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电池
搜索文档
机器人赛道迎新玩家,蜂巢能源入局,将为行业提供固态电池
南方都市报· 2025-07-15 19:42
战略转型 - 蜂巢能源正式布局人形机器人和低空经济赛道 已获得央企相关项目定点并提供固态电池 [1] - 公司确立新战略"聚焦动力 深耕储能 开拓新兴" 设定2025年交付47GWh目标 [1] - 产品路线采取"三元与铁锂并行 纯电与增混同行"的差异化策略 [1] 行业背景 - 制造业企业因主营业务内卷加剧纷纷跨界新赛道 寻求新增长引擎 [1] - 新能源汽车和储能行业从政策驱动进入市场驱动内卷阶段 [2] - 低空经济和人形机器人处于爆发前夜 类似数年前电动车市场 [2] 财务压力 - 公司2023年12月主动撤回科创板IPO申请 原计划募资150亿元 [2] - 持续亏损状态是上市受阻主要原因 [2] - 全球化战略遇阻 暂停投建德国电池工厂项目 [2] 市场前景 - 预计2030年低空经济与人形机器人对锂电池需求量达90GWh 2035年超370GWh [2] - 公司获得央企低空飞行器项目定点 在十几家竞争中成为最终三家胜出者之一 [3] 技术规划 - 新赛道要求电池具备高能量密度 高功率和高安全性 [3] - 2024年量产能量密度300Wh/kg第一代半固态电池 [3] - 将推出能量密度360Wh/kg第二代低空飞行器专用电池 [3] - 第一代全固态电池能量密度目标达400Wh/kg [3] 盈利计划 - 公司设定2026年实现整体扭亏为盈的核心目标 [5] - 盈利的80%来自降本:提升产能利用率降低折旧 制造成本同比下降48% BOM成本降低14% [6] - 通过VAVE方式实现年均5%-10%设计成本下降 [6] - 盈利的20%来自产品与客户结构调整 向三元和增程/混动等高溢价领域倾斜 [6] 公司地位 - 蜂巢能源前身为长城汽车动力电池事业部 2018年独立运营 [1] - 2023年上半年国内动力电池生产商排名第七 市占率2.81% [1]
中汽新能焕新再“启航”
高工锂电· 2025-07-15 18:51
行业背景 - 全球动力电池产业面临"技术竞赛"与"产能过剩"的双重挑战 [3] - 央企凭借战略视野正在开拓新的发展路径 [3] 公司战略 - 中汽新能提出"弯道超车+换道超车"的转型发展策略 [4] - 公司以市场导向为原则,强调科技创新与产业生态建设 [4][6] - 目标打造央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标杆,强化创新驱动与企地合作 [9] 重大事件 - 中汽新能总部及创新研发院正式揭牌,标志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迈出重要一步 [7] - 大会举行产学研用生态链合作签约仪式及科技创新技术论坛 [11] 技术发展 - 中汽新能展示动力电池领域最新科研成果及未来发展方向 [12] - 公司计划加速产出战略性、原创性、引领性科研成果 [9] 行业地位 - 央企在汽车工业升级中发挥中坚作用,从填补空白到引领新能源汽车发展 [6] - 此次大会是央企在动力电池领域的重要战略布局 [7] 合作生态 - 公司积极构建动力电池产业人才高地 [9] - 与地方政府、产业链、高校院所、金融机构建立广泛合作关系 [14]
中企出海如何构建“能力矩阵”
经济观察报· 2025-07-15 18:29
中国企业出海核心观点 - 中国企业出海正进入新纪元,2024年德勤数据显示超过2000家中资企业在全球96个国家实现国际化发展 [2] - 出海面临技术壁垒、文化差异、供应链重构、合规性等多重挑战,能力建设成为成败关键 [2] - 企业需以长期主义战略定力,发挥既有优势、追求高阶目标、打造全局能力 [2][36] 既有优势 科技创新优势 - 中国企业在新能源、人工智能等领域技术跻身全球第一梯队:比亚迪刀片电池、大疆无人机飞控系统、TikTok推荐算法成为行业标杆 [5] - 华为鸿蒙系统通过开源策略吸引全球254万开发者,搭载设备突破9亿台,实现技术优势到系统粘性的跨越 [5] - 华为每年研发投入超营收10%,宁德时代2024年研发费用达186亿元(日均5000万元),产出16.8项专利/天,保持动力电池38%全球市占率 [6] 规模制造与供应链优势 - 中国制造业具备成熟产业链配套、高效工程化能力和显著成本优势:比亚迪在匈牙利建欧洲首座新能源车工厂,宁德时代德国工厂为宝马/大众供货并输出中国电池制造体系 [7] - 特斯拉上海工厂"4小时产业圈"体现中国供应链高效性,吉利通过供应链本地化使马来西亚宝腾汽车本地配件比例提升8% [8] 高阶目标 品牌价值建设 - 安踏从多品牌收购转向主品牌"ANTA"全球推广,目标对标耐克/阿迪达斯 [11] - 泉峰集团放弃博世代工订单,自主品牌"大有"电动工具最终成为增长主引擎 [12] 技术标准主导权 - 印尼市场中国电动车占78%份额但充电标准被欧洲CCS2垄断,导致每辆车需加装转换模块,限制技术升级 [13] - 标准制定权丧失将导致长期为规则付费,需通过国家战略与企业协同推动中国标准出海 [14][15] 行业话语权争夺 - 蚂蚁集团Alipay+串联10亿亚洲用户,构建"中国支付生态蔓延路径" [16] - 马云e-WTP倡议覆盖200多国信用评价体系,重构全球贸易规则 [16][17] - 华为通过开发者大会、产业报告、开放实验室持续输出ICT行业领导力 [18][19] 全局能力 合规能力 - 出海初期需优先解决产品认证、基础税务等"致命项",成熟期需应对多法域交叉监管和供应链系统性风险 [22] - ESG、腐败、道德采购等新型合规要求需通过数字化工具和全生命周期管理应对 [23][24] 跨文化管理 - 初期需避免文化符号误用、加班文化冲突,可通过本地顾问"文化急救包"破冰 [27] - 成熟期需建立全球统一价值观+本地化诠释,如尊重工会、跨文化培训、区域授权等 [28] 国际格局把握 - 初期企业需建立本土信息网络追踪政局/经贸风险,如华为"让听得见炮火的人决策" [29][30] - 成熟企业需通过风险评估模型(如普华永道工具)、政策游说、"多边形供应链"应对地缘政治风险 [32] 长期发展路径 - 出海本质是"能力进化"与"环境复杂度"的赛跑,需从先发优势转向价值链上游系统制胜 [35][36] - 需将能力建设作为"底层操作系统",培育世界级企业 [37]
重磅!力神更名“中汽新能”!
起点锂电· 2025-07-15 17:44
央企动力电池整合与战略升级 - 中国一汽联合兵器装备集团(长安)、东风公司投资控股力神青岛,打造国资动力电池头部企业,标志着动力电池"国家队"的组建 [1] - 力神青岛正式更名为"中汽新能",完成战略升级,布局总部、营销、研发三大中心于天津滨海高新区,目标成为独立且有市场竞争力的行业领导者 [2] - 公司构建180Ah至600+Ah储能电芯产品矩阵,新品392Ah/435Ah/580Ah/600+Ah电芯在宽温域运行和安全性方面取得突破 [2][3] 技术突破与产能布局 - 580Ah刀片电芯单体能量密度达1.8kWh,20尺集装箱装机容量突破8MWh,空间利用率提升15% [3] - 固态电池研发进展:325Wh/kg和350Wh/kg产品已定型并小批量供应低空飞行器,370Wh/kg和400Wh/kg正在开发,计划2027年量产400Wh/kg全固态电池 [3] - 总产能规划近100GW/h,已建成32GW/h,拥有天津、青岛、滁州、无锡四大生产基地及两个研发机构 [3] 市场合作与业务拓展 - 与30余家单位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覆盖技术研发、产品制造、市场合作等领域 [2] - 储能业务累计交付超5GWh,海外订单增长83%,中标中国电建500MWh磷酸铁锂储能项目,并获欧洲能源集团2GWh订单 [5] - 2024年4月与五家企业签署超3GWh合作协议,包括威腾电气、安徽通盛能源等 [5] 产品应用与协同效应 - 600+Ah电芯在重卡场景实现-30℃低温放电容量保持率66%,较传统磷酸铁锂提升25个百分点 [3] - 一汽解放2月重卡销量1.8万辆,验证产线协同价值,电芯产品通过IATF 16949认证 [3] - 自主研发的一汽红旗PB85、PB62电芯通过量产认证,具备为高端红旗车型提供纯电/PHEV动力电芯能力 [4] 行业活动与技术革新 - 2025年将举办硫化物全固态电池国际峰会暨展览会,推动行业技术交流 [7][12] - 沧州中孚新能源研发的凝胶聚合物电解质膜(Seraph)通过液态电解质原位固化技术提升电芯安全性与能量密度 [8][11]
交银国际每日晨报-20250715
交银国际· 2025-07-15 10:22
报告核心观点 - 对京东物流、哔哩哔哩维持买入评级,持续关注电池行业关税变化及相关企业投资机会 [1][2][5] 公司研究 京东物流 - 预计2季度业绩符合预期,收入延续双位数增长,利润同比中个位数增长 [1] - 为集团外卖提供全职骑手配送服务,按成本价结算,短期对利润影响有限,长期寻求协同效应 [1] - 微调预测,维持目标价18.50港元及买入评级 [1] 哔哩哔哩 - 广告业务基于AI大模型重构算法等,提升商业化效率,发力多屏多场景渗透,升级行业解决方案,部分领域广告收入增长快 [2] - 游戏业务聚焦核心IP长线运营,新游布局垂类头部和品类年轻化,部分游戏表现良好,有多个新游储备 [2] - 看好场景拓展及产品/技术升级带动商业化效率提升,预计规模效应及收入结构改善促进毛利率优化及利润释放,维持目标价26美元/202港元及买入评级 [2] 行业研究 电池行业 - 2025年上半年中国内地动力电池供需两旺,装车量299.6GWh,同比+47.3%,上半年累计出口同比+56.8%至127.3GWh,占销量的19.3% [4] - 2025年前五个月海外动力电池装机量169.3GWh,同比+26.1%,韩企合计市占率下滑6个百分点,中国企业合计市场份额达43%,同比+7个百分点 [5] - 6月中国电池出口回暖,出口达24.4GWh,环比+27.9%,占同期销量的18.5%,储能等其它电池环比+54.7%,占出口总量的35.0% [5] - 90天关税暂缓协议8月到期,建议关注宁德时代等具有成本和技术优势、出海布局领先的企业 [5] 市场数据 全球主要指数 - 恒指收盘价24,203,升0.24%,年初至今升17.27%;国指收盘价8,733,升0.52%,年初至今升19.79%等多指数表现 [3] 主要商品及外汇价格 - 布兰特收盘价70.36,三个月升8.36%,年初至今跌5.66%;期金收盘价3,356.00,三个月升4.72%,年初至今升27.64%等多种商品及外汇价格表现 [3] 恒生指数成份股及国企指数成份股 - 展示了众多公司的收盘价、市值、5天股价升跌%、年初至今升跌%、52周最高最低股价、市盈率、股息率、市账率等数据 [7][8]
GGII:2025年1-5月全球动力电池装机369.8GWh
高工锂电· 2025-07-14 18:19
新能源汽车市场分析 - 2025年1-5月全球新能源汽车累计销售6975万辆,同比增长28% [2][3] - 2025年5月全球新能源汽车销售1585万辆,同比增长24% [3] 动力电池市场分析 - 2025年1-5月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约3698GWh,同比增长35% [2][3] - 2025年5月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约847GWh,同比增长30% [3] - 中国动力电池装机量占据全球614%的份额,排名前十企业中占据六席 [3] - 国轩高科动力电池装机量同比增幅最高,达到71% [3] 磷酸铁锂电池市场分析 - 全球磷酸铁锂动力电池装机量同比增幅达到63%,主要受中国市场需求带动 [3] 行业研究机构 - 高工产业研究院(GGII)专注于锂电池、储能、氢能与氢燃料电池、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的市场研究与咨询 [1]
蜂巢能源获重要定点!
起点锂电· 2025-07-14 18:03
核心观点 - 蜂巢能源近期获得smart电池项目定点,将供应磷酸铁锂短刀电池,覆盖国内外市场,同时接近与另一家头部跨国车企的合作[1] - 公司海外市场表现强劲,1-5月全球装车量10.5GWh(同比+110.1%),海外出货占比30%,成为全球TOP10中唯一三位数增长企业[2] - 差异化布局和产品优化是增长关键,包括"领蜂2030"战略、"4+1"产品品牌矩阵,计划2025年动力/储能出货分别达16.6GWh/5GWh[6] 市场表现 - 国内动力电池装机量1-6月为8.4GWh(市占2.8%,同比-0.24pct),但海外市场贡献显著增量[2] - 已为Stellantis累计供货12.8万套短刀电池包,为宝马MINI配套电池超11万套[4] - smart品牌2024年全球销量12.97万辆,合作将助力海外市场拓展[1][5] 战略布局 - "领蜂2030"战略聚焦动力+储能+新兴市场,动力端以国内乘用车为基盘,目标2025H1累计出货16.6GWh[6] - 储能业务覆盖30国超200项目,预计2025/2026年销量达5GWh/8GWh[6] - 产品端推出5大品牌:堡垒越野电池、蜂行短刀电池、龙鳞甲电池、远路电池及大刀储能电池,覆盖全场景需求[6] 竞争挑战 - 海外竞争对手加速产能建设(如宁德时代与Stellantis合资41亿欧元建50GWh工厂),可能分流订单[7] - 公司45GWh产能集中于盐城/上饶/成都基地,出口运输成本较高[7] - 主要客户Stellantis/宝马等正多元化供应链,增加供应商数量[7]
独家供货!国轩高科再牵手奇瑞
起点锂电· 2025-07-14 18:03
奇瑞风云A9L上市表现 - 奇瑞风云A9L作为对标全球顶级豪华标准的C级旗舰车型,上市24小时内大定锁单达50287辆,成为国内中大型轿车市场黑马[1] - 该车型搭载国轩高科混动电池系统,CLTC纯电续航260公里,综合续航超2500km,WLTC馈电油耗4.85L/100km,支持30%-80%快充仅需14.5分钟[3] 国轩高科电池技术优势 - 电池系统通过25℃常温三点同时触发热失控与45℃高温热失控测试,采用航空级T6铝合金外壳和1300MPa超强底护板[4] - 具备2毫秒极速切断高压电源能力,IP68防护等级防水性能超国标96倍[4] - 最新G刻电池支持9.8分钟补能80%,-35℃极寒环境正常工作,续航达1100-1300公里[8][9] 国轩与奇瑞合作历程 - 双方合作始于2012年,2020年装车超2万辆,2022年装机量13万辆同比增长220%[5] - 2024年战略合作覆盖奇瑞四大乘用车品牌,混动车型配套占比达60%[5] - 2025年1-6月已为奇瑞交付52000余套电池系统,覆盖风云T9/A8等多款主力车型[6] 混动/增程市场趋势 - 2024年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45.8%,其中插混和增程车型占比41.5%[8] - 国轩高科位列2024年国内插混乘用车装车量TOP10第六位,已与奇瑞、长安等TOP10主机厂合作[10] 深度战略合作模式 - 国轩持股奇瑞控股2.77%,技术共研包括三代电芯技术矩阵和"鲲鹏电池"项目[13] - 构建全球化产能网络,阿根廷工厂同步落地,规划2025年300GWh产能中海外占1/3[14] - 合作延伸至储能、电动船舶等领域,形成"车电同频"的生态共研模式[15]
上半年动力电池装车量再创新高 磷酸铁锂已成绝对主力
证券日报网· 2025-07-13 21:30
动力电池行业整体表现 - 2025年上半年中国动力电池累计装车量达299.6GWh 同比增长47.3% [1] - 动力电池和其他电池累计产量697.3GWh 同比增长60.4% 累计销量485.5GWh 同比增长51.6% [2] - 行业增速或将放缓并趋于稳定 因电动汽车渗透率已达较高水平 [3] 技术路线发展 - 磷酸铁锂电池成为市场绝对主力 上半年装车量244.0GWh 占比81.4% 同比增长73.0% [1][4] - 三元电池装车量55.5GWh 占比18.5% 同比下降10.8% [1] - 高压密磷酸铁锂产品成为主流 在保持低成本高安全性基础上显著提高能量密度 [4] - 龙头企业在双核电池、钠新电池等新技术路线布局 宁德时代推出双核架构电池和钠离子电池 [3] 市场竞争格局 - 宁德时代装车量128.6GWh 市占率43.05% 比亚迪70.37GWh 市占率23.55% 两家合计占比66.4% [2][3] - 中创新航、国轩高科、亿纬锂能位列装车量前五 除国轩高科外其他四家企业市占率同比小幅下滑 [2] - 市场格局已较为稳定 宁德时代和比亚迪双龙头地位稳固 [3] 应用领域拓展 - 磷酸铁锂电池在储能领域加速渗透 [4] - 新能源汽车和储能两大应用领域需求拉动下 磷酸铁锂电池未来市场空间广阔 [4]
最年轻TOP10电池厂,如何打动大众和通用?
高工锂电· 2025-07-13 19:20
混动市场增长与正力新能的市场机遇 - 混动车型成为新能源增长的确定性入口,插电/增程将成为2025年动力电池产业最明确的结构性增量方向 [1][4] - 2025年以来合资品牌集体加速本土化,将插混与增程式技术作为"油电转型"的现实解法,包括上汽大众、广汽丰田、广汽本田、一汽丰田等 [4] - 6月新能源汽车销量132.9万辆,渗透率46%,其中混合动力车型销量47.0万辆,1–6月累计销量252.1万辆,同比增长31.1% [7] - 预计2025年插混/增程会从去年40%的份额增加到50%左右 [7] 正力新能的业务进展与市场表现 - 2025年以来公司在上汽通用GL8陆尊PHEV、GL8陆尚PHEV实现独家定点,并中标大众上汽ID.ERA全尺寸增程SUV项目 [2] - 公司电芯和电池包产品在新势力品牌零跑首款全球化战略车型B10和广汽丰田铂智3X等项目中实现配套 [3] - 6月国内乘用车装机量1.3GWh,单月位列第6,1-6月累计装机量5.9GWh,位列第七 [5] - 连续两年跻身国内动力电池装机TOP10,2023年位列第10,市场份额1.10%,2024年位列第9,市场份额1.68% [19][20] 正力新能的技术与产品优势 - 公司早在2021年便针对混动场景独立开发产品战略,搭建面向混动车型应用的产品研发平台 [13] - PHEV/EREV电池循环寿命可达4000次,快充能力可在10分钟内将电量从30%提升至80% [16] - 电池包能量密度达130Wh/kg,成组效率73%,外部结构件耐久性达国标的近10倍标准 [16] - 超宽温域热管理系统支持-35℃至60℃环境下的使用,实现"热失控永不起火"的高安全目标 [16] 客户结构与配套能力 - 客户覆盖新势力、国际合资车企和主流自主品牌,包括零跑汽车、上汽通用五菱、广汽集团、一汽集团等 [20][21] - 在与上汽通用的合作中同时配套GL8陆尊PHEV、GL8陆尚PHEV等中高端新能源MPV项目以及五菱BEV平台 [23] - 在零跑汽车"电池包自研、电芯外采"模式下,公司的高性能BEV电芯进入其核心产品平台 [22] 战略布局与未来发展 - 公司登陆香港交易所,IPO募资净额的80%(约7.5亿港元)投入产能建设 [28] - 江苏常熟的银河B区25GWh动力电池项目总投资100亿元,一期预计2025年四季度投产,计划到2026年将产能翻倍至50.5GWh [28] - "LISA"全场景战略覆盖陆地、海洋、天空三大维度,陆地领域延续混动技术优势,天空领域推出能量密度320Wh/kg的航空电池 [29][30] - 采用"5-3-1"研发策略(5年材料研究、3年技术平台、1年量产产品),结合高柔性产线确保多场景高效响应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