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
搜索文档
赵一德参观第32届杨凌农高会陕西特色现代农业展
陕西日报· 2025-10-26 08:17
展会概况 - 第32届杨凌农高会以新质生产力与农业新未来为主题 设有室内展 田间展 云上展 海外展四个板块 [1] - 陕西特色现代农业展系统展示了该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和推进乡村振兴的成效 [1] 特色农产品与产业发展 - 宝鸡 延安 汉中 安康 商洛展区展示了眉县猕猴桃 洛川苹果 城固蜜橘 富硒食品 红皮核桃等特色农产品 [1] - 强调需推动特色产业向规模化 标准化 品牌化发展 促进产业链延伸和价值链提升 [1] 农业科技与应用 - 在西安 铜川 榆林展区关注农业科技应用和旱区节水农业先行区建设进展 [1] - 要求强化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以科技提升农产品产量和质量 [1] 农业生产与基础设施 - 在咸阳 渭南 西咸新区 韩城展区询问粮食 果蔬等农产品生产情况 [1] - 要求建好管好用好高标准农田 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 [1] 农文旅融合与乡村资源 - 在省文旅厅展区强调需整合农业资源 自然禀赋 文化遗存 以农文旅深度融合赋能乡村振兴 [2] - 在省妇联展区关注特色手工艺品 强调通过技能培训和项目帮扶引导妇女参与乡村特色产业发展 [2] 政策与要素保障 - 强调需强化金融 科技等要素保障 完善农业基础设施 盘活农村资源资产 [2] - 要求健全联农带农机制 以提升乡村产业发展 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水平 [2]
2025第三届乡村休闲产业博览会在宁启幕 双展同办赋能乡村振兴
扬子晚报网· 2025-10-24 21:40
展会期间,多场由高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等单位牵头的专业论坛会议活动同步开展,围绕乡村振兴关 键领域展开深度研讨。核心会议活动涵盖县镇经济高质量发展(聚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 有效衔接)、乡村研学创新(探索AI时代乡村研学融合路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能力提升、长三 角乡村产业发展与中国乡村文化振兴等重点议题,全国乡村振兴专委会代表分别参加分论坛并发表演 讲,同时设置跨界资源对接会、助农专题论坛,为行业提供前沿政策解读、实践案例分享与资源精准对 接机会,推动政产学研多方智慧碰撞,为乡村振兴,尤其是乡村休闲产业提供专业智力支撑。 10月24日,为期三天的2025第三届乡村休闲产业博览会(以下简称"乡博会")携手乡村振兴博览会"双 展同办",在南京国际博览中心正式启幕。本届展会立足长三角、辐射全中国,通过"会+展+节+赛 +商"多元载体,不仅是乡村休闲业态的集中展示窗口,更成为政产学研协同破题、东西部资源互补、 跨领域创新融合的产业赋能平台,为乡村休闲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可持续动能,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支 撑。 汇聚全国资源,构建全产业链生态 本届展示展期为10月24日至26日,3万平方米展览空间内,来自全国 ...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电商赋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与效应研究
搜狐财经· 2025-10-24 21:02
文章核心观点 - 农村电商作为连接小农户与大市场的核心纽带,正推动县域经济从资源依赖型向数字驱动型转型,其通过产业赋能、就业与收入赋能、要素流动赋能三大路径,形成规模效应、协同效应、升级效应三大核心机制,是实现乡村振兴与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2][3][12] 农村电商行业规模与增长 - 2024年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突破2.8万亿元,同比增长16.3%,其中县域电商交易占比超过65% [3] - 农村电商带动就业超3000万人,其中返乡青年占比达42% [5] - 全国县域快递网点覆盖率达99.3%,较2020年提升12个百分点,中西部县域5G基站数量年均增长35% [11] 行业面临的挑战 - 部分县域物流成本占比超过25%,电商人才缺口达120万人 [3] - 中西部部分县域因供应链不完善、营销能力不足,难以实现优质农产品资源的价值转化 [3] - 行业存在品牌同质化问题,需避免同质化竞争 [14] 产业赋能路径与案例 - 电商推动特色产业规模化,如浙江遂昌木制玩具企业从30余家整合至120余家,形成产业集群,年产值突破50亿元 [6] - 电商促进产品价值提升与品牌化,如陕西武功将苹果升级为20余种产品,通过区域公共品牌使单价提升3-5倍 [6] - 电商推动跨界融合,如江苏泗洪打造“电商+稻田观光”模式,2024年带动旅游收入增长28% [6] 就业与收入赋能路径与案例 - 电商创造直接岗位及物流、包装等配套就业,如河南新野农村电商产业园带动周边乡镇就业,人均月收入提升至4500元以上 [7] - 电商降低创业门槛,2024年全国农村电商创业者中返乡青年占比超40%,如安徽砀山“95后”创业者通过直播电商年销售额突破2000万元,带动50余户农户增收 [7] - 电商优化农户收入结构,如山东兰陵蔬菜电商合作社农户除土地流转收入外,还可获得加工、销售环节分红,年均增收3万元以上 [7] 要素流动赋能路径与案例 - 电商促进人才回流与能力提升,2024年全国开展农村电商培训超120万场次,覆盖农户800余万人,如四川蒲江培育出500余名本土电商人才 [8] - 电商推动资本下沉,如网商银行“县域电商贷”已为全国1500个县域的30万家小微企业提供资金,平均贷款额度28万元 [8] - 电商倒逼技术渗透与数字化转型,如云南哀牢山地区引入冷链物流技术使柑橘保鲜期从7天延长至21天,损耗率从25%降至8% [8] 核心效应与机制 - 规模效应激活长尾市场,如贵州榕江侗族刺绣通过电商平台年销售额从不足百万元增至8000万元,湖南炎陵黄桃产品合格率从75%提升至98% [9] - 协同效应实现全链条利益绑定,如江西赣南脐橙电商联盟通过“保底收购+利润分红”机制,带动1.2万户农户年均增收2.5万元,企业利润率提升15个百分点 [10] - 升级效应倒逼基础设施完善,如宁夏贺兰县依托5G技术实现葡萄种植数字化监测,通过电商销售的高端葡萄酒占比从30%提升至65% [11]
门头沟区乡村经营招商推介会激发乡村发展新动能
搜狐财经· 2025-10-24 19:53
10月24日,由北京市农业农村局、北京市地方金融管理局及门头沟区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诗情画意门头沟 乡投共创赢未来"乡村经营招商推介会在门头沟 区王平镇东马山家举办。活动围绕"乡投共创"主题,全面展示区域乡村振兴成果与发展机遇,搭建资源对接平台,广泛吸引社会力量参与"诗画乡村"建设, 共吸引70家单位的200名代表参与。 本次推介会创新采用"展、会、谈、勘"一体化模式,贯通成果展示、专题会议、交流洽谈与实地踏勘环节,形成了全链条招商体验。作为2025年度"走进'百 千工程'示范片区系列活动"的关键一环,活动不仅彰显了门头沟区独特的文化魅力、优越的生态资源与广阔的发展前景,更为投资者提供了深度了解区域发 展情况、精准对接意向项目的宝贵窗口。 值得关注的是,活动现场设置了六大主题展区,涵盖农产品、文创产品、摄影作品及乡村旅游路线,并集中呈现了门头沟区7镇52个重点项目与9大扶持政 策,构成了一个全方位、多维度展示"门头沟实践"的微缩景观。这些展区共同搭建了一个信息密集、亮点纷呈的展示窗口,让与会嘉宾直观感受到了门头沟 乡村振兴的澎湃活力与扎实成果。 门头沟区相关负责人表示,门头沟区将持续优化区域营商环境,强化土地 ...
和音:向世界展现中国乡村发展的和美画卷
人民日报· 2025-10-24 16:26
联合国旅游组织评选结果 - 2025年中国有4个乡村入选联合国“最佳旅游乡村”名单,使中国“最佳旅游乡村”总数达到19个 [1] - 最新入选的乡村包括浙江荻港村、四川基卡依村、贵州黄岗村和江苏东罗村,它们在自然地貌、文化形态和发展路径上各具特色 [1] - 评选结果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之际,于该理念的提出地浙江省湖州市公布 [1] 乡村发展模式与产业振兴 - 乡村振兴关键在于产业振兴,通过挖掘地方文化和特色资源,发展乡村旅游、生态农业、文化创意等新业态 [2] - 湖南十八洞村发展苗绣、民宿和特色农产品,黄岗村以非遗整体性保护带动振兴,基卡依村探索自然生态与民俗结合之路 [2] - 2024年中国休闲农业营业收入近9000亿元,较2020年增加近500亿元 [2] 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实践 - 入选乡村是“两山”理念的鲜活实践,如荻港村保存完整桑基鱼塘系统实现生态“零污染”,基卡依村紧邻世界自然遗产发展高原立体农业 [1] - 贵州黄岗村拥有85%的森林覆盖率和2300亩梯田,江苏东罗村水系交织、垛田如画,展现了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1] - 中国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1] 文化传承与乡村建设 -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将中华民族传统审美智慧融入乡村发展与保护,提升人居环境舒适度、基础设施完备度与公共服务便利度 [3] - “村晚”、“村歌”、“广场舞”等群众文化活动展现出中国人民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和中国乡村浓厚的文化底蕴 [3] - 外国游客评价中国乡村既保留传统韵味,又焕发现代和艺术气息,体现古今交融 [3] 政策支持与未来展望 - “十四五”时期中国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 [3] - 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3] - 联合国旅游组织秘书长表示“最佳旅游乡村”为推动乡村变革注入强劲动力,助力构建更可持续的未来 [2]
泉眼·视界丨青山绿水间,文化何以振兴?济南南部山区交出“南山样本”
新浪财经· 2025-10-24 16:18
在泰山余脉的苍翠环抱之中,作为泉城济南的生态屏障与城市绿肺,南部山区正悄然落笔,绘就一幅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崭新画卷。 这里群山叠翠,泉源遍布,生态优美,历史悠久。然而,南部山区并未止步于天然的馈赠,而是以高度的文化自觉与开拓精神,积极推动文化"两创"落地生 根,促进农文旅深度融合。 从"山东手造"的匠心传承到数字文化的破局出新,从红色遗址的活化焕彩到农文旅的深度耦合,南部山区探索出一条以文化为魂、生态为基、产业为体的的 可持续发展之路,让绿水青山化作福泽一方的"金山银山"。 从老手艺到新IP,焕活乡土文化生命力 丰厚的文化底蕴若只沉睡于历史,便难以在当代绽放光芒。唯有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才能真正激活其内在生命力,实现从文化资源到文化价值 的跃升。 文丨孟宝乐 南部山区所承载的深厚文化,既是历史的馈赠,也是时代的命题。如何让静默的文化资源"活起来""走出去",转化为推动区域发展的软实力,成为一项现实 而紧迫的课题。 如今,一份精彩的答卷正在青山绿水间铺展。泉水豆腐制作、山绣、柳埠媳妇宴……这些曾经局限于乡野的技艺与习俗,正通过"非遗进景区""非遗工坊"等 项目,走入现代生活场景。 在九如山、外石村等 ...
村咖焕活、菌菇富民、片区融合——姜堰奏响“全域振兴”田园交响曲
新华日报· 2025-10-24 07:04
乡村新业态发展 - 河横村“椿野”咖啡馆日销售饮品近千杯,吸引上海、南京、南通等地游客[2] - 咖啡馆由村里闲置仓库改造而成,预计每年为村集体增收约10万元[2] - 未来计划增加草坪露营、彩色油菜花景观等户外场景,形成集餐饮、咖啡、乡村书屋、稻田研学于一体的综合业态[3] 特色产业与就业带动 - 小杨社区通过小杨人家、菇菇部落、溱湖蟹村等项目,带动村集体年收入近160万元,带动约240人就业[4] - 菇菇部落是全省中小学劳动教育和综合实践优秀基地,集采摘游玩、研学体验、科普教育等于一体[4] - 小杨社区周边120多户居民从事数十种菌菇种植,一名本地员工每月工资近4000元[4][5] 片区规划与农文旅融合 - 溱湖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片区覆盖3个镇街、16个行政村,构建“一核四区”功能布局[6] - 片区已创成11个省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6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6] - 片区做强“溱湖簖蟹”“姜堰大米”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打造“姜味食足”区域公共品牌[7] - 今年国庆中秋长假期间接待游客近30万人次,形成“产区变景区、产品变礼品、农房变客房”的融合发展局面[7]
“蹦跳路”成了共富路
人民日报· 2025-10-24 06:42
浦江县黄宅镇共富市集,冷链车正在装载销往杭州市滨江区的葡萄,山货直通城市商圈门店,帮助浦江 农产品溢价率提升35%。浦江县探索"校企团队+共富工坊+城市门店+流动市集"的跨区域城乡研产销一 体化模式,助力全县葡萄产业年产值超14亿元。 更大的协作共富浪潮在县域边界激荡。今年2月,浦江与桐庐、建德携手成立"S219三地共富联盟",联 合开展旅游资源串联共享、开办共富市集等。开通跨县公交;互送职工疗休养,发放旅游消费券;统一 规划设计景观风貌、标识标牌……联手打造"S219系列"新文旅品牌,预计今年将带动三地沿线村庄发展 乡村旅游增收2亿元。浦江县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区域合作打破行政壁垒,通过党建联建、产业协作 等机制创新,为浙江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探索区域协同样本。 虞宅乡新光村有300多年历史。"廿玖间里"创客基地负责人陈青松带领团队,将村子打造成集文创、非 遗、音乐酒吧等多业态于一体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国庆期间日均吸引游客1万多人次。"乡亲们富了,我 们村集体收入已连续4年超100万元。"村支书朱红昌语气中透着自豪。 如今,S219串联浦江县仙华山、通济湖、马岭等主要景区和新光村、薛家村、上河村等网红打卡地 ...
新农人更是“兴农人”
人民日报· 2025-10-24 06:42
为招引更多优秀新农人,大竹县创新实施"一村一CEO"计划,从全县筛选121个建制村,面向全国发布 招募令,干出成绩、效果显著的乡村CEO,作为奖励最高可获得村集体收益的10%。 改变因被乡亲们戏称为"黑鸡哥"的刘晓岗而起。 10多年前,刘晓岗放弃教师工作,返乡养殖旧院黑鸡。饿了在山坡上吃,困了在帐篷里睡,学技术、跑 市场、做营销,刘晓岗愣是凭着一股韧劲取得了成功,公司年销售额突破3000万元。 发展起来后,刘晓岗不忘联农带农的初心,推出"统一供苗、技术、防疫、品牌、销售,农户分户养 殖"的"五统一分"发展模式,带动300余户农户年均增收超4000元,先后获得了"四川省优秀共产党 员""达州人才市长奖"等荣誉。 刘晓岗是达州市坚持以人才振兴引领乡村全面振兴,积极培育新农人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的一个缩影。如 今,1200余名新农人在达州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奋力拼搏,带旺产业,带富乡亲。 "创新驱动、科技赋能,传统产业发展才有好前景。"海归女硕士廖梓婷在渠县创办了四川秀岭春天农业 发展有限公司,建设茶园4000余亩。在市、县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廖梓婷的公司创建了专家工作站、技 术中心、技能大师工作室等科研平台,研发了10 ...
推动乡村发展“一直兴”(专家点评)
人民日报· 2025-10-24 05:55
政策方向与战略部署 -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对"十五五"时期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出系统部署[1] -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 要求深入实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并推进乡村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1] - 一系列重要部署为推进农文旅深度融合明确了发展方向 提供了根本遵循 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重要路径[1] 成功实践与模式创新 - "村BA""村超"等"村字头"赛事走红 是发展乡村新业态新产业的生动实践[1] - 赛事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将流量转化为"留量" 推动观赛旅游 餐饮住宿 农产品销售等链条式增长[1] - "体育+文旅+产业"的融合模式延伸了赛事价值链 增强了乡村经济韧性 探索出可持续可借鉴的发展新路[1] 社会效益与参与主体 - 村民在赛事活动中既是运动员 也是组织者 观众和受益者 赛事增强了集体认同与凝聚力[1] - 数字传播助力赛事突破地域限制 激发全民参与热情[1] - 各地纷纷借鉴经验举办"村字头"赛事 以体育为媒推动农文体旅商全面发展[1] 未来发展重点与举措 - 要坚持深挖地域特色 推动"村赛"品牌化常态化 避免同质化 提升乡村旅游特色化精品化规范化水平[1] - 要推动乡村文旅数字化转型 运用新媒体拓展传播渠道 建设智慧文旅平台 提升服务体验[1] - 要完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 推动人才土地产业协同发展 吸引青年返乡创业 培育新农人队伍[1] - 要健全利益联结机制 让农民成为文旅发展的主体和受益者 实现共建共享[1] 核心观点与前景展望 - "村赛"现象证明乡村不缺资源[2] - "十五五"时期要将赛事热度转化为产业动能 推动乡村发展从"一时火"走向"一直兴"[2] - 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可持续的路径支撑[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