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自主研发创新
icon
搜索文档
长城汽车藏着中国汽车工业的底气与实力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8-17 11:06
公司发展历程 - 长城汽车从仅有60余人的小厂发展为拥有8.2万名员工、年销量超百万辆的大型车企[13] - 公司35年来以汽车产业为核心构建全生态体系[2] - 从冀中平原乡镇机械厂成长为产品远销全球170余国的国际车企[17] 技术研发与创新 - 2023年研发投入达110.34亿元占营收比例6.37%[3] - 年度专利公开量6042件连续四年蝉联中国民营车企榜首[3] - 新能源与智能化领域专利覆盖电池热管理、智能路径规划等核心技术[3] 生产制造能力 - 徐水试验场占地1700多亩包含13个测试模块100余种路面总里程超50公里[5] - 冲压生产线速度达每分钟12件焊装车间自动化率100%二期年产能25万辆[6] - 总装车间设计节拍52秒"试验场-工厂"协同模式使开发周期缩短30%质量成本降低25%[6] 安全与质量体系 - 亚洲最大多角度碰撞试验室配备34个假人总价值约1亿元含两个单价1000多万元的Thor假人[8][9] - 践行"追求品质死磕品质"原则实现供应链到工艺流程全环节严格把关[13] 生态体系建设 - 形成"试验场-工厂"协同模式与自主研发核心零部件的战略布局[5][6][15] - 构建员工生活生态包括爱情广场汽车主题商业综合体与15年一贯制教育体系[11][13] - 全生态体系涵盖研发制造销售服务实现各环节协同发展[15] 行业影响与未来展望 - 新能源车型在续航里程充电速度智能驾驶等方面持续突破[15] - 智能化系统在用户体验功能丰富度安全可靠性等方面升级[15] - 发展模式为中国汽车工业转型升级提供借鉴经验[15][17]
瑞凌股份:在国内焊接设备行业中处于优势地位
金融界· 2025-08-11 09:27
行业现状 - 国内焊割设备行业企业数量众多,产业集中度较低 [1] - 除少数具备自主研发创新能力的厂商规模较大外,绝大多数企业开发能力弱 [1] - 随着市场竞争加剧,领先企业研发水平与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规模效应增强 [1] - 客户对高效、节能环保产品需求进一步提升 [1] - 开发能力弱、技术落后的小企业将逐步被市场淘汰,市场集中度将逐步提高 [1] 公司优势 - 公司具有深厚的逆变焊接相关技术积累及丰富的行业经营经验 [1] - 产品市场竞争力强 [1] - 目前在国内焊接设备行业中处于优势地位 [1] 未来发展 - 公司将不断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 [1] - 为公司和行业发展注入新动力 [1]
走企业,看高质量发展|长城汽车坚持自主研发创新 着力做强做大民族品牌
人民日报· 2025-07-20 15:21
公司业绩与生产智能化 - 2024年公司营收达2021.95亿元,同比增长16.73% [1] - 2024年上半年销售新车近57万辆,同比稳步增长 [1] - 智慧工厂实现冲压、焊装、总装全流程智能化生产,机械臂和智能运输小车深度融入生产线 [1] - 机器人可完成车身焊接、周转、搬运、涂胶等自动化作业 [1] 核心技术研发投入 - 2024年研发投入达104亿元,连续3年突破百亿元,占销售额5.2% [2] - 拥有2.3万人规模工程师团队,工程师占比达25% [2] - 环境风洞实验室可模拟零下40℃至零上60℃极端温度及250km/h风速,包含35个子系统 [2] - 投资近100亿元建成试验中心,具备新能源、热管理等2000余项试验能力 [2] 新能源与智能化布局 - 聚焦新能源汽车智能化技术,打造端到端大模型、人工智能数据智能体系和九州超算中心 [3] - 自研智能驾驶辅助系统覆盖城区到乡村全场景 [3] - 巴西圣保罗工厂年产能5万辆新能源车,涵盖纯电/混动多种动力形式并搭载智能网联技术 [4] 供应链垂直整合 - 通过零部件公司独立化改革促使供应商提升质量标准,成功进入宝马等国际供应链 [3][4] - 构建完整供应链体系实现资源循环,强调产业链竞争将升级为产业生态竞争 [4] 全球化战略实施 - 泰国罗勇工厂本土化率超50%,一期年产能8万辆纯电车,为第二个海外全工艺生产基地 [5] - 采用"生态出海"模式,在海外建立研发-生产-供应-销售-服务全产业链布局 [5] - 全球销售网络覆盖170国,拥有1400+海外渠道,海外累计销量200万辆,2024年海外销量45万辆 [5]
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保荐代表人周游先生致辞
上海证券报· 2025-05-07 02:39
公司概况 - 汉邦科技深耕制药装备行业多年,自主掌握主要产品核心技术并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工艺装备 [1] - 公司曾主持或牵头承担15项省级以上科研或产业化项目,其中包括6项国家级项目如"超临界流体色谱仪的研制与应用开发"和"药物等制备用模拟移动床色谱分离纯化装置" [1] 技术优势 - 基于制备色谱/层析柱线性放大技术、制备色谱系统集成及放大技术等核心技术,推出大分子药物和小分子药物分离纯化设备 [1] - 搭建了全面的色谱设备产品矩阵,并为客户提供应用工艺解决方案 [1] 市场地位 - 在国内市场取得了较为领先的市场地位,满足下游客户在原料药、化学药等小分子药物及各类大分子药物分离纯化环节的设备需求 [1] 未来发展 - 登陆A股后将借助资本市场平台钻研技术、扩大产能,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盈利能力 [2] - 中信证券将履行保荐义务,做好持续督导工作,助力公司发展和制药装备行业进步 [2]
贸易摩擦下中美医药市场影响几何?药企如何突围
中国经济网· 2025-04-29 19:48
中美医药贸易现状 - 2024年中国医药产品进出口总额达1993.8亿美元,同比增长2.1%,其中出口额1079.6亿美元,同比增长5.9%,结束连续两年下降趋势 [1] - 中药类产品出口52.8亿美元,同比下降3.3%;西药类产品出口539.6亿美元,同比增长5.7%;医疗器械类产品出口487.5亿美元,同比增长7.3% [1] - 中国对美国出口以原料药为主,进口以制剂为主,美国80%的原料药依赖进口,中国是其重要的活性药物成分、前体产品和仿制药来源地 [2] 美国医药市场影响 - 25%的药品关税将导致美国药品成本每年增加510亿美元,若全部转嫁则药品价格上涨高达12.9% [3] - 美国面临数百种药物供应短缺,包括紧急药物,原因包括处方量激增、生产延迟、原材料供应链中断等 [3] - 关税政策将增加美国仿制药贸易成本,可能造成药品短缺,同时提高本土药企研发成本和患者就医成本 [2][3] 中国医药市场影响 - 中国药企在美国出口规模不大,以本土市场为主,创新药出海主要通过BD合作对外授权,美国阶段性关税豁免使短期影响有限 [4] - 对等反制措施导致从美国进口的部分医药和医疗器械价格上涨,但中长期看为自主研发和国产替代带来机遇 [4] - 贸易冲击可能影响原研药和生化制药,特别是血液制品领域,但将加速国内相关领域国产替代进程 [4] 中国药企应对策略 - 加强自主研发创新能力,优化全球布局,在稳住欧美市场同时重视新兴市场,挖掘国内市场增量如银发经济需求 [6] - 善用人工智能等先进手段提升传统医药产业质量,构建自主可控的医药供应链和产业链体系 [6] - 突破对美国技术依赖,发挥国内大循环为主的经济体优势应对关税冲击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