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资产管理
icon
搜索文档
贝莱德的中国盲区
贝莱德全球扩张与政商协同模式 - 公司以228亿美元收购李嘉诚旗下43个港口资产,掌控全球10.4%集装箱吞吐量,战略重点为巴拿马运河两端的巴尔博亚港和克里斯托瓦尔港[4][5] - 交易获美国政府高层支持,首席执行官芬克与特朗普、共和党高层密切互动,同时与民主党保持长期关系,形成跨党派政商网络[8] - 通过"旋转门"机制深度影响政策,前高管进入美国财政部等机构任职,并吸纳多国卸任政要如瑞士央行前行长、美联储前副主席加入顾问团队[15][16] 金融危机中的崛起路径 - 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管理资产规模达1.3万亿美元,受美联储委托处置贝尔斯登等机构遗留不良资产,引发角色争议[12][14] - 2020年疫情期间再次受美联储委托主导企业债券购买计划,形成"政策协同与利益联盟"的深度合作模式[15] 中国市场战略布局 - 2015-2017年陆续获取QDLP、RQFII及私募牌照,2020年成为首家外资独资公募基金[21][24] - 中国区负责人选拔注重政商背景:王学明曾主导中石油等国企上市,汤晓东兼具证监会与金融机构履历[20][24] - 首只公募产品贝莱德中国新视野募集66.8亿元,但成立后净值跌幅超40%,因A股短期博弈特性与公司长期价值策略冲突[24] 本土化困境与高管调整 - 创始团队相继离职,包括汤晓东、首任基金经理唐华及总经理张弛,2024年完成董事长范华(中投背景)与总经理郁蓓华(招商系)的"招商系"组合[26][28][29][32] - 公司在中国市场未能复制"政商协同"优势,核心矛盾在于投资框架与A股散户主导、政策驱动特性的错配[24][32] 历史政商合作案例 - 2009年向中投等机构推介美国不良资产,2015年股市震荡期间向中国政府提供咨询,2018年中美贸易战期间作为唯一资管代表参与磋商[17][18]
目标是持续超额!对话星石江晖:机制驱动,用18年做成一件事
聪明投资者· 2025-04-14 14:12
公司发展历程与业绩 - 公司成立近18年,最早产品年化收益超过**%(费后),2015年探索"多核心"基金经理制以来超额夏普比率超过1 [1] - 创始人江晖1998年参与华夏基金筹备,2007年6月创办星石投资,此前担任工银瑞信基金投资总监 [1] - 2015年后完成真正意义上的"多核心"转型,决策权依照长期业绩与科学规则动态分配 [1] - 目前参与共管的6位基金经理平均司龄超过16年,过去十年团队无变动 [1] 多基金经理团队制 - 采用类似美国资本集团(Capital Group)的"去核心化"模式,多核心架构、团队长期培养投入、统一投资语言维护 [2] - 每位基金经理在统一投资方法下独立决策,管理组合权重完全由考核机制决定,创始人也不例外 [3] - 团队绝大多数成员为校招生,在同一套方法论中成长十年以上,形成一致沟通语境 [4] - 内部实行"打怪升级"制度,靠长期投资表现分配仓位管理权 [4] - 6位基金经理平均在星石工作16年,管理比例差距不大,无"主从"关系 [16] 投资方法论 - 采用"多层面驱动因素"投资方法,围绕宏观、行业、公司三个层面构建逻辑链条 [5] - 2015年后增加PEG估值标准,1倍PEG为低,1.5-2倍为合适区间 [39] - 持股周期通常在1-3年,风格为"均衡偏成长",主要选择高速成长和中速成长区域 [42] - 通过行业比较实现"驱动因素接力",当估值修复后转向下一个有驱动的方向 [41] - 买点通常在左侧,关注基本面驱动因素而非市场情绪 [41] 考核与激励机制 - 核心考核指标为超额收益,涨时比指数涨得多,跌时比指数少跌 [44] - 换手率过高会扣分,以保持投资稳定性 [45] - 基金经理推荐股票给他人并赚钱可获得额外奖励 [26] - 内部积累100-200个成功案例,形成可复制的投资能力 [31] - 实行合伙人机制,现有19位合伙人主要为业务骨干 [47] 组织文化 - 实行"师徒制"传承方式,形成独特的学院式氛围 [6] - 公司从不主动裁员,靠培养而非淘汰提升团队 [7][20] - 内部强调开放包容与严厉考核并存的文化 [6] - 团队成员自发保持紧密关系,如40多岁仍一起打篮球 [51] 产品与客户管理 - 80%以上客户来自银行渠道,围绕"产品稳定性"和"客户体验"构建制度体系 [9] - 投委会根据市场风险评级(分7级)控制新产品建仓节奏,高位时建仓40%左右 [69][70] - 港股仓位限制在30%以内,以控制整体波动 [55] - 新产品建仓采取渐进策略,如2021年2月建仓40%,2024年逐步加到70% [70] 当前市场观点 - 看好内需尤其是消费方向,认为GDP平减指数负增长持续8个季度后将迎来政策放松 [62] - 消费板块估值处于历史低位,看好四条主线:消费服务、弹性消费品、创新药、AI应用 [66] - AI技术突破将带来全社会信心回归,与经济复苏环境形成共振 [68] - 宏观杠杆率达8.4%,高于2020年疫情期间的8.1%,预计政策刺激将带动经济回升 [61] 长期发展理念 - 参考Capital Group模式,目标是建立可长期传承的投资体系 [75] - 创始人目前60%时间投入投研,20%对外交流,20%组织建设和机制优化 [74] - 强调"用长期主义做重要的事",体系可持续输出基金经理、案例和业绩 [82] - 投资决策基于行业长期趋势,而非短期市场波动 [83]
关税乱流催生陡峭化豪赌 30年/2年美债利差九周连涨破纪录
智通财经· 2025-04-14 10:22
随着特朗普总统不断升级贸易战,投资者纷纷逃离美国长期美债,这使美债市场的一项热门交易策略迎来史上最佳表现之一。 上周长期美债收益率飙升、股市剧烈震荡之际,市场对收益率曲线趋陡的押注激增,这显示出美债作为全球动荡时期避风港的地位可能正在减弱。 30年期与2年期美债收益率之差已连续九周扩大,这是自彭博1992年开始编制该数据以来仅出现过一次的连涨纪录。上周这一利差达到2022年以来的最高水 平,使DoubleLine等采取相应策略的资产管理公司获益匪浅。 长期美债吸引力下降的部分原因是市场猜测,在国会讨论减税可能进一步扩大本已庞大的美国赤字之际,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将削弱国际投资者对美债的需 求。与此同时,由于对经济的担忧加剧,且市场预期美联储将很快降息,短期美债的表现优于长期美债。 对双线资本而言,押注2年期至30年期美债收益率曲线进一步趋陡是应对当前形势的最佳策略。"这对我们来说是最清晰的交易逻辑,"该公司投资组合经理 比尔.坎贝尔表示,"考虑到这些长期因素,在当前时期保持这种收益率曲线配置仍然是审慎的做法。" 在10年期和30年期美债上周的发行获得良好反响并短暂安抚市场后,周三130亿美元20年期美债的拍卖将成 ...
堪比“911”!华尔街,发出警告!
券商中国· 2025-04-13 22:37
文章核心观点 过去一周美债遭受猛烈抛售,华尔街悲观情绪蔓延,美债抛售或持续更长时间,全球最大资管机构警告美国可能陷入经济衰退 [1][3][12] 分组1:美债市场情况 - 本周美国国债市场全线暴跌,遭遇自2023年3月银行危机以来最严重的流动性事件之一 [1] - 截至本周五收盘,10年期美债收益率创下逾20年来最大单周涨幅,过去五天内飙升逾50个基点至4.49% [4][5] - 华尔街交易员抱怨美债市场暴跌加剧时流动性恶化 [6] - 花旗认为美债市场动荡可能是“买家罢工”,而非实际外国投资者抛售行为 [8] 分组2:投资建议与经济展望 - 杰富瑞经济学家建议投资者将资金投向欧洲和亚洲,美国吸引全球投资者需支付更多利息且代价高昂 [2] - 全球最大资管贝莱德首席执行官警告美国可能已陷入或接近经济衰退,但不认为处于金融危机,预计人工智能等经济领域“大趋势”将持续 [13][15] - 高盛表示美股市场处于流动性不佳与高波动性危险循环,政策不确定性和经济前景担忧使市场对新闻流敏感 [2] 分组3:市场反应与政策调整 - 美债收益率大幅飙升可能推高整体借贷成本,对美国经济造成新一轮打击 [9] - 市场对美债动荡反应多方面,掉期利差大幅下降,收益率曲线显著陡峭化,通胀保值债券实际收益率大幅波动 [10] - 特朗普政府推迟“对等关税”实施,花旗认为政府担心国债收益率上升增加利息支出,凯投宏观经济学家指出债券市场动向迫使政府改变立场 [11] 分组4:标普500指数情况 - 当前标普500指数每周波动率攀升至疫情以来最高水平,市场流动性过去一个月急剧下降接近危险区域 [17] - 标普500指数市盈率为19倍,处于过去30年估值百分位的75%,远高于过去几年主要市场下跌期间水平,市场可能过于乐观忽视经济衰退可能性 [18]
深夜,美股、原油大跌!
证券时报· 2025-04-10 23:13
低于预期的通胀数据。 4月10日,美国劳工部发布的消费物价指数(CPI)增速回落明显。其中,美国3月CPI同比增长2.4%,核心CPI 同比增长2.8%,均低于预期。 低于预期的CPI数据也让投资者开始憧憬美联储在6月降息,但美国债券和股市的未来仍然引发众多投资者的担 忧。 当天,美股三大指数低开,随后跌幅持续扩大,截至发稿,纳指、标普500指数跌幅均扩大至3%以上。此外, 国际油价今日再度走低,布油、美油大跌超5%。 当地时间周四,美股三大指数集体低开,道指跌1.69%,纳指跌2.84%,标普500指数跌2.11%。随后进一步走 低,截至发稿,道指跌幅扩大至2%以上,纳指、标普500指数跌幅扩大至3%以上。 | (468) | 名称 | 现价 | 淵跌 | 涨跌幅 | | --- | --- | --- | --- | --- | | DJI | 道琼斯工业指数 | 39558.20 | -1050.25 | -2.59% | | IXIC | 纳斯达克指数 | 16460.25 | -664.72 | -3.88% | | SPX | 标普500 | 5284.52 | -172.38 | -3.16% ...
股市,成了中美的战场
表舅是养基大户· 2025-04-10 21:33
我们前几天一直说, 维稳资金有托底属性,但不改变市场趋势,市场要反转和反弹,还得靠市场的自身力量,尤其是外围的变化 。 昨晚,外围发生了惊天变化,川宝在美股盘中宣布关税暂缓90天,于是全球风险资产普涨,下图,从昨晚的美股,到今天的亚太、欧洲股市,都 是 历史级别的暴力反弹 。 " 本周,可能是有史以来第一次,中美两国,将战场,搬到了股市上。 " 我还拉了一个数据哈, 下图 ,包括了全球主要国家的股指,第五列,是最近2日,各个指数的涨幅反弹(美股今晚还没开市);而第四列,是上 周四,对等关税签署后,一直到本周二,区间的跌幅。 两者相除,算出最后一列的 "修复率" ,可以看到,美股自己修复的差不多了,纳指100刚好是100%的修复率,而A股是30-40%左右,港股、欧 洲的修复率最低(欧洲的数据,截至今晚18点45分)。 川宝 ,再一次地,取代了基本面和技术面分析,成为左右全球股市定价的唯一因子。 | | 最大回撤 | 区间涨跌幅 | 区间涨跌幅 | | | --- | --- | --- | --- | --- | | 证券简称 | [起始交易日期] 2025-4-2 | [区间首日] 2025-4-2 | [ ...
瑞·达利欧谈关税:历史大萧条再现,普通人如何活下去
创业邦· 2025-04-10 11:23
全球经济秩序变化 - 当前全球经济秩序面临三大体系崩塌:货币与债务秩序体系、美国内部政治秩序体系、全球政治秩序体系[6] - 单边主义正在取代基于多边主义的全球体系如联合国和WTO[5] - 全球供应链相互依赖关系正被关税政策破坏 可能降低全球生产效率[9] 美国制造业困境 - 美国60%人口阅读能力低于六年级水平 难以支撑制造业复苏[8] - 美国制造业规模已被中国超越 中国制造业规模超过美日德总和[11] - 重建制造业面临结构性挑战 包括人口素质、教育水平和技术能力限制[8] 债务与财政问题 - 美国国债发行量达GDP的6.5% 远超全球投资者需求[12] - 财政赤字需降至GDP的3% 但当前债务利息支出已达1万亿美元/年[12] - 债务问题与1930年代大萧条时期高度相似 呈现周期性重复[10] 投资策略建议 - 长期持有现金可能成为最差投资决策 因通胀会削弱购买力[15] - 需构建多元分散投资组合 抵御不同经济环境波动[14] - 投资组合需考虑资产价值可能下跌50%的极端情况[15] 关税政策影响 - 关税将导致企业成本上升20% 收入下降10% 融资难度增加[8] - 政策难以根本解决美国债务、竞争力和制造业问题[10] - 可能引发类似1930年代的美日冲突式制裁与资产冻结[12]
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PIMCO):贸易政策带来的滞胀影响令私募市场感到担忧。
快讯· 2025-04-10 01:58
贸易政策影响 - 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指出贸易政策可能导致滞胀风险[1] - 私募市场对滞胀影响表现出担忧情绪[1] 行业关注点 - 贸易政策变化成为私募市场主要关注因素[1]
达里奥:大家都盯着关税,却没人看到大崩溃已经开始
阿尔法工场研究院· 2025-04-09 22:13
货币/经济秩序崩溃 - 现有债务过多且增速过快 债务支撑的资本市场和经济模式不可持续 主要体现为美国过度消费依赖债务和中国持有过多债务依赖对美出口 [3] - 贸易与资本不平衡在去全球化背景下必须调整 美国制造业恶化加剧中产阶级就业流失 同时依赖被视为敌对国家进口关键商品 [6][7] - 旧秩序(中国制造商品换取美国债务资产)将被迫改变 货币体系需通过重大颠覆性方式减少不平衡 目前处于变革早期阶段 [5][7] 国内政治秩序崩溃 - 教育、机会、财富等差距扩大导致政治体系失效 表现为左右翼民粹主义极端斗争 民主制度所需的妥协与法治正在瓦解 [8] - 历史规律显示此类时期易出现强人专制领导 当前政治不稳定将受其他四大力量(如股市波动)影响形成恶性循环 [8] 国际地缘政治秩序重构 - 美国主导的多边合作秩序终结 转向单边"美国优先"模式 体现在贸易战、技术战等领域 但美国仍是最大力量体 [9][10] - 新兴技术(如AI)和自然灾害将重塑国家间经济军事互动方式 进一步冲击现有国际秩序框架 [10] 变革驱动力与历史参照 - 五大核心力量(货币/政治/地缘政治秩序+自然破坏+技术变革)的相互作用决定大周期走向 需超越关税等表象关注深层联动 [11][12] - 历史类似案例显示政策可能转向债务违约管制、资本流动限制等极端手段 当前阶段可对照六阶段周期模型定位 [14][16] 行业影响维度 - 技术行业面临供应链重组压力 美国可能推动本土技术生产但会损伤资本市场支持能力 [13] - 制造业全球化分工模式将被迫调整 贸易壁垒加剧下企业需重构供应链布局 [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