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botics

搜索文档
全国六大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最新发展情况一览
机器人圈· 2025-05-30 19:30
全国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发展概况 - 2023年底起全国掀起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建设热潮,北京、上海、浙江、四川、广东、安徽等地率先布局,推动战略新兴领域发展[1] 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 - 2023年11月成立中国首家省级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2024年10月升级为国家地方共建中心,由小米机器人、优必选科技等企业联合组建[2] - 研发全球首个全尺寸纯电驱拟人奔跑机器人"天工"系列,实测奔跑速度12公里/小时,开放结构设计文档等关键资料供二次开发,已有上百家机构参与[2] - 推出通用具身智能平台"慧思开物",整合AI大模型任务规划与数据驱动技能执行,提升复杂环境自主决策能力[4] - 联合北京大学发布数据集"RoboMIND",累计下载超1.5万次,应用于清华、宾夕法尼亚大学等国内外机构[5] 上海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 - 2023年12月成立,注册资本10亿元,2024年5月获国家地方共建授牌[6] - 发布国内首款全尺寸开源通用人形机器人"青龙",身高185cm,峰值扭矩400N·m,算力400TOPs,支持多模态交互[8] - 开发"格物"具身智能仿真平台,基于Unity RL框架实现从仿真到硬件部署全流程自动化[10] - 联合复旦研发7B龙跃大模型MindLoongGPT,支持多模态输入生成连贯动作[11] 成都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 - 2024年4月成立中西部首个人形机器人研发机构[12] - 推出全球第三的超轻量级人形机器人"贡嘎一号",自重25公斤,负载5.5公斤[13] - 发布中国首个视觉扩散架构任务生成模型R-DDPRM,提升任务执行效率并降低算力成本[15] - 实现全国首个自主跨空间任务规划系统,基于3DSGs技术实现长视野推理[16] 广东省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 - 2024年4月启动,聚焦医疗、电力、制造等领域,整合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等资源构建产业集群[17] 安徽省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 - 由江淮前沿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牵头,联合中科大、科大讯飞等13家单位建设[18] - 研发"启江"系列人形机器人,二代产品身高1.8米,38个自由度,提升非结构化环境运动能力[18] 浙江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 - 由宁波市政府与浙江大学共建,重点研发智能感控技术与整机系统[20] - "领航者2号"机器人AI算力达275TOPs,最快速度6km/h,已进入联想、吉利工厂实训[21]
50万-80万一台!第一批人形机器人“进厂”了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30 18:16
人形机器人工业应用趋势 - 美的自研"美罗1号"人形机器人已在洗衣机荆州工厂投入使用 乐聚机器人完成100台产业化交付 小鹏AI机器人Iron计划2026年工业化量产并已在广州工厂实训[1] - 行业从科研教育转向工厂场景 因市场天花板提升 头部厂商明确表示工业领域成为新方向[1] - 人形机器人具备多场景适应能力 与工业机器人/协作机器人形成互补 可执行复杂泛化任务[1][3] 技术特性对比 - 工业机器人专注单一场景高精度重复作业 协作机器人处理标准化协同任务 人形机器人实现多模态感知与自主决策[3][4] - 人形机器人采用类人形态 在AI大模型赋能下从体能/技能/智能三方面模仿人类 适应非结构化环境[5] - 交互方式差异显著:工业机器人无实时交互 协作机器人物理协作 人形机器人实现语音/视觉多模态交互[3] 典型应用场景 - 汽车总装环节优势明显 可替代产业工人完成组装/拧螺丝/装车门等非标工序 已在蔚来/江淮等整车厂验证物料搬运/零件分拣[4][5] - 链盒上下料/零部件搬运/零件组装等场景发挥重要作用 与无人叉车/物流车实现多机协同[6][7] - 参与"机器人制造机器人"流程 Figure的BotQ工厂已实现自研机器人参与组装/搬运/质检任务[8] 产业化挑战 - 运动控制/接触工况判断/续航能力存在技术瓶颈 难以满足高速重复作业需求[2] - 需突破谐波减速器等核心部件 在泛化场景下保持工业级精度与效率[8] - 单台成本高达50-100万元 需规模效应降低成本 业内认为单厂千台用量是重要里程碑[11] 企业实践案例 - 优必选Walker S1实现与无人物流车/叉车/工业移动机器人协同 与蔚来/比亚迪等合作质检搬运[7][9] - 宇树科技参与吉利汽车装配线测试 傅利叶GR-1在上汽通用开展应用测试[9] - Figure02在宝马工厂演示零配件搬运/托举任务 与工业机器人形成完整工作流[7]
智元人形机器人拥有中美欧认证,机器人ETF基金(159213)跌逾2%溢价走阔,再度逆市吸金!从"表演型"迈向"实用型",人形机器人还要多久?
搜狐财经· 2025-05-30 17:11
机器人ETF基金表现 - 5月30日机器人ETF基金(159213)收跌逾2%,午后溢价持续走阔至0.2%,全天净流入300万份 [1] - 近7日中有5日获资金净流入,显示资金逢跌布局迹象 [1] - 标的指数成分股多数收跌,仅南网科技、瑞松科技、矩子科技、奥普特收涨,拓斯达跌超5%,巨轮智能跌超2% [3] 人形机器人行业动态 - 2025张江具身智能开发者大会开幕,比赛项目覆盖工业/家庭/商业场景,显示人形机器人从"表演型"迈向"实用型" [4] - 上海智元机器人远征A2成为全球首个同时拥有中、美、欧三区域认证的人形机器人 [4] - 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智能化分级》标准发布,政策加码推动我国向"规则制定者"转变 [4] 商业化进展与挑战 - 商业化落地保守估计需10年,存在泛化能力不足、成本高等问题 [5] - 特斯拉人形机器人总成本40多万元,国内产品售价降至六七十万元,仍高于普通家庭消费能力 [6] - 机器人场景数据集仅2.4M,远低于文本(15T tokens)和图像数据集(6B images),限制模型性能 [6] 产业链优势 - 机器人国产化率从2015年17.5%提升至2022年35.7%,核心零部件不存在难以降本环节 [7] - 电驱、机械传动、传感、减重轻量化、高算力主控等环节国产化率持续提升 [7] 政策支持 - 国家层面推出《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将其定位为颠覆性产品 [8] - 地方政策跟进,北京、上海、深圳等10多地建立亿元级产业基金,深圳新设两支总规模70亿元基金 [8] 企业布局 - 腾讯、京东、阿里等互联网巨头,美的、海尔等家电企业,比亚迪、奇瑞等车企纷纷切入赛道 [9] - 奇瑞与AIMOGA联合研发的墨甲机器人完成220台全球交付,应用于马来西亚4S店 [9] - 美的自主研发的人形机器人进入洗衣机工厂,用于运维、检测和搬运等场景 [9] 投资工具 - 机器人ETF基金(159213)跟踪中证机器人指数,覆盖传感器、减速器、伺服电机等全产业链环节 [10]
Elon Musk Thinks Tesla Will Be the World's Most Valuable Company, but This Huge Problem Could Send Its Stock Plunging by 70% Instead
The Motley Fool· 2025-05-30 17:00
特斯拉股价表现与政治因素 - 特斯拉股价在2024年12月创下历史新高 主要受特朗普当选总统后市场对放松监管的预期推动 投资者认为这将加速公司自动驾驶出租车和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进程 [1] - 首席执行官马斯克认为自动驾驶出租车和人形机器人业务将使特斯拉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 甚至超过微软 苹果 英伟达 亚马逊和谷歌母公司Alphabet五家公司市值总和(13 6万亿美元) [2] 电动汽车业务现状与挑战 - 特斯拉当前市值1 2万亿美元 但主要收入来源电动汽车销售面临需求急剧下滑 2024年交付量同比下降1%至179万辆 远低于2023年38%的增速和50%的年增长目标 [3][5] - 2025年第一季度交付量同比暴跌13% 欧洲市场恶化尤为严重 4月英国注册量同比下降62% 瑞典 荷兰 丹麦和法国分别下滑81% 74% 67%和59% 分析师预计第二季度交付量或仅35万辆 同比降幅超20% [6][7] - 欧洲整体电动车市场增长28% 但特斯拉市场份额被中国车企比亚迪抢占 后者销量激增359% 其海鸥车型在中国售价低于1万美元 特斯拉难以匹敌该价格区间 [8][9] 品牌形象与政治关联风险 - 马斯克在特朗普政府中担任政府效率部门职务 参与削减数千个联邦岗位和关闭机构 导致其公众形象受损 最新民调显示50%美国民众对其持负面看法 仅36%持正面看法 47%受访者对特斯拉品牌评价消极 [10] 自动驾驶与机器人业务进展 - 特斯拉2024年10月发布无踏板和方向盘的Cybercab自动驾驶出租车 计划通过全天候运营的网约车网络创收 但完全无人驾驶版本尚未获准上路 预计2026年下半年才能实现规模商用 落后于Waymo(每周完成25万次付费自动驾驶行程) [11][12] - Waymo与优步合作(月活用户1 7亿)形成规模壁垒 特斯拉需自建出行网络 追赶难度大 [13] - 人形机器人Optimus被视为长期增长点 马斯克预测其未来收入达10万亿美元 2024年计划生产数千台用于工厂 2029-2030年目标年产百万台 但该预测存在不确定性 [14][15] 估值与财务风险 - 特斯拉市盈率高达186 5倍 远超标普五巨头平均32 2倍 2025年第一季度每股收益暴跌71% 而同行均实现正增长 若市盈率向英伟达看齐 股价需下跌76% [16][18] - 72%收入依赖持续萎缩的电动车业务 自动驾驶和机器人业务需数年才能抵消汽车销售疲软 短期内难以实现市值超越科技巨头的目标 [19][20]
上海加速布局具身智能产业 加快机器人软硬件协同攻关
环球网· 2025-05-30 12:00
浦东新区具身智能产业发展 - 浦东已集聚智元、傅利叶、开普勒等整机企业和50多家产业链相关企业,加速打造具身智能和人形机器人产业集聚区 [1] - 市区两级出台具身智能产业政策十六条,覆盖技术创新、应用推广、场景示范、大模型应用、人才保障等六大层面 [1] - 政策目标包括推动具身智能在制造业、服务业、社会治理等领域扩大应用,并打造人工智能世界级产业集群 [1] 人形机器人行业标准化与生态建设 - 国际人形机器人技能大赛启动,首次建立统一标准规范,涵盖智能化分级、训练场建设、数据管理和核心零部件研发指引 [2] - 国地中心联合五省创新中心启动产业标准互认计划,多场产业合作签约仪式为生态注入动能 [2] - 上海建设全国首个异构人形机器人训练场,智元超级工厂已启动数据采集及实训工作 [2] 技术研发与产业载体布局 - 智元发布首个通用具身基座启元大模型,国地中心联合高校研发"格物"具身智能仿真平台 [2] - 核心零部件企业向模块化、轻量化、高性能和低成本方向持续创新 [2] - 张江机器人谷集聚90余家相关企业,ABB赋能中心、通用人形机器人开放创新中心等平台形成产业引领 [2]
速递|Hugging Face全力进军AI机器人:发布两款开源人形机器人,最低仅售250美元
Z Potentials· 2025-05-30 11:23
Hugging Face发布新款人形机器人 - 公司发布两款开源人形机器人HopeJR和Reachy Mini HopeJR是全尺寸机器人具备66个驱动自由度可完成行走和手臂运动 Reachy Mini是桌面版机器人可转动头部说话聆听并用于AI应用测试 [1] - HopeJR单价约3000美元 Reachy Mini价格区间在250至300美元之间具体取决于关税政策 [3] - 两款机器人均为开源设计允许用户组装重构和理解运作原理旨在防止技术被少数大公司垄断 [3] 机器人技术发展背景 - 此次发布部分得益于公司对仿人机器人初创企业Pollen Robotics的收购该收购于四月公布 Pollen团队为公司提供了开发机器人的新能力 [4] - 2024年公司推出LeRobot平台包含开源AI模型数据集及机器人系统构建工具 [6] - 2025年公司发布3D打印可编程机械臂SO-101升级版本并与The Robot Studio合作开发 同时通过与Yaak合作扩展LeRobot平台新增自动驾驶机器训练数据集 [6] 产品交付计划 - 公司预计今年年底前交付首批产品目前等候名单已开放注册但未公布具体发货时间表 [1]
宇树科技回应公司更名
中国新闻网· 2025-05-30 10:03
公司变更 - 杭州宇树科技有限公司将公司名称变更为杭州宇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市场主体类型由有限责任公司(外商投资、非独资)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外商投资、未上市) [1][2] - 公司投资人和高级管理人员发生变更,具体包括苏州光越创业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的出资额调整,以及监事会主席吴江的职位信息更新 [2] - 公司注册资本为259.4223万人民币,法定代表人为王兴兴 [3] 业务与产品 - 公司专注于消费级、行业级高性能通用足式/人形机器人及灵巧机械臂的自主研发、生产和销售 [3] - 主要产品包括四足机器狗和通用人形机器人两大系列 [3] 融资与股东结构 - 公司自成立以来已完成9轮融资,最近一次为2024年9月的C轮融资,融资金额为数亿人民币,融资后估值为80亿人民币 [3] - 公司由王兴兴、汉海信息技术(上海)有限公司、宁波红杉科盛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等39个股东共同持股 [3] 行业动态 - 杭州具身智能中试基地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法定代表人为田树军,注册资本1亿人民币,由杭州市数据集团有限公司、宇树科技旗下杭州宇树机器人有限公司等共同持股 [5]
前追觅高管创立具身智能公司,半年累计融资近2亿,已与航运巨头合作|硬氪首发
36氪· 2025-05-30 09:33
融资情况 - 鹿明机器人完成天使++轮融资,投资方包括复星锐正、德马科技和吴中金控,资金将用于完善产品及深化产业协同,加速商业化落地 [1] - 公司在两个月内完成第二轮融资,半年内完成第三轮融资,天使轮累计融资近2亿元,此前投资方包括英诺天使基金、商汤国香资本、梅花创投等 [1] 公司背景与团队 - 公司成立于2024年,聚焦家庭场景,专注具身智能机器人的研发、销售及算法软件开发,主要产品包括LUS、MOS系列人形机器人及核心零部件 [1] - 创始人喻超毕业于清华大学,拥有近10年具身机器人研发经验,曾任追觅人形机器人业务负责人,主导小米Cyberdog、追觅四足机器人研发量产项目 [1] - 核心成员来自清华、上海交大、香港中文大学等高校,团队具备"感知-决策-执行"全技术链路及消费级产品商业化经验,在具身大脑、运动控制等领域有十年协同研发积累 [2] 产品与技术 - 公司推出全尺寸人形机器人LUS,核心零部件全自研,已投入量产前准备,预计年内批量出货 [4] - 自主研发高性能一体化关节、高精度编码器、视触觉传感器等核心零部件,保障量产与成本控制 [4] - 基于自研可微分端到端具身大模型技术架构,融合多模态数据,实现复杂任务理解与执行 [4] - 发布首款核心零部件LUX系列视触觉模组,采用模仿学习架构,融合触觉反馈与视觉识别,LUX-G智能夹爪可精确感知力与力矩变化 [5] - 即将推出VTLA多模态机器人大模型,整合触觉模态与VLA架构,高精度视触觉传感器为模型提供数据基础,应用场景涵盖工业、医疗等领域 [6] 商业化与合作 - 公司与德马科技、中远海运达成战略合作,推动具身智能在物流、智能制造等场景落地,加速产业链融合 [6] - 未来将完善产品矩阵,匹配多元化产业场景需求,深化工业、物流、服务、医疗等领域的合作 [6] 投资方观点 - 复星锐正看好公司全栈自研技术及产业场景商业化潜力,将推动其与复星全球产业布局结合 [8] - 德马科技认为物流搬运是人形机器人最佳落地场景之一,看好鹿明机器人在物流领域的结合点及发展前景 [8]
机构:人形机器人技术加速演进 应用端、成本端、软件端或迎来三重突破
证券时报网· 2025-05-30 09:28
行业标准制定 - 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牵头制定《人形机器人电驱动一体化关节接口要求》标准 该标准已形成征求意见稿并纳入全国机器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标准研制计划 [1] - 标准以"即插即用 高可靠性 IP40防护"为核心设计原则 全面规范人形机器人电驱动一体化关节的机械 电气及通信接口技术要求 [1] 行业发展前景 - 人形机器人作为AI落地物理世界的重要载体 后续应用场景想象空间极大 [1] - 国内政策支持力度不断提升 2024年以来各地产业基金加速落地 [1] - 市场参与主体从初创型企业 汽车整车厂到各领域龙头公司 产业发展将明显提速 [1] - 行业2025年进入量产元年 随着数据积累 大模型迭代以及硬件成本下降 人形机器人大规模走向工业以及家用场景值得期待 [1] 技术演进与产业化 - 人形机器人技术加速演进 已成为科技竞争的新高地 未来产业的新赛道 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2] - 产业奇点已至 应用端 成本端 软件端迎来三重突破 产业化关键瓶颈正在打开 [2] 投资机会 - 全球科技巨头 创业公司 汽车主机厂和产业政策持续共振 [2] - 特斯拉0—1产业化进程 小米 小鹏等强智能化主机厂在机器人领域布局 [2] - 宇树 智元等下游需求确定性强的国内供应链 [2] - 重点关注行星滚柱丝杠 六维力传感器 触觉传感器等低渗透率 高成长性赛道 [2]
“荆楚”人形机器人今年在汉量产
长江日报· 2025-05-30 08:35
人形机器人产业化项目合作 - 华中科技大学丁汉教授团队、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武昌区属国有科技投资平台首义科创投集团和逸飞激光共同签署人形机器人产业化项目合作协议 [1] - "荆楚"人形机器人已启动量产 有望今年三季度"上岗" [1] - "荆楚"人形机器人身高170厘米 拥有一双灵巧手 可站立可行走 能模拟人类表情 [2] 技术进展与应用场景 - "荆楚"人形机器人经过4次迭代 目前具备在工业场景中从事设备安装等具体工作的能力 [2] - 拟人步态、具身智能等技术正在加速突破 [2] - 既能服务于文旅、政务等生活场景 也能应用于装配、检测、搬运等工业场景 [2] 量产与落地进展 - "荆楚"人形机器人已启动批量生产 预计最快三季度即可陆续走上工作岗位 [2] - 项目落户武昌区武汉数创大厦 获得办公场所、科研资源、人才政策及股权投资等支持 [2] - 武昌区提供全流程保姆式服务 3小时内完成营业执照办理 [2] 项目背景 - 今年2月5日湖北"新春第一会"上 10台"湖北造"人形机器人集体亮相 [2] - "荆楚"人形机器人家族于5月29日正式落户武昌区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