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Robotics
icon
搜索文档
能空翻≠能干活!我们离通用机器人还有多远? | 万有引力
AI科技大本营· 2025-05-22 10:47
具身智能技术发展现状 - 具身智能成为AI领域热点方向,重点关注人形机器人载体上的感知、运动、决策能力[2] - 2025年可能成为具身智能"元年",行业竞争集中在多模态和具身智能领域[5] - AI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AI→生成式AI→自主智能体AI→物理AI,目前处于第三阶段向第四阶段过渡期[5] - 具身智能研究从传统精密控制向更智能化、通用化方向迈进,大模型能力提升推动这一转变[7] 技术演进路径 - 计算机视觉研究者正转向具身智能领域,因大模型压缩传统CV研究空间[8] - 自动驾驶技术是通向具身智能的重要桥梁,两者在感知、规划、控制模块高度相似[17] - 具身智能可分为"思维智能"与"行动智能",前者包括认知能力,后者关注环境互动[20] - 具身智能系统需要具备世界模型和自我模型两大核心内部模型[25][28] 行业应用前景 - 家庭看护和家务服务是最基础、最现实的需求方向[48] - 检修类场景(如电力、汽车维修)是具身智能最具潜力的应用领域[49] - 工业制造场景中,人形机器人可能比传统自动化更具性价比优势[49] - 生产线机器人最容易落地,高危或高互动性工作最具挑战性[52] 关键技术挑战 - 数据瓶颈是最大痛点,真实数据采集速度跟不上模型训练需求[55] - 计算资源限制明显,高自由度系统控制困难且成本高昂[39] - 模型架构面临从分层决策到端到端再回归分层的演变[67] - 仿真环境精度不足,难以替代真实世界数据采集[60] 未来发展趋势 - 从性能优化转向适应性设计,强化环境适应与新任务应对能力[63] - 从确定性控制转向概率性思维,应对现实世界不确定性[64] - 从分析还原走向整体涌现,展现更强智能与动态逻辑性[64] - 从工具属性转向伙伴属性,实现更自然的协作交互[64] 商业化路径 - 开发者应聚焦专用型机器人而非追求通用能力[42] - 垂直场景配套大客户是具身智能落地的务实选择[44] - 工业领域因其可扩展性成为优先发展方向[45] - 技术从实验室到真实世界仍存在两个数量级的精度差距[46]
智元灵犀X2要扩大“朋友圈”,机器人走向C端市场还有多久?
贝壳财经· 2025-05-22 09:18
行业趋势 - 人形机器人行业从追求技术炫技转向注重场景化落地能力[1] - 多家头部企业(智元、乐聚、优必选、傅利叶)均将商业化落地作为核心目标,华为与优必选合作加速工业/家庭场景应用[1] - 投资人关注点从技术能力转向渠道销售和场景落地能力[1] 产品与商业化 - 智元机器人推出灵犀X2三版本(交互版/探索版/旗舰版),售价10万-40万,自由度25-31个,聚焦文娱表演/展厅讲解/科研教育/康养场景[1] - 销售模式为BtoBtoC,通过B端合作伙伴触达终端用户(如展厅游客),非直接面向C端[2] - 乐聚机器人计划2023年下半年工业场景小批量交付,目标2027-2028年批量出货[5] 技术瓶颈 - 消费级应用面临泛化能力不足问题:开放场景的突发情况预测、AI交互/作业能力未达精准水平[3] - 硬件瓶颈包括关节电机灵活度提升空间大,灵巧手在高自由度与稳定性间难以平衡[3] 量产与成本 - 智元机器人截至2025年1月量产超1000台,创行业交付纪录,但未达消费级硬件数量级[5] - 当前成本未显著降低,规模化量产依赖关节电机/结构模组/材料等产业链协同发展[5][4] 资本市场动态 - 机器人产业链融资活跃:蓝芯科技(视觉算法)获数亿元C+轮,因克斯(关节模组)完成天使轮,诺仕(执行器)获天使+轮[6] - 二级市场机器人概念股受追捧,私募重点关注减速器/传感器领域[6] 场景探索方向 - 短期优先发展文娱表演/展厅讲解(需求明确),康养为潜力领域[2][6] - 长期仍看好家庭场景,但需技术突破和成本下降支撑[6]
“机器人好莱坞”向全国征集剧目IP
南方都市报· 2025-05-22 07:11
深圳市龙岗区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发展战略 - 龙岗区正式宣布All in AI战略并成立全国首个政府直属机构区人工智能(机器人)署 负责产业统筹规划、生态建设等职责 [4][5] - 目标到2027年实现AI技术在80%以上重点行业深度应用 带动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 [6] - 未来三年将投入100亿元政府订单撬动产业AI化 覆盖医院、学校等政府资金投资领域 [8][9] 具身智能机器人示范项目 - 打造全国首个具身智能机器人剧场和示范街区 包含机器人表演、4S店、零部件超市等设施 [4][7] - 示范街区将集成机器人剧场、实验场、园区 配备停机坪、充换电站及机器人主理门店 [7][8] - 计划建设机器人社区医院、智能充换电站等 形成"研发—中试—量产"快速转化通道 [4][7] 产业生态与全球合作 - 龙岗区集聚300余家全产业链人工智能企业 以华为、云天励飞为引领 [4] - 面向全球招募人工智能署CTO、街区运营合作伙伴及AI校长 构建产学研用创新链 [10][11] - 举办第二届AI视觉创意大赛(瓦卡奖) 推动技术应用与创意结合 [11] 政策与场景落地 - 发布《三年行动计划》和《三年行动方案》 聚焦硬件、算法、算力等六大核心要素 [5][6] - 2025年规划超30个重大项目 总投资近200亿元 其中"科技篇"规模达20亿元 [9] - 已完成8个项目的场景推荐 涉及70余项产品技术和40多家企业 [9]
3 Unloved Tech Stocks That Could Go Parabolic
The Motley Fool· 2025-05-22 06:45
核心观点 - 科技投资者倾向于寻找可能成为下一个热门股票的潜力公司,这些公司具有快速大幅上涨的潜力,可能超越市场预期甚至其基本面[1] - 被严重做空或相对于增长前景被低估的股票可能引发空头挤压或FOMO驱动的上涨[2] - Nvidia和Palantir Technologies等过去几年表现突出的科技股未来几年不太可能复制其巨大涨幅[3] - 寻找潜在抛物线式上涨的科技股可从具有明显缺陷且被严重做空的公司入手,这些公司若解决关键问题可能引发空头挤压并吸引成长型投资者[4] - SoundHound AI、Serve Robotics和Plug Power是当前值得关注的三个潜在抛物线式上涨股票[5] SoundHound AI - 开发AI驱动的音频和语音识别工具,包括歌曲识别应用和Houndify开发者平台[7] - 股价从历史高点下跌超过50%,截至4月30日31%的流通股被做空[8] - 在汽车、餐饮、金融、医疗和科技行业持续扩大客户群,并通过两次大型收购扩展餐饮平台[8] - 目前仍处于亏损状态,估值较高,市销率达28倍[9] - Nvidia去年清仓其持有的股份,管理层曾短暂延迟10-K文件提交[9] - 分析师预计未来两年收入复合年增长率为54%,因更多行业采用AI语音识别客服[10] Serve Robotics - 开发自主送货机器人,2017年成立于Postmates内,2021年被Uber分拆为独立公司[11] - 最新Gen 3机器人最高速度11 mph,单次充电续航48英里,载货15加仑,耐雨和极端温度[11] - 已部署350台机器人,2025年第一季度仅73台活跃,目标年底前为Uber Eats部署2000台[12] - 若实现目标并扩展LA和达拉斯/沃斯堡市场,收入预计从2024年180万美元增至2027年9170万美元[13] - 市值6亿美元,2027年预期市销率6.5倍,若Uber扩大合作或吸引其他配送公司可能进一步增长[13] - 股价从历史高点下跌60%,截至4月底17%流通股被做空[13] Plug Power - 开发氢燃料电池、充电、储存和运输技术,已部署超7万套燃料电池系统和250座加氢站[14] - 全球最大液态氢单一买家,亚马逊和沃尔玛是其大客户和投资者[14] - 股价过去三年下跌95%,较2021年峰值下跌近99%,截至4月30日25%流通股被做空[15] - 投资者看跌因市场对昂贵氢项目需求冷淡[15] - 分析师预计2024-2027年收入复合年增长29%,因氢市场稳定、新合同及美国能源部16.6亿美元贷款担保支持建设六座绿氢工厂[16] - 当前市销率仅1.1倍,任何利好消息可能引发抛物线式上涨[16]
Ekso Bionics Announces New Effective Date of Reverse Stock Split
GlobeNewswire News Room· 2025-05-22 04:30
反向股票分割 - 公司宣布将反向股票分割的有效日期从2025年5月27日推迟至2025年6月2日 分割比例为1:15 [1] - 反向股票分割后 公司流通普通股数量将从约3550万股减少至约240万股 每股面值不变 [2] - 该反向股票分割已获2025年5月16日特别股东大会批准 主要目的是提高每股交易价格 [3] 纳斯达克合规要求 - 公司于2024年12月12日收到纳斯达克通知 因未满足最低买入价要求而面临退市风险 [3] - 为恢复合规 公司普通股收盘价需在至少10个连续交易日内维持在1美元以上 [3] 股票处理细节 - 反向股票分割不会发行零股 所有零股将向上取整为整数股 [4] - 反向股票分割将等比例调整所有流通股 未授权股份数量不会相应减少 [5] - 所有股东的持股比例不会因反向股票分割而发生显著变化 [5] 股东操作指引 - 通过券商或401(k)计划持有股票的股东无需采取任何行动 系统将自动调整 [6] - 持有纸质证书的股东可联系过户代理VStock Transfer LLC办理换证手续 [6] 公司业务概况 - 公司是医疗和工业外骨骼解决方案的领先开发商 专注于通过先进机器人技术改善人类功能 [7] - 公司产品线覆盖从帮助瘫痪患者行走到增强全球工作场所人体机能的技术 [7] - 公司总部位于旧金山湾区 纳斯达克交易代码为"EKSO" [7]
盘点国内15家仿人机械臂企业
DT新材料· 2025-05-21 23:38
行业概述 - 仿人机械臂是人形机器人最关键的执行部件之一,成为企业技术布局的重要方向,部分企业提供独立机器人手臂产品,部分从协作机器人切入人形机器人整机研发[2] - 在国家政策驱动下,具身机器人产业加速向规模化、智能化发展,人形机器人量产成本年均下降18%,预计2025年全球市场规模突破1200亿元[21] - 化工新材料为机器人产业提供关键支撑,高性能树脂、特种橡胶等提升轻量化和耐用性,电子化学品和高分子材料助力传感器和控制系统[21] 代表性企业盘点 越疆机器人 - 成立于2015年,推出20余款协作机器人产品,发布全球首款「灵巧操作+直膝行走」人形机器人Atom,全球部署超80,000台,覆盖80+国家和地区[3] - 连续7年中国出口量第一,获80+世界500强认可,应用于15+行业的200+场景[3] 睿尔曼智能 - 专注超轻量仿人机械臂研发,核心团队拥有10年以上机器人底层技术经验,产品应用于新零售、医疗、航空航天等领域[4] 大象机器人 - 成立于2016年,产品涵盖消费级协作机器人、仿生陪伴机器人及人形机器人,已发布水星系列七轴机械臂、半人形双臂机器人等[5] 钛虎机器人 - 成立于2020年,拥有人形机器人产品"瑶光"与"墨翟",专注核心硬件研发如一体化关节、灵巧手等,提供从硬件到软件的完整解决方案[6][7] 天链机器人 - 成立于2012年,拥有50+项发明专利(20+项人形机器人相关),自主研发全球首台极限抓重比大于2:1的协作机械臂,具备一体化关节专利技术[8] 巨蟹智能 - 2019年创立,专注谐波减速器和关节模组研发,推出国内首款双臂载荷50kg的纯电驱人形机械臂,应用于危险救援和工业化工场景[9] 中科新松 - 多可品牌拥有六轴、七轴、双臂等工业协作机器人产品,2024年透露已布局人形机器人领域[10] 华沿机器人(原大族机器人) - 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业务覆盖100+国家和地区,将推出人形机器人关节模组,具备20+年电机和运动控制经验[11] 非夕科技 - 成立于2016年,研发自适应机器人Rizon系列,融合力控、机器视觉和AI技术,可适应不确定环境完成复杂任务[12] 天机机器人 - 长盈精密子公司,2024年发布全关节力控双臂机器人Marvin,工业款M6双臂负载25kg,商用款M3负载10kg,采用MEMS技术[13][14] 遨博智能 - 专注高精度协作机器人,推出智能双臂拉花咖啡机器人,展示仿人精细动作能力,应用于装配、搬运等多场景[15] 节卡机器人 - 国内首家尝试做人形双臂机器人的协作机器人厂商,JAKA K-1具备29个活动关节,双臂14个自由度[16] 里工实业 - 发布国内首款双臂载荷40kg的全尺寸人形机器人"里工D1",2024年推出"里掂F1"自由度30个,续航超6小时[17] 珞石机器人 - 成立于2015年,推进人形机器人通用化与智能化,双臂机器人可自主完成服务器机箱装配等复杂操作[18] 埃斯顿酷卓 - 成立于2022年,2024年发布人形机器人Codroid 01,聚焦具身智能技术,推进工业场景验证[19] 行业活动 - 第一届具身机器人创新制造论坛将于2025年9月在合肥举办,规模800人,探讨高分子材料在机器人轻量化结构件、仿生结构等领域的应用[22][24] - 论坛核心议题包括产业政策、轻量化结构件(如碳纤维复合材料应用)、核心运动系统、仿生结构与柔性交互系统等[27][28][29] - 同期举办2025中国国际工程塑料产业创新评选,设立终端用户免费参会通道(50个名额)[34][37]
机器人数据仿真专家
2025-05-21 23:14
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 行业:机器人、自动驾驶 - 公司:NV、Avia、特斯拉、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仿真数据在机器人任务训练中的有效性 - 有效性取决于任务类型和仿真与真实世界差异,VLA 仿真在虚拟环境效果好,迁移到现实场景差,现阶段适合算法原型验证 [3] - 局部运动类任务从仿真迁移到现实场景可行性更强,主要依赖电机信号和本体姿态,需考虑地面摩擦力 [4] 机器人训练的数据生成方法 - 常用传感器仿真、物理交互和场景重建方法,构成完整仿真系统,但面临高逼真图像生成、物理参数模拟和数据匹配真实世界分布的挑战,多用于快速验证算法原型 [5] 仿真器在机器人训练中的应用 - 优势是电信号仿真准确,开发团队常自行开发;局限是环境交互效果差,感知层面数据分布与真实世界差异大,可迁移性取决于任务数据分布差距 [6] 通过观看视频训练自动驾驶系统和机器人 - 有效性存在争议,视频数据与实际操作数据模态不同,重建复杂且精度难保证,只能作为辅助手段 [7][8][9] 结合传统动补数据与仿真数据的方法 - 在自动驾驶感知领域使用过,效果有限,因仿真数据简单,若仿真器对物理描述发达,理论上可用假数据完成本体训练,但目前未实现 [11] 第三方仿真工具评价 - ISAC 平台功能全面但笨重不易上手,新兴轻量级智能仿真器如 Discover、RoboTone 和 RobotWars 更具优势,适合巨量数据生成需求 [12] 仿真器发展对芯片公司市场竞争力的影响 - 优秀的辅助工具链能吸引公司选择特定硬件,增强芯片公司市场地位,如 NV 推广 ESPEC 仿真器推动云上 GPU 销售 [13] 专用芯片对训练好的模型部署的影响 - 影响不大,模型可部署到不同芯片,用户根据通用性和算力选择端侧芯片 [14] 仿真平台提升仿真精度的情况 - 特殊传感器仿真已存在,但真实世界信号有随机噪声,难以完全仿真,目前传感器仿真质量参差不齐 [15] 当前主流的数据采集及训练方式 - 自动驾驶依赖真实量产数据闭环,机器人领域探索依靠仿真器,国际共建数据采集中心数据质量低,仿真数据训练的模型在真实世界泛化性差 [17] 数据和模型对齐方面的挑战 - 最大挑战是数据,硬件不统一和数量不足导致数据量少、质量差,跨本体数据无法使用,模型早期发展激进,需先模仿学习再转向 VELA 路线 [20] 跨本体之间的数据运用问题 - 存在问题,硬件自由度和尺寸差异会影响数据使用,差异大时仿真效果等同于重新训练 [21][22] 解决不同公司间零散化数据问题的方法 - 标准化硬件尺寸和旋转比例,减少差异,提高数据利用效率 [23] 工业场景中机器人学习的情况 - 采集数据成功率低,因动作轨迹含干扰信号和遥操作技术不成熟,目前精确度达 90%,有提升空间,人形机器人适合通用性任务而非精细化操作 [24][25][27] 数据采集确保未来数据有效使用的方法 - 采用解耦方式,标准化传感器并解耦本体,确保数据共用性 [28] Tesla FSD 算法框架迁移到机器人领域的情况 - 可以迁移,深度学习模型和网络结构基本不变,但数据模态、输入输出需重新定义和训练,基础设施和芯片可复用 [30] 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的数据采集方式 - 主要通过遥操方式,人员佩戴外骨骼或 VR 设备操作机器人,用惯性设备捕捉手部动作,高精度光捕设备因成本高较少使用 [31] 其他重要但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完成单个舞蹈动作所需数据量少,一个模型解决一个特定动作,注重从仿真到真实世界的迁移性 [18][19] - 机器人若能通过观看视频学习任务完成逻辑,学到的是思维链能力,可通过监督训练实现 [16] - 当前阶段人形机器人无法实现边走路边拿水的动作,因运动模块感知能力不足、数据量和标准不够 [29]
北京人形开源工具链,开启 RoboMIND 数据集与“天工”机器人高效应用新范式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5-21 20:13
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的技术成果 - 发布全球最大规模标准化多构型机器人数据集RoboMIND,包含10万余条轨迹和479项跨场景任务,位居HuggingFace等平台下载量前列 [1] - 推出"天工"系列人形机器人,通过开源URDF模型与ROS控制栈成为开发者验证具身智能算法的优选硬件平台 [1] - 两项成果已吸引全球顶尖实验室与开发者接入使用,形成多元数据生态 [1] X-Humanoid training toolchain工具链 - 为解决RoboMIND数据格式与主流训练框架转换问题,推出适配LeRobot框架的工具链,内置HDF5格式自动解析模块 [1] - 开发者可通过几行命令完成从数据准备到训练的全流程,提升适配训练效率 [1] - 工具链将持续迭代,支持更多前沿算法和"天工"系列具身操作能力,助力多样化场景应用 [6] 具身智能行业发展趋势 - 数据来源多、格式不统一导致跨框架跨硬件适配成本高,成为技术落地核心瓶颈 [2] - 训练工具链能有效整合不同框架和硬件资源,提供统一开发接口,降低开发门槛 [2] - 开源工具链为具身智能机器人规模化应用奠定基础,未来将成为连接科研与产业的桥梁 [6] 开发者支持与生态建设 - 提供从数据预处理到模型训练的全流程操作指南,通过简洁命令行接口实现高效开发 [2][9] - 公司积极拥抱开源文化,从数据集开放到工具链生态化设计,全方位降低开发门槛 [7] - 开发者可通过GitHub、HuggingFace等平台获取工具链和数据集资源 [8] 机器人行业企业图谱 - 覆盖工业机器人、服务与特种机器人、医疗机器人、人形机器人、具身智能企业等细分领域 [11][12][13] - 包含优必选科技、宇树、云深处、科大讯飞等知名企业 [11] - 核心零部件企业如绿的谐波、思岚科技等支撑产业链发展 [12][13]
预计采购意向超100亿元,第四届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暨国际消费品博览会即将开幕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21 19:46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柳宁馨 宁波报道 此外,"数智中东欧"是本届博览会重点打造的全新区块,展区面积达1400平方米,37家企业参展,集中呈现我国、中东欧国家在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通 航科技等领域的近百项前沿技术和产品。 中东欧国家在本届博览会上带来的创新技术主要在航空和生物健康领域,包括来自奥地利的钻石飞机、塞尔维亚的海上安全传感器、斯洛伐克的医疗设备 等。 5月22日,第四届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暨国际消费品博览会将在宁波开幕。本届博览会将有1.5万多名专业观众参加,其中来自72个国家和地区的境外采 购商超3000人,预计达成从中东欧进口采购意向超100亿元。 据杭州海关统计,今年前4月,浙江对中东欧有进出口实绩的外贸企业超2万家;进出口总值626.0亿元,同比增长11.6%,其中,出口568.5亿元,同比增长 14.8%。前4月,浙江省对中东欧进出口总值、出口总值份额均居全国第2位。 在5月21日的第四届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暨国际消费品博览会新闻发布会上,浙江省政府副秘书长任贤锋介绍道,本届博览会贸易展览面积达8万平方 米,分为中东欧展区和出口消费品展区。 中东欧展区安排在宁波东钱湖畔的国际会议中心, ...
小尺寸人形机器人为商业化打头阵,市场天花板有多高?
南方都市报· 2025-05-21 18:59
小尺寸人形机器人市场现状 - 小尺寸人形机器人(身高约1.3米)价格区间为10万至40万,商业化进程加速[1] - 当前热销机型包括松延动力N2(销量破千台)和众擎机器人PM01(订单数百台),均以1.3米左右为主流尺寸[1] - 小尺寸机器人主要应用于科研教育、文娱商演、展览讲解等轻量化场景,相比大尺寸机型更具成本优势[1][5] 商业化场景与挑战 - 文娱商演场景存在同质化问题,多数机器人仅能完成简单动作,需通过技能迭代维持用户新鲜感[2] - 展厅场景中,公司与中国移动合作部署灵犀X2,解决专业讲解员招聘难、知识更新慢等痛点[5] - 康养场景成为新拓展方向,公司与华为、优必选等合作开发面向养老社区的高端机型[6] 智元机器人产品与技术 - 灵犀X2具备跳舞、骑行等运动能力,含25-31个自由度,续航2小时,最大负载3kg,支持二次开发和4G/5G模块[4] - 量产版分三个版本,差异化功能包括自主导航避障、手部夹爪选配及遥操动捕设备[4] - 采用B to B to C销售模式,2026年目标出货量达数千台,下半年启动规模化交付[4][5] 行业竞争格局 - 宇树科技G1(1.27米)和松延动力N2(1.2米)为市场头部产品,后者大定数量超1000台[5] - 竞品普遍缺乏多模态交互能力,需外挂设备接入大模型,且无自主导航功能[5] 公司战略与团队 - 设立远征(双足人形机器人)、精灵(轮式人形机器人)、灵犀(X/D系列)三大产品线,均由行业资深人士领导[8][9] - 灵犀D1四足机器狗将于2024年二季度发布,聚焦教育和家庭场景[10] - 核心团队包括前大疆、蔚来高管,技术背景覆盖智能硬件研发与机器人系统设计[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