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保健

搜索文档
引领健康营养产业新潮流 NHNE健康营养展今日于广州盛大开幕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05-22 11:16
营养之力,生生不息。2025年5月21日至23日,由国药励展主办的"中国国际健康营养博览会(2025春)",于中国进 出口商品交易会展馆(广州)举办,作为亚洲地区颇具规模的营养保健食品领域专业展会,其展览展位、展商数量 和观众数量再次大幅度增长。展会面积超过40,000平方米,展示内容涵盖保健食品、健康食品、功能食品、营养 滋补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等十余个专业领域,汇集1,200家全球领军品牌带来的上万种健康营养产品。 NHNE品牌十年(2015-2025): 2015-2025NHNE在中国健康产业写下辉煌篇章。十年间,始终秉持"让营养触手可及"的初心,构筑从原料研发到 产品创新的全产业链生态。每场展会都是行业风向标,每个展品都凝聚着对生命质量的承诺——这正是NHNE十 年服务超5000家优质品牌的底气。 回顾品牌十年,感恩十年挚友。本届展会从行业政策、展会发展历程、现象级产品等多板块回顾总结,开展行业 领袖对话特辑,鎏金纪念感谢铭牌,十周年限定周边等多种活动。 国家政策助力减脂减重:相关企业数量显著增长 贸易战下的产业转型:国内市场的新机遇 在这样的形势下,众多健康营养企业迅速调整战略,积极开拓国内市 ...
汤臣倍健倡议科学营养助力国民健康
证券日报网· 2025-05-20 13:44
行业活动与倡议 - 新华网与汤臣倍健联合主办518全民营养节,聚焦"优质蛋白"议题,邀请200多位营养师参与[1] - 活动倡议"每天一杯优质蛋白,为健康打底",旨在解决大众营养难题[1] - 中国营养学会作为指导单位参与,强调科普宣传对提升健康认知的重要性[1] 营养摄入现状数据 - 45%中国成年居民面临蛋白质摄入不足风险(2022-2023年十省调查数据)[1] - 55.71%儿童蛋白质来源单一,89.55%老年人因消化吸收能力衰退导致摄入不足[1] - 近60%减重人士蛋白质摄入骤降,超70%受访者缺乏科学补充知识(2025国民调查报告)[1] 专家观点与建议 - 中国营养学会理事长强调优质蛋白对免疫力、肌肉维持和体重管理的作用[1] - 成人每日蛋白质摄入建议为每公斤体重1克,老年人需增至1.2克/公斤[1] - 优质蛋白应占蛋白质总摄入量50%以上(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建议)[1] - 动植物蛋白科学搭配可提升营养价值,对老年人和运动人群有特殊益处(中山大学教授观点)[1]
独家 | 金达威董事长江斌:合成生物学让虾青素降本近80% 生物制造将彻底颠覆行业未来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5-18 15:19
公司业绩与增长驱动 - 2024年和2025年一季度公司归母净利润分别达3.4亿元和1.2亿元,同比增长23.6%和72%,主要受益于规模效应及管理效率提升 [5][6] - 2025年一季度整体销售毛利率达41.7%,核心产品维生素A、辅酶Q10和营养保健品毛利率分别为32.8%、48.2%和35.2%,其中辅酶Q10毛利率领先行业第二名30-40个百分点 [7][13] - 公司选择通过产能扩张而非提价策略巩固竞争优势,辅酶Q10年产能将从920吨逐步提升至1500吨,预计年增长率10%-12% [13][14] 合成生物学技术优势 - 采用合成生物学技术生产虾青素,成本仅为传统方法的五分之一,实现工业化可控生产且不受环境限制 [8] - 虾青素在高端水产养殖领域可增强抗炎能力、改善色泽,传统方法因成本高难以普及,新技术突破市场瓶颈 [8] - 技术已规模化应用于辅酶Q10、NMN等产品,并布局巴西甜蛋白、阿洛酮糖等生物代糖创新管线 [9] 全球市场拓展与供应链 - 2024年海外销售收入25.7亿元,占总营收近80%,关税影响通过提价转嫁且95%客户接受 [14][15] - 美国子公司VitaBest工厂通过管理优化实现扭亏为盈,软胶囊生产线预计2025年Q4投产,交货周期较行业平均缩短50%以上 [17] - 自有品牌Doctor's Best为美国前15大保健品品牌,Zipfizz通过Costco等渠道销售,新并购品牌Viactiv补足女性补钙品类 [18] 产能与研发布局 - 内蒙古发酵基地采用320立方大型发酵罐,单位能耗和人工成本显著低于行业 [13] - 辅酶Q10生产线完成1.5倍扩产改造,技术代际差距通过持续研发投入和设备升级维持 [13][14] - 同步布局百万吨级藻油Omega-3市场,相比传统鱼油具有可再生、无过敏原和环保优势 [10]
知行合一科学轻体 管好体重拥抱健康
人民网· 2025-05-12 13:48
肥胖与健康管理 - 超重与肥胖是慢性疾病的独立病种,并可能诱发其他慢性疾病,科学体重管理可降低发病风险与危害[1] - 2030年我国成人超重肥胖率预计达到70.5%,政策层面已将体重管理作为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维度[3] - 体重管理需综合治疗策略,包括营养、运动、药物和手术,其中营养与运动侧重生活方式培养[4] 科学减重方法 - 限能量膳食、高蛋白膳食、轻断食、低升糖指数膳食和地中海膳食是常见的减重膳食模式[4] - 代餐产品结合个性化营养方案和健康生活方式可有效减轻体重、体脂和腰围[4] - 限制能量摄入需平衡膳食,避免因过度限制饮食导致营养素缺乏[5] 减重误区与挑战 - 减重误区包括误认为超重均为营养过剩、仅关注体重斤数变化、高蛋白膳食模式选择不当及轻断食理解偏差[6] - 个体减重普遍存在难以坚持和营养健康知识欠缺的问题,需建立支持性环境[7] - 减重需长期坚持,形成适合自己的减重模式并持续实践[9] 多方协作与行业参与 - 减重需要政策支持、卫生专业单位职能发挥及交通、社区、企业等多领域协同[9] - 企业通过产品创新和行业规范制定推动代餐领域标准化建设[10] - 倡导"营养+运动"理念,通过团体运动项目支持健康体重管理[11]
康比特(833429):2024年年报及2025年一季报点评:蛋白增肌类产品销量大幅增长
东莞证券· 2025-04-28 17:06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给予公司“增持”评级 [3] 报告的核心观点 - 公司2024年主要业务收入大幅增长,2025Q1营收维持快速增长,预计2025 - 2026年每股收益分别为0.89元和1.19元,对应PE分别为26倍和19倍,给予“增持”评级 [3]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公司基本数据 - 2025年4月28日收盘价22.86元,总市值28.46亿元,总股本124.50百万股,流通股本113.29百万股,ROE(TTM)为10.55%,12月最高价28.05元,12月最低价8.28元 [1] 公司业绩情况 - 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0.4亿元,同比+23.34%;归母净利润0.89亿元,同比+1.38%;扣非归母净利润0.87亿元,同比+15.07% [3] - 2025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94亿元,同比+26.08%;归母净利润0.12亿元,同比+9.66%;扣非归母净利润0.12亿元,同比+11.89% [3] 公司业务收入情况 - 2024年蛋白增肌类产品收入5.29亿元,同比增长72.64%;能量胶收入3,879.08万元,同比增长48.64%;能量胶矩阵产品收入5,125.37万元,同比增长94.52%;军需业务收入13,244.02万元,较去年同期有所减少 [3] 公司盈利指标情况 - 2025Q1毛利率为38.64%,同比下降9.03个百分点,环比上升1.48个百分点;净利率为6.21%,较上年同期下降0.94个百分点,较上一季度下降2.73个百分点 [3] - 2025Q1期间费用为5285万元,较上年同期增加123.46万元;期间费用率为27.28%,较上年同期下降6.31个百分点 [3] 公司盈利预测 |科目(百万元)|2024A|2025E|2026E|2027E| | --- | --- | --- | --- | --- | |营业总收入|1,040|1,352|1,731|2,181| |营业总成本|943|1,234|1,567|1,972| |营业成本|630|814|1,042|1,308| |营业税金及附加|9|11|15|19| |销售费用|223|287|359|461| |管理费用|50|67|88|108| |财务费用|-1|-1|-3|-4| |研发费用|33|55|65|80| |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0|0|0|0| |资产减值损失|-1|-2|-3|-3| |营业利润|103|124|167|212| |加:营业外收入|0|5|5|5| |减:营业外支出|0|0|0|0| |利润总额|103|128|172|217| |减:所得税|13|17|23|29| |净利润|89|111|149|188| |减: 少数股东损益|0|0|0|0| |归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89|111|149|187| |摊薄每股收益(元)|0.72|0.89|1.19|1.51| |PE(倍)|32|26|19|15| [4]
网购给差评就构成商业诋毁了
每日商报· 2025-04-27 10:29
商报讯(通讯员 李程 记者 刘迅)在电商平台买东西前先看评价已经成了大家的习惯,好评能让人放心 下单,差评则可能让人望而却步。如果差评涉及经营者恶意打击竞争对手,这又该怎么算?4月23日, 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开庭审理了一起由差评引发的涉外商业诋毁纠纷二审案件。 本案一审原告是来自澳大利亚、生产销售营养保健类商品的某有限责任公司与某科技公司,其在抖音平 台合作开设抖店,销售解酒保健类商品。原告发现某药业公司和某生物科技公司有员工在2023年10月14 日至18日期间集体购买涉案商品,且部分员工在未拆封商品的情况下以"功能不符""成分不符"等理由申 请退货退款,并给予店铺客服"非常不满意"的评价。 原告认为此种差评行为有组织、有计划地恶意商业诋毁,严重损害了他们的公司名誉和形象,导致店铺 服务体验评分、商品体验评分急速下降,商品销售受到巨大影响,因此诉至一审法院。 一审法院经审理认为,被告的相关员工在相对集中的时间段内,对客服进行无依据的低分评价,并在未 拆封商品的情况下以不真实理由退款退货,这种行为明显违背了正常的消费行为和评价原则。 结合相关员工日常将社交媒体账号用于为某经营竞品的第三方公司宣传同类商品以 ...
百合股份两大产品销量下滑净利降17.6% 拟出资6700万并购同行布局海外突围
长江商报· 2025-04-16 08:24
文章核心观点 百合股份经营业绩增长乏力,通过“内生+外延”方式突围,内生方面加大研发投入,外延方面拟收购新西兰同行公司股权布局海外市场 [1][4][5] 公司经营业绩情况 - 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8.01亿元,同比下降8.02%;净利润1.39亿元,同比下降17.6%;扣非净利润1.31亿元,同比下降19.26% [1][2] - 2019 - 2021年,公司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分别由5亿元、7433.47万元增长至6.62亿元、1.48亿元 [2] - 2022 - 2023年,公司分别实现营业收入7.25亿元、8.71亿元,同比增长9.59%、20.12%;净利润1.38亿元、1.69亿元,同比增长 - 6.89%、22.65%;扣非净利润1.33亿元、1.63亿元,同比增长 - 1.16%、22.34% [2] 公司产品情况 - 2024年营养保健食品主业实现营业收入7.96亿元,同比下降7.95%;毛利率36.21%,同比减少0.89个百分点 [3] - 2024年软胶囊、片剂产品营业收入分别为3.19亿元、1.03亿元,同比下降15.82%、7.53%;生产量分别为24.28亿粒、11.35亿粒,同比下降7.48%、14.6%;销售量24.38亿粒、11.67亿粒,同比下降8.27%、13.99%;毛利率40.36%、37.63%,同比增加1.14、9.56个百分点 [3] - 2024年功能饮品产品实现营业收入1.93亿元,同比增长37.32%;产销量分别为444.3万升、436.1万升,同比增长36.51%、34.18%;毛利率27.78%,同比减少14.92个百分点 [3] 公司研发情况 - 2024年公司研发支出3578.45万元,研发投入占比提升至4.47%,较上年增长15.63% [4] - 2024年公司累计获批保健食品备案凭证达424项,较上年同期的147项增长188.44%;截至2024年末,已获得备案与注册类保健食品证书共计1397项 [5] 公司海外并购情况 - 公司拟使用自有资金1624万新西兰元(折合人民币约6700万元)于香港新设全资子公司收购Ora 56%股权 [1][5] - Ora 2023 - 2024年分别实现营业收入2089.65万新西兰元、4228.11万新西兰元,净利润220.3万新西兰元、612.6万新西兰元;截至2024年末,资产总额2476.56万新西兰元,所有者权益1136.18万新西兰元 [6] - 本次交易中Ora股东全部权益价值为2900万新西兰元,较账面净资产增值1763.82万新西兰元,增值率为155.24% [6] 公司海外市场情况 - 2024年公司在境外市场营业收入为6988.22万元,同比增长39.23%;毛利率29.03%,同比减少5.46个百分点 [6] 公司IPO募集资金情况 - 截至2024年末,公司IPO募集资金累计已使用2.99亿元,整体投资进度为49.62% [3] - 新型海洋功能成分饮料、口服液智能工厂项目已于2023年建设完成并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2024年度实现效益1.74亿元 [3]
中国爽剧登陆好莱坞,一位驻美记者在美国短剧剧组的观察
声动活泼· 2025-03-25 13:14
短剧的风,已经飘洋过海吹到了美国。在好莱坞的所在地洛杉矶,现在平均每个月有 100 部中国短剧开 拍。 资深驻外记者刘骁骞就是这场美国短剧风暴的见证者:美国短剧剧组中的外国导演和演员到底是如何看待 自己参与创作的短剧的?同样的爽剧剧本和套路在美国是否适用?中国资方如何挑选最受欢迎的「大众情 人脸」? 在许多人眼里,短剧或许依旧是「上不了台面」的存在,但那些围绕它发生的人物故事依然有被看见和倾 听的价值。 声东击西 今天我们要聊的话题很「声东击西」—— 中国短剧。这些霸道总裁题材、略带狗血的短剧,正在颠覆好莱 坞的一些传统业态,带来新的变革和力量。驻美记者刘骁骞从去年年末开始用自己的镜头记录下了这些颠 覆与新生,我们来听听他的故事。 刘骁骞 去年秋天,我的工作从芝加哥调到了洛杉矶,很多常驻洛杉矶的外国记者告诉我,这里的新闻其实比想象 中要少。这些年来包括国人在内的全球观众对好莱坞的态度发生了很大转变,大家不再把好莱坞电影看作 唯一的标杆。尽管如此,影视产业依然是洛杉矶的金字招牌,所以我一直想以此为出发点去做一些深度观 察。 刚到洛杉矶的时候,我和一位中国朋友吃饭,聊起一个学电影的中国留学生,他之前帮我拍过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