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
搜索文档
国联水产:上半年净亏损5.4亿元,同比由盈转亏
新浪财经· 2025-08-27 19:29
财务表现 - 上半年营业收入16.51亿元,同比下降18.36% [1]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5.4亿元,上年同期盈利1754.06万元 [1] - 基本每股收益-0.479元 [1]
苏状元荣膺水产“奥斯卡”BAP认证,以国际标准重塑大闸蟹产业!
搜狐网· 2025-08-27 17:15
行业概况 - 中国大闸蟹产量从2016年74.87万吨增长至2023年83.9万吨[2] - 需求量从2016年74.3万吨增长至2023年84.43万吨[2] - 2023年大闸蟹批发市场规模达333.57亿元[2] - 行业存在标准不统一、品质不稳定、溯源不完善等痛点[2] 公司战略合作 - 2024年8月22日与Intertek天祥集团达成战略合作[1] - 获得BAP认证(最佳水产养殖规范)[1][4] - Intertek是全球领先质量安全服务机构,在100多个国家设有1000多家实验室[2] - BAP认证涵盖水产加工厂、养殖场、育苗场、饲料厂全生产链[4] 公司资质与荣誉 - 2024-2025年蝉联中国新食材大闸蟹品类冠军[4] - 2023-2024年连续两年成为中国企业家博鳌论坛合作用蟹[4][14] - 2024年8月签约演员马伊琍担任品牌代言人[4][10] - 2024年9月登陆央视CCTV-1和CCTV-2频道[4] 生产与品控体系 - 优选国家级"长江2号"优质苗种[7] - 拥有23000亩生态核心水域[7] - 采用530天慢养模式[7][15] - 投喂活虾鲜鱼、螺蛳、玉米等天然饵料[7] - 每只蟹经过5次称重才发货[7] - 实施56道工序精选流程[8] 供应链建设 - 自建亚洲最大单一品牌大闸蟹仓配基地,面积超15000平方米[8] - 日均暂养量达25万斤[8] - 最高满足5万订单同时发货[8] - 建成6000平方米智慧蟹池[8] - 自研2000平米恒温扎蟹间[8] - 实现180+城市次日达服务[8] 技术创新 - 行业率先引入大闸蟹自动化分拣机和自动扎蟹机[8] - 应用AI点码防伪技术和区块链[8] - 实现"一物一码"防伪溯源[8] 市场表现 - 2023年成为高端大闸蟹线上渠道销售额全国第一[10] - 2024年继续蝉联线上销售冠军[10] - 累计交付200万+产品[14] - 收集19180条痛点和场景需求意见[14] 发展愿景 - 使命是"让3亿人四季都能吃上状元好蟹"[1][12][15] - 目标让苏状元大闸蟹成为世界级美食名片[15] - 致力于打造中国大闸蟹产业链最完整的平台型品牌[12]
威海上半年绿色贷款余额超1353亿元
齐鲁晚报· 2025-08-27 15:29
绿色金融改革创新成果 - 威海市绿色贷款余额达1353.12亿元 同比增长35.49% 占全部贷款比重21.8% [1] - 创新推出"绿色工厂贷"及碳汇质押贷款等10款特色金融产品 [1] - 绿色金融数智化平台"绿e融"正式上线 整合11类部门数据覆盖14万户企业 [2] 数字化平台建设 - "绿e融"平台实现蓝绿项目一键认定及环境效益自动测算 集成143款绿色金融产品 [2] - 平台入驻31家银行及53家保险机构 通过智能引擎实现企业需求与金融产品双向匹配 [2] - 碳信用平台接入129家规上企业 累计处理数据180万条 为40余家企业完成碳足迹核算 [3] 蓝色金融体系创新 - 建立全国首个蓝色投融资项目库 首批入库71个项目 涵盖海工装备及海上风电等领域 [4] - 蓝色项目已获授信159亿元 其中海洋生态修复贷款65.2亿元 海上清洁能源贷款37.6亿元 [4] - 蓝色贷款余额达284.7亿元 占绿色贷款总量21.4% 180笔贷款获政策性激励 [4] 碳汇交易突破 - 开发全省首个牡蛎碳汇核算标准 年均减排量达130.77万吨CO?当量 [6] - 完成全省首笔1500吨牡蛎碳汇交易 涉及5家企业用于自身碳中和 [6] - 探索碳汇保险及质押融资产品 将碳汇概念融入生态旅游项目 [6] 金融机构专业化建设 - 全省首创绿色支行"认定+考核"体系 已评定21家绿色支行 [7] - 绿色支行累计授信565.96亿元 发放贷款350.42亿元 其中绿色贷款占比83% [7] - 创新推出55款特色产品包括"碳效贷"等 精准支持50余个绿色项目 [7]
亲,这份潜江小龙虾邀请函,速查收——
金融时报· 2025-08-27 15:18
行业概况 - 潜江小龙虾产业经过20多年发展形成完整产业化格局 涵盖选育繁育 生态种养 加工出口 餐饮美食 冷链物流 电子商务 研学旅行 节会文化等领域 [1] - 产业链条十分完整 一二三产业发展完备 在全国销售占比中处于领跑地位 [1] 技术创新 - 建立"四季有虾"池塘养殖试验基地 实现全年池塘养殖模式试验示范 [2] - 开展小龙虾良种选育繁育 营养需求研究 "四季有苗"大田模式研究 [2] - 建设苗种孵化培育车间和实验室 具备养殖模式 水环境检测 土壤理化指标测定 软颗粒饲料发酵加工 池塘水环境调控 微生态制剂等技术研发能力 [2] 经济效益 - 养殖户采用边逮边放四季养殖模式 一茬最快20多天可出虾 [2] - 30亩田年纯收入达30多万元 新模式收益更高且稳定性好 [2] - 相比年景最差时养虾可能折本2到3万元的情况显著改善 [2] 金融支持 - 中国人民银行湖北省分行潜江营业管理部组织3家试点银行机构开展小龙虾供应链金融服务试点 [3] - 探索"供应链平台+信贷产品"模式 实施边建设边开发边探索边运用边规范策略 [3] - 2024年8月1日正式上线供应链金融服务 首日上线6个信贷产品 发放贷款9笔共计215万元 [3] 产品优势 - 潜江小龙虾外形腮白腹部干净 肉质Q弹 属于低脂高蛋白食材 [3] - 采用凌晨收虾立即销售的运营模式 确保产品新鲜度 [3]
(活力中国调研行)湖北潜江打造“四季有虾”模式 小龙虾“链”出大产业
中国新闻网· 2025-08-27 11:35
行业模式创新 - 湖北潜江打造"四季有虾"养殖模式 通过科研企业农户多方力量整合实现全年稳定供应[1][2] - 采用"同塘育养分离"技术将池塘划分为繁育区与养殖区 实现苗种自给和优化养殖环境[2] - 形成"早稻+冬虾+早春虾"循环模式 实现一田三收和全年优质虾苗供应[4] 产能与经济效益 - 2024年12月至2025年2月冬虾上市量达2.4万吨 实现产值21.9亿元[4] - 冬季大规格虾价达54元/斤 为夏季价格的3倍[4] - 虾农30余亩虾塘年纯收入达30万元 四季养殖显著提升农户收益[4] 产业链发展 - 养殖面积达94.7万亩 形成科研养殖加工物流餐饮完整产业链[5] - 行业综合产值突破870亿元 品牌价值达527.2亿元[5] - 交易中心通过分拣打包冷链发往全国 保障产品流通效率[4] 市场拓展 - 实现四季供应后餐饮店全年经营 打破以往半年生意局限[4] - 春节期间在上海深圳推广冬虾 获得消费者广泛欢迎[4] - 下一步将聚焦工厂养殖标准制定精深加工 加速千亿产业集群形成[5]
柬埔寨“鱼米走廊”研修班南京开课
新华日报· 2025-08-27 07:12
柬埔寨农业技术合作项目 - 江苏省外事办公室与农业科学院新农学院联合主办第二期柬埔寨鱼米走廊建设人才研修班 聚焦稻米种植和水产养殖领域技术交流 [1] - 培训整合涉农政府部门 科研院所及企业专家资源 通过专题讲座和实地教学等多元化形式开展深度互学 [1] - 学员将前往南京江宁区 扬州市和镇江市实地考察中国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战略的实践成果 [1] 实验室合作与技术保障 - 江苏省农科院加工研究所与柬埔寨农林渔业部联合建立中柬营养与活性因子检测实验室 被列为农业农村部重点项目 [1] - 实验室同步开展柬方技术人员专项培训和活性功能产品开发 双轨推进联合实验室建设 [1] - 项目为鱼米走廊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课程设计兼顾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展示江苏鱼米之乡建设模式 [1]
南海水产研究所副所长张殿昌:重点培育饲料效率高、耐粗饲料的水产品种,降低养殖成本
南方农村报· 2025-08-26 21:32
行业技术发展方向 - 重点培育饲料效率高和耐粗饲料的水产品种以降低养殖成本[1][8] - 将金鲳饲料系数从2.2降低至1.5可实现每斤鱼成本降低3-4元且鱼粉用量降低20%[9] - 研发室内可控繁育技术保障苗种四季稳定供应[10] - 突破升降式重力网箱装备技术确保设施与养殖安全[10] - 开发适用于不同生长阶段的精准营养饲料技术进一步降低饵料系数[11] 产业科技攻关重点 - 以金鲳等广东省深远海主养品种为核心开展全链条产业科技攻关[5][6] - 涵盖种质资源库建设 新品种培育 繁育技术 装备技术 饲料技术 病害防控和品牌建设共七个方面[7][8][9][10][11][12] - 构建病害综合防控体系包括病原精准快速检测和高效疫苗研制[11] - 加强品牌建设提升广东海洋牧场产业价值[12] 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 强化高校 科研机构与企业间的深度创新合作[14] - 支持现代化海洋牧场核心技术装备研发广东省工程研究中心建设及实质化运行[15] - 推动政府与企业共同投入研发资金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16] - 建立成果转化应用推广平台促进技术供需精准对接[18] - 鼓励地市出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配套资金政策[18]
评论丨以大省之责,绘就岭南农业现代化新图景
南方农村报· 2025-08-26 18:04
核心观点 - 广东以9701亿元农林牧渔总产值位居全国农业第一方阵 通过科技赋能 链式融合和政策创新推动岭南特色农业现代化 服务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4][11][55] 农业经济规模与产业基础 - 农林牧渔总产值达9701亿元 位居全国农业第一方阵 [4] - 拥有5507家龙头企业 规模以上加工营收达1.63万亿元 [5] - 农产品供给覆盖全国14亿人口菜篮子需求 [14] 科技与创新驱动 - 实施粤强种芯工程 收集36.8万份农业种质资源 超级稻和水产新品种全国占比领先 [15] - 深圳大疆农业无人机全国市占率达96% 领跑行业 [20] - 华南农大无人农场技术推广至30个省市 [20] - 需突破生物育种卡脖子技术 整合院校企资源发展基因编辑和智能育种 [28] - 罗锡文院士强调中小型农机需精准研发 解决丘陵山地无机可用痛点 [29] - 山地轨道运输机提升荔枝运输效率5倍 [48] 特色产业与产业链建设 - 存在特色产业规模不大 产品同质化严重 农业标准不完善等问题 [8] - 以百千万工程为抓手 建设茂南罗非鱼产业园 汕尾海洋种业基地等项目 [18] - 发展陆丰荔枝 清远鸡 湛江对虾等特色产业 以一县一园载体推动预制菜和生物制品深加工 [31] - 海大集团在汕尾建设现代海洋种业产业园 采用陆海接力模式实现工厂化循环水育苗与深海网箱养殖全链可控 [32][33] - 海大集团全国饲料销量突破2000万吨 通过种苗+饲料+动保全产业链带动200万养殖户增收 [44][45] 政策与制度创新 - 需创新农业保险+期货机制 探索养殖网箱和智能装备抵押贷款 [37] - 推行设备贷风险补偿保险 将养殖网箱和智能装备纳入可抵押范围 [50] - 建立产业链党委+双中心模式 强化5507家龙头企业联农带农作用 [41] - 茂南产业园带动十万农户就业增收 [42] 海洋经济发展 - 汕尾海洋种业基地和深远海养殖装备研发加速推进 [18][21] - 海大集团实现南美白对虾等品种中国种中国养 [45]
海大集团董事长薛华:打造水产育种“远洋舰”
南方农村报· 2025-08-26 17:03
公司战略与定位 - 公司定位为全球化农业科技龙头企业 坚持通过科技与创新建设农业现代化产业体系 积极助力粮食安全 种业振兴 海洋强国等重要国家战略 [4][5][6] - 未来五年发展规划以饲料为第一主业 种苗和动保为第二主业 各业务板块目标增长翻番 保持领先优势 [22][23] - 2030年集团营收目标突破2000亿元 饲料销量目标达到5150万吨 通过现代化饲料产业体系维护国家粮食和营养安全 [23][24] 种业发展举措 - 种业是公司最具技术和资源优势的产业之一 构建了育繁推一体化的商业化育种体系 自主研发品种覆盖国民消费的主要经济水产品种 [2][10] - 重点突破工厂化循环水和深海网箱育种技术 加强育种企业与科研院校的联动 正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等机构深化合作 力争实现国家海水新品种的突破 [9][11][12] - 致力于攻克深海育种的时代命题 打造水产育种"远洋舰" [1][3] 养殖模式创新 - 建议发展工厂化养殖 从根本上突破传统水产养殖的发展瓶颈 实现从"靠天吃饭"到"可控生产"的现代化跨越 [13][14] - 在海洋牧场建设背景下 工厂化养殖与深海养殖可形成陆海接力 通过海水养殖缩短养殖时间以规避风险 提升养殖效率 [15][16] - 工厂化养殖代表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方向 可应对当前严峻的资源环境形势 [13] 饲料业务发展 - 目前饲料销量位居全球第一 预计今年销量将突破3000万吨 成为全球首家达到3000万吨量级的农业企业 [17][18] - 在国家粮食安全紧平衡形势下 将降低原料进口依赖性 提升饲料转化效率 [19] - 持续加大科研投入 夯实饲料保供工作 针对海洋养殖品种的营养和健康需求 强化海洋牧场专用饲料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开发 [20][21]
潮州饶平:“潮”向深蓝,让“饶平鱼”游向世界餐桌
南方农村报· 2025-08-26 00:03
文章核心观点 - 饶平县通过科技赋能、生态优先和全产业链融合的方式推动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 实现从传统渔业向高质量海洋经济的转型升级 [15][16][19][67] 科技赋能海洋种业 - 建成省级首个花鲈良种场 培育出生长速度提升18.2%的"南饶1号"花鲈新品系 [22][23][26] - 研发全国首个花鲈40K液相育种芯片"海鲈1号" 苗种成活率突破性提升21.6% [26][27] - 累计产出花鲈鱼苗8000万尾填补省内空白 项目总投资8000万元 [25][30] - 虾苗养殖场年产值达4.77亿元 鲍鱼苗养殖场年产值达6亿元 [35][36] 生态化养殖改造 - 开展"木改塑"示范项目 新型塑胶网箱解决木质渔排易损坏、污染大问题 [6][7] - 分期分批拆除改造5.9万格传统木质渔排 腾出近岸浅水养殖用海空间约20万亩 [39][47] - 投放317口周长63米的深水塑胶网箱 投放鱼苗420万尾 预计年产值达6.5亿元 [11][12] - 520口重力式深水网箱全面投产 投放鱼苗近500万尾 预计产值近7亿元 [51][52] 全产业链融合发展 - 推进总投资2.12亿元的预制菜省级现代产业园建设 培育万佳、健源等龙头企业 [60][61] - 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和预制菜产业 应用牡蛎肽生物酶解等技术提升附加值 [57][61] - 加快发展跨境电商和冷链仓储物流 推动"饶字号"水产品走向世界 [62] - 打造滨海旅游新目的地 西澳岛风景区获评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