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业

搜索文档
中国奶业协会:力争2030年奶源自给率保持在70%以上
快讯· 2025-07-14 21:47
中国奶业发展目标 - 奶类产量目标为4500万吨左右 [1] - 奶源自给率目标保持在70%以上 [1] - 百头以上规模养殖比重目标达到85%左右 [1] - 奶牛年均单产目标超过10吨 [1]
我国力争到2030年奶业现代化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新华网· 2025-07-14 21:27
行业发展规划 - 中国奶业协会发布《中国奶业奋进2030》,提出到2030年奶业高质量发展显著成效,现代化水平全面提升 [1] - 具体目标包括奶源自给率保持在70%以上,奶牛年均单产超过10吨,产品监督抽检合格率保持在99%以上 [1] - 奶业生产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将显著提升 [1] 产业链发展举措 - 生产方面:构建现代饲草生产供应体系,培育高产优质饲草新品种,建立高效奶牛自主育种体系,推进草畜土地资源配套 [2] - 加工方面:优化乳品加工产销体系,突破核心原料生产和关键设备供应,推动加工环节数字化与生产技术融合 [2] - 消费方面:创新乳制品营养宣传,深化国产品牌建设,引导奶酪等干乳制品消费,推进"学生饮用奶"计划,激发健康养老消费需求 [2] 配套政策支持 - 中国奶业协会同步发布《奶业产加销一体化战略发展方案》《新形势下中国奶牛养殖转型升级路径》等文件,为未来五年发展提供指引 [2]
20年跑赢百年差距!中国奶业逆袭之路,单产跃居全球领先梯队
新浪财经· 2025-07-14 17:53
中国奶业发展成就 - 中国奶牛单产水平从2000年仅为美国同期31.56%提升至2024年比肩美国水平,实现全球领先[1] - 2024年中国规模牧场单产达到美国水平,牛奶产量4079万吨,人均消费40.5公斤(1949年仅0.4公斤)[6][9] - 牛奶品质核心指标(蛋白质、脂肪、体细胞、菌落总数)总体水平优于欧盟标准,菌落总数连续两年低于1万CFU/mL(欧盟标准为10万CFU/mL)[1][7] 技术突破与产业升级 - TMR饲喂技术普及率达100%,精准营养使单产年增8%,性控冻精技术使母犊率从48%升至90%以上[5] - 伊利建成全球智能化程度领先的敕勒川生态牧场,单产突破12吨,采用全球一流自动化设备和智慧低碳管理系统[5][8] - 行业完成从人工劳动为主到数字化、智能化、自动化的四阶段转型[8] 市场格局变化 - 中国牛奶自给率突破70%,国产乳制品市场份额达68%(较2018年提升23个百分点)[9] - 从2003年开始中国牛奶产量持续保持全球前四,成为全球牛奶主产区之一[6] - 头部乳企成为技术攻坚主力,如伊利控股的赛科星牧业在种公牛培育方面达到世界领先梯队[8] 历史性跨越 - 实现"用二十年跑赢百年差距"的逆袭,从全球产业"落后者"转变为"领先者"[1][8] - 机械化挤奶技术推广使原料奶质量明显提升,1997年建立首个专业村挤奶站[5] - 法规标准体系完善,形成技术装备先进、管理规范的现代化食品产业[5]
核心指标优于欧盟标准!中国奶业演绎“中国速度”
华夏时报· 2025-07-14 14:21
行业整体发展 - 中国奶业用二十年左右时间跨越了与奶业发达国家上百年的差距,核心指标(蛋白质、脂肪、体细胞、菌落总数)总体水平优于欧盟标准,实现世界级品质 [1][3][9] - 行业从"喝不到"到"有得喝"再到"喝得好",从全球"落后者"到"追赶者"再到"领先者",站上新起点 [1][11] - 规模牧场单产从2000年2605公斤/头(仅为美国31.56%)提升至2024年与美国齐平(普遍达10吨/年以上),进入全球第一方阵 [5][6][8] 品质与技术突破 - 规模化牧场生鲜乳乳蛋白达3.3%、乳脂肪达3.8%,菌落总数和体细胞数优于欧盟标准 [6][9] - 伊利菌落总数连续两年(2023-2024)平均值远低于1万CFU/mL(欧盟标准为≤10万CFU/mL),实现划时代突破 [9][10][15] - 监管体系完善,连续17年实施生鲜乳质量安全监测全覆盖,乳品质量达历史最好水平 [9] 消费与市场趋势 - 人均奶类消费量从1949年0.4公斤增至2024年40.5公斤,75年增长100倍 [12] - 消费结构多元化,液态奶向奶粉、奶酪、黄油等干乳制品延伸,"喝奶"向"吃奶"转变 [12] - "国奶自信"逐渐形成,消费者认可"中国牛奶不比别人差"的观念 [11][12][13] 龙头企业贡献 - 伊利作为行业龙头,原奶菌落总数远优于欧盟标准,推动产业从追赶到超越 [1][10][13] - 企业通过牧场管理、养殖技术、卫生防控等创新投入实现品质突破 [10][13] - 行业示范效应显著,龙头企业引领规模化、标准化、数智化发展 [3][5][15]
原奶菌落总数迈入“千位数”时代,伊利向世界奶业提供中国方案
财经网· 2025-07-13 21:09
中国奶业发展成就 - 中国奶业用二十年左右时间走过了奶业发达国家上百年的产业化历程,实现从"跟跑"到"并跑"甚至"领跑"的跨越 [1] - 2024年中国牛奶产量达4079万吨,较2012年增长32%,奶牛单产从5500公斤/年升至9900公斤/年 [4][5] - 规模化养殖比例从2008年存栏20头以下散养户占64%提升至2023年存栏100头以上占比78% [5] 原奶品质指标 - 中国规模化牧场原奶乳脂率、乳蛋白率满足欧盟标准,体细胞和菌落总数优于欧盟标准 [1][12] - 伊利2023-2024年原奶菌落总数平均值低于1万CFU/mL(欧盟标准为≤10万CFU/mL),进入"千位数"时代 [1][12] - 生鲜乳质量安全监测连续17年实现"全覆盖",乳蛋白、乳脂肪含量达发达国家水平 [12] 养殖效率与技术升级 - 中国奶牛单产从2000年2605公斤/头(仅为美国31.56%)提升至2024年9900公斤/头,与美国规模牧场持平 [7][8] - 规模牧场机械化挤奶率达100%,全混合日粮及配套设备广泛应用 [7] - 数字化管理系统(如伊起牛智慧牧业生态系统)实现环境监控、个体识别、精准饲喂等全流程智能化 [13] 区域发展与龙头企业 - 北方"黄金奶源带"与南方规模化牧场形成"南北同进步"格局,优然牧业2024年原奶产量375万吨,存栏62.16万头 [9] - 草业技术突破包括苜蓿抗性品种开发、盐碱地现代化草场建设等 [13] 乳制品市场格局 - 2024年白奶/婴配粉/酸奶预计零售额达1516/1367/999亿元,风味乳饮料约700亿元 [14] - 低温鲜奶渗透率较国外90%以上仍有提升空间,活性成分(乳铁蛋白等)产品受关注 [14]
第一创业晨会纪要-20250711
第一创业· 2025-07-11 14:24
核心观点 - 磷酸铁锂电池主导地位持续强化,代糖市场迎来新机遇,奶业发展积极因素积聚 [3][7] 先进制造组 - 2024年6月我国动力电池销量94.1GWh,环比增7.6%,同比增34.9%;出口量15.8GWh,环比增17.1%,同比增16.6%;装车量58.2GWh,环比增1.9%,同比增35.9% [3] - 6月三元电池装车量10.7GWh,占比18.4%,环比增2.0%,同比降3.4%;磷酸铁锂电池装车量47.4GWh,占比81.5%,环比增1.9%,同比增49.7% [3] - 磷酸铁锂电池同比增长率远高于市场整体增速,主导地位持续强化,因成本、性能等优势成中低续航车型首选 [3] - 6月动力电池整体销量高于国内装车辆和出口量之和,差额可能流向库存或储能市场 [4] 消费组 - 7月2日国家卫健委批准D - 阿洛酮糖等新食品原料、添加剂和相关产品新品种,为代糖市场带来新机遇 [7] - 6月25日农业农村部强调抓好奶业纾困,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目前奶业发展积极因素积聚,行业趋稳 [7] - 7 - 8月奶牛热应激可能减产、冷饮消费增加,9月灭菌乳新国标实施,利于奶业市场复苏 [7]
现代牧业20250622
2025-06-23 10:09
纪要涉及的公司和行业 - 公司:现代牧业 - 行业:奶业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公司经营业绩 - 预计 2025 年上半年净亏损 8 - 10 亿元,较去年同期亏损大幅增加,主要因奶价下跌、奶牛平均头数变动和减奶牛销售成本亏损增加,但 EBITDA 与去年同期基本相当 [3] - 预计 2025 年全年生物资产评估公允价值损失约 16 亿元,包括成母牛折旧约 6 亿元、淘汰损失约 5 亿元、牛群减值损失约 5 亿多元 [4][15] - 上半年经营性现金流约 15 亿,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全年预期与去年差距不大,争取实现自由现金流持平 [23] - 上半年产量增长约 10%,全年预估中高单位数增长,因单产提高和成母牛占比提高,尽管牛群略微减少 [30] 应对市场挑战措施 - 控制牛群数量,预计本年度存栏量同比下降,因 1 - 4 月乳制品产量同比下降 1.8% [5] - 提升成母牛占比,通过优化奶牛基因、投资热应激改善措施,提高成乳牛比例和单产水平 [5] - 实施成本领先战略,优化大宗商品采购策略、精准饲喂及调整饲料配方,降低饲料成本,挖掘节能潜力,降低其他现金成本 [5] 下半年展望 - 市场有积极信号,如中美关税冲突缓解、国内利好政策加持、牛肉价格回升等,推动原奶价格回升,三季度原奶供应有望平衡,下半年至明年逐步恢复正常 [6] - 优化产品结构,发展有机奶和 A2 奶等特色产品,提升高品质差异化原奶生产比例,稳步提升产量 [2][6] - 继续实施成本领先战略,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优化降低成本,严格控制资本开支,提高生产效率 [6] 特色奶发展前景 - 计划到 2027 年特色奶占总产量比例提升至 10%,已拥有超 4 万头有机奶牛,自产销量超 600 吨,可形成差异化优势和扩大市场溢价 [2][7] 数字平台提升管理水平 - 推广云养牛模式,实时监测数据,提升牧场数字化和精准化管理水平,完善全产业链布局 [8] - 上扬科技和草业提供优质苜蓿草和青储,确保营养需求,加强数字平台管理,提高运营效率 [8] 育种进展和目标 - 2025 年因蓝舌病海关暂停美国冻精公司出口,计划到 2027 年实现冻精完全自制,满足自身需求并部分对外销售 [9] 行业情况 - 2025 年上半年行业内奶牛存栏数量下降,每月以 4 - 5 万头速度减少,目前接近 600 万头,比年初减少约 20 多万头,大型牧场存栏量变化快,中小牧场退出速度快,预计三季度更多中小牧场退出 [4][11] - 供给端,三季度和四季度小牧场退出使供给量略有减少;需求端,乳品加工降幅 1.8%,消费降幅接近 3%,进口大包粉增长,国产粉替代进口粉使价格提升,预计三季度紧平衡,四季度略有富裕,明年一二季度相对完全平衡 [12][13] - 淘汰牛价格回升至 17 - 20 元每公斤,受国家调控猪能繁母猪数量、肉牛存栏量下降和限制进口牛肉影响,预计三四季度行业出清速度加快 [17] - 深加工领域持续火热,公司配合下游乳企开展业务,已与多家客户建立合作,蒙牛 10 月将全面投产深加工生产线 [18] - 目前绝大部分牧场处于亏现金状态,三季度很多社会牧场面临现金压力,因收储草料需大量现金,若负债率高且无信贷支持,明年储草困难 [25] 其他重要但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公司玉米类饲料价格从最低点 2000 元涨至 250 - 300 元左右,蛋白类饲料涨幅不明显,甘草类饲料整体平稳或偏强,通过战略锁货和厂家直采,上半年饲料成本 1.8 元每公斤奶,预期全年 1.78 元以下,社会牧场饲料成本比公司高至少一毛到两毛钱 [19] - 目前成母牛比例超 50%,未来 2026 - 2027 年青年及后备牛比例可能上升,但大型牧业集团调整结构,总体成母牛比例仍保持 50%以上 [20] - 公司拓展新客户合作,集中在奶粉业务领域,当奶粉售价达两万七八时利润空间可观 [21] - 公司与妙可蓝多待其鲜奶酪生产在国内推开后会有更深入合作,上半年给团队供应了非完全做鲜奶酪的产品 [22] - 公司坚持利润按 20%左右分红,去年按还原后正常利润分红,今年根据年终情况与董事会请示后决定分红方案 [24] - 上半年喷粉量较去年同期下降约三分之一,当前大包粉价格 2 万二到 2 万三,考虑加工费无法实现盈亏平衡,价格达 2 万七八时,西北地区有利润空间,蒙牛和伊利产量较去年明显减少 [28] - 公司在乳品深加工围绕粉类产品,国产替代速度快,价格上涨,进口粉价格预计三季度下调,中国深加工成本有优势,但多为粗加工产品 [29]
去产能、进口冲击减弱后,原奶价格何时回升?
第一财经· 2025-05-24 13:37
行业周期与现状 - 2025年下半年原奶行业情况预计将好于上半年,主要因奶价低于国际水平、产能调整初见成效以及进口冲击减弱 [1][3] - 2024年原奶行业亏损面达90%,奶价与成本出现有记录以来首次倒挂 [1] - 2024年牛奶原奶过剩情况较2023年更严重,原奶收购价持续下跌导致生物公平值调整亏损同比大幅增加 [1] - 2024年国内乳制品总产量2962万吨同比减少1.86%,人均奶类消费量41.5公斤同比减少5.6% [2] 价格与供需数据 - 2025年4月第4周主产省生鲜乳平均价格3.07元/公斤,同比下跌10.5%,奶价触底但未明显回升 [2] - 2025年3月新西兰奶价约3.2元/公斤,美国3.6元/公斤,欧洲4.2元/公斤,均高于国内水平 [3] - 2025年5月大包奶粉拍卖价4332美元/吨(折合人民币3.9元/公斤),持续上涨后高于国内价 [3] - 2024年国内奶牛存栏数下降20万-30万头,原奶产量4079万吨同比下降2.8% [3] - 2025年奶牛存栏预计继续下降20万头,喷粉生鲜乳量从2024年4月的2万吨/天降至2025年4月的1.3万吨/天 [3] 产能调整与市场展望 - 低奶价加速产能调整,中小牧场加速退出,供需平衡预计在2025年三季度出现 [3][4] - 2025年5月中旬乳企喷粉原奶量降至5000-6000吨/天,9-10月原奶供给有望实现平衡 [3] - 行业需通过挖掘消费潜力、压缩产能、扩大可控奶源等方式稳定市场 [4] - 建议建立原奶供给配额制以销定产,加强牧场审批管理保护养殖户利益 [4]
中国奶业为全球奶业发展贡献智慧与成果
中国经济网· 2025-05-15 11:09
全球奶业发展现状 - 2023年全球奶类产量达9.68亿吨,亚洲以46%占比成为最大贡献地区,超过欧盟 [1] - 印度成为全球第一大奶类产量国,年产量达2.39亿吨 [1] - 2023年全球年人均奶类消费量达118.6千克 [1] - 2024年中国牛奶产量达4079万吨,奶牛单产、机械挤奶与饲喂、生鲜乳质量安全指标均达国际先进水平 [1] 中国奶业发展挑战 - 面临综合效益不稳定、养殖加工发展不协同、产品供需结构不平衡、市场消费培育不充分等制约 [2] - 牛奶价格持续走低,养殖效益下滑,产业亟待纾困 [2] 奶业可持续发展方向 - 科技创新需聚焦三方面:降低奶牛养殖对大豆的依赖、保障质量安全、推动农牧结合与种养循环 [2] - 中国奶业协会提出四大坚持:创新驱动、绿色发展、质量为本、开放合作 [2] 行业活动与平台 - 第九届"奶牛营养与牛奶质量"国际研讨会以"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奶业"为主题,促进国际交流与技术创新探讨 [1]
产量保持增长 需求不断增加 未来十年我国奶业向好发展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05-07 06:30
奶业供需形势 - 未来十年奶类产量保持增长趋势,预计2025年产量4100万吨(同比下降1.5%),2034年达5703万吨(年均增长率3.2%)[3] - 奶类消费需求将不断增加,预计2025年消费量5506万吨(同比下降3.3%),2034年达7581万吨(年均增长率2.7%)[3] - 人均奶类食用消费量将从2024年35.9千克增至2034年49.2千克(年均增长率3.0%)[3] 2024年行业现状 - 奶牛存栏量1178万头,奶类产量4163万吨(同比下降2.8%),牛奶产量4079万吨(减少118万吨)[1] - 奶类消费量5691万吨(同比下降2.5%),奶制品加工量2961.8万吨(同比下降1.9%)[2] - 奶制品进口261.55万吨(同比减少9.0%),进口额112.33亿美元(同比减少7.0%)[2] - 主产省生鲜乳平均收购价3.32元/千克(同比下跌13.5%)[2] 进口与价格趋势 - 未来十年奶制品进口将止降回升,预计2025年进口量折合生鲜乳1452万吨(同比减少8.5%),2034年达2007万吨(年均增长1.4%)[4] - 生鲜乳价格有望在2025年下半年企稳回升,预计全年价格区间3.10-3.65元/千克[4] - 中长期生鲜乳价格可能小幅上涨,奶牛养殖亏损局面有望缓解[4] 产能与成本 - 国内产能将持续优化,奶牛养殖成本将进一步下降[1] - 规模养殖比例增长、牛群结构优化和单产水平提升将推动供给能力提高[3] - 奶业基础产能将稳固提升,竞争力提升行动全面实施[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