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当性管理

搜索文档
降费潮倒逼财富管理转型 代销机构从拼规模到拼服务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07 18:16
行业监管政策变化 -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商业银行代理销售业务管理办法》强化商业银行对合作机构和产品准入的管理责任 明确合作机构准入审查和产品尽职调查要求 自2025年10月1日起实施[2] -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金融机构产品适当性管理办法》将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关口前移 要求金融机构构建科学合理的销售人员激励约束机制 不得以销售业绩作为唯一考核指标 自2026年2月1日起施行[3] - 监管政策强调银行代销产品时应遵循适当性原则 限制客户风险能力测试频率 对私募产品和老年群体等采取更审慎严格的销售流程[2][3] 公募基金行业变革 - 公募基金行业管理费收入从2023年1355.42亿元降至2024年1246.22亿元 同比下降8% 客户维护费从2023年388.69亿元降至354.83亿元 同比下降8.7%[5][6] - 客户管理费占管理费比例均值从2022年24.83%逐步抬升至2024年26.54% 但头部公募基金管理人尾随佣金占比下降 如农银汇理基金从2022年39.99%降至2024年37.94%[5][6] - 中国证监会推动进一步降低公募基金销售费率 预计每年为投资者节约约450亿元费用 《公募基金销售费用管理规定》提出合理调降认申购费和销售服务费[4] 代销市场竞争格局 - 基金代销"三巨头"出现分化 2024年天天基金营业收入28.53亿元同比减少21.56% 净利润1.51亿元同比减少27.4% 招商银行代理基金收入41.65亿元同比减少19.58%[6] - 中小代销机构加速洗牌 多家基金公司终止与民商基金销售 中植基金 宜信普泽基金等十余家代销机构合作 部分因合规问题被暂停业务[7] - 理财公司代销渠道持续扩张 2025年6月末全市场有569家机构代销理财公司产品 较年初增加7家 母行代销金额占比由去年末70%降至65%左右[8][9] 理财产品代销发展 - 理财公司理财产品存续规模占全市场比例达89.61% 较上年末提升1.8个百分点 理财公司与代销机构双向奔赴推动代销渠道广泛扩张[7][8] - 理财子公司直销业务快速发展 2025年6月末32家理财子公司中22家开展直销业务 直销金额达3197亿元 较2024年初1500亿元实现翻倍增长[9] - 股份行理财子公司积极拓展城商行 农商行代销渠道 北银理财等多家公司与浙江多地农商行建立代销合作 券商有望加入理财代销市场[10][11] 行业转型方向 - 代销机构加速从销售角色向服务机构转变 通过数字化手段与精细化服务为投资者提供多元化资产配置选择[1][12] - 招商银行推出"TREE长盈计划-安稳盈"项目将基金销售升级为基于风险平价策略的资产配置解决方案[12] - 网商银行针对小微客群提供R1 R2级别中低风险理财产品 底层资产主要配置存款 优质债券等固定收益类资产[12]
《金融机构产品适当性管理办法》:“卖者尽责、买者自负”并重
五矿证券· 2025-07-25 17:19
《金融机构产品适当性管理办法》核心原则 - 推动金融机构履行适当性义务,将适当产品售予适合客户,传递“卖者尽责、买者自负”理念,打破刚性兑付[3][7] 适用范围与监管要求 - 覆盖国家金融监管局监管的收益不确定且可能致本金损失的投资型产品及保险产品,明确不同业务适当性管理规定[8] - 细化销售行为规范,除保险产品外其他投资型产品适当性匹配为强匹配,规定禁止性销售行为,规范金融机构销售行为[9] - 细化风险评级规定,要求金融机构对产品划分风险等级并动态管理,按孰高原则采用并披露评级结果[11][12] - 区分投资者为专业与普通投资者,不再留转换通道,要求对普通投资者评估风险承受能力并提示风险[13] - 要求投资者自主选择、承担风险,如实提供信息,规范风险评估行为[14] 对银行理财行业影响 - 合规成本上升,信息系统升级和适当性管理工作量增加带来成本上升[16][17] - 产品设计能力有望上升,可优化产品分层管理,明确产品创新边界[18] - 中高风险理财产品占比有望上升,2018年底至2024年底理财产品投资资产中权益类资产占比从9.92%降至2.58%,预计2026年权益类资产占比或升1个百分点,新增3200亿元人民币进A股[19][22] 风险提示 - A股市场下半年表现影响理财资金入市速度 - 更严格适当性管理要求或影响中高风险承受能力投资者占比数据[5][26]
让适当的消费者买适当的金融产品
经济日报· 2025-07-15 06:09
金融机构产品适当性管理办法核心内容 -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印发《金融机构产品适当性管理办法》,为金融市场划定"适当性"红线,旨在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并推动市场健康发展 [1] - 适当性管理核心原则是"适当的消费者购买适当的产品",避免金融产品与投资群体不匹配导致风险 [1] - 当前市场存在客户评估形式化、产品信息披露不充分、违规推荐产品三大问题,影响消费者权益和金融稳定 [1] 对金融消费者的影响 - 《办法》要求金融机构"了解产品"和"了解客户",为消费者提供精准风险提示和匹配建议,减少误导销售 [2] - 消费者将获得更清晰的产品风险等级划分和专业/普通投资者区分,降低认知偏差风险 [2] 对金融机构的要求 - 金融机构需细化产品管理:投资型产品划分风险等级,保险产品实施销售资质分级 [2] - 新规倒逼机构提升合规能力和服务专业性,长期有助于建立消费者信任和竞争优势 [2] 市场发展导向 - 通过压实机构主体责任和强化消费者风险意识,形成"负责任的机构+理性的消费者"双向机制 [2] - 政策旨在培育"诚实守信、稳健审慎"的金融文化,为中国特色金融市场注入发展动力 [2] 实施时间安排 - 《办法》将于2026年2月1日施行,为金融机构预留充足准备期实现平稳过渡 [3] - 配套措施包括自律规范完善和监管监督强化,推动制度转化为市场实践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