营岗位,核心岗位月薪标准为45K—70K(20薪制),折算年薪达90万—140万元 [1] - 招聘要求包括建设短剧IP和剧本分级体系,提升生产资料采买效率,并对好剧数量负责 [1] - 职位需结合不同短剧内容类型,分析用户画像及用户路径,协同推荐和产品团队完成业务增长目标 [1] 短剧行业发展趋势 - 公司布局短剧市场,反映出行业对优质短剧内容的需求增长 [1] - 短剧市场内容流行趋势成为公司招聘的核心考量因素之一 [1] - 行业对短剧IP和剧本分级体系的建设需求显著,表明内容标准化和效率提升成为关键竞争点 [1]
中文在线(300364) - 300364中文在线投资者关系管理信息20250612
2025-06-12 17:18
投资者关系活动概况 - 活动类型为现场参观 [2] - 参与单位共 83 人,包括人寿资产、泰康资产等多家机构 [2] - 活动时间为 2025 年 6 月 11 - 12 日多个时段 [2] - 活动地点为北京市东城区安定门东大街雍和大厦 E 座中文在线会议室 [2] - 上市公司接待人员为证券投资部常务副总经理兼证券事务代表杨帅先生 [2] 短剧市场观点与布局 国内短剧市场 - 消费需求从物质向精神转变,催生出以情绪价值为核心的消费类型,短剧成为情感消费典型载体 [2][3] - 2024 年中国短剧市场规模达 505 亿元,超同年电影票房总额,预计 2025 年达 634.3 亿元,2027 年有望突破 1000 亿元 [3] - 2021 年公司在国内布局短剧赛道,旗下多部小说改编短剧表现优异 [3] 海外短剧市场 - 2025 年第一季度全球短剧应用总内购收入 6.94 亿美元,同比增长近 400%,总下载量 3.7 亿次,同比增长 600% [4] - 公司打造多个海外本土短剧平台 APP,在美、日、新等国建全资子公司,构建内容工业化体系 [4] - 公司竞争壁垒体现在原创 IP 主导、技术与平台一体化、在地团队+全球协同机制三方面 [4][5][6] 《罗小黑战记 2》电影情况 - 《罗小黑战记 2》电影今年暑期上映 [7] - 前作电影豆瓣超 50 万人评 8.0 分,在日本票房达 5.8 亿日元,吸引 37.52 万人次观影 [7] - 番剧全网播放量超 10 亿次,B站约 15 万人评 9.9 分,豆瓣超 10 万人评 9.6 分 [7] 公司其他业务布局 逍遥海外平台 - 公司推出面向国际创作者的 AI 写作平台逍遥海外作者平台,依托“逍遥大模型” [8] - 大模型能跨越语言障碍生成英文剧本,保持长篇故事逻辑连贯,提升内容曝光效率和用户观看时长 [8][9] 谷子类业务 - 公司拥有自主 IP 罗小黑,获多个国际知名 IP 国内衍生品部分品类授权,形成品类矩阵 [10] - 公司形成头部 IP+合作 IP、自主 IP+高潜 IP 产品矩阵,利用内容源头优势开发定制化产品 [10] AI 商业化落地 - AI 大模型“中文逍遥”在多领域商业化应用,在关键创作场景取得突破 [11] - AI 多模态在有声书、漫画等领域技术布局和商业化落地,AI 漫剧实现付费连载和日充金额高速增长 [11] - 数据储备从 60TB 增长到 600TB,可售语料十倍增长,与多家头部大模型建立合作 [11] 公司发展战略 - 2025 年围绕“夯实内容、决胜 IP、国际优先、AI 赋能”四大战略支柱,构建数字文化业务生态 [12]
4月短剧月榜发布:付费大盘下降6%,星图社媒过百万短剧仅3部
36氪· 2025-05-08 18:18
短剧行业2025年4月市场表现 - 2025年4月WETRUE热度值总量达17.57亿 环比下降6.07% [9] - 日均热度值5857.14万 环比下降2.94% [9] - 进入Top30榜单短剧384部 其中17部累积热度值超千万 [12] - 关联素材数达4134819条 排名第一的《天保育》素材数50215条 [4][12] 头部短剧及制作发行方 - 热度冠军《天保育》热度值2171.3万 由点众发行 [4] - 前五名短剧平均集数52集 付费集数占比81% [4] - 38个关联方进入Top30榜单 点众、麦芽、番茄为主要发行方 [4][15] - 女频题材占比74.87% 都市、情感、逆袭为三大主流题材 [17][19] 观众画像特征 - 女性观众占比54.23% 31-40岁群体占比37.93% [22][25] - 三线城市观众占比23.29% 消费力最强 [28] - 男频题材中逆袭、穿越、战神类型受24-30岁男性偏好 [32][33] 营销渠道表现 - 星图达人榜TOP3短剧社媒指数均超140万 [32] - 进入星图日榜短剧294部 较3月减少36部 [38] - 端原生账号数量增长27.81%至1788个 但播放总量下降8.16% [44][45] - 播放量过亿短剧54部 较3月增加3部 [46] 品牌短剧发展 - 今麦郎《穿越之我在清北卖板面》播放量3958.8万 [48] - 华帝《女厨神》系列总播放1.8亿 [48] - 美团多个事业部推出品牌短剧 酒店类播放量2039万 [48][53] - 品牌短剧制作成本优势明显 与达人合作成为主流模式 [53]
短剧编剧自白:批量制造狗血时,我们也觉得自己疯了
虎嗅· 2025-04-20 09:15
短剧行业特征 - 短剧采用竖屏形式 单集时长1分钟 总集数80-100集 通过前10集免费+剧情钩子诱导付费[2] - 内容分男频女频赛道 女频甜宠剧占据主流 题材类似古早网文 强调强冲突/快节奏/擦边开局[3][13][14] - 下沉市场为核心受众 30-60岁"三保"人员(保安/保洁/保姆)构成付费主力 冲动消费特征明显[65][67] 内容生产机制 - 剧本开发周期极短 爆款题材生命周期约2周 新规可能导致某类型剧集体下架[61][63] - 创作遵循"微创新"原则 在已验证的爆款套路中调整 纯原创剧本风险较高[81] - 编剧需高频产出 平均13天需完成80集剧本 修改次数可达28版[71][80] 商业模式 - 单部短剧成本低于100万元 8天充值破亿案例存在(《无双》) 回收周期远快于传统影视[63][67] - 平台方主导产业链 通过小程序(九州/点众/麦芽等)分发 采取买断制与编剧结算[86][88] - 存在灰色操作空间 部分公司冒险复制下架爆款题材 追求短期变现[63] 行业竞争格局 - 郑州形成产业聚集 微短剧制作公司数量全国前三 被称为"短剧之都"[55] - 传统影视公司加速入场 导致内容内卷加剧 成稿时间持续压缩[88] - 编剧话语权薄弱 需按平台方/影视公司要求反复修改 署名权常被剥夺[77][87] 从业者生态 - 转行编剧占比较高 来自网文/广告/传统影视等行业 需适应快节奏创作[64] - 新人编剧无保底收入 签约前修改不获报酬 行业默认"过稿才付费"[43][47] - 公司用工不规范现象普遍 存在延迟签合同/不缴社保等操作[5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