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高端装备制造
搜索文档
惠生清能董事长刘洪钧:融合破局 驶向海洋高端装备深蓝区
中国证券报· 2025-11-10 09:53
蔚蓝海洋,正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和科技竞逐的新疆域。11月8日,惠生清能董事长刘洪钧在2025厦 门产业发展大会暨金圆集团杯·上市公司(港股)金牛奖颁奖典礼上发表了关于"海洋经济与海洋高端装 备制造融合发展之路"的主旨演讲,深入阐述了其以"集成化、智能化、模块化、低碳化"的"四化"融合 之路,破局海洋经济与高端装备协同发展的思考与实践。 面对这些挑战,刘洪钧认为,海洋高端装备制造必须跳出"单点技术突破"的传统思维,以集成化、智能 化、模块化、低碳化"四化"融合为核心,重塑产业发展逻辑。 刘洪钧介绍,目前"四化"理念已在惠生清能三大核心产品上取得显著成效。在FLNG(浮式液化天然气 装置)领域,公司实现了重大突破。"我们交付了中国首条全流程自主的FLNG,"刘洪钧表示,"这种长 链条整合能力,让我们在全球新建FLNG平台市场中占据约30%份额。" 在FPSO(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领域,刘洪钧坦言:"虽然解决了有无问题,但核心市场仍在海外,中 国企业在品牌认可度和产业链竞争力上仍需努力。" 向"微笑曲线"两端攀登 记者了解到,凭借高标准的交付,惠生清能已与意大利石油公司ENI、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马来西 亚云顶 ...
惠生清能董事长刘洪钧: 融合破局 驶向海洋高端装备深蓝区
中国证券报· 2025-11-10 06:51
行业宏观背景 - 海洋经济已成为与航空航天、深海探测并重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2] - 2024年中国海洋生产总值达10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9%,其中海洋制造业产值为3万亿元人民币 [2] - 行业呈现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并具有鲜明的“深远海化”特征 [2] - 政策持续赋能,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十四五”期间中国海工装备在制造业增加值、出口额及新承接订单方面稳居世界第一 [2] 行业发展挑战 - 行业面临核心技术垄断尚未完全解决、产业“大而散”格局制约发展效率等挑战 [2] - 深远海开发需应对极端环境与生态保护的双重压力 [2] - 在FPSO(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领域,中国企业虽解决了有无问题,但在品牌认可度和产业链竞争力上仍需努力,核心市场仍在海外 [3] 公司发展战略与实践 - 公司提出以“集成化、智能化、模块化、低碳化”的“四化”融合之路,重塑海洋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逻辑 [1][2] - 在FLNG(浮式液化天然气装置)领域实现重大突破,交付中国首条全流程自主的FLNG,使其在全球新建FLNG平台市场中占据约30%份额 [3] - 公司已与意大利ENI、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土耳其国家石油公司等国际能源企业建立长期稳定合作,从单个项目参与者成长为国际能源生态共建者 [3] 未来发展方向 - 中国企业不能满足于单纯制造,必须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即加强前端设计与基础研发,提升后端品牌价值与服务水平 [3] - 需坚持创新驱动,推动产业链价值链整体跃升,将海洋高端装备制造打造成建设海洋强国的国之利器 [3]
推动“科技—产业—资本”良性循环 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2025厦门产业发展大会、证券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举行
中国证券报· 2025-11-10 06:21
大会概况 - 2025厦门产业发展大会和2025证券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于11月8日成功举办,主题分别为“科创聚能、实业筑基、协同共赢”和“引新质、链全球、兴产业” [1] - 超过200位政、产、学、研代表及数百名证券公司、基金公司高管齐聚厦门,探讨通过“科技—产业—资本”良性循环推动高质量发展 [1] 金融业定位与作用 - 金融业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关键力量,并已成为厦门重要的支柱产业 [1] - 证券行业被定位为助推新质生产力和实体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参与者 [4] - 发展功能完善的资本市场是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支撑,需增强资本市场制度的包容性、适应性,畅通“募投管退”环节 [3] 政策与宏观方向 - “十五五”规划建议明确要求优化金融机构体系,推动各类金融机构专注主业、完善治理、错位发展,为证券业指明方向 [4] - 宏观政策上需强化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同,通过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实施更积极的政策,推动形成内需主导、消费拉动的内生增长模式 [3] - 实体经济需坚守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筑牢先进制造业根基,以科技自立自强催生新质生产力 [3] 产业发展重点 -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核心任务 [4] - 海洋经济已跃升为与航空航天、深海探测并重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需通过创新驱动推动产业链价值链整体跃升 [4] - 数据成为关键生产要素,需激活数据要素并以人工智能重塑产业核心竞争力,能源企业应推进“数据—模型”双驱动闭环体系建设 [4] 媒体与平台功能 - 新华社将发挥经济报道优势,讲好中国企业创新故事、资本市场开放故事及厦门产业蝶变故事 [2] - 大会为政企学研搭建高效对话平台,通过精准对接技术需求与资本路径为区域产业创新发展注入新活力 [5]
融合破局 驶向海洋高端装备深蓝区
中国证券报· 2025-11-10 04:14
行业宏观趋势 - 海洋经济已成为与航空航天、深海探测并重的战略性新兴产业[1] - 2024年中国海洋生产总值达10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9%,其中海洋制造业产值3万亿元人民币[1] - 行业正经历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呈现出鲜明的“深远海化”特征[1] - 政策持续赋能,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要求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十四五”期间中国海工装备在制造业增加值、出口额及新承接订单方面稳居世界第一[1] 行业发展挑战 - 行业面临核心技术垄断尚未完全解决、产业“大而散”格局制约发展效率的挑战[1] - 深远海开发需应对极端环境与生态保护的双重压力[1] - 在FPSO领域,中国企业虽解决了有无问题,但核心市场仍在海外,品牌认可度和产业链竞争力仍需努力[2] 公司发展战略与路径 - 公司提出以“集成化、智能化、模块化、低碳化”的“四化”融合之路破局海洋经济与高端装备协同发展[1][2] - 公司认为必须跳出“单点技术突破”的传统思维,以“四化”融合重塑产业发展逻辑[2] - 公司战略方向是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加强前端设计与基础研发,提升后端品牌价值与服务水平[3] 公司业务进展与成果 - “四化”理念已在公司三大核心产品上取得显著成效[2] - 在FLNG领域,公司交付了中国首条全流程自主的FLNG,其长链条整合能力使其在全球新建FLNG平台市场中占据约30%份额[2] - 公司凭借高标准交付,已与意大利ENI、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等多家国际能源企业建立长期稳定合作,从单个项目参与者成长为国际能源生态共建者[2]
2025厦门产业发展大会举行,共话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中国证券报· 2025-11-09 09:05
大会概况 - 2025厦门产业发展大会于11月8日成功举办 主题为“科创聚能、实业筑基、协同共赢” [1] - 超过200位政、产、学、研代表参会 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1] - 大会探讨通过“科技—产业—资本”良性循环 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1] 金融与资本作用 - 金融业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关键力量 已成为厦门重要的支柱产业 [1] - 发展功能完善的资本市场是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支撑 [2] - 需增强资本市场制度的包容性、适应性 畅通“募投管退”环节 [2] 产业发展方向 -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核心任务 [3] - 海洋经济已跃升为与航空航天、深海探测并重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3] - 能源企业应推进“数据—模型”双驱动闭环体系建设 构建智能化中台与行业大模型 [3] 创新与要素融合 - 需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以提升产业竞争力 [2] - 数据已成为关键生产要素 需激活数据要素并以人工智能重塑产业核心竞争力 [3] - 目标是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2] 区域发展与协作 - 大会助力厦门打造服务两岸、辐射东南亚、连接“海丝”、面向全球的区域性金融中心 [1] - 大会为政企学研搭建高效对话平台 通过精准对接技术需求与资本路径为区域产业创新注入活力 [3] - 强调协同共赢 助力企业成长 实现产业升级与区域发展共享共赢 [2]
我国前三季度GDP30强城市洗牌:杭州约1.7万亿,长沙逆袭无锡,烟台增速6.4%!
搜狐财经· 2025-11-04 02:52
文章核心观点 - 2025年前三季度中国GDP30强城市榜单揭示了区域经济活力、产业转型成效与内生动力强弱的动态图谱 [1] - 头部城市上海、北京、深圳经济总量均突破2.5万亿元,展现强大引擎作用 [1] - 榜单中部竞争激烈,杭州的稳健跨越、长沙的强势进位以及烟台的速度优势成为亮点 [1] 城市经济表现 - 上海以40721.17亿元的经济总量位居榜首,前三季度增量达6331.99亿元,名义增速18.41% [2] - 北京经济总量为38415.90亿元,增量4953.90亿元,名义增速14.80% [2] - 深圳经济总量27896.44亿元,增量1962.16亿元,名义增速7.57% [2] - 杭州经济总量达到约1.69万亿元,名义增速高达11.07%,在十强城市中增速领先 [2] - 长沙排名提升一位,名义增速8.85%,增量近千亿 [5] - 烟台实际增速达到6.4%,彰显开放潜力 [6] 产业发展驱动因素 - 杭州增长由深厚的数字经济底蕴和创新活力驱动,阿里巴巴、网易等头部平台企业带动电商、云计算、数字内容生态繁荣 [2][3] - 长沙逆袭源于长期深耕实体经济与智能制造,三一重工、中联重科等企业推动智能化、国际化转型 [5] - 长沙在电子信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布局迅猛,吸引比亚迪等重大产业项目落户,形成传统与新兴产业双轮驱动格局 [5] - 烟台增长深植于海洋基因,依托烟台港枢纽优势,发展临港工业、海洋高端装备制造、现代渔业等特色产业 [6] - 万华化学等本土龙头企业在全球化工领域竞争力持续增强,对地方经济拉动作用显著 [6] - 烟台积极参与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在新能源、生物医药等赛道布局 [6] 增长动力分析 - 杭州超过1685亿元的增量中,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增量均超过500亿元,显示持续而均衡的增长动力 [3] - 长沙第三季度单季增量超过500亿元,为全年经济增长注入强心剂 [5] - 杭州从"电商之都"迈向"创新天堂"的关键在于强化基础研发、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3] - 烟台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路径是深度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做大做强开放型经济 [6]
海洋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的辩证统一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10-30 16:07
文章核心观点 - 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与海洋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相辅相成,广西的实践表明高水平保护是高质量发展的前提,高质量发展为高水平保护注入持续动力 [1][8] 广西海洋经济发展概况 - 广西海洋生产总值从2020年的1899亿元增长到2024年的25809亿元,年均增长80% [1] - 海洋生产总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从2020年的86%逐步上升到90% [1] 生态保护红线举措 - 实施最严格的围填海管控和岸线保护制度,实施蓝色海湾整治修复、海岸带整治修复、湿地保护恢复等工程 [3] - 重点加强北海、防城港、钦州等沿海城市红树林、海草床、珊瑚礁等典型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 [3] - 保护措施守护了中华白海豚、布氏鲸等重要物种家园,为海洋生态环境自然恢复留足空间 [3] 创新驱动与产业转型 - 培育和发展海洋高端装备制造、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5] - 推动临港工业绿色化、循环化、低碳化改造,在北部湾区域布局海上风电项目,探索风电+渔业等融合发展模式 [5] - 运用科技手段改造提升传统海洋渔业,推广生态健康养殖模式,发展深水网箱、海洋牧场 [5] - 防城港、北海等地积极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示范区,修复渔业资源并成为休闲渔业新亮点 [5] 长效治理机制构建 - 完善法规政策体系,修订或出台海洋环境保护条例、海岸带保护与利用管理办法等 [7] - 建立健全跨部门、跨区域协调机制,推行湾长制与河长制联动,加强河流入海污染物与海洋环境治理协同 [7] - 强化激励与约束并重政策导向,探索建立海洋生态补偿机制,发展蓝色碳汇,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7] - 建立完善监测评估体系,鼓励公众通过信息公开、环保教育等方式参与,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共治共享格局 [7]
广东建工全资子公司携手茂名市滨海新区管委会,拟在海洋高端装备制造等方面开展合作
证券时报网· 2025-10-17 20:27
合作协议概述 - 广东建工全资子公司广东水电二局与广东茂名滨海新区管委会签订合作框架协议书 [1] - 合作领域涵盖海洋高端装备制造、清洁能源项目投资开发及基础设施建设 [1] - 协议为战略合作指导性文件 具体合作事项需另行签订协议并依法落实 [2] 海洋高端装备制造业务 - 广东水电二局牵头成立海洋装备公司并筹建国际海洋装备产业园 [1] - 产业园将依托茂名港博贺新港区 聚焦生产高附加值清洁能源装备及智能海洋牧场装备 [1] - 滨海新区管委会将提供项目用地、码头规划调整、配套基础设施及审批手续支持 [1] 清洁能源项目投资开发 - 双方将利用茂名市清洁能源资源 投资开发独立储能等清洁能源产业 [1] - 合作将发挥广东水电二局在清洁能源投资全产业链一体化优势及装备制造技术优势 [1] - 公司将积极在茂名市开展多种清洁能源的综合利用与开发 [1] 基础设施建设业务 - 滨海新区管委会支持广东水电二局参与茂名市重大基建项目投标 [2] - 公司将发挥其水利水电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及市政、公路、建筑等一级资质优势 [2] - 合作领域包括城乡基础设施、市政交通、公共建筑、水利水务及产业园区等工程建设 [2] 合作协议对公司影响 - 协议履行有利于公司开拓海洋高端装备制造业务并扩大清洁能源发电及建筑施工业务规模 [2] - 广东水电二局具备履行协议所需的经验、技术、人员及资金保障 [2] - 协议签订不会对公司2025年经营业绩产生重大影响 [2]
打造“海洋经济+生态保护”模式,变海洋优势为竞争优势
经济日报· 2025-09-27 10:14
宏观经济表现 - 全国海洋生产总值达到5.1万亿元,同比增长5.8% [1] 产业发展与升级 - 构建现代化海洋产业体系,推动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壮大 [2] - 培育壮大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能源、海洋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海洋产业 [2] - 探索“海洋牧场+”融合模式,建设智能化养殖平台,开展深远海养殖试点 [1] - 海洋牧场是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例如“伏羲一号”风渔融合网箱平台在广东汕尾投运 [1] 科技创新与研发 - 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引擎,培育海洋经济新质生产力 [2] - 推动海洋科技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提升海洋产业技术创新能力 [2] - 深圳的海洋电子信息、香港的绿色航运金融、广州的智能船舶制造等新质生产力正在快速崛起 [2] - 加大海洋科技研发投入,加强海洋科研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实验室+科普基地+协同创新中心+企业联盟”协同创新体系 [2] - 广州南沙区建设全球最大的海洋科技城,在海洋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领域取得积极成果 [2] 区域协同发展 - 建设全球海洋城市群,构建协同发展新格局 [2] - 粤港澳大湾区重点打造以深圳、香港、广州为核心的“海洋黄金三角”,构建“研发—制造—服务”全产业链体系 [2] - 挖掘珠海、江门等城市潜力,形成优势互补、协同联动的发展格局 [2] - 各地需结合自身优势,打破传统路径依赖,构建陆海统筹、区域协同的发展新模式 [1] 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 打造“海洋经济+生态保护”模式,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1] - 以高水平保护支撑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协同平衡生态保护与海洋经济发展 [1] - 探索蓝色碳汇交易,创新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1] 对外开放与合作 - 扩大海洋领域对外开放,深化国际合作融入全球海洋治理 [3] - 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经济全球化深度耦合 [3] - 依托渔业合作示范区实现本地化苗种供应,积极拓展对内对外向海开放,开展国际海洋合作 [3]
变海洋优势为竞争优势
经济日报· 2025-09-25 06:49
宏观经济表现 - 今年上半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达到5.1万亿元,同比增长5.8%,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1] 产业发展与升级 - 构建现代化海洋产业体系,推动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壮大 [2] - 培育壮大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能源、海洋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海洋产业以释放产业集群溢出效应 [2] - 海洋牧场是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能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良性互动 [1] - 探索“海洋牧场+”融合模式,建设智能化养殖平台并开展深远海养殖试点,例如“伏羲一号”风渔融合网箱平台在广东汕尾投运 [1] 科技创新与研发 - 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引擎培育海洋经济新质生产力,推动海洋科技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 [2] - 深圳的海洋电子信息、香港的绿色航运金融、广州的智能船舶制造等新质生产力正在快速崛起 [2] - 加大海洋科技研发投入,加强海洋科研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实验室+科普基地+协同创新中心+企业联盟”协同创新体系 [2] - 广州南沙区建设全球最大的海洋科技城,在海洋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领域取得积极成果 [2] 区域协同发展 - 建设全球海洋城市群,构建协同发展新格局,强化各城市差异化优势并加强陆海统筹 [2] - 粤港澳大湾区重点打造以深圳、香港、广州为核心的“海洋黄金三角”,构建“研发—制造—服务”全产业链体系 [2] - 挖掘珠海、江门等城市潜力,形成优势互补、协同联动的发展格局 [2] 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 打造“海洋经济+生态保护”模式,以高水平保护支撑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1] - 协同平衡生态保护与海洋经济发展,探索蓝色碳汇交易,创新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1] 对外开放与合作 - 扩大海洋领域对外开放,深化国际合作融入全球海洋治理,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经济全球化深度耦合 [3] - 依托渔业合作示范区实现本地化苗种供应,同时积极拓展对内对外向海开放,开展国际海洋合作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