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险资资产配置
icon
搜索文档
郑州银行H股获持续增持 区域性中小银行或成险资配置新选项
证券日报之声· 2025-07-22 00:49
弘康人寿增持郑州银行H股 - 弘康人寿以每股均价1.3456港元增持郑州银行H股2470.10万股,涉资约3323.77万港元,持股比例上升至8.04% [1] - 此前6月27日斥资约1931万港元增持1600万股触发举牌,6月30日再度增持,综合斥资约7970万港元 [2] - 郑州银行是全国首家A+H股上市城商行,2024年末归母净利润18.76亿元同比增长1.39%,一季度营收和净利润同比双增 [2] 郑州银行基本面与配置价值 - 郑州银行H股估值长期低于行业平均水平,恢复现金分红后股息回报率具备配置价值 [3] - 2024年度利润分配方案为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0.20元,现金分红总额约1.82亿元 [2] - 经营业绩企稳回升,资产质量持续改善,基本面支撑良好 [3] 险资配置策略变化 - 保险机构对区域性中小银行关注度提升,资产配置策略多元化,中小银行在经济复苏中或展现更强弹性 [1] - 弘康人寿通过增持区域性中小银行H股规避与头部险资竞争,获取差异化收益 [3] - 保险机构布局优质区域性银行以实现信用风险分散和资产结构战略性调整 [3] 区域性中小银行价值重估 - 2024年前险资举牌对象以国有大行及头部股份制银行为主,区域性中小银行案例较少 [4] - 2024年长城人寿举牌无锡农商行A股,新华保险协议受让杭州银行A股股份构成举牌 [4] - 区域性中小银行与当地经济紧密相连,伴随区域经济复苏存在较大价值重估空间 [5]
对险资“抱团”高股息资产的三点思考
证券日报· 2025-07-21 00:24
险资举牌现状 - 年内保险机构举牌次数增至21次,超过去年全年的20次 [1] - 举牌标的集中在银行和公用事业板块,普遍具有高股息率特征 [1] - 险资持仓风格与高股息资产配置高度一致 [1] 高股息配置的动因与隐忧 - 利率下行背景下,高股息标的能覆盖险资负债成本 [2] - 新会计准则下,高股息股票分红计入当期损益可避免股价波动冲击 [2] - 配置策略存在三重隐忧:错失新兴领域成长红利、股息率可能下降、行业集中风险 [2] 优化资产配置方向 - 应积极挖掘具有高成长性的投资标的,如医药行业已取得不菲收益 [3] - 投资需从财务投资向战略协同升维,构建"保险+医疗+养老+支付"生态闭环 [3] - 提升对权益资产、另类资产的投资管理能力以适应环境变化 [4] 政策环境与行业趋势 - 监管部门推出提高权益资产配置上限、优化长周期考核等政策 [4] - 行业应从"被动防御"转向"主动适应",增配增长前景资产 [4] - 优化配置可助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并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 [4]
外资撤退险资进场,杭州银行与澳洲联邦银行20年的“联姻”落幕
观察者网· 2025-06-13 16:51
股权转让交易 - 新华保险通过协议转让方式受让澳洲联邦银行持有的3.3亿股杭州银行股份,交易总价43.2亿元,每股价格13.095元 [1][4] - 交易完成后新华保险合计持股比例达5.09%,成为杭州银行第四大股东,澳洲联邦银行完全退出 [1] - 本次转让不触及要约收购,杭州银行仍无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 [4] 外资银行减持趋势 - 澳洲联邦银行退出是外资行减持中资银行趋势的一部分,该行CEO曾表示未来三年将60%新增资本投向澳大利亚本土业务 [5] - 2018年《商业银行股权管理暂行办法》出台后外资行合规成本上升,汇丰、花旗、西班牙对外银行等相继减持中资银行股权 [5] 新华保险投资动机 - 新华保险作为中国第四大寿险公司,管理资产规模超3万亿元,此次入股符合其资产配置需求 [5] - 在低利率环境下,险资对高股息、低波动资产需求迫切,2024年险资举牌次数达20次创近五年新高 [5][8] 杭州银行经营表现 - 2024年归母净利润169.83亿元同比增长18.07%,增速位列A股上市银行第五 [5] - 2025年一季度净利润增速达17.30%,在城商行中表现突出 [5] - 2024年分红比例提升至23.5%,但低于招商银行、平安银行等30%以上的水平 [7] 股权结构特征 - 杭州市财政局体系股东合计持股比例23.55%,前三大股东分别为杭州市财开投资集团(18.17%)、红狮控股集团(11.09%)、杭州市城建投资集团(6.85%) [5][6][7] - 股权分散导致战略连贯性受影响,不同股东风险偏好差异明显:国资注重区域金融稳定,险资倾向高分红与资产增值 [6][7] 行业动态 - 险资和地方国企正加速填补外资撤离后的空缺,通过举牌增加高股息股票投资以实现资产多样化配置和长期增长 [8]
年内险资资产支持计划登记规模同比增长56.5%
证券日报· 2025-05-29 23:55
保险资管资产支持计划规模增长 - 2024年截至5月29日保险资管机构登记资产支持计划30只规模合计1315.96亿元同比增长56.5% [1][2] - 2020年至2023年保险资管资产支持计划规模维持同比50%以上高速增长2024年登记节奏再次加快 [2] - 5月28日中保登披露两起保险资管资产支持计划登记合计规模160亿元 [1] 资产支持计划业务特点 - 资产支持计划被称为"险资版ABS"以基础资产现金流为偿付支持面向保险机构等合格投资者发行受益凭证 [2] - 资产支持计划期限较长有助于保险资金多样化配置资产分散组合风险优化投资收益和现金流 [1][3] - 国内长期资产选择较少资产支持计划可满足保险公司资产负债匹配需求且与股票债券等资产相关性较低 [3] 底层基础资产变化趋势 - 底层基础资产范围逐渐扩大重点转向消费金融及小微贷款类资产2024年小微贷款类资产占比超五成 [4] - 2019年融资租赁类资产占比78.25%2020年后房地产供应链资产占比逐年下降 [4] - 2024年一季度新增首单以蒸汽收费收益权为基础资产的资产支持计划项目 [4] 保险资管机构能力建设 - 保险资管机构需提升识别分析判断底层资产能力并进行多元化组合以分散风险提升收益 [5]
从上市险企一季报看冷暖交织:“资负”两端仍在深度调整中!
搜狐财经· 2025-04-30 22:46
业绩表现 - A股五家上市险企2025年一季度净利润呈现"三升二降"格局,中国人保、中国人寿、新华保险分别同比增长43.4%、39.5%、19%,中国太保、中国平安分别同比下降18.1%、26.4% [2] - 中国人保净利润增速领跑,主要得益于优化保险业务结构、提升承保业绩和投资业绩 [3] - 中国人寿一季度净利润288.02亿元位列第一,负债端承保表现超预期改善带动利润增速 [3] - 新华保险一季度投资类收入209亿元同比增长44.3%,对营收贡献比例达62.6% [3] - 中国平安一季度保险服务业绩265亿元同比增长2.8%,投资服务业绩29.8亿元同比下降83.2% [4] - 中国太保一季度投资类相关收入同比下降15.9%,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同比下降89% [4] 负债端转型 - 监管推动负债端业务转型,包括加强银保渠道"报行合一"、建立预定利率动态调整机制等 [5] - 中国人寿一季度浮动收益型业务首年期交保费占比51.72%,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长4.8% [5] - 中国平安一季度新业务价值128.91亿元同比增长34.9%,新业务价值率32%同比增长10.4个百分点 [5] - 中国平安代理人渠道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长11.5%,银保渠道同比增长170.8%,社区金融服务渠道同比增长171.3% [5] - 中国太保旗下太保寿险新业务价值57.78亿元同比增长39% [7] 资产端配置 - 一季度权益市场回暖但债券市场震荡,险企投资策略直接影响收益 [9] - 新华保险年化总投资收益率5.7%,中国人寿2.75%,中国平安非年化综合投资收益率1.3% [9] - 新华保险拟出资不超过100亿元认购私募基金份额,投资于中证A500指数成份股 [10] - 中国人寿发起设立北京平准基础设施不动产股权投资基金,目标规模100亿元 [10] - 险企资产端配置进入深度调整期,高股息资产和长期股权投资仍是重点方向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