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光电子
icon
搜索文档
长江产业集团将与东风汽车合作设立百亿产业基金
搜狐财经· 2025-04-29 17:00
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 - 公司将实施"新能源汽车三年行动计划",以奥特佳、航特科技等龙头企业为依托,集中资源快速发展 [1] - 公司谋划与东风汽车合作设立百亿产业基金,联合开展产业链上下游投资布局 [1] 营收目标及产业升级 - 力争到今年底,公司汽车产业板块营收超过400亿元,现代化工、光电子产业板块营收分别超过100亿元 [3] - 通过基金与产业板块联动、实体与高校研发联动,支持参控股3000多家科技企业裂变焕新,加快向战新产业升级 [3] 投资基金体系 - 公司将重构创业投资和产业投资基金体系,聚焦上市公司、龙头企业、产业链和创新成果转化三个方面 [5] - 力争全年新设产业投资基金30支,总规模超过300亿元,新增基金投资超过100亿元 [5] - 发挥国资母基金放大效应,联动政府引导基金,撬动社会资本构建长期资本体系 [5] 战略发展目标 - 公司将聚焦"七大战略",以打造省级产业集团为目标,通过并购重组做大底盘 [5] - 以创新驱动和人才强企增强竞争力,以资产证券化提升企业价值,建设国内一流产业投资集团 [5]
发展“根企业”位列第一条
长江日报· 2025-04-28 16:59
政策发布 - 武汉市发布《武汉市进一步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民营经济政策20条),聚焦创新、人才、融资、企业培育、市场、环境6大关键领域 [1] - 政策提出发展"根企业",即具有源头创新能力、生态引领能力和长期成长性的企业,与城市发展高度契合 [1] - 目标是用10年时间培育一批在本行业本领域领军的企业,参与国际国内竞争 [1] 重点行业 - 政策将围绕人工智能、光电子、金融科技、数字经济、生物医药等行业领域开展支持 [2] - 每年组织开展线下民间资本推介会100余场,拓宽民间资本投融资渠道 [2] 创新支持 - 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根企业",提升专项资金支持比例 [2] - 推动科技平台服务,实施"科技副总"计划 [2] - 市科创局将加大筛选高质量成果纳入重点项目库,推动新技术、新工艺向民营企业转移转化 [2] 人才政策 - 秉持"人才企业说了算"理念,创新评价机制 [2] - 建设服务平台,给予青年人才租房优惠 [2] 融资支持 - 开展多项贷款试点,支持基金成立,发展耐心资本 [2] - 市委金融委员会办公室将充分运用股贷债保担等一系列金融工具,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2] 企业培育 - 实施"种苗工程",选好创新创业"种苗" [2] 市场开拓 - 政府项目优化招标,开放应用场景 [2] - 助力企业融入国家战略 [2] 发展环境 - 推行"免申即享"等模式,优化政务服务 [2] - 开展沙盒监管 [2]
炬光科技:2024年报净利润-1.75亿 同比下降292.31%
同花顺财报· 2025-04-25 23:09
主要会计数据和财务指标 - 基本每股收益从2023年的1.01元大幅下降至2024年的-1.95元,同比减少293.07% [1] - 每股净资产从2023年的26.69元下降至2024年的23.37元,同比减少12.44% [1] - 每股未分配利润从2023年的1.75元下降至2024年的-0.49元,同比减少128% [1] - 营业收入从2023年的5.61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6.2亿元,同比增长10.52% [1] - 净利润从2023年的0.91亿元下降至2024年的-1.75亿元,同比减少292.31% [1] - 净资产收益率从2023年的3.72%下降至2024年的-7.81%,同比减少309.95% [1] 股东持股情况 - 前十大流通股东累计持有3384.68万股,占流通股比例37.46%,较上期增加1520.67万股 [2] - 刘兴胜新进成为第一大流通股东,持有1199.42万股,占总股本13.27% [3] - 王东辉新进成为第二大流通股东,持有596.91万股,占总股本6.61% [3] - 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深圳南山架桥卓越智能装备投资合伙企业等四家机构退出前十大股东 [3] 分红方案 - 公司2024年不进行利润分配也不进行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 [4]
无锡市德科立光电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证券报· 2025-04-25 10:29
董事会决议 - 董事会审议通过独立董事独立性自查情况议案 表决结果为6票同意 0票反对 3名独立董事回避表决 [3][4] - 通过2024年度会计师事务所履职评估及审计委员会监督职责报告 表决结果为9票同意 0票反对 [5][6] - 批准2024年度内部控制评价报告 表决结果为9票同意 0票反对 [8][9] - 通过2025年中期分红方案授权议案 分红金额上限为当期归母净利润50% 需提交股东大会审议 [11][12][13][14] - 审议通过2025年度"提质增效重回报"行动方案 表决结果为9票同意 0票反对 [15][16] 关联交易 - 预计2025年度日常关联交易总额1,050万元 涉及采购、销售及劳务等业务 [18][111][112] - 关联交易定价采用市场价或成本加成方式 前次实际发生额392.02万元未达披露标准 [113][116] - 关联方包括北京百卓网络、南京华飞光电等4家企业 交易需经股东大会批准 [114][115] 财务运作 - 开展远期结售汇业务额度不超过2亿元 期限12个月 用于对冲汇率波动风险 [123][126][128] - 首次公开发行募集资金余额6.89亿元 以简易程序发行股票募集资金余额1.59亿元 [85][86][88] - 使用7亿元超募资金及闲置募集资金进行现金管理 主要投资存款类产品 [93][94][95] - 2024年累计使用3,830万元超募资金永久补充流动资金 [97] 信息披露 - 披露2024年可持续发展报告 符合上交所自律监管指引要求 [22][23] - 公布2025年第一季度报告 经审计委员会审议通过 [25][27] - 续聘公证天业会计师事务所 2024年审计费用815.16万元 服务81家上市公司 [70][72][83] 监事会决议 - 监事会审议通过2024年度利润分配预案 认为方案符合公司发展需求 [45][46] - 批准2024年度募集资金存放与使用专项报告 确认资金管理合规 [48][49] - 支持开展远期结售汇业务 认为有助于提升财务稳定性 [65][66][133]
放眼京津冀 中关村“村民”到处有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4-16 19:10
京津冀协同创新成果 - 京津冀研发投入强度从2013年的3.22%提升至2023年的4.27%,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62个百分点,形成"北京建能力、区域造生态"的协同机制 [1] - 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已吸引140多家企业入驻,包括行业龙头、专精特新"小巨人"和高成长性科技企业,形成"类中关村"创新生态 [2] - 清华天津电子院孵化118个成果转化项目,在天津孵化43家企业,多项人工智能技术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3][4] 企业创新案例 - 兆福科技研发的核辐射多模态智能穿戴设备采用国际领先的碲锌镉探测技术,已承接中国星网总部等重大项目 [2] - 天融信在雄安设立数字城市安全总部,为电子政务、医疗、交通等行业提供网络安全防护 [2] - 华慧芯研制出世界首款实时超光谱成像芯片,取得50余项专利,开发50多种光电芯片产品,服务600多家机构 [3] - 它思科技自主研发的"智慧超声远程会诊系统"已在天津多家医疗机构完成部署 [3] 产业链协同升级 - 北京精雕科技实现"一台机床,三地智造"模式,廊坊基地年产1万余台五轴数控机床,效率提升3倍 [6] - 河北百纳信达将试制、工艺验证部门迁至香河,可在当地采购线缆、外壳等配件,形成供应链协同 [6] - 香河机器人小镇签约企业超150家,形成机器人产业集群,2023年廊坊吸纳京津技术合同467项,成交额144.92亿元 [7] 区域协同发展建议 - 需加强京津政策协同,统一人才引进、税收优惠等政策,促进创新要素高效配置 [8] - 应分层次推进就业导向型、财税导向型和技术导向型产业发展,兼顾新兴产业培育与传统产业升级 [8] - 推动科技创新资源共享与优化,加快区域创新共同体建设,实现技术向生产力的高效转化 [9]
运能翻倍!中亚班列(武汉)常态化开行 湖北产汽车和光电子产品畅销中亚各国
长江日报· 2025-04-13 08:43
中亚班列常态化开行 - 中亚班列(武汉)X9011次列车于4月12日从吴家山站始发,装载石材、卷钢、瓷砖、空调等物资,经霍尔果斯口岸出境开往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全程10天左右 [1] - 这是中亚班列实现常态化开行的首趟列车 [1] - 4月10日起全国铁路实行新货物列车运行图,武汉至中亚货运班列纳入固定运行线路,实现每周1列常态化开行 [1] 运能提升与物流优化 - 常态化开行使武汉发往中亚地区的铁路货运能力增加了一倍 [1] - 装运物资由之前的散货向汽车、钢材等大宗物资转变 [1] - 固定发车时间和运行线让企业可以有计划地生产、装车和发货 [1] - 班列在运输时间、成本和稳定性等方面优势明显,进一步压缩了物流成本 [1] 运营保障措施 - 湖北铁路集团、武铁汉西车务段、武汉铁路物流中心、中铁联集武汉中心站等单位根据开行计划及时组织货源并制定运输组织方案 [1] - 各单位全力保障中亚班列开行"一路绿灯" [1] 贸易发展与区域经济 - 常态化开行为湖北搭建了新的跨境物流通道 [1] - 湖北和周边地区与中亚国家的贸易增长为班列常态化开行创造了条件 [2] - 常态化开行有助于湖北融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发展 [2] - 提升了中部地区国际陆路运输能力,助力企业"走出去" [2] 出口产品结构 - 湖北生产的汽车整车和零部件、光电子、农产品等受到中亚各国欢迎 [2] - 常态化开行为湖北本土制造开辟了安全、稳定、快捷的外贸新通道 [2]
建设世界级数字产业集群
经济日报· 2025-03-31 08:39
数字产业总体表现 - 2024年数字产业总体运行平稳 业务收入稳步提升 利润总额保持增长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创新能力增强 企业出海步伐加快[1] - 数字产业是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的重要支撑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1] 区域发展格局 - 东部地区数字产业收入同比增长6.5% 占全国比重73.6%[1] - 中 西 东北地区数字产业收入分别增长4.2% 0.8% 2.5%[1] - 前十大省份数字产业收入规模占全国比重81.5% 对全国数字产业收入增长贡献率达99.5%[1] 产业集群分布 - 已布局建设一批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涵盖信息通信 人工智能 新型显示 集成电路等数字领域[1] - 东部地区是人工智能 集成电路等产业集群集聚区 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是光电子 算力等产业集群集聚区[3] 主要产业集群类型 - 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北京市海淀区拥有雄厚科研基础和研发创新能力[3] - 集成电路产业集群:在上海 深圳 京津冀等地形成芯片设计 晶圆制造 半导体材料等产业链集聚[3] - 光电子产业集群:湖北集聚特种光纤 光电芯片 激光材料等产业链企业[3] - 算力产业集群:贵州 内蒙古等西部地区依托绿色能源优势发展数据中心 智算中心[3] 区域集群特色 - 京津冀地区重点发展人工智能 量子信息等前沿技术[4] - 长三角地区构建工业互联网 智能制造产业集群[4] - 粤港澳大湾区在消费电子 智能硬件等领域形成全球竞争力[4] - 成渝地区快速崛起为西部数字经济高地[4] 集群发展建议 - 推动地方结合产业发展特点和本地实际 实施差异化发展策略[5] - 培育具有技术竞争力 市场主导力的数字产业领航企业[5] - 促进数字产品消费升级 支持数字企业出海 拓展全球市场[5] - 打造数字消费国际知名品牌 建设世界级数字产业集群[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