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第三方支付
icon
搜索文档
密集增资潮再起!
金融时报· 2025-10-26 11:19
行业增资动态 - 网银在线(北京)支付科技有限公司获准增加注册资本至15亿元人民币 [1] - 2024年以来已有十几家支付公司获批增资,例如银盛支付服务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增至3.1亿元人民币,浙江唯品会支付服务有限公司注册资本增至2亿元人民币 [1] - 财付通为目前注册资本最高的支付机构,从2024年4月的10亿元猛增至153亿元,并计划在2025年6月进一步增至223亿元 [1] 增资驱动因素 - 2024年5月实施的《非银行支付机构监督管理条例》是关键原因,该条例明确注册资本最低门槛为1亿元实缴资本,并建立了与备付金规模挂钩的净资产动态要求 [1] - 对于备付金日均余额超万亿的头部机构,增资是满足监管计算公式、守住合规底线的硬性动作 [1] - 增资亦出于自身持续发展需要,更高的资本金能更好地匹配跨区域经营、网络支付等业务的风险敞口 [2] - 资本实力雄厚有助于机构在备付金集中存管背景下加强资金调拨、风险应对和系统建设能力,并应对反诈、反洗钱等合规成本上升 [2] 行业格局变化 - 国内持牌支付机构数量已缩减至164家,累计注销牌照达107张 [2] - 预付卡类牌照因商业模式受限、资本实力薄弱,出现了明显的"退出潮" [2] - 支付行业正处于深度洗牌期,机构密集增资及高管变更反映出行业积极拥抱监管合规,主动适应市场变化 [3] 增资的行业影响 - 增资趋势有望加强第三方支付行业的整体资本金实力 [3] - 推动支付机构将资金投向市场服务与科技建设,从而带动支付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支付科技水平的提升 [3]
支付行业迎增资潮,资本实力成生存底线?
国际金融报· 2025-10-24 17:17
行业增资动态 - 京东集团旗下网银在线支付科技有限公司获批增加注册资本至15亿元 [1][2] - 银盛支付服务股份有限公司获准增加注册资本至3.1亿元,浙江唯品会支付服务有限公司获准增加注册资本至2亿元,唯品会支付注册资本增幅达100% [1][2] -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已有13家支付机构获批增资,包括抖音支付注册资本由1.5亿元增至31.5亿元,增资30亿元,乐刷支付注册资本由1.01亿元增至2亿元,深圳市盛迪嘉支付注册资本由1亿元增至2.2亿元,瑞祥支付注册资本由1亿元增至1.15亿元 [2] - 财付通支付科技有限公司获批增资70亿元,注册资本从153亿元增至223亿元,增幅达45.75% [3] - 其他增资案例包括小米旗下捷付睿通注册资本由1亿元增至3亿元,携程旗下程付通增资至2亿元,上海安信汇支付有限公司注册资本由约1.3亿元增至约2.1亿元 [3] - 目前财付通以223亿元注册资本在持牌支付机构中领先,贝宝支付以45.2亿元注册资本排第二,北京度小满支付以40亿元注册资本排第三,抖音支付以31.5亿元注册资本排第四,蚂蚁集团旗下支付宝注册资本仍为15亿元 [3] 监管政策驱动 - 去年5月实施的《非银行支付机构监督管理条例》是推动第三方支付机构持续增加注册资本的关键因素 [1] - 《条例》将注册资本最低门槛明确为1亿元实缴资本,并建立了与备付金规模挂钩的净资产动态要求 [1][4] - 根据《条例》实施细则,非银行支付机构净资产最低限额以备付金日均余额为计算依据,备付金日均余额不超过500亿元的部分按5%计算,超过500亿元至2000亿元的部分按4%计算,超过2000亿元至5000亿元的部分按3%计算,超过5000亿元至1万亿元的部分按2%计算,超过1万亿元的部分按1%计算 [4] - 机构必须通过增资来匹配业务扩张,否则将面临展业限制 [1][6] 增资动因分析 - 增资主要源于监管合规要求,中小机构不得不增加注册资本以满足《条例》规定 [5] - 头部支付机构增资主要出于业务发展需求,包括跨境支付的技术投入、海外合作拓展等 [5] - 高资本金在B2B业务拓展、与银行的通道谈判、政府项目投标等方面具有信用优势 [5] - 支付机构增资是监管导向、市场集中度提升与合规成本上升共同作用的结果 [6] - 业务发展需求方面,交易体量持续增长带来备付金沉淀增加,机构必须通过增资匹配业务扩张 [6] - 风险防控考量方面,充足资本金是抵御外部冲击、保障用户资金安全的重要原因,也是提升市场信心的重要背书 [6] 行业影响与趋势 - 备付金全额集中交存后,支付机构盈利模式重构,叠加反洗钱、数据安全等监管压力加大,资本实力成为生存底线 [6] - 头部机构凭借资本优势可向综合金融科技服务商转型,深耕场景生态、加大技术投入、拓展跨境支付等高附加值业务 [6] - 中小机构应聚焦细分领域做精做专,如深耕垂直行业解决方案或区域化服务,避免同质化竞争 [6] - 全行业需强化合规内控建设,重视数据治理与消费者权益保护,警惕盲目扩张带来的风险积聚 [6]
网银在线增资至15亿元 褚天舒为副总经理、赵小玥为风控负责人
犀牛财经· 2025-10-24 16:25
公司资本与治理变动 - 中国人民银行北京市分行同意网银在线(北京)支付科技有限公司增加注册资本至15亿元人民币 [2][3] - 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发生变更,褚天舒出任副总经理,赵小玥出任风控负责人 [2][3] 公司背景与业务沿革 - 网银在线成立于2003年,是国内最早的第三方支付机构之一,由赵国栋创立,初期主要聚焦中小企业支付服务 [3] - 公司于2012年被京东收购,现为京东科技板块的重要成员 [3] - 公司于2011年5月3日获得首批中国人民银行《支付业务许可证》,获准业务包括银行卡收单(北京)、互联网支付、移动电话支付、固定电话支付 [3] - 在2016年续展中,公司主动终止固定电话支付业务,当前业务类型为“储值账户运营Ⅰ类、支付交易处理Ⅰ类(北京市)” [3]
银行App掀起关停潮
吴晓波频道· 2025-10-24 08:30
行业趋势转变 - 金融机构依靠“多入口、广覆盖”进行跑马圈地的时代正在落幕 [5] - 行业焦点从“多”过渡到“精”,数字化发展核心回归金融服务本质与规律 [30] - 眼前的“退场”与“整合”是金融科技行业挤掉泡沫、走向理性成熟阶段的开端 [32] 市场收缩表现 - 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存量降至7.15亿张,较2022年历史峰值8.07亿张累计减少约9200万张,连续11个季度持续萎缩 [8] - 上半年14家上市银行信用卡贷款余额合计7.52万亿元,较年初下降2.56%,部分银行降幅高达11.3% [9] - 12家已披露数据的银行信用卡交易额合计11.47万亿元,同比下降11.1% [9] - 过去三年中国手机银行用户规模在6.5亿至7.0亿区间徘徊,银行App单机单日有效使用时长从4.9分钟降至2.7分钟,降幅超过40% [11] 业务整合与退出 - 中国银行宣布逐步关停旗下信用卡App“缤纷生活”,业务迁移至“中国银行App” [2] -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宣布吸收合并下属直销银行“中邮邮惠万家银行” [2] - 2023年至今已有21家银行停止运营其直销银行App,目前应用商店尚可下载的仅剩十余款 [9] - 福建一卡通支付公司支付牌照被注销,这是年内央行披露注销的第11张支付牌照 [4] - 自2016年央行停发新牌照后,累计107张支付牌照被注销,持牌机构仅余164家 [14] 扩张历史与困局 - 过去十年的行业扩张是一场“形似神不似”的模仿,银行学了互联网的App策略却未掌握生态协同精髓 [28] - 2019年全国直销银行数量达116家,城商行和农商行成为最积极的参与主体 [9] - 金融需求低频、重决策、高门槛与互联网产品追求高频、轻决策、低门槛的底层逻辑存在冲突 [21] - 主要困局包括业务同质化、成本高企导致投入产出倒挂、马太效应加剧市场集中度提升、以及行业粗放发展伴随合规隐患 [21][22][25][26] - 以邮惠万家银行为例,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亏损1.18亿元,持续未能盈利 [21] 市场竞争格局 - 六大国有银行App全部进入月活跃用户前十,农业银行App以2.38亿月活居行业首位并保持4.8%增速 [22] - 股份制银行面临压力,招商银行App虽有7000万月活用户但同比下滑1.2%,其他股份制银行月活降幅在2.9%至11.5%之间,广发银行大幅下滑31% [24] - 支付宝与微信支付共同占据超过90%的第三方支付市场份额 [25] 未来发展方向 - 竞争逻辑将从“通道之争”“流量之争”转向“合规之争”“生态之争” [30] - 银行主App的“超级平台化”趋势明显,从“经营产品”转向“经营用户”,从信贷提供方升级为“财务伙伴” [30] - AI等技术将扮演至关重要角色,成为重塑服务流程、提升效率、控制风险的核心驱动力 [30] - 第三方支付机构转型方向是与SaaS等深度融合,为商户提供全链路数字化解决方案,并抓住出海关键机遇 [30] - 全球零售跨境支付规模预计从2024年的39.9万亿美元增至2032年的64.5万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6.2% [30] - 数字人民币的推广应用预示着多币种并行的支付时代正在到来 [31]
合规约束叠加业务拓展需求 年内13家支付机构获批增资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3 23:06
行业增资概况 - 2025年已有13家支付机构获批增资,掀起行业增资潮 [1][3] - 网银在线近期获批增加注册资本至15亿元人民币 [1][3] - 2024年已有合利宝、易宝支付等至少6家支付机构完成增资,金额在1亿元至3.11亿元之间 [2] 监管政策驱动 - 2024年5月实施的《非银行支付机构监督管理条例》将注册资本最低门槛明确为1亿元实缴资本 [1][2] - 监管条例建立了与备付金规模挂钩的净资产动态要求,采取超额累退计算方式 [6][7] - 支付机构增资主要是为了满足监管要求,实现合规展业,特别是备付金日均余额超万亿的头部机构 [5][6] 业务发展驱动 - 资本实力成为机构拓展跨境支付、商户科技服务、综合资金解决方案等高附加值业务的基础 [1][8] - 增资可以提升业务上限,使支付机构能够承接更多支付交易,满足业务规模增长的需求 [7] - 支付行业盈利模式正从规模驱动转向场景与服务驱动 [1][8] 头部机构资本情况 - 财付通是注册资本最高的持牌支付机构,高达223亿元 [6] - 贝宝支付以45.2亿元次之,其后是度小满40亿元、抖音支付31.5亿元 [6] - 网银在线和支付宝注册资本相同,均为15亿元,并列第六 [6] 增资的附加效益 - 增资能够增强抗风险能力,提升市场信誉和品牌形象 [9] - 较高的注册资本可提升客户、合作伙伴对支付机构的信任度 [9] - 增资是应对备付金管理、系统安全投入、反诈风控升级等高成本运营的现实需要 [6]
合规约束叠加业务拓展需求,年内13家支付机构获批增资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3 21:29
支付机构增资概况 - 2025年已有13家支付机构获批增资,最新一例为网银在线(北京)支付科技有限公司获准将注册资本增加至15亿元人民币 [1] - 2024年《非银行支付机构监督管理条例》实施后,合利宝、易宝支付等6家机构已完成增资,金额在1亿元至3.11亿元之间 [2] - 2025年增资案例包括浙江唯品会支付服务有限公司增资至2亿元,上海安信汇支付有限公司注册资本由约1.3亿元增至约2.1亿元,以及小米旗下捷付睿通和携程旗下程付通的增资 [2] 监管规定与合规驱动 - 《非银行支付机构监督管理条例》将设立支付机构的最低注册资本门槛明确为1亿元实缴货币资本,并授权央行根据业务类型、经营地域和规模等因素提高此限额 [2] - 《条例实施细则》对注册资本有附加要求,例如仅从事储值账户运营Ⅰ类业务需附加1亿元,仅从事支付交易处理Ⅰ类业务且经营地域超20个省市区也需附加1亿元 [4][5] - 监管建立了与备付金规模挂钩的净资产动态要求,采用超额累退计算方式,例如备付金日均余额不超过500亿元部分按5%计算净资产最低限额,超过500亿至2000亿部分按4%计算 [6] - 增资是满足监管计算公式、应对备付金管理、系统安全投入及反诈风控升级等高成本运营的硬性需求 [5] 头部机构资本实力 - 有7家支付公司注册资本超过10亿元,其中财付通以223亿元居首,贝宝支付以45.2亿元次之,度小满为40亿元,抖音支付为31.5亿元,银行商务为27.89亿元,网银在线和支付宝均为15亿元 [5] - 对于备付金日均余额超万亿的头部机构,增资是满足监管要求、守住合规底线的硬性动作 [5] 业务拓展与发展战略 - 支付行业盈利模式正从规模驱动转向场景与服务驱动,资本实力成为拓展跨境支付、商户科技服务、综合资金解决方案等高附加值业务的基础 [1][7] - 增资可提升业务上限,使机构能承接更多支付交易,并为开展跨境支付、供应链金融等重资本、高合规要求业务提供支持 [6] - 机构增资旨在更稳健地开展业务,加大在科技创新、支付服务质量与安全方面的投入,例如抖音支付增资至31.5亿元以保障用户资金安全 [7][8] 增资的附加效益 - 增资能够增强支付机构抗风险能力,应对欺诈风险、系统风险、流动性风险等,维持业务稳定运营 [8] - 较高的注册资本可以提升支付机构的品牌形象和市场信誉,增强客户与合作伙伴的信任度,有助于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更有利地位 [8]
翠微股份10月22日获融资买入614.86万元,融资余额2.29亿元
新浪财经· 2025-10-23 09:24
股价与交易表现 - 10月22日公司股价下跌0.66%,成交额为8907.36万元 [1] - 当日融资买入额为614.86万元,融资偿还额为668.71万元,融资净买入额为-53.85万元 [1] - 截至10月22日,公司融资融券余额合计为2.29亿元 [1] 融资融券情况 - 当前融资余额为2.29亿元,占流通市值的2.91%,融资余额超过近一年70%分位水平,处于较高位 [1] - 10月22日融券偿还500股,融券卖出0股,融券余量为1.48万股,融券余额为17.85万元,低于近一年10%分位水平,处于低位 [1] 公司基本情况 - 公司主营业务涉及百货零售业务和第三方支付服务 [1] - 主营业务收入构成为:银行卡收单服务64.75%,百货业态18.68%,超市业态7.44%,租赁业务5.40%,其他服务3.32%,物业服务0.40% [1] 股东与股本结构 - 截至6月30日,公司股东户数为11.22万,较上期增加99.29%;人均流通股为5815股,较上期减少49.82% [2] - 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为新进第四大流通股东,持股761.02万股 [3] - 华宝中证金融科技主题ETF(159851)为第七大流通股东,持股323.80万股,相比上期增加15.27万股 [3] - 南方中证1000ETF(512100)退出十大流通股东之列 [3] 财务业绩 - 2025年1月至6月,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1.20亿元,同比减少4.12% [2] - 2025年1月至6月,公司归母净利润为-2.03亿元,同比增长14.94% [2] 分红记录 - 公司A股上市后累计派现6.25亿元 [3] - 近三年,公司累计派现0.00元 [3]
投诉10万+、亲兄弟减持,“支付第一股”拉卡拉再启IPO
公司概况与市场地位 - 公司成立于2004年,早期以低成本POS机业务解决中小商户收单难题,获得雷军与联想资本支持 [6] - 公司于2019年在深交所挂牌,成为“A股第三方支付第一股”,战略转为以支付为入口、数字商业服务为增值的“双轮驱动” [6] - 截至2024年,公司总支付额为4.32万亿元,在独立第三方支付服务商中市场份额为9.4%,位列第一 [9] - 在中国整体支付市场中,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合计占据九成以上份额,独立服务商竞争空间有限 [9] 财务表现与业务结构 - 2022年至2024年,公司营收分别为53.61亿元、59.28亿元和57.54亿元,2024年营收同比略降 [9] - 公司高度依赖数字支付服务,该业务在2024年贡献营收约51.65亿元,占总营收比例约90%,2025年上半年该比例为89.3% [9] - 数字商业解决方案业务收入占比从2022年的5.3%下滑至2024年的4.2% [11] - 2024年公司净利润同比下滑23.19%,约为3.51亿元;2025年上半年利润为2.29亿元,同比大幅下降45.35% [11] - 公司毛利率波动较大,从2022年的22.8%升至2024年的29.9%,但2025年上半年回落至24.8% [12] 股东减持与分红政策 - 2025年,股东孙浩然(创始人孙陶然之弟、公司第三大股东)减持计划实施完毕,累计套现约4.93亿元并彻底退出股东名单 [14] - 联想控股在2025年减持公司3%股份,套现约5.45亿元,其持股比例从上市初的31.38%降至23.54% [14][15] - 公司实行高比例分红,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分别派付股息约7.2亿元和1.58亿元 [15] - 2023年和2024年的股利支付率分别达到87.4%和136% [15] 运营风险与监管环境 - 公司在第三方平台上面临大量用户投诉,截至2025年10月22日,相关投诉量超过10万条,涉及欺诈用户、乱收费等问题 [4][20] - 2024年公司收到7张监管罚单,合计金额超过850万元,处罚原因包括未落实商户实名制及未按规定结算资金 [19] - 截至2025年6月底,公司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约6.93亿元,而短期借款和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合计约6.06亿元,存在短期流动性风险 [12] 战略转型与行业挑战 - 公司将港股上市定义为全球化布局的关键一步,希望以跨境支付和数字货币相关业务打开新增长空间 [24][25] - 跨境支付业务在2024年交易额约为491.6亿元,同比提升14.28%,2025年上半年达到371.41亿元,但占整体支付额比例仍不足2% [9] - 2024年中国数字支付总交易额约331.7万亿元,独立服务商合计仅45.7万亿元,行业集中度高 [17] - 公司研发投入相对有限,2024年投入2.61亿元,占营收4.52%,其中大部分为人工与外包支出 [17]
莫让免密支付成为老年人的“甜蜜负担”
北京商报· 2025-10-22 23:38
行业现状与问题 - 老年用户在电商和支付平台普遍面临因误操作或被动开通免密支付、先用后付功能而导致非自愿扣款和重复购买的问题 [1] - 数字平台的操作逻辑对老年人构成障碍,包括一闪而过的弹窗提示、暗藏玄机的默认勾选选项以及令人望而生畏的复杂协议条款 [1] - 支付环节的设计存在倾向性,平台在付款时会自动勾选免密支付、极速支付,而更换支付方式的按钮设计得又小又隐蔽 [2] 平台与支付机构责任 - 平台与支付机构需摒弃默认勾选等设计,在开通涉及资金安全的功能时采用清晰提示,并考虑引入强制性简易知识问答或人脸识别二次确认 [2] - 界面设计应推出真正的老年模式,不仅放大字体,更要简化流程并突出关键信息 [2] - 支付功能的开通流程极为简便仅需一键确认,但关闭功能却异常复杂,用户需在微信、支付宝与购物平台间反复跳转,关闭入口深藏于设置中往往需要五六步才能找到 [2] 解决方案与未来方向 - 数字反哺需要跨越认知鸿沟,家庭层面应定期帮助老人清理不必要的支付授权并设置支付提醒以构筑财产防线 [3] - 监管层面需完善老年人数字消费权益保护机制,加大对诱导开通支付功能行为的惩戒力度,并畅通维权绿色通道以简化投诉流程 [3] - 支付领域的适老化改造迫在眉睫,核心是将安全和用户知情权置于首位,使其成为真正普惠的便利工具 [4]
从抢规模到重资本 支付业生存逻辑生变
北京商报· 2025-10-22 23:38
行业核心观点 - 2025年第三方支付行业正经历“资本竞赛”驱动的深刻格局重塑,资本实力成为支付机构的“生存通行证”,行业马太效应持续加剧 [1] - 行业已从早期规模扩张阶段全面转向资本与质量驱动的新发展阶段,合规硬约束成为“第一准则” [8] 头部机构增资动态 - 头部支付机构引领增资潮,财付通自2024年4月至2025年6月,注册资本从10亿元猛增至223亿元,资本实力稳居行业首位 [3] - 网银在线近期获准增加注册资本至15亿元人民币,并变更高级管理人员 [3] - 2025年10月,银盛支付获准增资至3.1亿元人民币,浙江唯品会支付获准增资至2亿元人民币 [3] - 主要支付机构注册资本排名为:财付通(223亿元)、贝宝支付(45.2亿元)、度小满支付(40亿元)、抖音支付(31.5亿元)、网银在线与支付宝(均为15亿元) [4] 增资驱动因素 - 《非银行支付机构监督管理条例》及其实施细则是最直接推手,明确注册资本最低门槛为1亿元实缴资本,并建立与备付金规模挂钩的净资产动态要求 [4] - 增资核心目的包括夯实资本实力以应对监管对资本充足率的潜在要求,以及为跨境支付、供应链金融等重资本业务拓展储备弹药 [3] - 资本金规模直接关联支付机构的业务上限、备付金存管成本及客户信任度,增资可提升抗风险能力并为牌照续展打下基础 [4] - 引入专业背景更强的风控与管理人才,反映行业从粗放运营转向精细化风控和合规驱动的经营理念 [4][5] 中小机构离场趋势 - 与头部机构“狂奔”形成鲜明对比,中小机构提速离场,截至目前国内持牌支付机构数量已缩减至164家,累计注销牌照达107张 [6] - 近期福建一卡通支付有限责任公司于2025年9月29日注销牌照,此为年内中国人民银行披露注销的第11张支付牌照 [6] - 注销牌照中大多为预付卡类牌照,这类机构因商业模式受限、资本实力薄弱成为洗牌重灾区,许多机构挣扎在注册资本达标线边缘 [6] 监管与处罚环境 - 2025年以来第三方支付行业严监管态势持续深化,监管已披露至少74张罚单,机构及相关责任人被罚没金额总计1.9亿元 [7] - 罚单涉及的业务红线主要包括反洗钱义务履行不到位和商户管理不力等问题 [7] 未来竞争格局展望 - 行业将迎来“强者愈强”的格局重塑,资本实力将决定业务天花板 [8] - 预计更多支付机构将加入增资行动,推动行业将资金投向市场服务与科技建设,促进支付服务实体经济 [8] - 头部机构可凭借资本优势向综合金融科技服务商转型,深耕场景生态、加大技术投入、拓展跨境支付等高附加值业务 [9] - 中小机构建议聚焦细分领域做精做专,如深耕垂直行业解决方案或区域化服务,谋求支付产品及场景模式创新以实现错位竞争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