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流玩具

搜索文档
商场一女子为抢LABUBU坠楼?谣言!关于LABUBU,警方提醒
环球网· 2025-06-14 13:36
泡泡玛特LABUBU盲盒抢购乱象 - 网传女子为抢购LABUBU盲盒坠楼事件被证实为谣言 商场泡泡玛特售卖点均在一楼且不在中庭位置 与坠楼事件无关 [1][3][4] - 多地出现LABUBU盲盒抢购冲突 网传视频显示泡泡玛特自动贩卖机旁发生多人扭打事件 疑似黄牛与顾客冲突 [4] - LABUBU系列盲盒引发线上线下抢购热潮 部分消费者凌晨排队购买 二手市场出现高价转卖现象 [6][8] 泡泡玛特盲盒销售的法律责任 - 律师指出企业有责任维护销售秩序 若未采取合理措施防范冲突可能面临侵权损害赔偿 [6] - 黄牛批量囤货高价转售可能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 若使用暴力手段抢购可能构成刑事犯罪 [7] - 消费者参与抢购冲突同样可能面临治安处罚 购买到假冒产品可依法要求赔偿 [7] 盲盒消费陷阱 - 二手平台出现LABUBU整盒诈骗案例 骗子利用官方渠道缺货现状实施虚假购物诈骗 [11][12] - 警方提醒消费者应从正规渠道购买 警惕不符合常理的低价广告信息 [19][20] 泡泡玛特市场表现 - 公司旗下潮流玩具受年轻人追捧 带动股价持续上涨 [6] - LABUBU系列产品火爆引发"一娃难求"现象 反映IP运营成功但供应链面临挑战 [8]
泡泡玛特的基因深处早已刻下全球化密码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14 08:06
LABUBU潮玩现象与市场热度 - LABUBU成为全球最火的潮玩商品 引发从曼谷到纽约的抢购狂潮 日本官网几分钟售罄 [1] - 泡泡玛特市值创新高 LABUBU背后隐藏万亿蓝海市场潜力 [1] - LABUBU设计打破传统审美范式 融合北欧暗黑童话与东方志怪文化 契合Z世代个性表达需求 [1] 中国企业全球化战略转型 - 中国企业出海模式从成本优势转向以IP为核心 通过设计创新和文化共鸣构建全球情感认同 [2] - 泡泡玛特代表"生而全球化"企业 其盲盒文化灵感源于全球文化交融 设计师团队具有跨文化背景 [2] - 商业模式融合日本扭蛋文化 欧美IP衍生品经验 香港潮玩艺术精神 依托中国供应链优势 [2] 新型全球化企业特征 - 全球化企业新范式需具备:全球文化趋势洞察 多元审美把握 数字技术融合 初创期全球资源配置能力 [3] - 数字化平台成为文化共振载体 企业出海需"全球在地化"策略 供应链向柔性敏捷转型 [3] - 全球化进入蜕变阶段 文化共鸣与创新价值需求持续存在 难以真正"脱钩" [3] 行业数据与商业动态 - 一只Labubu拍卖价达108万元 义乌Labubu商品下架 反映市场供需失衡 [5] - Labubu租赁服务兴起 日租金30元起 显示二级市场活跃度 [5] - 基金经理减持茅台增持泡泡玛特 显示资本对潮玩行业青睐 [5]
21社论丨泡泡玛特的基因深处早已刻下全球化密码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14 01:40
行业趋势 - LABUBU等潮流玩具在全球引发抢购热潮,从泰国曼谷到纽约、伦敦、日本均出现排队盛况和快速售罄现象,显示Z世代正在重新定义全球化市场[1] - 互联网潮流加速文化传播,推动潮流文化进入快速互相影响带动的新阶段[1] - 数字化平台成为文化共振的超级导体,供应链从刚性规模转向柔性敏捷,成为全球化深耕的韧性基石[3] 产品设计 - LABUBU采用"丑萌美学"设计,打破传统玩具审美范式,融合北欧神话暗黑童话与东方志怪文化,迎合Z世代个性表达需求[1] - 产品设计具有跨文化特质,尖牙、异色瞳和"亦正亦邪"的精灵气质成为全球年轻人消费热点[1] 企业战略 - 泡泡玛特代表中国企业全球化战略的重大变化,从依赖成本优势转向以独特IP为核心,通过设计创新和文化共鸣构建全球情感认同[2] - 公司采用"生而全球化"的创生逻辑,从初创阶段就具备全球资源配置视野,融合日本扭蛋文化、欧美IP衍生品市场经验和中国香港潮流艺术精神[2][3] - 商业模式整合全球设计资源,设计师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创作语言天然具有跨文化表达能力[2] 市场机会 - LABUBU现象揭示潮玩市场存在万亿蓝海潜力,全球年轻人消费热情被持续激发[1] - 全球化红利依然存在,中国企业通过开放心态和核心能力建设可继续获得全球化机遇[4] 文化影响 - 潮流玩具成为新时代全球化的重要载体,体现人类对文化共鸣和创新价值的持续追求[3] - 成功的企业出海需立足于"全球在地化"智慧,实现文化共情与融合[3]
日媒对比Labubu和HelloKitty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6-13 17:54
泡泡玛特与IP热潮 - 泡泡玛特旗下IP"拉布布"在全球掀起热潮,外媒报道称其"席卷全球"并引发时尚圈疯狂 [1] - 泡泡玛特市值自2020年12月上市以来仅用4年半时间超过3300亿元人民币,对比三丽鸥(凯蒂猫母公司)市值约850亿元人民币 [1] - 摩根大通报告显示拉布布在商品化授权、谷歌搜索热度等方面快速追赶凯蒂猫 [1] IP生命周期与成功案例 - 凯蒂猫诞生于1974年,通过"不变的面孔+不断变化的内涵"维持50年人气,契合日本文化软实力输出需求 [1] - 熊本熊通过"蠢萌"定位在"失去的30年"社会压力背景下获得广泛认同,其免费授权策略和行政化运营助力IP破圈 [2] - 泡泡玛特创始人王宁强调"尊重时间,尊重经营",显示对IP长期运营的认知 [2] 中国潮流文化出海策略 - 专家建议中国企业需深耕本地化策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拓展欧洲及中东市场、持续研发创造国际影响力IP [3] - 配套平台出海能为潮流文化产品提供持久灵活支持,提升竞争力 [3] - 中国潮玩走红趋势有望进一步凸显"酷实力" [3]
年内股价暴涨超200%,泡泡玛特全是“泡泡”?步步高段永平点评看衰言论:有点意思
金融界· 2025-06-13 11:36
泡泡玛特市场表现 - Labubu系列产品市场热度极高 两只Labubu拍出190万天价并在国外引发抢购甚至斗殴事件 [1] - 泡泡玛特股价创历史新高 6月12日盘中达283 4港元/股 较年初上涨超200% 较2024年2月低点上涨超16倍 [1] - 公司市值突破3600亿港元 超过携程集团 中国财险 中信证券等港股上市公司 [1][2] 同行业对比 - 泡泡玛特市值约为名创优品的9倍 前者超3600亿港元 后者仅400多亿港元 [2] - 名创优品正评估分拆TOP TOY赴港上市 目前处于初步阶段 上市细节未定 [3] 市场争议 - 有观点质疑泡泡玛特商业模式 认为盲盒本质是赌博行为 产品易被模仿 缺乏长期价值 [4] - 步步高集团董事长段永平对看空评论表示"有点意思" [5] - 泡泡玛特创始人王宁回应股价质疑 强调公司将通过业绩成长证明价值 [6] 财务指标 - 泡泡玛特动态市盈率109 92倍 市净率32 16倍 显著高于港股同业水平 [2] - 中银香港 携程集团等可比公司市盈率均低于20倍 市净率普遍在1-2倍区间 [2]
“顶流”诞生记:是谁在为“小怪兽”们定价
金融时报· 2025-06-13 09:40
LABUBU IP现象与市场表现 - 薄荷色初代LABUBU PVC雕塑以124.2万元成交价刷新艺术家个人拍卖纪录 [1] - LABUBU"三博士"系列作品1个月内从18.6万元升值至58.65万元 [1] - 泡泡玛特2019年起推出LABUBU盲盒系列 逐步构建跨领域现象级IP [1] 消费市场反应 - LABUBU 3.0系列引发全球抢购 东南亚及欧美市场出现"一BU难求"现象 [3] - 明星带货效应显著 Lisa、蕾哈娜等名人推动IP热度 [3] - 4月国内销售增速超一季度 预计5-6月持续加速 [4] - 盲盒隐藏款二手市场溢价达数十倍 [2] 公司财务与资本表现 - 泡泡玛特2024年营收130.38亿元(+106.92%) 净利润31.25亿元(+188.77%) [6] - THE MONSTERS系列收入30.4亿元 同比增长7.3倍 [6] - 2025年股价累计上涨约两倍 市值突破3600亿港元 [5] - 创始人王宁以203亿美元身家跻身中国富豪榜前十 [6] - 2025Q1海外收入同比增长475% [6] 行业发展趋势 - 中国"谷子"经济2024年规模1689亿元(+41%) 预计2025年突破2000亿元 [6] - IP经济概念股4-6月累计涨幅超30% 多只个股涨停 [7] - 行业形成"IP内容—技术应用—全球生态"立体化竞争格局 [7] IP运营与文化输出 - 公司通过限量销售策略制造稀缺性 强化市场热度 [3] - IP产品融入传统文化元素 具备跨文化传播潜力 [9] - 明星社交平台展示引发链式反应 推动IP向时尚符号转型 [3]
基金分析报告:如何捕捉港股科技的估值修复和成长性机会?
民生证券· 2025-06-12 20:02
报告核心观点 - 港股市场因流动性和成长性提升估值回升,科技、医药等成关注方向,长城港股通价值精选多策略基金长期收益弹性强,持仓偏好高成长板块,有望在港股估值修复中获超额收益 [1] 如何捕捉港股科技成长机会 - 港股市场长期估值低但近期回升,近十年恒生指数平均 PE_TTM 为 10.53,当前处于 57%的十年估值分位数 [8] - 2024 年至今港股日均成交额达 1241 亿港元且持续提升,南向资金净流入大幅增加,2025Q1 公募基金对港股偏好提高,持仓市值达 3146 亿元,加权港股总仓位 13.51%创历史新高 [10][12] - 中概股回流提高港股成长性,前中国 10 家科技巨头公司流通市值在港股占比约 34%,科技、医药等成今年港股主要关注方向 [14][15] 长城港股通价值精选多策略基金投资价值分析 风险收益特征 - 曲少杰管理以来基金长期收益高、弹性强,自 2019 年 6 月年化超额收益 5.54%,2024 年以来年化夏普 1.8,滚动持有一年期胜率超 50% [20][22][23] 配置偏好 - 约九成港股持仓且近年占比增加,资产配置以港股为主 A 股为辅,择时准确度较高 [25] - 偏好 TMT、医药等成长型板块,2024 年年报前五大重仓行业占比约 90.25%,下半年增持电子等行业 [27] 持仓特征 - 重仓股采用买入持有策略,多为行业龙头或新兴小巨人,2023 年底买入泡泡玛特贡献高收益 [30] - 2025 年一季报前十重仓股占比 74%,集中于新消费和互联网企业,持仓估值低于港股整体且处历史低位 [33][34] - 持仓股盈利能力强,2020 年以来 ROE 和毛利率增长,当前加权 ROE 达 14%,毛利率超 30%,归母净利润增速约 80% [37] 操作特点 - 投资风格偏好热门股,近三年换手率中枢约 180%,前十大重仓股集中度高于同类基金平均水平 [38] 管理人特征梳理 - 基金管理人长城基金成立于 2001 年,截至 2025 年 3 月 31 日公募管理规模约 3342 亿元,产品线丰富且获多项业内大奖 [42] - 基金经理曲少杰管理 3 只基金,规模 11.54 亿元,投资理念是长期持有优质公司,选股注重估值与盈利增速匹配 [3][46][47]
叶国富早该明白,“十元店逻辑”做不成泡泡玛特
阿尔法工场研究院· 2025-06-12 18:12
核心观点 - 潮玩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IP价值而非渠道规模 泡泡玛特通过自有IP构建长期壁垒 而名创优品旗下TOP TOY依赖外部授权IP导致护城河脆弱 [3][8][16] - 泡泡玛特与名创优品的估值差异(3459亿港元 vs 445亿港元)反映了资本市场对IP运营能力与渠道能力的价值判断 [3][22] - 叶国富选择IP联名捷径而非自有IP孵化 导致错失关键转型期 其十元店逻辑与IP培育所需的长期主义天然相斥 [4][29][47] 公司对比 泡泡玛特 - 2024年自有艺术家IP收入占比达85% 经典IP LABUBU和Molly分别贡献30.4亿和20.9亿元营收 [16] - 建立IP全生命周期运营体系 按IP划分专项团队 覆盖从设计到商业化的全产业链 毛利率达66.8% [16][42][43] - 2024年股价累计上涨346% 2025年再涨190% 市值达3459亿港元 市盈率100.22倍 [3][22] 名创优品/TOP TOY - 2025年Q1总营收3.4亿元(同比+59%) 自研产品占比首超40%但核心仍依赖三丽鸥等授权IP [10] - 2024年门店净增128家至276家(同比+86.49%) 但营收增速从2023年70%降至2024年44% [21][22] - 平均客单价从2023年121.3元降至2024年109.5元 商品均价下降至57.8元 [35] 商业模式差异 - IP策略:泡泡玛特签约设计师孵化原创IP 名创优品批量采购漫威等成熟IP授权 [4][5][7] - 盈利模型:泡泡玛特自有IP贡献高毛利 名创优品IP授权费侵蚀利润 2021-2023年持续亏损 [14][16] - 渠道定位:泡泡玛特转型为IP运营商 TOP TOY保持"潮流玩具集合店"的渠道商模式 [17][33] 行业趋势 - 竞争维度从IP联名视觉刺激升级为文化认同的价值共鸣 消费者愿为情感支付溢价 [8][36][38] - 外部IP授权面临同质化竞争 联名商品生命周期被压缩至不足半年 库存周转天数增加15% [13][32] - 头部企业通过综艺植入、潮玩展等方式延长IP生命周期 建立全产业链运营壁垒 [40][43] 历史转折点 - 2016年泡泡玛特因Sonny Angel断供转向自有IP开发 同年名创优品启动IP化却选择授权模式 [25][26][27] - 泡泡玛特2016年签约Kenny Wong推出Molly系列 名创优品2019年借漫威联名破圈 [26][28] - TOP TOY 2020年独立运营但延续授权模式 四年门店增至276家 2024年营收9.8亿元 [32][34]
专家访谈汇总:包上没有LABUBU,爱马仕就不叫爱马仕?
阿尔法工场研究院· 2025-06-11 21:15
浙江游戏产业出海政策 - 浙江省计划以杭州为核心打造游戏产业集群 建立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和数字贸易示范区等文化出口平台 [1] - 重点支持开发高质量原创3A游戏 推动与AR/VR智能硬件厂商合作共同出海 [1] - 加强与国际游戏发行平台合作 重点在亚太、欧美及"一带一路"国家推广中国原创游戏 [1] - 目标是通过产业集聚和政策支持 将浙江打造成全球数字娱乐产业重要一极 [1] 汽车行业动态 - 广汽、一汽、小米、理想等10余家主流车企集体跟进供应链政策调整 反映行业面临激烈价格战和供应链压力 [1] - 车企缩短账期以提升产业链协同效率 钢铁行业在车企降价要求下已基本无毛利 [1][2] - 政策干预可能为注重技术创新和产业链协同的车企创造发展机会 [2] 中国汽车市场数据 - 2025年1-5月中国乘用车总销量1099.6万辆 同比增长12.6% 其中国产品牌销量756.2万辆同比增26.3% [2] - 新能源车销量157万辆同比增24.5% A级/B级车型表现突出 传统燃油车销量同比下降10.1% [2] - 比亚迪、吉利等国产品牌增长显著 法系/韩系外资品牌销量普遍下滑 [2] 泡泡玛特商业模式 - 2024年初至今股价涨幅超11倍 体现潮流玩具情绪消费潜力 [2] - 通过LABUBU等IP开发建立情感联结 盲盒机制创造稀缺性强化购买欲望 [2] - 业务扩展至手办/服饰/主题乐园等领域 构建完整情绪经济生态 [2] 自动驾驶对保险业影响 - 自动驾驶使责任归属复杂化 现行以驾驶员行为为基础的保险体系面临挑战 [3] - 特斯拉/Alphabet等自动驾驶技术公司及Progressive等保险公司可能受益 [3] - 拥抱自动驾驶技术的企业将获得长期增长潜力 [3]
LABUBU爆红:“怪异可爱”的审美表达与盲盒的情感代偿
新浪财经· 2025-06-11 15:28
LABUBU的爆红现象 - LABUBU是泡泡玛特旗下最火爆的潮玩IP,融合了獠牙等怪诞元素,带有"坏笑"特质,与传统萌系玩偶形成鲜明对比 [1] - 该IP诞生于2015年,泡泡玛特于2016年推出"The Monster"精灵天团系列,包含LABUBU形象 [1] - 2024年以来LABUBU热度达到空前高度,助推泡泡玛特市值屡创新高 [1] 爆红原因分析 - 国际巨星蕾哈娜、Lisa等"超级用户"在社交媒体的曝光加速了LABUBU的破圈 [2][8][9] - 设计上实现了"萌"与"拽"的完美平衡,契合年轻世代审美偏好与个性表达 [2][16][17] - 盲盒玩法和隐藏款策略放大了吸引力,形成独特的消费心理机制 [2][22][23] 潮玩行业背景 - 泡泡玛特定位为"中国领先的潮流文化娱乐公司",构建了覆盖全产业链的运营平台 [3] - 潮玩融合艺术、设计和流行文化,主要面向成人消费者,起源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日本和香港 [3] - 公司创始人王宁表示2016年是国内潮玩行业发展的重要节点 [3] 设计理念解析 - LABUBU创作者龙家升受北欧神话启发,赋予其九颗尖牙、歪斜笑容等"暗黑精灵"特质 [5] - 设计突破传统甜美框架,呼应年轻世代对主流审美的叛逆态度 [5][17] - 又"萌"又"拽"的平衡设计极具辨识度,满足对新奇事物的追求 [16][17] 商业模式创新 - 泡泡玛特2016年转型为潮玩公司,确立"盲盒+潮玩"商业模式 [20] - 盲盒玩法利用不确定性带来的兴奋感,刺激多巴胺分泌 [22] - 隐藏款设置(传闻1/144概率)激发收集欲,二手市场价格可达普通款数十倍 [23] 市场表现数据 - LABUBU所在The Monster系列收入从2023年3.68亿元暴增至2024年30.41亿元,同比增长726.6% [10] - 该IP成为泡泡玛特最赚钱的IP,助推公司股价在2024年7月至2025年6月累计上涨超500% [10] - 2025年全球线下门店持续缺货,掀起抢购热潮 [15] 文化现象解读 - LABUBU超越玩具范畴,成为年轻人社交货币和群体认同标志 [11][18] - 衍生出独特的"语言系统"(抽盒、摇盒、端盒等),形成圈层文化 [11] - 映射年轻世代不愿被定义、拒绝随波逐流的态度 [18] 行业趋势洞察 - 潮玩已从物件发展为情感表达载体,具备强烈社交属性 [2][6] - 爆款潮玩能突破玩具范畴,延伸至服装、配饰等领域并影响主流时尚 [6] - 泡泡玛特开创"零售娱乐化"模式,将消费体验本身作为价值核心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