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石油天然气
icon
搜索文档
国泰君安中证港股通高股息投资指数发起(QDII)C连续5个交易日下跌,区间累计跌幅1.8%
金融界· 2025-07-01 23:58
基金表现 - 国泰君安中证港股通高股息投资指数发起(QDII)C最新净值为1.13元,7月1日下跌0.07%,连续5个交易日下跌,区间累计跌幅1.8% [1] - 该基金成立于2025年1月,当前规模0.06亿元,成立以来累计收益率13.34% [1] 基金经理背景 - 张静女士现任基金经理,拥有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学士和上海财经大学MBA学位,2006年起在意大利、荷兰、新加坡等地工作,历任英国瑞盟集团、上海敦煌财富管理公司家族办公室负责人,2016年加入国泰君安证券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现任综合策略投资部总经理助理,主要负责跨境QDII产品海外投资,投资风格稳健,追求长期绝对收益 [2] - 邓雅琨女士现任基金经理,拥有卡耐基梅隆大学计算金融专业硕士学位,2021年加入国泰君安证券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历任量化研究员助理、投资助理,现任量化投资部(公募)基金经理 [2] 持仓情况 - 截至2025年3月31日,该基金前十大持仓占比合计44.28%,分别为中远海控(9.76%)、兖煤澳大利亚(5.88%)、东方海外国际(3.94%)、民生银行(3.73%)、中信银行(3.72%)、中国海洋石油(3.69%)、中国石油股份(3.58%)、中国银行(3.42%)、中国神华(3.29%)、海丰国际(3.27%) [3]
中国需求平台期,中长期油价至拐点
华泰证券· 2025-07-01 19:35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石油天然气行业评级为增持(维持)[6] - 基础化工行业评级为增持(维持)[6] 报告的核心观点 - 未来三年(2025 - 2027年)中国石油需求增速明显放缓且结构分化,原油需求稳定在7.6 - 7.7亿吨/年,同比增速降至0.5% - 0.6%,总需求增长至8.0 - 8.2亿吨/年,同比增速为0.9% - 1.3%,增长引擎由“燃料主导”切换为“材料主导”[14] - 交通领域电气化冲击燃料需求,汽柴油消费量或已于2024年见顶,航煤需求温和增长,船运行业燃料油需求拐点显现;化工原料成为石油需求增长新引擎,烯烃、芳烃等需求有望提升[15] - 中国石油需求“平台期”来临,对全球原油需求增量贡献减弱,中长期油价下行拐点显现,5 - 10年内原油市场进入边际成本影响的买卖双方均衡时代;国内炼油行业供给格局优化,炼厂副产物或现结构性供需缺口[16]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我们与市场观点的不同之处 - 国际能源署(IEA)认为中国石油总需求或在2030年前后进入平台期,柴油需求在2030年前仍将小幅增长;报告认为中国石油总需求或将于2025 - 2027年进入平台期,汽柴油消费或均已于2024年达峰,较市场预期提前[17] - IEA或低估新能源商用车渗透速度和化工领域煤头和气头路线对传统油头工艺的挤压影响[17] 能源结构转型加速推进,中国石油需求即将进入“平台期” - 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比下降,石油占比提升,原油加工量近20年复合增长率达4.9%;石油需求从“燃料为主”转向“燃料与化工原料并重”[18][22] - 2020年9月中国提出2060双碳目标,新能源替代重塑石油需求格局,IEA预测中国石油需求2030年前后进入平台期,石化原料需求将成中期增长核心引擎[23] - 2023年中国石油需求完成低基数反弹,2024年增速放缓;预计2025 - 2027年原油加工量同比增长0.5%/0.6%/0.5%至7.61/7.65/7.69亿吨,石油需求同比增长1.3%/1.1%/0.9%至8.01/8.10/8.17亿吨[28][34] - 供给端OPEC协同意愿趋弱,南美、非洲等低成本增量释放,中国需求“平台期”或使中长期油价中枢难回高位,5 - 10年内原油市场进入买卖双方均衡时代[59] 道路燃料石油需求或将于2024年见顶进入下行周期 - 中国汽油和柴油消费主要由汽车贡献,交通电气化和新能源车渗透率提升影响石油需求路径[60] - 中国汽车保有量整体稳增,预计2030年乘用车、客车和货车保有量分别增至3.45亿辆、200万辆、3463万辆;但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提升将挤出燃油车,预计2025/2030年燃油乘用车、客车和货车保有量合计为2.91/2.56亿辆[62][64] - 汽油和柴油表观消费量预计于2024年达峰,2025/2030年汽油表观消费量为1.61/1.41亿吨,车用柴油为1.58/1.37亿吨[74] 航空运输需求稳步增长,船运燃料或迎来结构性转变 - 2023年以来中国航空客运和货运需求快速反弹,预计航煤需求将温和增长;可持续航空燃料(SAF)短期对传统航煤替代效应较弱[75][78] - 预计2025 - 2027年中国航煤表观消费量同比增长5.0%/4.0%/3.0%至4171/4338/4469万吨,航煤产量对应的石油需求同比增加4.1%/3.4%/2.7%至6062/6268/6437万吨[78] - 中国船舶运力和港口货物吞吐量上升,船运需求有望稳定;全球船运行业对传统燃料需求拐点显现,LNG等清洁能源替代趋势明显[79][88] - 预计2025 - 2027年交运、邮政和仓储业燃料油消费量分别同比下滑3.0%/3.5%/4.0%,燃料油产量对应的石油需求为4417/4291/4147万吨[90] 进口替代叠加需求释放,化工原料有望引领石油需求增长 烯烃:自给率持续提升,气头煤头路线替代加速 - 烯烃是化工行业基础性原料,中国乙烯/丙烯需求当量及自给率显著提升,2024年乙烯/丙烯需求当量分别同比+4%/+9%至6566/5678万吨,自给率分别同比+1.3/2.3pct至72.8%/94.1%[92][94] - 烯烃生产工艺包括油头、气头和煤头三种路线,油头路线仍为主流,但预计2025 - 2027年油头烯烃产量占比将逐年下滑[97] - 预计2025 - 2027年乙烯表观消费量增速为7.6%/7.0%/5.3%,丙烯为9.2%/7.1%/6.6%,烯烃石油需求合计同比增长4.3%/6.3%/3.4%至6507/6916/7149万吨[105] 芳烃:结构性供需缺口仍存,非石油路线替代进程缓慢 - 芳烃终端领域广泛,需求有望持续爬升;中国传统炼厂催化重整装置比例低,芳烃整体产出率偏低,但民营大炼化布局助力PX进口依赖度降低[107][111] - 非石油路线替代芳烃难度较大,短期内对传统石油路线替代影响有限;预计2025 - 2027年芳烃类产品对应的石油需求将同比增长12.1%/8.0%/6.1%至7252/7832/8307万吨[113] LPG:对外依存度逐年提升,燃料等需求预计温和增长 - LPG兼具能源与化工原料属性,中国LPG进口依赖度逐年提升,2024年达40.1%[120] - 仅考虑炼厂副产的燃料用途LPG,假设2025 - 2027年LPG表观消费量以8.0%的同比增速温和增长,进口量分别同比增长15.0%/14.0%/13.0%,炼油副产LPG对应的石油产量分别为5314/5498/5708万吨,同比增长3.2%/3.5%/3.8%[127] 其他产品:基建地产景气有待进一步回暖,电解铝需求仍存韧性 - 沥青受基建和地产领域影响,2024年产量和表观消费量下滑,预计2025 - 2027年产量分别同比变化 - 1.8%/0.4%/2.6%至2331/2340/2400万吨[129] - 石油焦下游需求中电解铝预焙阳极占比达57%,受产能红线影响电解铝未来增速或放缓,锂电需求带动负极材料用焦增长;预计2025 - 2027年产量将同比增长2.7%/4.0%/3.8%至3154/3279/3405万吨[134] - 硫磺下游需求中磷复肥占比超50%,农业及新能源产业带动需求扩大;预计2025 - 2027年产量将同比增长3.1%/1.2%/1.1%至1149/1162/1175万吨[139] 供给优化下主营炼厂有望受益、副产品结构性供需缺口或显现 - 中国炼油能力接近10亿吨政策上限,独立炼厂原油使用配额持续下滑,成品油出口配额集中在主营炼厂,未来主营炼厂有望受益[148] - 国内成品油需求达峰,炼化行业进入存量优化阶段,沥青、石油焦及硫磺等炼油副产物需求韧性仍存,但2024年行业开工率处于低位,未来供给弹性受限,结构性供需缺口或显现[155] - 中国化工品出口有望保持韧性,石化行业将迎来原料路线多元化、布局重整装置、出海布局等发展机遇[164][167] 重点推荐公司 - 预计2025 - 2026年布伦特原油均价为68/62美元/桶,2027年维持在62美元/桶,长期布伦特油价中枢60美元/桶有望得到支撑[168] - 以中国石化(A/H)、恒力石化为首的一体化综合型炼化龙头推进“减油增化”,中长期油价止跌企稳后或具配置机遇;推荐具备天然气业务降本增量的中国石油(A/H)[169]
百利好晚盘分析:降息讨论热烈 黄金扶摇直上
搜狐财经· 2025-07-01 17:26
黄金方面: 近期地缘风险降低,避险情绪缓和,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对市场的冲击影响力减小,投资者将关注的焦点重回美联储的货币政策 上。 高盛最新的预测显示,由于关税政策的影响弱于预期,美联储将会在9月份的议息会议上宣布降息,比此前预计的12月提前了3 个月,同时还预计美联储将在9月、10月和12月议息会议上分别降息25个基点。 从美联储官员的表态来看,沃勒和鲍曼支持降息,观点认为通胀降温,关税政策没有明显的影响,在他们的讲话之后,9月降息 的概率直线上升;同时保守派则认为暂时按兵不动为宜。 技术面:黄金昨日(6月30日)日线收阳,但月线依然为带长上影线的小阴线,表明近两个月处于调整走势。小时图来看,昨日 晚间开始的反弹标志着下跌大概率已经结束,多头强势反攻,日内有上冲3350美元一线的可能性,下方关注3310美元的支撑。 原油方面: 摩根大通的全球研究主管认为,美国经济将在下半年放缓,但不会出现衰退,理由是贸易关税战明显放缓,投资者的担忧情绪 缓和。另外,通胀难以出现明显地下降,预计美联储在12月至明年第一季度降息100个基点,利率降至3.5%。 美国银行则认为美国经济下半年将保持韧性,经济可能以平稳的方式度过下半 ...
“2025能源青年和媒体全球多维对话”活动在京举办
环球网· 2025-07-01 09:31
活动概况 - 活动以"数智赋能低碳未来"为主题,设置青年代表对话与媒体代表对话两大环节,发布5种语言的《能源青年文明交流互鉴倡议书》[1] - 吸引来自9个国家和地区的11位能源行业青年代表、12家中央媒体代表及非洲、阿拉伯地区23国媒体代表参与[1] 数智技术与能源转型 - 青年代表探讨数字智能技术在能源转型中的应用,强调青年群体凭借技术洞察力和创新精神推动行业变革[1] - 倡议书提出数智创新是破解能源困局的"钥匙",呼吁全球能源青年投身数字化转型和绿色生产[2] - 塔里木油田推进数字智能技术与绿色钻井融合,研发耐220℃高温的环保水基钻井液体系,构建全过程环保技术体系[3] 国际合作与可持续发展 - 中国石油大学留学生培养项目帮助来华留学生掌握能源技术与管理理念,推动其本国能源结构优化升级[2] - 中国石油乍得公司实施"每人一棵树"项目,种植30万棵树改善当地环境,树立负责任企业形象[3] - 中国石油在伊拉克鲁迈拉项目建立通讯网络和民生设施,改善偏远地区居民生活条件[4] 企业环保实践 - 几内亚记者肯定中国企业在项目中严格遵守国际环保标准,采用清洁能源和低碳技术减少生态影响[4] - 活动展现中国石油在推动全球能源可持续发展和绿色低碳未来中的责任与担当[4]
拥抱零碳未来 第十六届“绿色发展 低碳生活”主题对话在京举办
经济观察网· 2025-06-30 20:03
绿色发展现状与政策 - 中国已构建全球最大、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建成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贡献全球四分之一新增绿色面积 [3] - 中国风电光伏总装机容量和森林蓄积量已提前实现2030年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全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60%以上 [9] - 国家发改委构建了系统完备的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实现全球最快新能源汽车普及 [7] -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首个系统性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文件《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通用实施规则(试行)》,同步推出中国产品碳足迹标识 [12] 零碳技术与产业实践 - 2024年中国新增光伏装机2.8亿千瓦,新增风光装机3.6亿千瓦,发电5100亿千瓦时,相当于1.16亿火电装机 [19] - 北京绿色交易所完成2600余家单位开户申请,首批新登记CCER累计交易量215万吨,交易额超1.8亿元 [21] - 中国石油通过《绿色低碳发展行动计划3.0》推动新旧能源融合,万米钻探技术跻身世界前列,昆仑大模型使油气勘探效率提升超10倍 [25] - 中国石化预测全球能源消费将在2045年达峰约267.1亿吨标煤,2060年回落至252.5亿吨标煤,可再生能源占比将达51.8% [25] 企业低碳转型案例 - 台达集团大陆厂区可再生电力使用率达96%,2025年将达100%,推动"可持续AI"解决方案 [26] - 正泰集团温州仪表园区项目使生产用电平均电价从1元降至0.67元,实现"源网荷储"高效协同 [26] - 新奥泛能网预测能源转型将达千万亿级市场,未来火电占比有望降至10%以下 [27] - 京东物流部署光伏发电系统,使用新能源物流车,推出循环冷链箱,开启红树林生态修复计划 [29] 区域低碳发展成果 - 北京市万元GDP碳排放量在省级地区保持最优水平,全国81个低碳城市试点评估排名第一 [15] - 深圳市福田区2024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约6000亿元,水土保持率99.29%居深圳第一,建设全球首个"国际红树林中心" [23] 青年低碳实践趋势 - 《2025青年低碳实践报告》显示年轻人通过日常小事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变革,关注绿色标识和碳足迹 [30] - 报告发布2025年度低碳案例包括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京东、正泰集团等18家企业 [32]
中国石油:侯启军先生因工作变动原因辞去副董事长职务
快讯· 2025-06-30 18:28
中国石油(601857)公告,公司副董事长侯启军先生因工作变动,已于2025年6月30日向公司提交辞 呈,辞去董事、副董事长、投资与发展委员会主任委员职务。侯启军先生离任后,不再担任公司及公司 控股子公司的任何职务。侯启军先生在公司任职期间,恪尽职守,为公司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
高盛称,因油价暴跌,对冲基金抛售能源股
新浪财经· 2025-06-30 17:16
对冲基金能源股抛售 - 对冲基金上周以2024年9月以来最快速度抛售能源股 过去10年中抛售速度排名第二 [1] - 抛售主要由于中东紧张局势缓解导致油价下跌 原油价格暴跌逾10美元 [1] - 抛售涉及所有主要地区 包括石油 天然气 石油消费品及能源设备与服务公司股票 [1] - 北美和欧洲是抛售集中区域 在欧洲对冲基金增加空头头寸并放弃多头头寸 [1] - 尽管增加空头押注 投机者在全球能源股上的总持仓仍以多头为主 [1] 油价波动情况 - 以色列与伊朗达成停火协议后油价暴跌 [1] - OPEC+可能增加供应的报道导致油价震荡 目前价格远低于近期约81美元的峰值 [1] 对冲基金杠杆率 - 对冲基金总杠杆率仍处于五年高位 [2] 对冲基金股票买入 - 上周出现五周以来最大规模股票买入 对冲基金在全球所有地区都买入公司股票 [3] - 买入最多的股票板块包括金融 科技和工业类公司 [4]
最糟时期已然过去!全球并购市场有望迎来强劲复苏
智通财经· 2025-06-30 11:49
全球并购市场概况 - 2024年上半年全球并购交易总额达2 14万亿美元 同比增长26% [1] - 亚洲地区并购总额增长一倍多至5839亿美元 北美地区增长17%至1 04万亿美元 [1] - 上半年签署17528笔交易 较去年同期20583笔有所减少 但100亿美元以上大额交易数量增加62% [3] 区域市场表现 - 亚洲并购活动从去年同期的2699亿美元增至5839亿美元 成为全球增长亮点 [3] - 亚太区域内部出现多笔大型交易 包括丰田汽车330亿美元私有化供应商和阿布扎比财团187亿美元收购Santos [3] - 亚洲股权发行总量同比增长8%至3500亿美元 日本在区域交易中发挥关键推动作用 [3] 市场影响因素 - 特朗普关税政策和地缘政治紧张导致多项交易和IPO推迟至后续季度 [1] - 市场波动性下降 标普500和纳斯达克指数创新高提振并购活动预期 [1][2] - 机构投资者回归股市 被推迟的IPO计划重新启动 [2] 行业趋势与案例 - 银行家预期超过500亿美元的大型交易可能性增加 [2] - 代表性交易包括Global Payments 242 5亿美元收购案和英国特许通信219亿美元收购Cox Communications [2] - Chart Industries与福斯公司合并 估值约190亿美元 [2] 市场情绪展望 - 顶级银行家认为市场最糟糕时期已过去 对下半年持乐观态度 [1] - 市场动能持续积聚 情绪较一个月前更加积极 [2] - 股市展现出对关税和地缘政治波动的承受能力 [2]
(投资中国)中国欧盟商会能源工作组主席徐忠华:欧中新能源合作会越来越多
中国新闻网· 2025-06-29 17:57
中欧能源合作现状 - 能源是双边合作重要领域 传统化石能源和新能源领域均有合作空间 [1] - 欧洲和中国在上游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方面有全球合作 如道达尔能源等欧洲企业参与中国合作勘探项目 [1] - 合作模式包括共同融资降低成本 联合采购中国产品技术服务以实现成本控制和收益提升 [1] 新能源领域合作潜力 - 中国在太阳能 风电 电动汽车 电池等领域建立强有力产业生态链 为全球低碳转型作出贡献 [1] - 中国产业链为欧洲提供价廉物美绿色产品 欧洲绿色创新理念助力中国产业发展 [1] - 碳减排是超越国界的共同目标 中欧在新能源发展 产业政策 环保标准 产业链协调等方面合作空间广阔 [3] 欧洲企业投资中国动因 - 中国市场巨大吸引力 制造业大国属性带来持续能源需求 [2] - 中国新能源市场全球竞争最激烈 在欧洲企业视为检验全球竞争力的试金石 [2] - 中国坚定实施"双碳"政策 明确能源转型时间表 推动绿电绿证国际标准对接 增强外资信心 [2] 市场竞争与发展趋势 - 外资企业进入中国是为顺应绿色转型潮流 通过竞争打造高性价比产品抢占未来市场 [2] - 全球贸易摩擦加剧背景下 产业竞争地域不平衡需通过沟通和利益协调解决 [2]
逼近三年低位,美元指数大跌,资本迅速逃离,特朗普紧急表态
搜狐财经· 2025-06-28 08:30
美国经济现状 - 美国第一季度GDP环比年率萎缩0.5%,为三年来首次经济萎缩,且商务部三次下调预期(从0.3%至0.2%最终至0.5%)[1] - 失业救济金申请人数攀升至三年半新高,美元指数跌至97点(近三年新低),表面低失业率实际源于非法移民打击导致的职位空缺[3] - 一季度贸易逆差扩大,净进口拖累GDP达4.7%,出口下滑至0.4%,关税战暂停未带来贸易繁荣[4] 政策应对与市场反应 - 美联储强硬态度动摇,市场压力下或重新考虑7月降息,特朗普公开敦促降息反映白宫焦虑[6] - 近25%投资者抛售美股,美元指数自特朗普上任以来下跌11%,资本外逃加剧[8] - 特朗普政府试图通过与中国达成贸易协议刺激出口(重点为石油和天然气采购),但效果存疑[7] 潜在风险因素 - 以色列与伊朗冲突可能将美国拖入中东战争,进一步加剧经济压力[7] - 美国政策不可预测性导致国际资本对美国经济前景担忧加剧[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