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平台服务

搜索文档
天九共享平台600万用户,引领民营经济数字化新潮流
搜狐财经· 2025-09-11 22:17
天九老板云平台持续增长的背后,离不开天九共享在AI技术领域的持续投入。2024年,其自主研发 的"天星穹"大模型成功通过国家网信办深度合成算法备案;2025年4月,该模型再获生成式AI服务备 案,标志着其企业级AI服务能力获得国家认可,完成全链路合规布局,重塑企业服务体验。技术的创 新为天九共享平台的项目加速和企业赋能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使得平台能够更加精准地为企业提供服 务,实现智能对接和精准赋能。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商业世界中,天九共享集团始终是一颗耀眼的明星。8月18日,在第八届中国独角兽 嘉年华现场,天九共享集团迎来了创立34周年的重要时刻,天九老板云平台注册用户突破600万,这一 里程碑式的成就,成为商业领域的一则重磅新闻。 天九共享集团创始于1991年,是一个大数据驱动的企业家资源共享平台,业务遍及全球40多个城市。在 当前的市场背景下,民营经济正积极寻求转型升级,平台化、智能化成为发展的关键趋势。天九老板云 作为国内规模较大的企业家大数据资源平台,顺应了这一时代潮流。其汇聚的600万注册用户覆盖不同 行业、地域及发展阶段的企业主体,构建了动态的需求图谱、资源网络与智慧生态。这不仅体现了天九 共享平台 ...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互联网平台企业为平台内从业人员办理扣缴申报、代办申报若干事项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25年第16号
蓝色柳林财税室· 2025-09-07 11:32
个人所得税政策调整 - 互联网平台企业需采用累计预扣法为从业人员预扣预缴个人所得税 计算方式为(累计收入×80%-累计减除费用5000元/月×从业月份数)×预扣率-速算扣除数-累计减免税额-累计已预缴税额 [3][9] - 新方法显著减轻预缴税负 例如张某案例中调整后预缴总额106.8元较原方法5712元减少5605.2元 降幅达98% [9][10] - 适用所得范围包括直播、教育、医疗、配送、家政等通过互联网平台提供的营利性服务所得 [11] 增值税代办申报机制 - 平台企业可为从业人员代办增值税申报 从业人员享受月销售额10万元以下免征增值税及3%征收率减按1%征收政策 [3][4] - 连续12个月收入超500万元的从业人员需办理市场主体登记并自行申报增值税 [4] - 跨平台收入超免税标准时 税务系统自动归集数据并推送平台企业 由平台企业在次月15日前分别代办汇总申报 [4][16][17] 企业所得税扣除凭证 - 平台企业完成个税扣缴和增值税代办后 可用扣缴申报表、完税凭证及代办申报表作为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凭证 [5] - 企业需保存实名核验记录、交易明细、支付记录等真实性证明材料 否则相关凭证不得用于税前扣除 [5] 信息报送优化 - 已办理扣缴申报和代办申报的平台企业 无需重复报送从业人员身份信息及收入信息 [6][19] - 平台企业需通过人脸识别等方式进行实名核验 并定期验证从业人员身份真实性 [13] 境外从业人员处理 - 境外从业人员从境内平台取得服务收入时 境内平台企业作为购买方需代扣代缴增值税 [12] 申报表填报规范 - 代办申报需填写《互联网平台企业代办申报表》 包含从业人员身份信息、收入来源平台名称、用户唯一标识码等22项字段 [20][21][22] - 跨平台业务需填报《互联网平台企业代办汇总申报表》 税务机关提供预填服务支持确认式申报 [16][22] 政策施行时间 - 该公告自2025年10月1日起正式施行 [7]
《互联网平台企业涉税信息报送规定》作用初显 | 筑牢税收监管防线 助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中国经营报· 2025-09-06 05:19
政策背景与目标 - 国务院通过《互联网平台企业涉税信息报送规定》以规范平台企业向税务机关报送涉税信息 提升税收服务与管理效能 营造法治公平税收环境并引导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 [1] - 政策旨在打破平台经济注册地与经营地分离的信息壁垒 促进税收公平和经营主体合规经营 助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1][2] 政策实施效果 - 自规定公开征求意见以来 空壳平台数量减少100余户 有效遏制利用平台违规招商引资行为 [2] - 政策挤压空壳平台和违规开票经济的生存空间 使平台内经营者和从业人员收入显性化及税收成本内部化 [2] - 政策促进线上线下公平 整治平台内卷式竞争 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2] 偷逃税行为防范 - 政策通过获取平台涉税信息 及时发现违规转换收入性质行为 如将劳务报酬转化为经营所得申报 [3] - 税务部门明确从业人员收入所得项目划分标准 优化劳务报酬个税预扣预缴方式 减轻办税负担同时防范违规行为 [3] - 近期出现平台批量将从业人员登记为个体工商户以转换收入性质套用核定征收的新手段 [3] - 税务部门将加强监控批量转办个体工商户登记行为 依法查处转换收入性质等不合规行为 [4] 税收优惠滥用治理 - 个别平台协助经营者分拆收入以骗享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优惠或规避一般纳税人登记 [5] - 平台引导经营者在销售额达规模前通过分拆收入违规享受税收优惠 [5] - 税务机关通过数据比对和风险分析 可查处分拆收入 虚假申报 骗享优惠等违法行为 并追缴税款 滞纳金及罚款 [6] - 平台企业需全面核验涉税信息真实性 引导经营者合规享惠依法纳税 [6] 行业监管趋势 - 税务部门将持续推进规定落实 加强部门协同共治 遏制内卷式无序竞争 [6] - 政策促进税收法治公平和合规经营 助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6]
遏制“内卷式”竞争!税务部门:严查这些行为
金融时报· 2025-09-05 16:33
政策背景与要求 - 国务院于2023年6月20日发布《互联网平台企业涉税信息报送规定》 要求平台企业向税务机关报送平台内经营者及从业人员的身份信息与收入信息[1] - 平台企业需在2023年7月完成平台域名、业务类型及运营主体名称等基本信息报送 并于10月起按季度报送从业人员身份信息及收入数据[1] - 该政策旨在营造法治公平税收环境 引导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1] 打击空壳平台成效 - 政策实施后空壳平台数量减少超过100户 此类平台原先通过虚开发票转引税源骗取地方财政返还[2] - 税务部门通过掌握平台内经营数据 使空壳平台收入显性化 有效挤压违规开票经济的生存空间[2] - 政策打破注册地与经营地分离的信息壁垒 遏制利用平台违规招商引资行为[2] 收入性质转换监管 - 个别平台将从业人员劳务报酬违规转化为经营所得进行申报 利用核定征收政策降低税负[3] - 税务部门明确平台收入所得项目划分标准 优化劳务报酬个税预扣预缴方式[3] - 近期出现平台批量将从业人员登记为个体工商户 将劳务报酬转化为经营所得以套用核定征收[3] - 市场监管总局2023年7月实施《个体工商户登记管理规定》 禁止批量转办个体工商户登记行为[3] 分拆收入行为整治 - 部分平台协助经营者将同一主体收入分拆至多个纳税主体 以骗享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优惠[5] - 平台通过引导经营者在销售额达限前分拆收入 违规持续享受税收优惠[5] - 税务机关将通过数据比对发现分拆收入、虚假申报等行为 依法追缴税款并处罚款[5] 协同监管机制 - 税务部门将与相关部门协作加强批量转办个体工商户登记的监控分析[4] - 持续推进部门协同共治 提升监管精准性和有效性[4][6] - 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遏制平台内卷式无序竞争[6]
国家税务总局:持续推进《互联网平台企业涉税信息报送规定》落实,遏制“内卷式”无序竞争
搜狐财经· 2025-09-05 11:32
互联网平台税收监管政策效果 - 国务院6月底实施的《互联网平台企业涉税信息报送规定》有力促进税收公平和经营主体合规经营 有效助力规范违规招商引资行为和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1] - 规定实施后相关"空壳平台"数量减少100余户 有力遏制利用平台违规招商引资行为[1] 违规招商引资行为整治 - 少数灵活用工平台通过帮助其他主体开具发票转引税源 虚增平台注册地收入并骗取地方财政返还或奖补[1] - 政策对促进线上线下公平 整治平台"内卷式"竞争发挥积极作用[1] 收入性质转换监管 - 税务部门明确从业人员自平台取得收入的所得项目划分标准 优化劳务报酬所得个税预扣预缴方式[2] - 个别平台为从业人员批量转办个体工商户登记 将个人劳务报酬转化为经营所得以套用核定征收少缴个税[2] - 税务部门将加强批量转办个体工商户登记的监控分析 依法查处转换收入性质等不合规行为[2] 税收优惠滥用防范 - 个别平台协助平台内经营者或从业人员分拆收入以达到少缴不缴税款目的[3] - 税务机关通过数据比对和风险分析 将查处分拆收入 虚假申报 骗享优惠等违法行为[3] - 互联网平台需全面核验涉税信息真实性 引导平台内经营者合规享惠依法纳税[3] 政策持续推进方向 - 税务部门将持续推进规定落实 加力推动部门协同共治 遏制"内卷式"无序竞争[3] - 政策旨在促进税收法治公平和引导合规经营 助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3]
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同志就《互联网平台价格行为规则(征求意见稿)》答记者问
智通财经网· 2025-08-23 16:41
政策背景与目标 - 国家发展改革委、市场监管总局、国家网信办联合起草《互联网平台价格行为规则(征求意见稿)》,旨在促进平台经济健康发展,构建透明、可预期的常态化价格监管机制 [1][2] - 政策坚持促进发展和监管规范并重,事前引导和事中事后监管相结合,着力规范价格行为、推动公开透明、增强各方协同 [3] 适用范围 - 规则适用于平台经营者(提供网络经营场所、交易撮合等服务的平台企业)和平台内经营者(通过平台销售商品或服务的商户) [4] - 自建网站经营者及其他参与平台经济的经营者参照适用该规则 [4] 经营者自主定价权规范 - 明确平台经营者和平台内经营者依法享有自主定价权,鼓励通过创新技术和商业模式提升服务质量 [5][6] - 要求平台经营者合理制定收费标准并公示,新增或变更收费项目需公开征求平台内经营者意见 [6] - 禁止平台经营者通过限制流量、屏蔽店铺等措施对平台内经营者的价格行为进行不合理限制 [6] 价格标示与透明度要求 - 要求平台经营者和平台内经营者明确标示价格或收费标准,销售商品需标示品名、价格和计价单位,提供服务需标示项目、内容及价格 [7] - 促销活动需真实标明折价基准,通过积分、礼券等折抵价款的需显著标明具体计算办法 [7] - 平台补贴需公平公正开展,不得虚假宣传补贴金额和力度,并明确公示补贴对象、方式、参与条件及起止时间 [7] - 实施差别定价或动态定价(如分时定价)需公开相关规则,并对影响价格的因素进行明确说明 [8] 价格竞争行为规范 - 细化低价倾销、价格歧视、价格欺诈等不正当价格行为的认定标准,防止无序竞争扭曲资源配置 [1][9] - 禁止平台经营者强制或变相强制平台内经营者以低于成本价格销售商品,但免费商业模式或正当降价(如处理积压商品)不视为低价倾销 [9] - 禁止基于支付意愿、消费习惯等信息对同一商品或服务在同等交易条件下设置不同价格(大数据杀熟) [9] - 要求价格标示不得使用欺骗性语言或图片,不得通过虚假折价、价格比较等方式误导消费者 [10] - 禁止平台经营者与平台内经营者相互串通操纵市场价格,或捏造、散布涨价信息哄抬价格 [1][10] 协同共治机制 - 发展改革、市场监管、网信部门将依据规则开展监管,包括提醒、告诫、约谈和执法检查等 [11] - 要求平台经营者完善内部合规管理制度,设立价格问题投诉渠道,建立商品质量管控制度并履行算法备案手续 [11] - 鼓励行业协会与平台经营者建立沟通协商机制,维护平台内经营者(尤其是中小商户)合法权益 [11] 实施时间表 - 规则公开征求意见时间为1个月,后续将根据反馈调整并留出必要的适应调整期,以便经营者完善内部管理制度 [12]
周末重磅!三部门,刚刚发布!事关规范互联网平台价格行为
搜狐财经· 2025-08-23 10:05
政策背景与目标 - 国家发改委、市场监管总局、国家网信办联合起草《互联网平台价格行为规则(征求意见稿)》以促进平台经济健康发展[5][6] - 政策旨在细化平台经济领域价格监管要求 构建透明可预期的常态化监管机制[6] - 坚持促进发展与监管规范并重 事前引导与事中事后监管相结合[7] 适用范围 - 规则适用于平台经营者(平台企业)和平台内经营者(平台内商户)[9] - 自建网站经营者及其他参与平台经济的经营者参照适用[9] 经营者自主定价规范 - 明确平台经营者和平台内经营者依法享有自主定价权 合理制定价格水平[10] - 规范平台经营者收费行为 新增或变更收费项目需在首页显著位置公开征求意见[10] - 禁止平台经营者通过限制流量、屏蔽店铺、下架商品等措施不合理限制平台内经营者定价权[10] 价格标示要求 - 要求平台经营者和平台内经营者明确标示价格或收费标准 不得在标价外加价[11] - 促销活动需真实标明折价基准 积分礼券等折抵价款需标明具体计算办法[11] - 平台补贴需公平公正 在显著位置公示补贴对象、方式、参与条件及起止时间[11] - 差别定价和动态定价需公开相关规则 明确说明影响价格的因素[12] 价格竞争行为规范 - 禁止平台经营者强制平台内经营者以低于成本价格销售商品扰乱市场秩序[14] - 规范大数据定价 无正当理由不得对同等交易条件消费者设置不同价格[14] - 明确价格诚信要求 禁止使用欺骗性语言标示价格或通过虚假折价等方式销售商品[14] - 禁止价格串通操纵市场价格及捏造散布涨价信息哄抬价格[14] 协同共治机制 - 发展改革、市场监管、网信部门将依据职责开展协同监管 包括提醒告诫约谈和执法检查[15] - 要求平台经营者完善内部合规管理制度 设立价格投诉渠道并履行算法备案手续[15] - 发挥行业协会自律作用 建立与平台经营者沟通协商机制维护中小商户权益[15] 实施时间表 - 公开征求意见时间为2025年8月23日至9月22日共1个月[4] - 政策正式出台时将留出必要适应调整期供经营者完善内部管理制度[16]
培育服务消费新增长点,互联网平台创新正当时
第一财经· 2025-08-05 19:52
服务消费的政策信号与增长潜力 -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特别强调"培育服务消费新增长点",释放重要政策信号,服务消费相比商品消费频次更高、增长潜力更大、带动就业能力更强 [1] - 北大光华研究报告显示,2025年服务消费券每1元补贴带动6.76元额外消费,预计撬动近7000亿元消费增量,线上线下联动模式放大政策效果 [1] -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服务零售额同比增长5.3%,占比持续提升,服务消费线上化加速演进 [1] 数字平台破解消费刺激困局的机制 - 数字平台通过需求感知革命实现"外科手术式投放",政策精度提升3倍以上,突破传统统计滞后性 [2] - 实证研究揭示服务消费具有1:6.76的杠杆率,单点补贴激活链式消费反应,形成正反馈循环 [2] - 平台创新打通公共服务与市场供给断层,适老服务券推动银发群体消费渗透率提升47% [2] 服务消费的边际革命与市场重构 - 平台竞争催生全时响应网络,打破"物理时间牢笼",唤醒万亿级时空敏感型需求 [5] - 差异化竞争推动服务穿透县域壁垒,服务半径扩展4.3倍,县域消费增速反超城市 [5] - 竞争焦点转向文化赋值、情感场景和用户共创,传统技艺溢价超实物三倍 [5] 服务消费的经济地位与平台作用 - 2024年中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56.7%,贡献56.2%的经济增长,但较发达经济体仍有提升空间 [7] - 服务业每万元GDP创造就业岗位是制造业的1.8倍,7000亿元消费增量可带动920万个新增岗位 [7] - 智能调度使服务响应速度提升400%,资源错配率下降35%,破解传统服务业高成本低周转困局 [7] 服务消费的产业升级与内需激活 - 健康管理、智能家居等新兴业态增速是传统行业的3倍,成为新质生产力的孵化温床 [7] - 服务消费增速连续三年高于商品消费增速,释放县域与银发群体消费潜能 [7] - 服务消费占比每提升1个百分点可缓冲投资波动0.8个百分点,具有弱周期特性 [8]
【12366问答】互联网平台企业报送涉税信息相关问答
蓝色柳林财税室· 2025-08-03 08:36
互联网平台企业涉税信息报送 - 互联网平台企业需在从事互联网经营业务之日起30日内向主管税务机关报送基本信息,基本信息变化需在30日内更新报送 [2] - 季度终了的次月内需报送平台内经营者和从业人员身份信息及上季度收入信息 [2] - 报送渠道包括电子税务局、数据接口直连及税务机关提供的其他渠道 [2][3] 首次报送时间要求 - 2025年7月1日至30日期间需报送互联网平台企业基本信息 [3] - 2025年10月1日至31日期间首次报送平台内经营者和从业人员身份信息及收入信息 [3] 报送内容 - 需填报《互联网平台企业基本信息报送表》及《平台内的经营者和从业人员身份信息报送表》 [4] - 网络直播平台需额外填报《平台内的直播人员服务机构与网络主播关联关系表》 [5] - 小程序、快应用等平台需填报《平台内的平台企业身份信息报送表》 [5] 报送主体确定 - 境内互联网平台由取得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的企业报送涉税信息 [6] - 未取得许可证的由办理互联网信息服务备案的企业报送 [6] - 均未取得许可证且未备案的由提供营利性服务的企业报送 [6] 报送范围 - 包括网络商品销售平台、网络直播平台、网络货运平台、灵活用工平台等 [8] - 提供教育、医疗、旅行、咨询、培训等服务的平台也需报送 [8] - 为互联网平台提供聚合服务或基础架构服务的平台同样在列 [8] 境外投资者利润再投资 - 2025年1月1日至2028年12月31日期间,境外投资者以分配利润用于境内直接投资可抵免10%应纳税额 [15] - 需通过被投资企业向商务主管部门报送投资时间、金额、行业领域等信息 [16][17] 委托境外研发费用扣除 - 委托境外研发费用按实际发生额的80%计入,且不超过境内符合条件的研发费用三分之二 [25][26] - 示例中委托境外研发费用110万元,按80%计算为88万元,但扣除限额为80万元 [26]
互联网平台企业涉税信息报送新规详解与应对举措
搜狐财经· 2025-07-10 11:12
互联网平台企业涉税信息报送规定核心内容 - 国家税务总局与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互联网平台企业涉税信息报送规定》及配套文件,旨在规范互联网平台企业涉税信息报送,提升税收管理效能,促进平台经济健康发展[1][3] - 规定自2025年6月20日起实施,配套的15号文和16号文分别细化操作要求和扣缴申报事项[1][2] 涉及主体 - 报送主体包括各类互联网平台企业,涵盖电子商务、网络直播、网络货运、灵活用工等20余种平台类型[6][7] - 被报送主体为平台内经营者和通过平台提供营利性服务的自然人[5] 报送内容 - 平台企业需报送基本信息、平台内经营者及从业人员身份信息、收入信息三方面内容[6][9][10] - 网络直播平台需额外报送主播及合作方身份与收入信息[11] - 境外平台企业需报送境内经营者和从业人员的涉税信息,但单笔交易不超过5000元可暂不报送[13] 报送时间与方式 - 平台内经营者及从业人员信息需季度终了次月内报送,首次报送时间为2025年10月1-31日[14] - 平台基本信息需在2025年7月1-30日内完成首次报送[14] - 报送渠道包括电子税务局、数据接口直连等三种方式[14] 对互联网平台企业的影响 - 合规成本增加,需建立数据治理体系和内部核验机制[19] - 运营效率可能受影响,需调整与平台内经营者的利益分配模式[19] - 需为从业人员办理个税扣缴和增值税代办申报,连续12个月收入超500万元需引导办理市场主体登记[19] 对平台内经营者及从业人员的影响 - 信息透明度提高,隐匿收入行为将更易被发现[22] - 合规要求提高,需处理税务申报与会计准则差异带来的额外成本[22] - 跨境电商业务将受到更严格监管[22] 应对措施 - 平台企业应确保信息系统合规性,建立全生命周期数据管理体系[22] - 可考虑通过数据接口直连方式提升报送效率[22] - 加强与税务机关沟通,定期培训相关人员[22] - 平台内经营者应增强税务合规意识,梳理业务活动降低风险[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