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私募基金
icon
搜索文档
高毅资产招聘计划
高毅资产管理· 2025-04-15 17:29
招聘信息 - 招聘职位为行业研究员(可选消费方向)和渠道销售岗 [3][5][9] - 行业研究员工作地点在上海,需求人数1人 [6] - 渠道销售岗工作地点在深圳和上海,需求人数2人 [10] - 行业研究员岗位职责包括对所覆盖行业和公司进行深入研究,挖掘投资机会 [7] - 渠道销售岗职责包括开发维护销售渠道,制作分析市场材料 [10] 任职要求 - 行业研究员需有1年以上资产管理机构或证券公司研究经验,覆盖汽车、家电等可选消费领域 [8] - 行业研究员需对研究工作有热情,学习能力强,善于表达和抗压 [8] - 渠道销售岗需金融、经济、管理相关专业本科以上学历,具备证券基金财务知识 [11] - 渠道销售岗需1-3年银行理财或基金渠道工作经验,优秀者可放宽条件 [11] - 渠道销售岗需具备公开演讲能力,善于沟通和团队合作 [11] 公司介绍 - 公司为上海高毅资产管理合伙企业,是专注于公开市场投资的证券类私募基金管理公司 [16] - 公司由多位资深基金经理共同创建,聚焦基本面研究和产业研究 [16] - 公司提倡"求真知"的投研文化,追求深度分析与前瞻性研究 [16] - 公司在各业务领域追求专业化和高标准,构建完善的支持体系 [16] 应聘方式 - 可通过网站https://gyasset.hotjob.cn/投递简历 [15] - 可扫描二维码添加"高毅资产招聘"公众号投递简历 [15]
椰风盛宴、挚谢同行,鼎信汇金大客户答谢之旅完美收官
财富在线· 2025-04-15 17:02
公司活动 - 鼎信汇金于4月11日至13日在三亚举办"椰风盛宴 挚谢同行"大客户答谢之旅,邀请40多位客户和3家私募基金管理人参加,活动包含投资策略分享和休闲交流环节 [1][2] - 活动旨在回馈客户长期信任与支持,通过严格筛选私募基金管理人(从管理人、投研团队、投资理念、产品情况、风控体系五大维度)为投资者利益保驾护航 [1] - 鼎信汇金总经理齐凌峰在致辞中强调公司32年来始终致力于为普通投资者实现资产保值增值 [1] 私募基金策略分享 - 牧鑫资产介绍其期权全策策略,采用期权双卖和趋势CTA策略组合,在不同市场环境中取得稳定业绩,提供风险可控且收益弹性较强的投资选择 [2] - 国源信达创始人史江辉分享"深耕周期 穿越牛熊"策略,以价值与估值回归为核心,结合宏观经济研究和基本面分析,通过择时获取超额收益,并看好黄金配置价值 [4] - 枫泉投资执行总经理董孙德提出"立足价值 敢于逆向"策略,基于公司内在价值评估港股机会,认为港股仍是全球估值洼地,部分行业和公司估值优势突出 [6] 客户互动与活动亮点 - 客户代表钱先生向鼎信汇金和三家私募基金管理人赠送亲笔题字团扇,体现对服务的高度认可 [2] - 活动包含海南特色晚宴、景观草坪合影等环节,强化客户关系并缔结情谊 [2][6] - 鼎信汇金强调未来将继续秉持"以客户为中心"理念,与客户共赴财富管理新征程 [6]
押注美股暴亏,这只私募基金跌成"三毛基"!
券商中国· 2025-04-02 10:17
国内私募撤离美股转战港股/A股 - 知名网红私募"月风"旗下嘉越月风投资创世号净值跌破0.4元沦为"三毛基",持仓或集中在美股和比特币[1][2] - 2024年一季度美股主要指数表现疲软:道指跌1.28%、纳指跌10.42%、标普500跌4.59%,比特币跌至8.3万美元[3] - 景林资产合伙人高云程透露其组合已完全剔除纯美国公司资产,全面转向中国资产且主要仓位在港股[4] - 国内家族办公室从业者称三分之二私募圈人士已清仓美股转战港股,预计一季度美国对冲基金将普遍亏损[4] 港股科技板块资金动向 - 3月南向资金净买入1602.82亿港元,创历史第二高纪录,恒生互联网ETF近8日净流入超10亿元份额达461.7亿份[5] - 尽管港股科技板块连续两周回调,资金仍逆势抄底互联网科技资产[1][5] - 清和泉资本重点持仓估值偏低且受益AI趋势的大型互联网公司,认为其具备技术/用户/数据资源优势[5] - 进化论资产指出科技股预期已较乐观,建议关注业绩优秀且有价值成长属性的大型科技互联网公司[6] 机构对科技板块的长期判断 - 清和泉资本强调AI发展进入1-100阶段,大型互联网公司将成为最终受益者[5] - 世诚投资对AI科技革命持乐观态度,指出中国已出现全球领先的成功案例,科技板块成交量回落显示情绪回归理性[6] - 进化论资产认为4月市场或短暂震荡但长期上升趋势不变,需规避业绩差和暴雷风险公司[6]
200多家私募出手买基金,哪些产品类型最受百亿“大佬”青睐?
搜狐财经· 2025-04-02 08:56
文章核心观点 随着公募基金年报披露,私募持仓情况浮出水面,各类港股及海外市场ETF基金受追捧,私募通过配置ETF实现多元化投资、降低风险和成本,部分私募也布局货币基金、REIT基金等其他基金 [1][11] 私募持仓上市基金整体情况 - 前十大持有人名称含“私募”的持仓机构累计持有上市基金份额68.71亿份,涉及210家私募管理人,实际持仓份额更多 [1] 百亿私募持仓港股及海外市场ETF情况 重阳投资 - 重仓博时恒生医疗保健ETF和广发中证香港创新药ETF,两只ETF前十大持有人中均有5个席位被旗下产品占据,累计持仓份额分别为21.48亿份和10.08亿份,去年中报时旗下无产品在前十大持有人中 [1] - 今年2月发文称当前是投资创新药的有利时机,跨国大药企买入中国创新药资产将带动全球资本市场对中国创新药企的关注和重估 [2] 景林资产 - “景林稳健”持有博时恒生医疗保健ETF3.94亿份,自2022年年报以来旗下一直有产品位列该ETF前十大持有人中 [6] - 截至2024年年报,“景林稳健”持有华夏恒生科技ETF3.84亿份;旗下4只产品同时出现在华夏纳斯达克100ETF前十大持有人中,累计持有份额为1.43亿份;1只产品持有易方达中证海外互联ETF5660.23万份 [6] 东方港湾投资 - 旗下产品共出现在7只上市基金年报前十大持有人中,6只为纳斯达克100ETF相关产品,累计持仓份额达5.18亿份 [8] - 旗下2只产品同时出现在景顺长城纳斯达克科技市值加权ETF前十大持有人中,持仓份额合计为9336.72万份 [8] 永安国富资产 - 旗下4只产品“组团”出现在广发中证海外中国互联网30ETF前十大持有人中,累计持有份额为4.76亿份,永安国富实业持有1.35亿份该ETF [8] - “永安国富 - 永富16号”和“永安国富 - 稳健6号”分别持有3566万份博时标普500ETF和1237.06万份银华MSCI中国A股ETF [8] 泓湖私募 - 旗下5只产品新进出现在华泰柏瑞南方东英新交所泛东南亚科技ETF前十大持有人中,累计持仓份额高达1.76亿份 [9] - “泓湖高腾博喻宏观策略”持有1562.69万份富国纳斯达克100ETF [9] 私募配置ETF的原因 - 可在不直接持有大量个股的情况下,实现跨行业、跨市场的多元化投资,降低单一股票或行业波动带来的风险 [11] - ETF具有高流动性,可快速买卖,灵活调整投资组合以适应市场变化 [11] - 可大幅降低个股的研究成本,只需关注ETF所跟踪的指数或资产组合的整体表现即可做出投资决策 [11] 百亿私募持仓其他基金情况 高毅资产和宁泉资产 - 持仓上市基金累计份额分别达8.06亿份和7.22亿份,持仓“大头”均为货币基金 [13] - “高毅晓峰2号致信基金”和“宁泉致远76号”同框出现在华宝现金添益A前十大持有人中,持仓份额分别为8.04亿份和7亿份 [13] - “宁泉致远43号”为招商财富宝E第五大持有人,持仓份额达2061.21万份 [13] - 高毅资产旗下4只产品扎堆出现在博时中债0 - 3年国开行ETF前十大持有人中,累计持仓份额为270.6万份 [14] - “宁泉致远39号”位列交银瑞思第一大持有人,持有份额为97.91万份,占该基金总份额的比例高达9.53%,自2021年中报以来宁泉资产旗下产品一直是该基金前十大持有人中的“常客” [14] 合晟资产和金锝私募 - 合晟资产旗下产品共出现在9只REIT基金年报前十大持有人中,累计持仓份额达1.71亿份;金锝私募旗下产品共出现在5只REIT基金年报前十大持有人中,累计持仓份额达7732.11万份 [16] - 两家公司均有旗下产品位列红土创新盐田港仓储物流REIT前十大持有人之一,“合晟同晖7号”持有份额为3070.27万份,“金锝诚意精心2号”持有份额为1518.82万份 [16] - 金锝私募旗下还有产品出现在华夏中证全指房地产ETF、南方原油A和国泰上证5年期国债ETF前十大持有人中,持仓份额分别为408.37万份、134.49万份和22.13万份 [16]
产业资本正成为上市公司股权出售的主要买家
阿尔法工场研究院· 2025-03-26 21:33
核心观点 - 启明创投以4.52亿元控股创业板上市公司天迈科技,成为首例市场化VC机构通过并购基金主导上市公司控制权变更的标杆案例,标志着私募基金从"财务捕手"向"产业操盘手"的角色跃迁 [2][3] - 交易得益于证监会"并购六条"的政策松绑,为一级市场退出开辟了"产业协同+资产证券化"的双轨路径 [4] - 案例为私募基金如何以资本为纽带重塑上市公司价值提供转型启示,尤其在IPO放缓背景下具有示范效应 [5][59] 政策环境与法规框架 政策红利释放 - 证监会"并购六条"明确支持私募基金以产业整合为目的收购上市公司,引入"反向挂钩"机制,缩短锁定期限,降低长期资本退出成本 [6][7] - 政策推出配套措施包括允许重组股份对价分期支付、放宽同业竞争与关联交易限制、设立简易审核程序等,2024年重大并购交易数量同比激增460% [10][11] - 启明创投收购天迈科技的交易中,基金存续期与锁定期匹配,直接受益于政策 [8] 历史沿革 - 私募基金控股上市公司的合法性曾长期存疑,2016年"宝万之争"后监管对杠杆收购持审慎态度 [12][13] - "并购六条"扭转态势,首次将私募基金定位为"产业整合者",地方国资实践为市场化机构提供范本 [15][16][17] 法规约束 - 私募基金需遵守严格法律框架,包括信息披露义务和关联交易管控 [19][20] - 中国模式更强调产业协同,与美国激进杠杆收购(LBO)形成对比 [21][22] 交易方案设计的创新与实施 股权定价 - 启明创投以4.52亿元收购天迈科技26.1%股份,采用差异化定价机制,原实控人郭建国以28.26元/股转让,其他股东以24.25元/股转让 [24] - 定价依据合法性在于"股东身份差异",折价策略节省约6200万元,预留资产注入后的市值增长空间 [25][28][29] 支付架构 - 交易采用三期支付结构(首期60%、二期30%、三期10%),并设立共管账户锁定资金,匹配私募股权基金平均募集周期8.2个月 [32][34] - 分期支付缓解资金压力,共管账户条款具有强制执行效力,司法支持率达92% [35] 控制权过渡 - 交易后启明基金持股26.1%,郭建国保留23.63%,协议设计三重防御体系确保控制权稳定 [40][41] - 董事会改组由启明创投提名4人,原管理层留任CEO,设置6个月过渡期分阶段移交权力 [42][44] 基金架构 - 启明基金通过"GP主导+专项架构"实现风险隔离,LP结构65%来自启明2023年人民币主基金,35%为外部机构投资者 [47][48] - 退出路径包括一级退出、二级退出和重组退出,参考鼎晖投资案例实现基金IRR达32% [50][51] 产业协同 - 启明创投整合计划分为技术赋能、资产注入与生态闭环三级推进,预计将天迈科技订单毛利率从18%提升至25% [52][54] - 横向对比IDG资本、高瓴资本案例,启明创投模式更强调产业协同与资产证券化 [55] 行业启示 - 案例标志着私募基金从"投早投小"向"产业主导"转型,依赖政策支持、交易结构创新及资源整合能力 [67] - 未来此类操作或成主流,需警惕整合难度与市场波动,推动"产业+资本"可持续发展 [69]
“托而不管”!这家券商被判承担10%赔偿
券商中国· 2025-03-14 11:42
文章核心观点 上海金融法院二审判决恒泰证券在私募基金投资者赔偿责任纠纷案中,因未履行合理审核义务,对投资者本金损失承担10%赔偿责任,该案为私募托管行业“托而不管”敲响警钟,也促使行业审视托管职责边界 [2][7][8] 涉案情况 - 2017年9月樊某与资管公司、恒泰证券签订合同,投资170万元,2018年回款约17万元,自2018年底基金延期兑付 [3] - 2016年2月至2018年1月资管公司成立30余支票据私募投资基金,募集90亿余元,大部分资金用于资金池运作,造成几百名投资人损失20亿余元 [3] - 2022年11月资管公司及其实际控制人因集资诈骗罪被判刑,涉事私募为华领资管,其被判处罚金2亿元,法定代表人孙祺被判处无期徒刑 [3][4] 双方主张 - 樊某认为托管人存在审核不严、风险揭示不足、监督失责等违法违约行为,致基金资产被挪用,请求赔偿投资损失及资金占用损失 [4] - 恒泰证券认为按管理人有效指令划款,对资金投向只负形式审查义务,投资损失系管理人犯罪行为造成 [4] 判决结果 - 法院认为恒泰证券未谨慎勤勉履行审查义务,对樊某本金损失产生影响,酌定其对本金损失的10%承担赔偿责任,即赔偿17万元 [7] - 其他受损投资人可能起诉,恒泰证券或面临更多赔偿,诉讼进度不确定,若诉讼金额超1000万元,虽不到2023年净资产2%,但占净利润1/6 [7] 行业影响 - 2023年以来多起私募基金“跑路”事件引发托管机构权责讨论,焦点在于形式审核义务边界与标准 [8] - 目前私募基金托管人监督职责未受足够重视,“托而不管”现象时有发生,本案判决试图厘清职责边界,促进行业良性发展 [8] - 近年其他私募事件中托管方也被判承担责任,如M银行被判对投资人损失承担15%补充清偿责任,某证券公司被判对投资人损失承担15%补充清偿责任 [9][10] - 2024年监管不断压实托管方责任,发布通知要求未托管私募证券基金整改,华安证券因私募基金托管业务违规收到警示函 [10]
谁能买下星巴克中国?
创业邦· 2025-02-28 17:50
以下文章来源于零售商业财经 ,作者RBF团队 零售商业财经 . 新零售的思想者,新商业的参与者,新财经的见证者,中国零售大商业领域影响力媒体。 来源丨零售商业财经( ID:Retail-Finance ) 作者丨Annie 图源丨图虫创意 近日,一则关于星巴克中国可能出售股权的消息搅动了全球咖啡市场。 2月25日,据多家媒体报道,国际私募基金KKR、方源资本、太盟投资集团,以及中国本土企业华润集团、美团等均被列为潜在买家。目前,交易的具体架构仍 在磋商中,并可能随谈判进程动态调整。 对于将出售中国业务的说法,星巴克方面没有正面否定,而几名潜在买家则对于这一消息并未给予回应。 事实上,这场涉及全球咖啡巨头在华命运转向的传闻,恰逢星巴克全球宣布裁员1100人、星巴克中国业绩承压的关键节点。当"第三空间"的缔造者开始考虑战略 撤退,这场跨国品牌本土化的终极实验,正将中国消费市场的深层变革推至聚光灯下。 令人好奇的是,在这场资本与商业的博弈中,究竟谁能买下星巴克中国?华润、美团等潜在买家的入场,又将如何改写中国咖啡市场的格局? 潜在买家之华润集团 "全渠道优势"与本土化基因 华润集团作为最受关注的潜在买家,其商业版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