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用材料

搜索文档
2025年中国生物医用材料行业科学研究现状 近年来研究热度有所下降【组图】
前瞻网· 2025-08-21 17:18
行业定义与分类 - 生物医用材料是用于诊断、治疗、修复或替换人体组织、器官或增进功能的新型高科技材料 按用途可分为骨骼肌肉系统修复材料、软组织材料、心血管系统材料、医用膜材料、组织粘合剂和缝线材料、药物释放载体材料、临床诊断及生物传感器材料、齿科材料等 [1] 研究热度趋势 - 2014-2024年中国生物医用材料领域论文数量整体呈现下降趋势 从2014年258篇下降至2024年152篇 研究热度有所下降 [3] 主要研究机构 - 高等学府是生物医用材料领域文献发表数量最多的机构 其中天津大学累计发表相关文献102篇 [5] 热门研究主题 - 医用高分子材料是生物医用材料领域的热门研究主题 复合材料等主题的相关论文数量同样较多 [6][9] 热门研究学科 - 生物医学工程是生物医用材料领域的热门研究学科 有机化学、金属学及金属工艺等学科的相关论文数量同样较多 [11]
最新融资!医用材料企业完成B轮
思宇MedTech· 2025-08-21 17:08
公司融资动态 - 公司完成B轮融资 由江苏润淮产业发展基金独家投资 资金用于生物医用材料板块产能扩建 自动化升级及研发创新[2][6] - 公司曾于2017年完成A轮融资 投资方包括宁波汇鼎和上海济嵩等知名机构 资金用于技术研发与市场拓展[6] 公司业务概况 - 公司成立于2005年 总部位于苏州 专注于生物医用材料研发与产业化 业务覆盖高端敷料 一次性手术器械 生物医用材料及日用消费品四大板块[3] - 公司拥有五大核心技术平台:胶体银技术 水凝胶技术 细菌纤维素技术 生物3D技术及MT技术[3] - 产品线涵盖止血类 手术密封类 防黏连类 软组织管理类等全系列产品 已取得50多张医疗器械注册证 含两个三类医疗器械[3] 技术创新与产品布局 - 公司注册创新产品包括细菌纤维素人工血管和细菌纤维素饮品 推动新材料在临床医疗与大健康领域应用[3] - 以临床需求为导向 通过自主核心技术为手术管理 创面修复及组织再生提供解决方案[3]
【最全】2025年生物医用材料行业上市公司全方位对比(附业务布局汇总、业绩对比、业务规划等)
前瞻网· 2025-08-07 12:09
生物医用材料行业上市公司汇总 - 行业主要上市公司包括国瓷材料(300285 SZ)、威高骨科(688161 SH)、昊海生科(688366 SH)、乐普医疗(300003 SZ)、蓝帆医疗(002382 SZ)、心脉医疗(688016 SH)等 [1] - 上市公司按产业链环节可分为上游(原材料)、中游(应用产品)两大类,覆盖生物复合材料、高分子材料、金属材料、齿科材料、骨骼修复材料、软组织材料、心血管材料等细分领域 [2][3] 上市公司业务布局与业绩 - 奥精医疗、威高骨科、昊海生科、正海生物、赛诺医疗、心脉医疗、佰仁医疗等公司医用材料业务收入占比接近或达到100%,其他公司占比在17 79%-76 13%不等 [9][10] - 2024年相关业务收入:宝丰能源(329 8亿元)、华熙生物(53 71亿元)、巨子生物(55 39亿元)、乐普医疗(61 03亿元),而奥精医疗(2 06亿元)、正海生物(3 63亿元)等规模较小 [4][5] - 行业产销率普遍低于100%,奥精医疗(79 82%)、威高骨科(85 22%)、三友医疗(80 17%)较低,毛利率维持在60%-80%高位,正海生物达87 64% [11][12] 企业区域分布与业务规划 - 企业区域集中分布在山东、北京、上海等地,其中山东省企业数量最多 [6] - 头部企业战略聚焦:国瓷材料通过水热法技术布局四大业务板块,纳米氧化铝市占率70% [14] - 技术创新方向:奥精医疗推广矿化胶原仿生骨材料,威高骨科发展3D打印技术,乐普医疗推动生物可吸收支架国产替代 [14][15] - 国际化布局:国瓷材料产品进入20余国市场,奥精医疗BonGold™获FDA认证,心脉医疗Castor®分支型支架覆盖欧洲市场 [14][15]
有研新材股价下跌1.47% 子公司完成硫化锂业务资产转让
金融界· 2025-08-01 03:14
股价表现 - 截至2025年7月31日收盘,有研新材股价报18.77元,较前一交易日下跌1.47% [1] - 当日成交额达7.42亿元 [1] 资金流向 - 7月31日主力资金净流出1.02亿元 [2] 业务概况 - 公司主营业务为稀土材料、光电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的研发与生产 [1] - 业务覆盖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 [1] 资产交易 - 控股子公司有研稀土已完成硫化锂业务相关资产转让 [1] - 交易对方为上海洗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 - 转让价款合计1.1亿元,涉及专有技术、专利及设备等资产 [1]
进入创新通道!可吸收隔离水凝胶
思宇MedTech· 2025-07-15 17:19
研发背景 - 宫颈癌是全球女性第四大常见癌症,2020年全球新增病例约60.4万,死亡病例约34.2万 [3] - 中国每年新增宫颈癌病例约11万,死亡病例约3.4万,70%确诊时为局部晚期(FIGO II-III期) [3] - 宫颈癌放疗患者中约40%-60%会出现急性放射性直肠损伤,10%-20%发展为慢性损伤 [4] 产品介绍 - Respacio®放疗防护隔离水凝胶是国内首创的可吸收隔离水凝胶,主要用于宫颈癌和前列腺癌放疗防护 [5] - 产品基于即用型聚乙二醇(PEG)基材料,具有优异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无需二次手术移除 [7] - 通过注射方式植入,在肿瘤与健康组织之间形成物理屏障,降低辐射剂量 [10] 技术特点 - 采用双组分原位固化技术,通过无菌一次性双联混合装置等体积混合后注入体内 [13] - 可精准调控水凝胶的成胶时间、力学性能、降解时间和溶胀特性 [15] - 具有原位固化特性,无需额外设备,操作简便且生物相容性高 [15] 临床数据 - 北京协和医院I期临床试验显示8名患者均未出现3级或以上急性毒性反应,水凝胶在24-36周内体积缩小 [16] - Remgel®宫腔防粘连水凝胶首阶段入组手术顺利,产品表现出良好适形性和生物相容性,完全降解不影响生理周期 [19] 行业竞争 - 国内尚无成熟可吸收水凝胶产品,Respacio®是首款进入注册临床试验阶段的产品 [20] - 国际同类产品SpaceOAR®年销售额超2亿美元,可降低直肠辐射剂量约70% [21] - HyProtect™可降低直肠辐射剂量约50%,降解时间约6个月 [23] 公司概况 - 瑞凝生物成立于2018年,是上海市"专精特新"企业,创始团队源自中美顶级生物材料实验室 [24] - 已搭建全球领先医用水凝胶技术平台,开发多款国内首创三类医疗器械 [24] - 产品管线包括肿瘤栓塞水凝胶、宫腔防粘连水凝胶等 [24]
麦得发生物:拿下医用级生物基PHA微球备案,领跑生物医用材料创新赛道!
synbio新材料· 2025-05-28 15:28
核心观点 - 珠海麦得发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医用级PHA微球材料成功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中心的主文档备案登记,成为国内首个通过此类备案的创新成果,标志着国产生物医用材料在标准化、规范化领域取得关键突破 [1] - 主文档备案制度通过规范关键原材料的质量数据管理,简化下游产品注册申报流程,为医疗器械企业提供"即插即用"的高标准原材料解决方案 [2] - PHA材料具有生物可降解性、生物相容性和可定制化力学性能,是植入类医疗器械的理想选择,在医美、介入治疗、再生医学和药物递送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 [3] 主文档备案制度 - 主文档备案可降低注册门槛,医疗器械厂商申请产品注册时可凭借主文档授权书直接关联备案数据,无需重复提交原材料技术资料 [2] - 备案可缩短审评周期,监管机构可依据授权调阅主文档实现关联审评,显著缩短产品上市周期 [2] - 备案资料涵盖PHA微球的理化性质、生物相容性、生产工艺等全维度数据,确保原材料风险可控、质量可溯 [2] PHA材料特性与应用 - PHA在体内可降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可促进细胞产生ATP利于组织修复,无毒性残留 [3] - 医美领域用于皮肤软组织修复,兼具支撑性与渐进降解特性 [3] - 介入治疗作为栓塞微球阻断肿瘤营养供给,或携带药物实现精准缓释 [3] - 再生医学构建人工血管、神经导管等组织工程支架,促进细胞定向生长 [3] - 药物递送通过微球包载技术延长药物作用时间,提升疗效 [3] 公司技术优势 - 自主开发医用级PHA纯化工艺,突破材料批次稳定性难题,申请国内外发明专利50余项 [4] - 广东湛江千吨级产线稳定量产工业级PHA,医用级原料供应体系全面夯实 [4] - 构建覆盖医用PHA原料提纯、规模化制备到终端应用的全链条技术壁垒 [3] 行业影响 - 从产业链源头推动我国高端医用材料自主化进程,打破海外技术垄断 [5] - PHA微球的规模化应用有望在肿瘤介入、医美修复等领域催生一批国产高端器械 [5] - 产学研深度融合,依托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广东省生物合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联合高校攻克关键技术 [7] - 多元产品布局,同步推进再生膜材料、人造血管等Ⅲ类医疗器械研发,覆盖骨科、心血管等高值耗材领域 [7]
上汽旗下“专车平台”完成超13亿融资 | 融中投融资周报
搜狐财经· 2025-05-11 11:58
生物医用材料与医疗美容 - 白衣缘生物专注于细胞外基质(ECM)组织修复、创面愈合及再生医疗美容产品研发,已建成上海研发中心及GMP产业化基地 [2] - 公司获康哲药业数千万元人民币独家投资,资金用于新品研发、市场开拓及产线升级 [2] - 穆棉资本协助白衣缘与康哲药业达成股权及产品战略全面合作 [2] 智能感知与机器人技术 - 那图智能完成1000万元天使轮融资,资金用于智能感知云平台研发,已与多家机器人制造商合作试点 [2] - 山东未来机器人获中石油昆仑资本数亿元战略领投,资金用于深海机器人产能扩充及生产优化 [3] - 公司产品覆盖海洋油气、深海采矿等领域,实现全链条自主国产化 [3] 出行与自动驾驶 - 享道出行完成超13亿元人民币C轮融资,为近三年出行行业最大单笔融资,资金支持港股IPO计划 [3] - 白犀牛完成2亿元B轮融资,顺丰集团领投,资金用于无人配送商业化布局 [8] - 挚途科技完成超亿元人民币B轮融资,资金用于智能驾驶安全技术及无人环卫场景部署 [5] 云计算与人工智能 - 泛联信息获信芳资本领投融资,资金投向分布式存储产品迭代及存算一体机研发 [4] - xAI正洽谈新一轮融资,估值或达1200亿美元,目标为解决复杂科学问题 [4] - 意言科技获近千万天使轮融资,资金用于AI Agent技术在企业级场景的深度应用 [9] 新能源与电池技术 - 川源科技完成数千万元A轮融资,资金用于电池全生命周期检测技术升级 [5][6] - 星科源完成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资金用于硅碳负极及固态电池纳米硅技术研发 [7] - 清研精准获陕汽资本投资,资金用于智能电动车测试测量平台开发 [7] 低空经济与航空科技 - 云圣智能完成D轮5亿元融资,资金用于无人机全自动生产线及AI算力布局 [8] - 蓝霄航空半年内完成近亿元三轮融资,专注增程式倾转旋翼eVTOL飞行器研发 [10] 芯片与智能硬件 - 辰汉智能完成数千万元融资,资金用于两轮车智能座舱解决方案研发及产能扩张 [4][5] - 公司拥有100余项自主知识产权专利,覆盖芯片架构至车载终端全栈技术 [4] 细胞治疗与再生医学 - 瑞臻再生医学获近亿元Pre-A轮融资,资金聚焦iPSC来源的帕金森症治疗管线 [9] - 公司已建立iPSC重编程、免疫细胞分化等全流程技术体系 [9]
国家战略下的材料突围:"十五五"新材料万亿级机遇与十大观点
材料汇· 2025-05-07 22:51
核心观点 - 细分领域呈现差异化增长:半导体材料增速50%、新能源材料52%、生物医用材料87%构成三大增长极,传统结构材料增速稳定在8-10% [2] - 新兴领域快速崛起:AI服务器-高频高速材料增速60%,新能源汽车-MLCC 100%、折叠屏-UTG玻璃30%、氢能-质子交换膜国产化率60% [2] - 产业链发生变化:半导体材料形成"晶圆厂+材料厂"捆绑开发模式,新能源材料呈现车企+电池厂+材料商三位一体化 [2] 市场现状分析 - 产业规模与结构:2024年中国创新材料市场规模达6万亿元,预计2025年突破1万亿元,半导体材料(增速50%)、新能源材料(52%)、生物医用材料(87%)为三大增长极 [10] - 应用领域重构:传统应用占比从2019年65%降至2023年48%,新兴领域如AI服务器(CCL用量增长60%)、新能源汽车(MLCC需求增长100%)快速崛起 [11] - 区域分布:长三角占半导体材料45%份额,珠三角主导新能源材料,京津冀形成生物医用材料集群优势 [10] 竞争格局与产业链演变 - 行业集中度提升:呈现"国家队引领+民营专精"双轨格局,中国建材集团2023年研发投入超100亿元 [12] - 产业链协同创新:半导体材料领域形成"晶圆厂+材料厂"捆绑开发,新能源材料呈现"车企+电池厂+材料商"三位一体研发 [12] - 渠道变革:传统经销模式占比降至40%,定制化服务(35%)、技术授权(15%)、联合研发(10%)等增值模式成为主流 [13] 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 - 材料基因组工程颠覆研发模式:中科院将新型锂电电极材料研发周期缩短70% [16] - 生产工艺突破:中复神鹰碳纤维单线规模全球最大,单位成本下降40%;中材科技锂电池隔膜厚度降至5μm,良品率达90% [16] - 基础研究短板:新材料领域发明专利仅占全球12%,远低于美国的38% [16] 未来预测分析 - 市场规模:预计2025年达1万亿元,2030年突破3万亿元,CAGR保持18% [19] - 增长引擎:国产替代深化(12英寸硅片自给率从15%提升至50%)、技术迭代红利(固态电池材料CAGR 60%)、新兴应用拓展(AI服务器材料需求年增30%) [19] - 技术趋势:聚焦极限性能突破、智能化升级、绿色制造、跨界融合四大方向 [20] 重点关注新材料 - 半导体材料:高端光刻胶、航空发动机材料 [7] - 新能源材料:固态电池、高温超导材料、钙钛矿光伏材料 [8] - 新兴应用材料:高频高速材料、MLCC、UTG玻璃、硅碳负极 [10] - 跨界融合材料:AI+新材料、生物可降解材料 [10]
玉米地里“长”出新材料,成果转化再破题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4-23 16:11
公司核心技术 - 以玉米为原材料开发生物医用新材料聚乳酸 具备可降解特性 适用于可吸收缝合线 骨钉骨板 心脏支架等终端产品 [1] - 拥有核心技术支撑产品快速上新 两年多实现核心技术接连突破 [1] - 与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建立重要合作伙伴关系 科研团队在核心催化剂上持续取得突破 [1] 科技成果转化 - 政府部门利用专项债券资金提供基础设施配套 借助吉林和浙江对口合作关系拓展南方下游客户 [2] - 新材料项目从实验室工艺定型到最终量产仅用一年时间 改变过去"省内开花省外结果"和"只做头不做尾"的产业链布局模式 [2] - 采用"双向订单式揭榜挂帅"和"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等新模式加速实验室到生产线的转化 [2] 人才与创新机制 - 一季度新增派416名科创专员入驻362家企业联合开展技术创新 [2] - 实施高校院所人才派驻企业担任科创专员 企业高技术人才进入高校担任产业教授的双向流动机制 [2] - 在重大科技攻关 成果转化和企业梯次培育等方面取得新突破 [2]
美柏生物完成数千万元A++轮融资,推动人源ECM再生材料产品研发及产业化
IPO早知道· 2025-04-17 09:02
公司融资与业务发展 - 美柏生物完成数千万元A++轮融资,由可孚医疗领投,中关村科技租赁提供资金支持,凯乘资本担任财务顾问 [3] - 融资资金将用于推进人源细胞外基质(ECM)再生材料系列产品的研发、产业化建设及三类医疗器械的临床注册与商业化推广 [3] - 公司成立于2020年7月,由肖锷博士和魏强教授联合创立,是国内首个利用人源细胞体外组织工程技术生产ECM再生材料的企业 [3] - 已建立湖南省首个无菌加工工艺医疗器械生产线,生产基地占地4000平方米,年产能80万支无菌凝胶,产值近10亿元 [3] 行业技术趋势 - 医用材料技术历经三代发展:第一代为金属材料,第二代为生物相容性及可控降解性材料,第三代为生物再生材料 [4] - 第三代生物再生材料结合生物活性与可降解性,能在分子水平刺激细胞应答,促进组织再生,是行业重要发展趋势 [4] - 细胞外基质(ECM)主要成分为胶原蛋白,还包括糖蛋白、多糖及生长因子等,可模拟人体生物结构和功能,具有优越的仿生性能 [4] - 人源ECM再生材料可广泛应用于医美、补片、心肌、韧带等领域,是颠覆行业的新一代技术 [4] 公司战略与合作伙伴评价 - 美柏生物以医美再生材料为切入点,拓展至高端再生材料、仿生材料等领域,形成全链条布局 [4] - 可孚医疗看好公司在人源ECM再生材料领域的技术积累和商业化潜力,双方将加强技术创新与市场推广协同 [4] - 凯乘资本认为创新生物医用材料市场潜力巨大,美柏生物凭借ECM平台技术在消费医疗和再生医学领域展现创新能力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