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并购
icon
搜索文档
首届“并购嘉年华”在上海举行 发布《激活上海并购交易市场的倡议书》
证券时报网· 2025-09-12 20:58
2025年9月12日,以"并购创造价值"为主题的"2025并购嘉年华"在上海市长宁区西郊国际金融产业园举 行。 上海长宁区委常委、副区长陆浩表示,长宁区作为投资兴业的优选地,始终坚持打造国际一流的营商环 境,坚持加快建设现代化的产业体系,已形成以数字经济、航空经济为代表的多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并 购重组是经济活力的晴雨表,更是产业升级的加速器。上海打造全球并购中心,需要政府、市场、企 业、专业机构的同行发力,长宁区将以最大的诚意、最优的服务、最实的举措为所有致力于通过并购实 现创新突破、价值倍增的企业家朋友们保驾护航。 上海国际并购研究中心理事长、金融博物馆理事长王巍认为,中国并购市场的形成需要自上而下的政策 推动,更需要自下而上的民间支持。需要金融机构的支持、政府的扶持,更需要成千上万具有视野和创 业激情的并购交易师投入,需要一系列以并购交易主导的并购嘉年华活动的组织,"星星之火,可以燎 原"。 本届并购嘉年华创新打造了集展览展示、商务洽谈、资本对接与产业社交于一体的平台。据悉,金融博 物馆未来还将在更多城市合作开展"并购嘉年华"活动,让并购赋能产业升级,驱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 展。 该倡议书旨在凝聚行业共识, ...
“捡钱”时代落幕:并购,成GP的终极考题
FOFWEEKLY· 2025-09-10 17:54
导读: 裂变中开新局,聚合中育生机。 "一级市场的游戏规则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近日,在 「2025母基金年度论坛暨第六届鹭江创投 论坛」 上, 海松资本CEO、管理合伙人陈立光直言 ,"过去'捡钱''抢钱'的逻辑彻底失效,如 今'赚钱'的前提,是真正看懂产业整合的终局。" 在当前的退出环境下,并购不再是小众策略,而逐渐成为GP必须掌握的核心能力。2025年上半 年,中国并购市场交易金额同比激增超50%,背后是大量成长型科技企业面临上市瓶颈、头部机 构急需多元化退出路径的现实。如何通过并购实现产业价值重构而非简单资本套利,正成为专业投 资机构的分水岭。 9月5日,在FOFWEKLY举办的 「2025母基金年度论坛暨第六届鹭江创投论坛」 上,海松资本 CEO、管理合伙人陈立光发表了题为《裂变与聚合:并购浪潮下的产业重构》的主题演讲,深入 剖析了当下股权投资市场的新趋势和新机遇,为与会者带来深刻洞见。 以下为主题演讲环节陈立光的发言实录,经FOFWEEKLY精编整理,有删减: 从成熟市场看股权投资的跃迁路径 美国是全球最早开展股权投资的市场,如今更是规模最大、成熟度最高的代表。美国股权投资的发 展轨迹可清晰折射全 ...
产业型LP活跃度重回第一,并购潮起
FOFWEEKLY· 2025-08-27 18:13
文章核心观点 - 7月机构LP出资活跃度回调但市场结构正经历深刻调整 产业型LP活跃度重回首位 政策型LP加速布局并购 金融机构工具创新 区域布局呈现跨省投资趋势 市场孕育新机遇[4][5][7][9][31] LP类型结构变化 - 产业型LP出资占比42.01% 创年内新高 出资规模环比上升21% 其中非上市公司出资占比超九成 行业整合成为核心驱动力[9][12] - 政策型LP出资占比36.57% 活跃度下降11% 出资规模下降8% 投资策略转向精准聚焦 政府引导基金进入深度调整阶段[9][16][17] - 财务型LP出资占比16.80% 出资额环比下降29% 金融机构出资占比4.38% 活跃度环比下降37%[9][19] - 公共型LP出资占比0.24%[9] 产业资本动态 - 央企创投母基金进入实质运作阶段 诚通科创投资基金总规模300亿元 首期100亿元 由中国诚通联合中国石化 中国航油及海淀区政府共同设立[12] - 上市公司出资活跃度环比上升11% 广东地区出资规模最大且超10亿元 制药 生物科技与生命科学行业出资最多 其次为材料行业[12] - 光伏产业并购基金设立规模达700亿元 协鑫 通威牵头推动产业链垂直整合[13] 政策导向与并购布局 - 国家发改委发布《政府投资基金布局规划和投向工作指引》征求意见稿 要求基金聚焦产业技术创新与关键技术攻关 避免投资结构性矛盾产业 鼓励降低返投比例[16] - 《加强政府投资基金投向指导评价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建立定量与定性结合评价机制 强化政策目标达成监督[17] - 苏州太盟一号股权投资基金完成备案 LP包括横琴粤澳合作区产业基金等江苏国资 太盟中国总部落地苏州形成战略协同[18] 金融机构创新实践 - 银行AIC采用"债转股+股权投资"模式介入光伏 煤炭等行业整合 工银投资7月最大单笔出资8.99亿元投入广州工融智造产业基金 持股比例24%-30%[19][28] - 险资增加权益配置 银行系机构通过AIC参与引导基金探索灵活投资模式[19][31] 区域投资特征 - 江苏省为最活跃出资地区 56.8%出资投向省内 重点布局苏州 南京 无锡的先进制造 数字经济 生物医药产业集群[21][24] - 江苏LP跨省投资浙江 安徽 广东等地 聚焦数字经济与新能源领域 例如华泰紫金通过安徽基金布局滁州半导体材料企业[24][25] 活跃LP案例 - 工银资产(金融机构)与中金资本(政策型)以5次出资并列活跃度首位 路遥鞋业(产业型) 五矿信托(财务型)等机构紧随其后[27] - 中金资本在管湖北 广东 四川等多只引导基金出资 服务地区发展战略与产业升级[29]
并购为形,管理为道
首席商业评论· 2025-08-21 11:57
丹纳赫模式核心观点 - 丹纳赫集团通过400多次并购实现商业规模扩张 并通过管理赋能显著提升企业毛利率 最终聚焦高毛利率新兴技术领域 完成从成本领先到技术领先的转型[2] - 并购扩大业务规模 管理提升经营绩效 重组聚焦新兴技术 这种"做大 做强 做优"三部曲对中国企业具有重要借鉴意义[2] - 中国企业面临规模困境-盈利困境-转型困境三重挑战 平均约15%的极低毛利率 急需通过并购实现技术领先模式转型[11] 美国并购浪潮历史 - 美国百年间经历5次并购浪潮 从早期石油钢铁汽车行业合并发展到后期电子通信计算机领域整合 单波并购量从3000起发展到4万多起[4] - 并购浪潮与经济繁荣和政府政策紧密相关 新兴技术和高景气产业始终是核心方向 推动经济增长和股市繁荣 造就美国钢铁 通用汽车 IBM 博通等产业巨头[4][5] - 20世纪80年代金融创新催生杠杆并购 管理层并购及垃圾债并购等工具 KKR成为该时期并购主角 丹纳赫集团同期开始崭露头角[5] 丹纳赫转型路径 - 初期并购低毛利率企业 通过DBS管理体系优化生产流程和供应链 18个月内实现被并购企业毛利率从18%到35%的跃升[8] - 后期转向高科技企业并购 将管理经验注入被并购企业 同时利用其技术优势加速创新 例如在生命科学领域推出创新产品[9] - 通过行业重组 毛利率从20%工具行业成功转型至60%新兴技术行业[9] 中国并购市场机遇 - 政策层面密集出台支持政策 包括新"国九条"和"并购六条" 地方政府设立产业并购基金 沪深推出并购三年行动方案[11] - 上市公司数量与美国相当但市值差距约5倍 资本市场潜力巨大 科创板和股权基金催生数万家科技创新企业[11] - IPO比例预计极低 并购成为科技型企业财务投资人首要退出途径 也为上市公司整合科技资源提供机遇[11] 并购实践案例 - 作者通过外资破产资产低价竞拍开启并购式创业 企业8年后上市 平均每18个月完成一次并购[6] - 通过4次并购搭建平台型企业:两次纵向并购确立半导体高纯湿化学品领域龙头地位 两次横向并购拓宽新能源材料产品线[6] - 持续并购使企业建立技术成本护城河 资产规模增长至9倍 市值提升5倍以上[6]
从存量博弈到新增量时代:中国PE的协同式并购与价值坐标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5 18:25
市场整体表现 - 2025年上半年中企并购市场完成1397笔交易 同比增长10.09% [1] - 其中830笔披露金额合计888.70亿美元 同比大幅增长31.07% [1] - 政策利好与低利率周期推动市场从存量博弈迈向新增量时代 [1] 产业深度协同 - PE机构协同上市公司补链强链 通过设立并购基金或体外并购实现产业链整合 [2] - 帮助上市公司打造第二曲线 切入高成长新赛道并拓展未来营收 [2] - 负责标的筛选 交易设计 资源整合和投后赋能等关键环节 [2] 跨境并购拓展 - 通过跨境并购引入技术与渠道资源 隐形冠军成为长青主题 [3] - 部分机构与上市公司协作 产业方明确目标 PE负责执行管理 [3] - 独立跨境收购后与上市公司合作 降低风险并加速价值释放 [3] 区域产业升级 - 地方国资并购基金加速推动产业升级和协同落地 [5] - 通过并购引进优质企业形成产业链配套和集聚效应 [5] - 市场化PE提供项目筛选 交易执行和投后管理支持 [5] 价值坐标体系 - 新周期形成以产业深度为纵轴 协同广度为横轴 资本韧性为支点的价值坐标 [6] - 衡量标准包括产业整合深度 跨境协同广度和区域合作紧密度 [6] - 成为PE机构在新周期中脱颖而出的关键标准 [6]
“隐形巨头”丹纳赫:一家经营企业的企业
首席商业评论· 2025-08-07 12:23
丹纳赫集团概述 - 公司是全球公认的"并购之王"与"精益标杆",40年完成400次并购,实现1800倍回报 [2] - 2024年市值一度突破2000亿美元,2022年《财富》美国500强排名第118位 [5] - 1984年由拉尔斯兄弟创立,最初为房地产信托公司,后通过并购转型为多元化工业集团 [4][5] - 2019年以214亿美元并购通用电气生物医药业务,创集团最大并购纪录 [4] 业务发展与转型 - 业务组合每10年发生重大变化,从工业领域逐步转向医疗健康 [6] - 1991-2022年营收从不到10亿美元增长至315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12% [25] - 毛利率32年间提升约30%,营业利润率提升约20%,净利润率提升约20% [25] - 2024年医疗健康业务占比近100%,包括生命科学、生物科技和诊断 [25] 核心竞争优势 - DBS业务管理系统使被并购企业营业利润率年均提升50-75个基准点 [14] - 赛沛被并购5年后毛利率提升10%以上,营业利润率从零提升至30%以上 [14] - 连续30年自由现金流超过净利润,每股收益年均两位数增长 [14] - 1984-2019年股东总回报近100000%,同期标普500回报仅4000% [9] 并购与资本运作 - 40年完成近400次并购,总花费约900亿美元 [11] - 分拆出售企业包括福迪威、盈纬达等,整体创造股东价值2500亿美元 [11] - 并购私募基金模式下资产管理规模超800亿美元,净内部回报率约21% [11] - 企业价值倍数从90年代11.5倍提升至2021年后22.4倍 [27] 人才培养与输出 - 为其他企业输送大量CEO,被列为新一代CEO工厂典型代表 [17][18] - 前高管任职企业包括万泰生物、富创精密、药明生物等中国公司 [19] - 35位前CEO执掌企业时股价表现比其他CEO时期好67% [18] 商业模式本质 - 业务本质为长青并购基金与管理咨询机构组合 [22] - 总部仅保留管理层、DBS办公室及支持职能部门 [28] - 通过业务组合优化和DBS赋能实现持续价值创造 [27]
高盛观点|2025年下半年并购前瞻:战略增长新征程
高盛GoldmanSachs· 2025-08-06 17:05
全球并购交易趋势 - 2025年上半年全球并购交易总额同比增长29% [1] - 尽管宏观逆风加剧,并购市场展现强劲韧性,领军交易方步伐坚定 [1] - 企业普遍秉持"变即常态"理念,重新审视资产组合与战略目标 [1] 并购驱动因素 - 企业关注点从成本削减转向长期增长,单笔超百亿美元交易创历史新高 [2] - CEO对运营投资和战略并购信心增强,人工智能领域能力强化成为关键动因 [2] - 亚太地区10-50亿美元规模交易数量同比显著增长(亚太+57% 美洲+42% 欧洲中东非洲+9%) [3] 财务投资机构动态 - 财务投资机构在宏观不确定性下审慎进取,积极部署资金 [4] - 有限合伙人资金回报压力与创新加速双重驱动投资行为 [4] - 财务投资机构对企业发展的资金支持作用愈发关键,关键资产需求保持高位 [5] 企业分拆与组织优化 - 利率有利、股市走强、通胀回落背景下,企业分拆活动加速 [6] - 定制型解决方案成为优化结构和释放股东价值的主要手段 [6] - 去全球化趋势下,业务架构按地区拆分成为应对风险的主流策略 [7] 亚太地区并购特征 - 跨境与本地并购双线提速,企业通过新兴经济体拓展实现收入多元化 [8] - 区域内交易上升趋势明显,工业科技与医疗保健领域尤为活跃 [8] - 2025年下半年亚太大型并购交易显著回升,财务投资机构重启部署 [8]
隐形冠军的永恒之力:正心谷林利军解码丹纳赫1800倍增长之道
首席商业评论· 2025-07-30 12:08
丹纳赫模式核心观点 - 公司通过40年完成400起并购实现1800倍收益增长,股价表现超越伯克希尔-哈撒韦,并购业绩比肩黑石、KKR [1] - 成功核心在于两大能力:丹纳赫商业系统(DBS)和战略并购与整合能力,DBS被誉为"西方世界精益运营第一" [1][4] - 前CEO拉里·卡尔普将通用电气从危机中拯救并分拆为三家领先企业,体现管理能力传承 [1][4] 常识的力量 - 公司决策遵循"市场为先"原则,并购聚焦高壁垒、高ROIC领域,如水质管理和生命科学,避免盲目扩张 [5] - 并购后价值创造基于复利效应,与巴菲特"时间是优秀企业的朋友"理念一致 [5] - 毛利率从30%提升至60%以上,体现运营效率的持续优化 [4] 系统的力量 - DBS是可执行的动态管理系统,包含理念、工具、指标等,并持续吸收被并购企业优秀实践进行进化 [6] - 系统通过"抗熵增"机制保持生命力,形成方法论与文化双重驱动 [6] - 正心谷资本将DBS引入100多家被投企业,显著提升投资成功率 [8] 文化的力量 - 组织品格以"谦逊"为首,与道家"上善若水"理念契合,强调反思与人才吸引 [7] - 其他核心品格包括"极致、诚实、专注",行为准则涵盖"深入现场""标准化工作"等六项 [8] - 文化融合是并购成功关键,高管需以身作则传递谦逊与务实精神 [7][8] 方法论与实践价值 - 《丹纳赫模式》首次系统拆解公司成功密码,为企业家提供可复制的管理启示 [4][8] - 经验适用于初创企业及行业巨头,强调常识、系统、文化三要素对抗环境不确定性 [9] - 正心谷资本通过DBS培训验证其跨行业适用性,推动企业竞争力锻造 [8]
隐形冠军的永恒之力:正心谷林利军解码丹纳赫1800倍增长之道
首席商业评论· 2025-07-24 11:54
丹纳赫模式核心观点 - 丹纳赫通过40年完成400起并购实现1800倍收益增长,股价表现超越伯克希尔-哈撒韦,并购业绩比肩黑石、KKR [1] - 成功密码在于两大核心能力:丹纳赫商业系统(DBS)和战略并购与整合能力 [1] - 前CEO拉里·卡尔普将通用电气从危机中拯救并分拆为三家领先企业,印证丹纳赫模式可复制性 [4] 常识的力量 - 并购战略遵循"以市场为先"原则,基于客户需求精准把握、竞争壁垒和ROIC考量,避免盲目扩张 [5] - 坚持"每一次并购都是价值增加"的常识,深耕高壁垒高价值领域 [5] - 并购后持续创造价值基于复利力量,印证巴菲特"时间是优秀企业的朋友"理念 [5] 系统的力量 - DBS是充满生命力的管理系统,包含理念、执行方式、衡量指标和工具箱等完整体系 [6] - 通过吸收被并购企业优秀实践实现DBS持续进化,形成"抗熵增"机制 [6] - 系统化执行常识克服人性弱点,使方法论可复制可传承 [6] 文化的力量 - 组织品格以"谦逊"为首要特质,体现道家"上善若水"哲学,区别于传统等级文化 [7] - 核心组织品格还包括"极致、诚实、专注"三大特质 [8] - 六大组织行为准则强调现场主义、持续改善、标准化、过程结果并重等 [8] - 文化融合能力是并购成功关键,本质是文化成功造就企业成功 [8]
2025年全球经济半年报,哪些指标在预警,哪些领域有亮点
第一财经· 2025-07-03 20:09
全球经济增速放缓 - 2025年全球经济增长预计将放缓至2.4%,比2024年的2.9%下降0.5个百分点,比1月份预测低0.4个百分点 [2] - 世界银行将2025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从1月份的2.7%下调至2.3% [2] - IMF预测2025年全球公共债务将上升2.8个百分点,达到GDP的95%以上 [10] 全球贸易政策不确定性 - 全球贸易政策不确定性指数创历史新高,特朗普政府关税政策将重创今年全球贸易增速 [3] - 联合国贸发会议预测2025年全球贸易增长将从2024年的3.3%大幅放缓至1.6% [14] - 美国关税政策落地后,全球商品贸易增长将受重创 [3] 外国直接投资(FDI)趋势 - 2024年全球FDI下降11%至约1.5万亿美元,连续两年下滑 [4] - 发达经济体FDI下降22%,欧洲降幅高达58%,北美逆势增长23% [5] - 非洲FDI激增75%至创纪录的970亿美元,占全球FDI的6% [5] 数字经济与服务贸易亮点 - 2024年全球数字经济领域FDI增长14%,绿地投资额达3600亿美元,是2020年的近三倍 [13] - 数据中心、AI、云计算、网络安全成为主要投资方向,占新项目的28% [13] - 2025年3月服务贸易额达4.25万亿美元,占全球商品和服务出口额的近14% [14] 并购活动与市场信心 - 标普500和纳斯达克指数创新高提振市场对下半年并购活动更活跃的乐观情绪 [1][13] - 2024年上半年全球签署17528笔交易,100亿美元以上交易数量同比增加62% [14] - 亚洲并购活动增至5839亿美元,高于上年同期的2699亿美元 [14] 公共债务与通胀压力 - 2024年全球公共债务从97万亿美元增至102万亿美元,创历史新高 [10] - 61个发展中国家将超过10%财政收入用于偿还债务利息 [10] - 全球总体通胀率从2022年7.9%降至2024年4.0%,但65%国家仍高于2015-2019年平均水平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