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集成创新
icon
搜索文档
专家解码雅江水电世纪工程
2025-07-21 22:26
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 **行业**:水电行业、建材行业、设备制造行业、特高压输电行业 - **公司**:东方电气、法兰泰克、中国电建、中铁、铁建、中国能建、高争民爆、保利集团、铁建重工、中铁工业、三一、徐工、中联重科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1. **项目概况** - 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又称雅下工程,于 2025 年 7 月 19 日正式开工,总投资 1.2 万亿,规划总装机容量 1.23 亿千瓦,包括 7,000 万千瓦水电和 8,000 亿元风光建设[1][2][7] - 采用截弯取直加隧洞引水模式,在大拐弯处建设五座梯级电站,利用 50 公里内 2,200 米落差发电,低坝设计,主体工程地下化[2] - 建设周期 10 - 15 年,2035 年首台机组发电,再过四五年全面投产,共 93 台机组[1][3] 2. **设备及建材需求** - 需 5,400 万吨耐低温抗裂添加剂水泥、400 万吨钢材、1.5 亿吨砂石骨料,每年 10 万吨炸药[1][4] - 东方电气负责水轮机组制造,法兰泰克提供 2000 吨以上门式起重机设备[1][4] - 中国电建主导大坝及地下厂房施工,中铁与铁建负责隧洞和桥梁,中国能建负责特高压直流外送线路建设,高原特种设备由铁建重工等单位提供[1][4] 3. **环境和经济影响** - 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超 3 亿吨,减标准煤 8,000 万吨,助力双碳目标[1][5] - 每年为西藏贡献超 5,000 亿元 GDP,创造超百万就业岗位,推动国产高端设备及特高压技术发展[1][5] 4. **投资结构和产业链带动** - 总投资 1.2 万亿,施工总承包占六成约 7,200 亿,征地移民费用占 17% - 18%[6] - 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增量投资比例为 1:4 到 1:5,促进当地城镇化和配套产业发展[1][6] 5. **外送通道和消纳比例** - 采用正负 800 千伏多压直流输电至粤港澳大湾区,500 千伏和 660 千伏直流线路连接缅甸和孟加拉国,需约 15 条 800 千伏特高压线路[2][8] - 外送比例与本地消纳比例约为 8:2,本地预留大数据中心、电解铝等产业用电空间[2][9] 6. **各环节推进节奏** - 墨脱一级 2025 年 7 月 19 日开工,2033 年 6 月全面投产;背崩 2026 年开工,2034 年投产;西让 2026 年 9 月开工,2035 年投产;加拉 2027 年 4 月开工,2035 年底投产;白马岗 2028 年 1 月开工,2036 年底完成[10][11] - 8,000 亿风光项目与水电项目同步建设,每个项目周期约两年[16] 7. **建设难点和挑战** - 高海拔地区设备效能衰减、故障率升高、维护费用增加,内燃机功率衰减 18% - 25%,设备数量需超配 30%,高原设备故障率比平原高 40%,维护费用达设备原值 12%[2][13] - 面临技术溢价、国产化替代(85%以上)和集成创新三大挑战,高原定制设备成本是平原 1.8 倍,智能控制成本占整体设备成本四分之一[2][13] 8. **经济性和必要性** - 水电度电成本受施工难度、地理状况和场址选择等因素影响,其优势在于发电稳定性和清洁性,可昼夜发电,对电网波动影响小,助力双碳目标[12][13] 9. **智能化应用** - 智能巡检包括硬件(智能机器人)和软件(智能化指令端)两部分,很多升压站已实现无人值守[17] 其他重要但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墨脱一级海拔 2,800 米左右,总装置容量 1,680 万千瓦,是世界排名第二的 780 米水头,引入双级转轮设计和仿生鱼道[12] - 背崩作为引水隧洞中枢,接受墨脱一期尾水,通过 12 条直径 9.6 米、总长 58 公里隧洞输水,采用智能掘进系统施工[12] - Gil(绝缘母线)在高原地区无特殊溢价,单价不变,但因管线长、需求大,总体投资高[21][22] - 建材供应节奏均匀,水泥、钢材、砂石骨料贯穿工程全生命周期[26]
携手共进 向“新”而行(环球热点)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6-18 05:51
上合组织青年创新创业大赛 - 第四届大赛在山东青岛举办,来自8个国家的12个优秀项目从200余个参赛项目中脱颖而出 [1] - 大赛由中国—上合组织技术转移中心主办,吸引9个国家200余个青年创新创业项目参赛 [1] - 项目覆盖电子信息、人工智能、化学化工、新材料等前沿领域,国际合作项目占比超35% [2] - 颁奖典礼签署6项跨国合作协议,形成企业、高校、院所协同创新的"共同体" [2] 科技创新合作成果 - 中国—上合组织技术转移中心新增马来西亚、蒙古国2个海外协同中心及西安、延安2个国内协同中心 [2] - 上合组织全球创新协作网络成员增至10个,覆盖主要创新区域 [2] - 协作网络自2021年启动以来孵化百余家创新企业,推动20余个跨国项目落地,技术交易额超200亿元人民币 [2] - 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运行5年,开展120余期培训,培训农业官员和技术人员2400多名 [3] 重点合作领域 - 人工智能应用包括塔吉克斯坦智慧矿区、乌兹别克斯坦光伏运维机器人等代表性项目 [4] - 中国—上合组织大数据合作中心在物流运输、跨境电商及大模型领域培育数字合作创新项目 [4] - 2025年国际医学创新合作论坛推动药用动植物资源保护及传统医药国际合作 [4] - 生态环保创新基地落户青岛,打造面向"一带一路"国家的生态环保技术创新旗舰 [3] 合作机制与平台 - 形成跨国技术转移平台、生态环保创新平台和青年创新创业平台三大代表性平台 [5] - 上合组织与"一带一路"深度融合,成为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平台 [5] - 建立"安全—经济—人文"三级合作框架及《上合组织宪章》等制度保障 [6] - 中国通过基地/示范区建设推动务实合作向纵深发展 [7] 未来发展重点 - 拓展"上合组织+"模式,深化数字经济和人工智能领域合作 [7] - 成员国在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吸收二次创新三个层面协同发展 [7] - 加强创新人才培养,推动多领域持续创新合作 [7]
拆解比亚迪储能帝国版图|深度
24潮· 2025-06-09 06:03
公司战略与愿景 - 公司早在2008年提出"三大梦想"——电动车、光伏和储能,强调新能源与储能结合的重要性,认为增加10%发电量可替代石油进口[1] - 公司采取垂直整合模式,覆盖从锂矿原材料到系统集成的全产业链,并布局电源侧、电网侧、用户侧全场景应用[1][3] - 储能业务战略路径为"从海外到国内",优先开拓欧美高端市场,再回归国内,海外市占率曾达60%-80%[4] - 终极愿景是"从瓦时到吨,铸造百年储能",目标将储能产品打造成能源基建,类比水泥按吨销售[2][30] 技术优势与产品创新 - 首创CTS(电芯直接到系统)技术,魔方储能系统体积利用率达33%,目标提升至60%以上[27] - 推出液冷中压级联储能系统,实现10kV绝缘设计,已应用于南方电网示范项目[28] - 开发低成本长寿命钠离子电池,电芯容量200Ah,循环性能超10000次,完成MWh级商业化落地[28] - 2025年发布MC-Cube-T Pro等新一代产品,单箱容量提升至6.432MWh,较前代提升18%[27][29] 市场表现与项目突破 - 2023年斩获中国储能系统集成商全球出货量第一等三项TOP1称号[5] - 2024年全球储能电池出货27GWh(排名第四),系统集成出货量蝉联全球第一[7][33] - 2025年4月动力+储能电池装机量达26.478GWh,同比增110.8%,累计装机79.031GWh[13] - 中标沙特12.5GWh全球最大电网侧储能项目,总合作量达15.1GWh,71天内完成首批交付[14][17] 全球化布局 - 北美市场:2011年进入美国,曾占60%份额,2022年完成1.7GWh电站并网[4][23] - 欧洲市场:市占率30%,2024年与葡萄牙Greenvolt合作1.6GWh项目,英国部署2.4GWh系统[23] - 南美市场:联合开发智利3GWh全球最大在建储能项目,首批1.1GWh已落地[24] - 东亚市场:2025年进入日本,交付80MWh Cube Pro系统[24] 产能与供应链 - 浙江嵊州基地总投资130亿元,2022年投产,2025年追加110亿元扩建年产30GWh产能[28][29] - 实现车储协同,共享电芯、BMS等技术,降低储能系统成本至0.5元/Wh以下[31] - 疫情期间10天建成口罩生产线,展现极端供应链整合能力[25] 行业竞争格局 - 2023年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22GWh(排名第二),2024年被亿纬锂能、海辰储能反超至第四[6][33] - 海外市场面临特斯拉、阳光电源竞争,国内市场需对抗中车株洲所、海博思创等对手[35][38] - 行业价格战加剧,磷酸铁锂电池降至0.4元/Wh,公司凭借全产业链优势应对[31]
集成创新与原始创新(人民论坛)
人民日报· 2025-05-16 05:51
创新方法论 - 尖端技术可通过常规技术的组合实现,关键在于如何综合运用现有技术进行创新突破 [1] - 集成创新并非简单叠加,而是通过系统性整合产生"1+1>2"的化学反应,DeepSeek通过算法优化和开源协作将训练成本压缩至同类模型的1/10 [2] - 原始创新与集成创新需并重,新能源汽车行业成功源于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技术的原始创新与系统集成 [2] 科技发展现状 - 量子科技/材料科学/空间科学领域实现从跟跑向并跑/领跑的转变,科技创新呈现系统能力提升态势 [3] - 中国在核聚变/量子计算/天文观测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人造太阳"创世界纪录、自主量子计算机刷新算力规模、"中国天眼"发现50亿光年外星系 [4] 创新生态建设 - 需要构建"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同时培育原始创新(0→1)和集成创新(1→N)的成长土壤 [3] - 尽管科研条件改善,仍需继承老一辈科学家通过土办法/老技术攻克尖端难题的创新智慧 [3]
“新”“旧”比亚迪:如何管理 10 万工程师?
晚点LatePost· 2024-10-14 20:30
公司规模与扩张 - 公司深圳坪山总部面积相当于2个上海迪士尼乐园,每天容纳近20万员工[3] - 公司员工总数已达90万人,超过大众成为全球员工数最多的汽车公司[5] - 90万员工中有近11万是全日制本科以上学历的工程师,超过特斯拉的工程师数量[6] - 近11万工程师中60%是在最近2年半内加入的[6] - 公司2025年校招名额仍有2万人左右[6] 业务增长与行业地位 - 公司从年销40万辆(2020年)到超300万辆仅用3年,快于丰田的10年和大众的8年[7] - 2022年成为全球销量最高的新能源车企,2023年成为第一家全球销量前十的中国车企[19] - 2021年乘用车销量同比增长75.4%,刷新近十年纪录[14] - 2023年销量同比增长3.2倍,品牌从1个扩展到4个(比亚迪、腾势、仰望、方程豹)[24] - 2024年1-9月累计销量274.8万辆,同比增长32%,增速较2021-2023年有所放缓[54] 人才战略与招聘 - 两年半内新招近6万名工程师,超过前20年总数[14] - 2022年校招1.5万名毕业生,2023年增至3.2万名[17] - 2023年新招1.7万名硕博生,比本科生多7000人[22] - 新技术研究院2022年录用清华北大应届生超100人[22] - 2023年成为清华大学毕业生入职最多的两家民企之一(另一家是华为)[23] - 招聘流程高度标准化,一个月内可完成两三千人的招聘[18] 组织变革与管理文化 - 从"家文化"转向"竞争文化",2018年将企业文化首位的"平等"改为"竞争"[34] - 2024年将"比学赶帮超"改为"比学赶帮胜",强调优胜劣汰[36] - 工程师绩效分为五档(优秀、良好、达标、待改进、不胜任),后两档约占7%[39] - 优秀工程师薪资可比同级多30%,待改进者降薪10%,不胜任者可能离职[40][41] - 新技术院推行人事改革,选拔985背景人才担任科长[47] 技术布局与研发 - 10万工程师中电动化团队2.5万人,智能化团队1.5万人[26] - 2018年提出新能源汽车"上半场是电动化,下半场是智能化"[25] - 从外部引入智能驾驶人才,如沃尔沃、地平线、高合汽车的技术总监[26] - 新技术院成为竞争文化驱动源,部分工程师一周工作6天[47] - 王传福强调"集成创新",注重跨事业群技术研讨与组合[53] 行业竞争与挑战 - 产品线覆盖10万-100万元以上市场,几乎所有主流车企都是竞争对手[42] - 部分竞品定价策略激进,如吉利新车定价比比亚迪竞品低至少2万元[42] - 面临高端化、智能化挑战,需在机械动力体系上新增软件算法体系[57] - 行业变革期需调整管理文化与基因,公司面临更集中更早的挑战[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