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市制度

搜索文档
多措并举抑制*ST股过度投机
国际金融报· 2025-07-29 11:11
二是完善退市规则。退市风险警示股票被爆炒至天价,这对市场和普通投资者而言,属于更需防范 的超大风险。目前交易所设立了股价低于1元的退市红线,笔者认为也可反过来看问题:垃圾股股价越 高,越应加速退市进程,以防止普通投资者高位接棒、防止庄家高位割韭菜。为此,可建立一条新的退 市红线,比如对于退市风险警示股票,只要连续10天股票市净率超过行业均值500%,交易所可直接终 止其上市。 今年以来,多只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的股票遭遇市场爆炒,包括*ST亚振、*ST恒久、*ST华微、 *ST新潮、*ST宇顺等,股价均出现大幅上涨。这些公司虽持续发布退市风险提示公告,且多数业绩处 于亏损状态,市场资金却对退市风险置若罔闻。 当A股市场出现"风险警示越严厉、股价涨势越凶猛"的悖论时,所谓的风险警示制度便形同虚设, 投资者对退市风险视若无睹,这一制度的设立意义也遭到根本性质疑。当市场开始逆向奖励亏损企业而 非惩戒经营失败者,当投机炒作压倒价值发现成为市场定价的主导逻辑,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根基正在 被逐渐侵蚀。为此,笔者建议: 一是优化停牌核查制度。虽然部分*ST股因异常情况被停牌核查,但现行停牌核查机制主要由上市 公司聚焦于"有无 ...
虚增逾百亿利润 康得退近500件诉讼缠身
北京商报· 2025-07-28 11:04
公司退市进程 - 5月28日为康得退最后一个退市整理交易日,退市整理期届满后将被摘牌 [1][2] - 截至5月27日收盘,公司市值仅剩7.44亿元,2017年11月市值曾近千亿元 [1][2] - 公司因同时触及重大违法类及财务类终止上市情形被强制退市,系退市新规后首例重大违法退市案例 [2][3] 财务造假细节 - 2015-2018年年度报告存在虚假记载,合计虚增利润115.3亿元 [4][5] - 分年度虚增利润总额:2015年22.43亿元、2016年29.43亿元、2017年39.08亿元、2018年24.36亿元 [5] - 通过虚构销售业务虚增营收,并虚构采购、研发费用等虚增成本 [5] - 2018年三季报财务真实性受质疑后,证监会立案调查,2020年公安部门以违规披露罪移送检察院 [4] 历史经营与市场表现 - 公司2010年上市,主营高分子复合材料、功能膜材料等,曾为材料领域龙头企业 [4] - 2017年股价达26.71元/股,入选《福布斯》全球最具创新力企业榜单 [4] - 2019年因无力偿还15亿元短期融资券暴露财务危机 [4] 退市后遗留问题 - 截至4月21日,公司未结诉讼案件472起,涉及金额117.37亿元 [6][7] - 诉讼类型包括债券交易纠纷(59件涉案超5000万元)、劳动纠纷(128件)等 [7] - 2023年一季度营收3.41亿元,归属净利润亏损2.79亿元(同比扩大30.54%),主因担保损失及诉讼赔偿增加 [7]
30多家A股公司在港交所排队上市,是福还是祸?
搜狐财经· 2025-07-21 23:15
中国资本市场规模与结构 - 截至6月30日上交所总市值55万亿人民币深交所总市值45万亿人民币A股总市值首次突破100万亿人民币上市公司数量5420家 [1] - 北交所体量较小未纳入统计 [1] - 香港证券市场总市值达42.7万亿港元同比增长33%上市公司总数2645家其中约2000家为中国内地上市公司(含160家AH两地上市公司) [1] - 中国海外上市公司超250家全球上市公司总数达7500家超过美国的7000家但市值和质量存在差距 [1] - 美国三大交易所上市公司约7700家本土公司6900家总市值64万亿美元占全球股市40%市值单公司平均市值密度显著高于中日市场 [1] 港股市场定位与挑战 - 港交所作为离岸金融市场通过资本自由流动吸引外资与A股形成互补但存在竞争关系 [2] - 部分内地公司因无法满足A股严格上市要求转向港交所上市但A股估值更高流动性更好 [2] - 北交所低门槛分流潜在港股上市公司目前180余家公司在北交所排队 [2] - 港交所面临两难:提高门槛可能导致公司转向A股或美国市场降低门槛则需强化监管 [2] 上市制度与市场监管 - 低上市门槛并非核心问题关键在于建立严格监管框架和高效退市制度 [3] - 美国市场上市门槛低于香港但通过严格监管和退市机制维持市场健康 [3] - 需及时清理财务造假或违规公司避免市场整体信誉受损 [3] A+H股上市影响 - 30余家A股公司排队赴港上市有利于行业前景好的公司获取低成本资金支持发展 [4] - 二次上市通常存在A股折价为港股打新投资者提供套利机会 [4] - 短期内大量"抽水"可能影响港股市场资金流动性长期或削弱市场活力 [4] 港股打新策略 - 短期打新套利机会优先考虑折价空间而非市场长期影响 [5] 香港金融服务便利性 - 香港华侨银行卡支持内地11城市线上办理仅需身份证+港澳通行证/护照无需存款或理财6-8周下卡 [6]
提高鉴别能力 远离财务造假 | 风险警示案例解读(五)
申万宏源证券上海北京西路营业部· 2025-07-16 10:21
财务造假案例概述 - 文章核心观点是通过典型案例揭示财务造假手法及后果,提升投资者识别能力[2] - W公司通过银行回单造假虚增业绩,形成完整造假产业链[5][7][9] - 案例直接推动中国资本市场退市制度改革[14] 造假手法分析 - 采用体外资金循环方式伪造采购销售数据[11][12] - 通过无关联经纪人和客户名义伪造合同单据[12] - 2008-2011年累计虚增收入74亿元(占465%)[9] - 虚增营业利润1.8亿元(占898%)[9] - 虚增净利润16亿元(占82.64%)[9] 监管发现过程 - 地方监管例行检查发现预付账款异常:报表1.46亿元 vs 科目余额表差异[7] - 从银行账户资金流向突破调查[14] - 最终确认2012年预付账款造假[7] 处罚结果 - 公司罚金850万元[14] - 董事长获刑3年6个月并处罚金10万元[14] - 中介机构连带受罚[14] - 直接催生2014年退市新规[14] 行业影响 - 暴露传统核查手段的局限性[12] - 推动监管转向银行流水等实质性核查[14] - 确立欺诈发行强制退市制度[14]
退市前高管被捕!财务造假重罚3860万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05 20:59
锦州港违法违规事件 - 公司两位副总裁宁鸿鹏、曹成因犯违规披露重要信息罪被锦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决定逮捕 [4] - 公司此前已有部分董事及高管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此次逮捕为调查进一步结果 [4] - 公司因财务造假、资金占用等三大类问题被辽宁证监局行政处罚,合计罚款3860万元(公司被罚2000万元) [3][10] 财务造假及违规细节 - **未按时披露财报**:2024年半年报延迟至10月31日披露,远超法定截止日期8月31日 [7] - **虚增利润**:2022年虚增利润3610.45万元(占当期利润总额22.46%),2023年虚增6808.78万元(占比65.96%),2024年一季度虚增1537.75万元(占比62.05%) [8] - **资金占用**:2022-2024年未披露资金占用发生额分别为32.18亿元(占净资产47.63%)、55.71亿元(占81.41%)、49.91亿元(上半年占70.70%),截至2024年末未归还20.98亿元 [9] - **违规担保**:2023-2024年为关联方提供担保29.8亿元,关联交易额2022-2024年分别达32.18亿元(占净资产47.63%)、56.61亿元(占82.73%)、78.91亿元(上半年占121.86%) [9] 退市进程及行业监管趋势 - 公司因重大违法于6月30日进入退市整理期,预计最后交易日为2025年7月18日 [2][12] - 2025年已有8家公司因重大违法进入退市程序,显示监管对财务造假"零容忍"态度 [12] - 证监会联合多部委强化财务造假惩防,首次对配合造假方(如南京越博动力案)同步追责 [14] - 投资者保护机制加强,先行赔付、代位诉讼等案例落地(如美尚生态、金通灵诉讼,广道数字保荐机构先行赔付) [15]
杨德龙:A股市场吸引力持续提升 下半年行情值得期待
新浪基金· 2025-07-03 17:36
A股市场表现 - 上半年A股市场整体表现强劲,3700余只股票实现正收益,沪深两市总市值突破100万亿大关 [1] - 科技创新板块表现突出,北证50指数涨幅接近40%,人形机器人、芯片半导体、创新药、新消费等板块活跃 [1] - 上证指数站上3400点关口,与去年低点2600多点相比上涨超过800点,涨幅逾20% [3] 政策与改革措施 - 证监会提出"做强主场"方向,持续提升A股市场吸引力与竞争力 [1][4] - 推动A股市场从融资功能为主向投资功能为主转变,提高投资者获得感 [2] - 严刑峻法打击违法违规行为,推动集体诉讼制度,严格落实退市制度 [2] - 五个部门联合发文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社保基金、养老金等机构提高权益配置比例 [1] 资金流向 - 外资持续流入A股和港股市场寻找投资机会 [2] - 国内居民储蓄约60万亿有望向资本市场转移 [2] - 公募基金发行逐步回暖 [2] - A股和港股估值相比美股更具投资吸引力 [3] 行业展望 - 下半年A股和港股有望走出结构性牛市行情 [3] - 优质公司和优秀基金将成为居民资产配置重要方向 [3] - 资本市场走强将产生显著财富效应,直接提振消费 [4] - 建议推动A股市场走出一轮慢牛长牛行情 [4]
基石资本张维:耐心资本和大胆资本形成的关键在于打通上市和减持通道
投中网· 2025-04-19 13:28
中国创投退出难题与资本市场改革 - 全亿健康案例显示控股型投资从成立到完全退出需17年(5年整合+2年IPO+5年锁定期+5年减持),远超"5+2"基金周期限制[3][4] - 中国创投面临"上市难"与"减持难"双重困境:A股企业上市中位数时间13.4年(科创板)vs美股11年,减持需季度2%限额且审批流程复杂[4][5] - 国资LP主导市场格局:2024年政府相关资金占新募人民币基金44.4%,国有背景LP出资占比达84.5%,其周期偏好直接影响GP行为[5] 耐心资本与大胆资本的形成机制 - 基金周期决定耐心程度:国际并购基金12年周期vs国内"5+2"结构,长期资本是科技企业成长的必要条件(高科技企业平均需数十年培育)[4][5] - 财富效应驱动大胆资本:网景案例显示未盈利企业快速造富可激发全社会创业热情,马斯克400亿美元减持支撑再创业(如收购Twitter)印证退出通畅的重要性[7] - 股权分置改革历史启示:2005-2007年流通市值从1万亿增至8万亿,上证指数涨130%至6124点,证明流通性改善可激活市场[9][10] 资本市场制度性缺陷与改革方向 - 上市门槛导致估值扭曲:A股边缘化公司维持15-25亿市值(应为5000万美元以下),科创板5年仅51家亏损企业上市(占比2.8%)vs美股75%企业IPO时未盈利[13][16] - 退市机制严重不足:A股十年累计退市219家(年均退市率0.5%)vs美股1975-2012年平均退市率8.22%,注册制需配套严格退市制度[13][16] - 创投退出效率低下:十年间仅10%投资项目实现IPO,通过IPO仅收回39%成本,形成"万亿投资堰塞湖"[11] 社会信用与资本市场发展 - 资本市场本质是社会信用高级形态,需通过法治化(打击造假/违规信批)和市场化(注册制+退市)建立长期信用预期[3][18] - 企业家信心核心在于政策预期稳定性,2005年股权分置改革使非流通/流通股东利益一致化,当前需类似制度突破解决减持难题[10][18] - 科创板历史意义:允许未盈利企业上市是重大创新,但需进一步扩大试点(2024年尚无亏损企业IPO)[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