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海洋旅游
icon
搜索文档
海洋新兴产业加速发展 前三季度我国海洋生产总值7.9万亿元
中国证券报· 2025-11-04 04:11
海洋经济总体表现 - 前三季度海洋生产总值达7.9万亿元,同比增长5.6% [1] - 行业呈现稳中有进的良好局面,为国民经济提供坚实支撑 [1] 海洋传统产业 - 海洋船舶工业海船完工量和手持订单量分别同比增长6.7%和25.7% [2] - 新接订单量、造船完工量、手持订单量占世界市场份额分别为63.5%、47.3%和58.6% [2] - 新接绿色船舶订单国际市场份额达到70.6% [2] - 海洋旅游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0%,海洋客运量和旅客周转量分别同比增长3.0%和3.8% [2] - 邮轮旅游热度高,进出港邮轮艘次和旅客总数分别为344艘次、205万人次,同比分别增长17%和28% [2] 海洋新兴产业 - 海上风电新增并网容量同比增长42.1% [3] - 海洋工程装备交付和手持订单金额同比分别增长13.6%和7.0% [3] - 海工装备新承接订单金额、交付订单金额、手持订单金额占国际市场份额分别为60.0%、50.8%和61.9% [3] - 多领域海工装备产品取得新突破,如国产24套2000米级国际超深水海洋装备交付 [3] 涉海企业经营与对外贸易 - 55.6%、54.2%、80.1%的企业前三季度营业收入、利润、用工人数实现同比增长 [4] - 24.3%和51.3%的企业预计四季度营业利润比三季度增长及持平 [4] - 前三季度海运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7%,增速较上半年加快0.6个百分点 [4] - 风力发电机组及零件、船舶出口额分别同比增长23.9%和22.4% [4]
前三季度海洋生产总值同比增5.6%,海洋原油、天然气产量双增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03 22:22
海洋经济总体表现 - 前三季度海洋生产总值达7.9万亿元,同比增长5.6%,增速高于国内生产总值0.4个百分点 [1] 海洋资源供给与能源保障 - 全国批准用海用岛面积26.2万公顷,同比增长19.2%,涉及项目投资额超6419亿元 [1] - 海洋油气勘探实现重大突破,南海北部湾海域钻遇211米油气层,渤海湾盆地钻获高产油气井 [1] - 多个油气开发项目建成投产,前三季度海洋原油和天然气产量同比分别增长3.0%和17.7% [1] - 海上风电发电量同比增长3.7%,新增并网容量同比增长42.1%,项目向深远海、大容量发展 [2] 海洋传统产业 - 海洋船舶工业海船完工量和手持订单量同比分别增长6.7%和25.7% [2] - 新接订单量、造船完工量、手持订单量占世界市场份额分别为63.5%、47.3%和58.6% [2] - 海洋交通运输业货运量和货物周转量同比分别增长5.7%和6.2%,海运进出口总额增长1.7% [2] - 海洋旅游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0%,邮轮旅游热度升高,进出港邮轮艘次和旅客总数同比分别增长17%和28% [2] 海洋新兴产业与对外贸易 - 海工装备新承接订单金额、交付订单金额、手持订单金额占国际市场份额分别为60.0%、50.8%和61.9% [3] - 海工装备交付和手持订单金额同比分别增长13.6%和7.0% [3] - 海洋药物研发取得进展,1类海洋小分子药物LY104注射液获批临床试验 [3] - 海运贸易呈现恢复向好态势,风力发电机组及零件、船舶出口额同比分别增长23.9%和22.4% [3]
前三季度中国海洋生产总值7.9万亿元 同比增长5.6%
中国新闻网· 2025-11-03 19:20
海洋经济总体表现 - 前三季度全国海洋生产总值达7.9万亿元,同比增长5.6% [1] - 海洋经济呈现稳中有进的良好局面,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支撑 [1] 海洋资源供给与要素投入 - 全国批准用海用岛面积26.2万公顷,同比增长19.2%,项目涉及投资额6419亿元 [1] - 海上风电新增并网容量同比增长42.1% [1] - 全国海洋水产品产量同比增长4.8% [1] 海洋产业发展态势 - 海洋新兴产业加速发展,海洋药物研发有序推进,海洋信息服务业加快培育 [1] - 海洋船舶工业新承接订单量、完工量和手持订单量继续保持全球领先 [1] - 海洋旅游业持续复苏 [1] 政策与未来展望 - 国家宏观政策发力显效,推动发展的积极因素累积增多 [2] - 需加速海洋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大力培育海洋新质生产力 [2]
前三季度海洋生产总值7.9万亿元,同比增长5.6%
人民日报· 2025-11-03 15:07
海洋经济总体表现 - 前三季度海洋生产总值达7.9万亿元,同比增长5.6% [1] 海洋资源供给 - 全国批准用海用岛面积26.2万公顷,同比增长19.2%,涉及投资额6419亿元 [1] - 海洋原油和天然气产量同比分别增长3.0%和17.7% [1] - 海上风电新增并网容量同比增长42.1% [1] - 全国海洋水产品产量同比增长4.8% [1] 主要海洋传统产业 - 海洋船舶工业新承接订单量、完工量和手持订单量保持全球领先 [1] - 海洋货运量与货物周转量同比分别增长5.7%和6.2% [1] - 海运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7%,其中出口额同比增长6.5% [1] - 海洋旅游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0%,客运量和旅客周转量分别增长3.0%和3.8% [1] - 全国邮轮港口接待旅客205万人次,同比增长28% [1] 海洋新兴产业 - 海洋工程装备交付和手持订单金额同比分别增长13.6%和7.0% [2] - 海洋药物研发取得进展,LY104注射液获批临床试验 [2] - 海洋信息服务业加速培育,上线全国首个海洋领域可信数据空间并发布"AI+海洋"应用场景 [2] - 自主研发的海洋工程柔性制造智能焊接机器人进入测试验收阶段 [2] - 涉海企业IPO活跃,18家企业上市融资260.0亿元,占全部IPO融资规模的33.7% [2]
生产总值达10.5万亿元!中国海洋经济规模持续扩大
第一财经· 2025-10-31 10:20
海洋经济总体规模与增长 - 2024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达到10.5万亿元,显示海洋经济规模持续扩大 [1] - 北部、东部、南部三大海洋经济圈2024年海洋生产总值分别为31899亿元、33446亿元和37858亿元,较2020年名义增长分别达到33.1%、37.7%和33.3% [1] 区域海洋经济发展亮点 - 北部海洋经济圈新旧动能转换步伐加快,东部海洋经济圈海洋经济一体化发展初见成效,南部海洋经济圈深海开发与保护取得新进展 [1] - 山东正式启用全球运算速度最快的超级计算机"神威·海洋之光",增强海洋科技优势 [2] - 浙江宁波舟山港集装箱吞吐量创7年来最高增速,梅山港区首次突破千万标箱,与穿山港区共同构成全球唯一的"双千万箱级"集装箱码头群 [2] - 广东海工装备、海上风电等千亿级产业集群初具雏形,深中通道通车,"梦想"号大洋钻探船建成入列,全球首台兆瓦级电解海水制氢装置试运行 [2] 现代海洋城市与产业突破 - 上海、深圳、青岛等城市海洋国际竞争力提升,天津、大连、宁波、厦门等在港产城融合、海洋渔业、现代航运服务业、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等领域取得突破 [2] - 秦皇岛、连云港、北海、三亚等推动特色化向海发展,打造高质量海洋旅游目的地 [2] 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创新成果 - 天津建成国内首条全国产海水淡化生产线 [3] - 威海沙窝岛国家远洋渔业基地远洋自捕水产品回运率达到90%以上 [3] - 日照海铁联运班列总数达到38条 [3] - 青岛蓝谷发布千亿级参数"瀚海星云"大模型 [3] - 连云港开行中欧班列911列,增长13% [3] - 宁波完成全国首单蓝碳拍卖 [3] - 厦门建成全球最大的深海微生物菌种库 [3] - 深圳涉海企业发明专利超过82000项 [3] 政策导向与未来发展方向 - 国家政策提出加强海洋开发利用保护,坚持陆海统筹,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海洋强国 [4] - 政策强调加强海洋科技创新,巩固提升海洋装备制造业优势,壮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现代航运服务业 [4] - 未来将实施海洋调查和观测监测,推进海洋能源资源和海域海岛开发利用,加强重点海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 [4]
去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达到10.5万亿元
新京报· 2025-10-29 15:18
海洋经济总体表现 - 2024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达到10.5万亿元 [1] - 北部海洋经济圈生产总值31899亿元,较2020年名义增长33.1% [1] - 东部海洋经济圈生产总值33446亿元,较2020年名义增长37.7% [1] - 南部海洋经济圈生产总值37858亿元,较2020年名义增长33.3% [1] 重点省份发展亮点 - 山东正式启用全球运算速度最快的超级计算机"神威·海洋之光" [1] - 浙江宁波舟山港集装箱吞吐量创7年来最高增速,梅山港区首次突破千万标箱 [1] - 广东海工装备、海上风电等千亿级产业集群初具雏形,深中通道正式通车 [1] - 广东"梦想"号大洋钻探船建成入列,全球首台兆瓦级电解海水制氢装置成功试运行 [1] 现代海洋城市建设 - 上海、深圳、青岛等城市海洋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 [2] - 天津、大连、宁波、厦门等在港产城融合、海洋渔业、现代航运服务、海洋药物等领域取得突破 [2] - 秦皇岛、连云港、北海、三亚等推动特色化向海发展,打造高质量海洋旅游目的地 [2] 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成效 - 天津建成国内首条全国产海水淡化生产线 [2] - 青岛蓝谷发布千亿级参数"瀚海星云"大模型 [2] - 盐城获评"生物多样性100+全球特别推荐案例" [2] - 宁波完成全国首单蓝碳拍卖 [2] - 福州成立全国首个县级海洋碳汇交易服务平台 [2] - 厦门建成全球最大的深海微生物菌种库 [2]
“蓝色引擎”加速发力 海洋旅游经济破浪前行
证券日报· 2025-10-28 08:07
行业宏观表现 - 2024年中国海洋经济总量首次突破10万亿元,其中海洋旅游业实现增加值16135亿元,在15个海洋产业中规模最大,已成为海洋经济的核心支柱 [1] - 海洋旅游正以融合发展之势,在消费升级浪潮中释放强劲活力,从单一“看海”向多元“玩海”转变 [1] 政策支持与协同 - 国家层面密集出台政策,如《关于释放旅游消费潜力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等,将海洋旅游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并通过税收减免、用地保障等举措为市场主体松绑赋能 [2] - 地方层面进行差异化探索,例如山东省构建滨海休闲度假带、培育海岛生态旅游带,浙江省成立全国首个省级海洋经济发展厅,加快构建现代化海洋产业体系 [3] - 区域协同发展打破行政区划壁垒,如山东省四市联合启动“好客山东·半岛1号”海上游品牌,以5条首批航线串联多岛资源,福建省共建“闽南海洋文化旅游圈”,统一标识、共享客源 [3] - 政策协同模式若在全国复制,预计可撬动百亿元级消费市场 [4] 业态创新与消费场景 - “海洋+”跨界融合成为主流,打破单一模式,提供深度参与的消费场景,覆盖高端定制、文化体验、智慧服务、生态科普等多个领域 [6] - 在高端定制领域,海南三亚推出“游艇+海钓+晚宴”等特色套餐,2024年游艇出海量与高端客群人均消费均实现大幅提升 [6] - 海南海峡航运股份有限公司作为西沙群岛旅游航线重要运营商,开发“旅游+轮渡”模式,联合新东方文旅等机构推出主题研学课程,其海洋旅游相关收入占比稳步提升 [6] - 厦门象屿集团有限公司通过旗下邮轮母港串联邮轮游、海上游、登岛游等形态,并在港口后方打造全国首个闽南幻境主题景区 [6] - 海洋旅游通过“文化+科技”赋能,如浙江舟山打造“博物馆+海岛”模式,2024年文化类海洋旅游项目接待人次大幅增长,福建平潭探索“海洋+风电观光”,将绿色能源与旅游体验结合 [7] - 凯撒旅业以青岛小港湾休闲海钓基地为核心,打造集休闲海钓、滨海旅游、商业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码头,并计划将该模式复制至海南、福建等地 [7] 发展挑战与对策 - 行业发展存在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矛盾,部分项目存在“重开发、轻保护”倾向,生态保护投入占比不足总投资的10%,且缺乏跨区域协同监管机制 [9] - 海洋旅游基础设施与服务能力不均衡,呈现“南强北弱”、“近岸强远岛弱”的特点 [10] - 人才短缺与同质化竞争加剧产业内耗,行业需要兼具“生态保护+运营管理”等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目前存在较大缺口,2024年全国已有多个海岛项目因同质化严重被迫停业 [10] - 建议从“政策细化”、“标准统一”、“机制完善”三方面破局,包括建立全国统一的海洋旅游生态补偿制度、完善共建共享机制、组建跨区域人才培养联盟、制定全国性服务标准等 [11]
从碧海银滩到金山银山—— “蓝色引擎”加速发力 海洋旅游经济破浪前行
证券日报· 2025-10-28 06:35
行业宏观态势 - 2024年中国海洋经济总量首次突破10万亿元,其中海洋旅游业实现增加值16135亿元,在15个海洋产业中规模最大,已成为核心支柱 [1] - 海洋旅游正从单一“看海”向多元“玩海”转变,以融合发展之势在消费升级浪潮中释放强劲活力 [1] - 行业面临从“规模扩张”向“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转型的关键节点,需破解生态保护、基础设施、人才短缺等同质化竞争问题 [9][11] 政策支持与区域协同 - 国家层面密集出台政策,如《关于释放旅游消费潜力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等,将海洋旅游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并通过税收减免、用地保障等举措为市场主体松绑赋能 [2] - 地方层面进行差异化探索,例如山东省构建滨海休闲度假带、培育海岛生态旅游带,浙江省成立全国首个省级海洋经济发展厅实施海洋经济倍增计划 [3] - 区域协同发展打破行政区划壁垒,如山东省四市联合启动“好客山东 半岛1号”海上游品牌,以5条首批航线串联多岛资源,福建厦漳泉共建“闽南海洋文化旅游圈” [3] - 政策“全域协同”导向若在全国复制,预计可撬动百亿元级消费市场 [5] 业态创新与商业模式 - “海洋+”跨界融合成为主流,打破单一模式,覆盖高端定制、文化体验、智慧服务、生态科普等多个领域 [6] - 海南三亚针对高净值客群推出“游艇+海钓+晚宴”等特色套餐,2024年游艇出海量与高端客群人均消费均实现大幅提升 [6] - 厦门象屿集团有限公司通过旗下邮轮母港串联邮轮游、海上游、登岛游等形态,并在港口后方打造全国首个闽南幻境主题景区 [6] - 浙江舟山打造“博物馆+海岛”模式,2024年文化类海洋旅游项目接待人次大幅增长,福建平潭探索“海洋+风电观光”结合绿色能源与旅游体验 [7] - 凯撒旅业以青岛小港湾休闲海钓基地为核心打造综合性码头,并计划将该模式复制至海南、福建等地 [7] 发展挑战与解决路径 - 部分项目存在“重开发、轻保护”倾向,生态保护投入占比不足总投资的10%,且缺乏跨区域协同监管机制 [9] - 海洋旅游基础设施呈现“南强北弱”、“近岸强远岛弱”的特点,制约体验升级 [11] - 行业需要兼具“生态保护+运营管理”等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但目前存在较大缺口,部分地区盲目复制单一模式导致同质化严重,2024年全国已有多个海岛项目因此停业 [11] - 建议从“政策细化”、“标准统一”、“机制完善”三方面破局,包括建立全国统一的海洋旅游生态补偿制度、完善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机制、组建跨区域人才培养联盟、制定全国性服务标准等 [11]
从碧海银滩到金山银山——“蓝色引擎”加速发力 海洋旅游经济破浪前行
证券日报· 2025-10-28 01:16
文章核心观点 - 中国海洋旅游经济在政策与产业创新驱动下加速崛起,2024年海洋经济总量首次突破10万亿元,其中海洋旅游业实现增加值16135亿元,规模最大[1] - 行业通过“国家统筹、地方联动”的政策协同和“海洋+”跨界融合模式,从单一观光向深度体验转型,挖掘消费新场景[2][6] - 行业在快速发展中面临生态保护、基础设施、人才短缺等同质化竞争痛点,需通过政策细化、标准统一和机制完善推动高质量可持续发展[9][10][11] 政策协同与顶层设计 - 国家层面密集出台政策,如《关于释放旅游消费潜力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将海洋旅游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并通过税收减免、用地保障等举措为市场主体松绑赋能[2] - 地方进行差异化探索,山东省构建滨海休闲度假带、培育海岛生态旅游带,浙江省成立全国首个省级海洋经济发展厅,实施海洋经济倍增计划[3] - 区域协同发展打破行政壁垒,如山东省四市联合启动“好客山东半岛1号”海上游品牌,以5条首批航线串联多岛资源,福建厦漳泉共建“闽南海洋文化旅游圈”[3] - 政策协同模式若在全国复制,预计可撬动百亿元级消费市场[4] “海洋+”模式与业态创新 - “海洋+”跨界融合成为主流,覆盖高端定制、文化体验、智慧服务、生态科普等多个领域,满足体验型消费需求[6] - 海南三亚推出“游艇+海钓+晚宴”等特色套餐,游艇出海量与高端客群人均消费大幅提升,海南海峡航运股份有限公司开发“旅游+轮渡”模式,海洋旅游收入占比稳步提升[6] - 厦门象屿集团有限公司通过邮轮母港串联邮轮游、海上游等形态,并打造主题景区,发挥旅游流量核心入口功能[6][7] - 浙江舟山打造“博物馆+海岛”模式,文化类项目接待人次大幅增长,福建平潭探索“海洋+风电观光”,将绿色能源与旅游体验结合[7] - 凯撒旅业以青岛小港湾休闲海钓基地为核心,打造综合性码头,并计划将模式复制至海南、福建等地[7] 行业发展挑战与痛点 - 行业存在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矛盾,部分项目生态保护投入占比不足总投资的10%,且缺乏跨区域协同监管机制[9] - 海洋旅游基础设施呈现“南强北弱”、“近岸强远岛弱”的特点,服务能力不均衡制约体验升级[10] - 人才短缺与同质化竞争加剧内耗,行业缺乏兼具生态保护、运营管理、文化挖掘等能力的复合型人才,2024年全国已有多个海岛项目因同质化严重被迫停业[10] 破解路径与建议 - 建议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的海洋旅游生态补偿制度,将生态保护成效纳入地方政府考核指标[11] - 需完善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机制,明确企业与政府的成本分担比例,降低企业参与建设的顾虑[11] - 可组建跨区域人才培养联盟,联合高校、企业开展定向培训,填补专业人才缺口,并制定全国性海洋旅游服务标准以提升整体水平[11]
‌从碧海银滩到金山银山——“蓝色引擎”加速发力 海洋旅游经济破浪前行
证券日报之声· 2025-10-28 01:11
行业宏观表现 - 2024年中国海洋经济总量首次突破10万亿元,其中海洋旅游业实现增加值16135亿元,在15个海洋产业中规模最大,已成为海洋经济的核心支柱 [1] - 海洋旅游正以融合发展之势,在消费升级浪潮中释放强劲活力,从单一“看海”向多元“玩海”转变 [1] 政策支持与协同发展 - 国家层面密集出台政策,如《关于释放旅游消费潜力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等,将海洋旅游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并通过税收减免、用地保障等举措为市场主体松绑赋能 [2] - 地方层面进行差异化探索,例如山东省构建滨海休闲度假带、培育海岛生态旅游带,浙江省成立全国首个省级海洋经济发展厅,加快构建现代化海洋产业体系 [3] - 区域协同发展打破行政区划壁垒,如山东省四市联合启动“好客山东・半岛1号”海上游品牌,以5条首批航线串联岛屿资源,福建厦门、漳州、泉州共建“闽南海洋文化旅游圈”,实现客源共享 [3] - 专家预计,政策“全域协同”导向若在全国复制,可撬动百亿元级消费市场 [4] 业态创新与商业模式 - “海洋+”跨界融合成为主流,打破单一模式,为游客提供深度参与的消费场景,覆盖高端定制、文化体验、智慧服务、生态科普等多个领域 [5] - 海南三亚聚焦高净值客群,推出“游艇+海钓+晚宴”等特色套餐,2024年游艇出海量与高端客群人均消费均实现大幅提升 [5] - 海南海峡航运股份有限公司作为西沙群岛旅游航线重要运营商,开发“旅游+轮渡”模式,联合新东方文旅等机构推出主题研学课程,其海洋旅游相关收入占比稳步提升 [5] - 厦门象屿集团有限公司通过旗下邮轮母港串联邮轮游、海上游、登岛游等形态,并在港口后方打造全国首个闽南幻境主题景区“屿见闽南·时光幻境” [5] - 浙江舟山打造“博物馆+海岛”模式,2024年文化类海洋旅游项目接待人次大幅增长,福建平潭探索“海洋+风电观光”,将绿色能源与旅游体验相结合 [6] - 凯撒旅业以青岛小港湾休闲海钓基地为核心,打造集休闲海钓、滨海旅游、商业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码头,并计划将该模式复制至海南、福建等地 [6] 发展挑战与优化方向 - 海洋旅游经济虽规模大,但尚存在小、散、乱瓶颈,需在融资、要素进入、资源背景方面发力 [8] - 部分项目存在“重开发、轻保护”倾向,生态保护投入占比不足总投资的10%,且缺乏跨区域协同监管机制 [8] - 海洋旅游基础设施呈现“南强北弱”“近岸强远岛弱”的特点,人才短缺与同质化竞争加剧产业内耗,2024年全国已有多个海岛项目因同质化严重被迫停业 [9] - 专家建议从“政策细化”“标准统一”“机制完善”三方面破局,包括建立全国统一的海洋旅游生态补偿制度、完善共建共享机制、组建跨区域人才培养联盟、制定全国性服务标准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