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产业

搜索文档
4月全省经济延续稳中向好态势 主要指标增速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河南日报· 2025-05-25 07:26
工业增长 - 4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 0% 高于全国1 9个百分点 [1] - 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7 3% 对全省规上工业增长贡献率达10 7% 拉动增长0 9个百分点 [1] - 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 0% 贡献率9 9% 拉动增长0 8个百分点 [1] -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3 0% 增速高于全省规上工业15个百分点 [1] - 1-4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 6% 高于全国2 2个百分点 [1] 固定资产投资 - 1-4月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6 4% 比一季度加快1个百分点 高于全国2 4个百分点 [2] - 亿元及以上项目投资同比增长10 6% 比一季度加快3 0个百分点 拉动全省投资增长6 7个百分点 [2] - 工业投资同比增长26 6% 比一季度加快4 7个百分点 高于全国14 9个百分点 [2] - 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同比增长54 2% 比一季度加快7 9个百分点 [2] - 民间投资同比增长9 7% 高于全国9 5个百分点 高于全省投资增速3 3个百分点 [2] 消费市场 - 4月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67 39亿元 同比增长8 1% 比3月加快0 7个百分点 高于全国3个百分点 [3] - 限额以上计算机及配套产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40 4% 可穿戴智能设备增长110 0% 家用电器增长42 6% 合计拉动限额以上零售额增长3 1个百分点 [3] - 1-4月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467 93亿元 同比增长7 2% 比一季度加快0 2个百分点 高于全国2 5个百分点 [3] 新兴产业发展 - 4月全省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 5% 新能源汽车产业增长14 5%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增长11 5% [3] - 1-4月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24 6% 比一季度加快7 9个百分点 [3] - 新型能源发电量占规上工业发电量比重达23 5% 较一季度提高1 7个百分点 [3]
新视野丨统筹好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2025-04-29 08:11
总供给与总需求的辩证关系 - 总供给与总需求是市场经济内在关系的两个基本方面,既对立又统一,相互依存互为条件 [1] - 供需失衡会导致资源浪费或短缺,引发经济波动,需通过供给侧改革与扩大内需协同破解结构性矛盾 [1] -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揭示供给与需求互为条件、相互转化,现代经济学体现为"双向适配"机制 [2] 供需动态平衡的特征 - 动态平衡性:生产与消费的矛盾运动推动经济螺旋式上升,需供需两侧协同发力 [3] - 相互转化性:供给侧改革印证"供给创造需求"规律,如新能源汽车产业培育新消费增长点 [3] - 制度依存性:需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和政府作用,推动供给体系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 [3] 供需协同的宏观经济治理 - 供给侧改革解决结构性问题提升供给质量,需求侧管理通过收入分配改革激发消费潜力 [4] - 需打破"供给决定论"或"需求决定论"单向思维,在动态平衡中释放增长潜能 [4] - 国际经验表明供需协同是宏观经济治理核心命题,中国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循环 [4]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践 - 构建"创新引领、要素协同、制度完备"的高质量供给体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6] - 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突破高端芯片、工业软件等核心技术 [6] -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梯度,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 [6] 扩大内需战略实施 - 构建"消费牵引、投资优化、分配协调"的内需新格局,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 [7] - 培育首发经济、银发经济、低空经济等消费集群,推进5G基站、AI算力中心等新基建 [7] - 完善第三次分配制度体系,创新慈善信托等公益模式,拓宽财产性收入渠道 [7] 数字技术赋能供需适配 - 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数据驱动、智能匹配的数字化发展范式 [7] - 建设国家统一大市场数据中枢,归集13个重点领域数据,杭州"城市大脑"提升供需对接效率37% [7] - 培育工业互联网平台生态,推动个性化定制模式,试点数据跨境流动"白名单"制度 [7] 政策协同与治理体系 - 完善跨周期调节的宏观经济治理框架,用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双调控"体系 [8] - 在长三角试点产业链供需平衡指数,建立跨省市产能调配补偿基金 [8] - 动态监测41个工业大类产能利用率,建立战略性资源"产供储销"全链条预警机制 [8]
一季度河南GDP为14945.58亿元 同比增长5.9%
中国经济网· 2025-04-28 14:03
宏观经济表现 - 河南省一季度GDP达14945.58亿元,同比增长5.9%,高于全国0.5个百分点,其中第二产业增速最快达6.6% [1] - 工业生产表现突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8%,制造业贡献显著,增加值增长9.7%,贡献率达85.6% [3] - 服务业增势良好,规模以上服务业营收增长8.5%,文化娱乐和商务服务业增速超20% [4] 产业发展动态 - 装备制造、食品和汽车产业成为工业增长主要驱动力,五大主导产业增加值增长11.3%,其中装备制造拉动1.6个百分点 [3] - 高技术制造业表现亮眼,增加值增长14.1%,航空航天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增速分别达50.9%和42.8% [8] - 传统产业加速转型,冶金和轻纺工业增加值增速回升至7.4%和7.0%,较上年同期提升5.8和5.1个百分点 [3] 投资与消费 -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4%,工业投资增速达21.9%,民间投资增长9.6%显示市场活力增强 [5] - 消费市场持续复苏,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0%,升级类消费如智能设备零售额增长95.1% [6][7] - 线上消费加速发展,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长11.8%,高于全国6.1个百分点 [7] 创新与新兴动能 - 技术成果转化加速,技术合同成交额690.6亿元,同比增长1.6倍 [8] - 高端制造产品产量大幅提升,服务机器人、集成电路和新能源汽车产量分别增长1.4倍、58.3%和42.2% [8] - 数字经济活力显著,计算机通信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0.3%,服务器产量增长67.1% [8] 重点行业表现 - 物流行业回暖,机场货邮吞吐量增长42.6%,公路货运量增长10.0% [4] - 文旅消费活跃,接待游客2.96亿人次,旅游收入2805.73亿元,分别增长5.3%和4.8% [4] - 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增长9.3%和6.9% [4] 政策与市场效应 - 设备更新政策显效,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增长46.3%,贡献率达49.7% [9] - 以旧换新带动消费,智能手机和新能源汽车零售额分别增长86.4%和33.3% [9] - 房地产市场边际改善,商品房销售面积降幅连续8个月收窄至1.1%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