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卖

搜索文档
美团4亿资金扶持万家品牌卫星店,“品质外卖”成发力重点
南方都市报· 2025-07-16 12:43
品牌卫星店模式创新 - 美团于2024年首创"品牌卫星店"外卖专营模式 主打店型轻量化和专注外卖服务 [1] - 2025年将为10000家参与商家提供累计4亿元扶持 包括门店助力金和专属流量补贴 [1][3] - 海底捞 老乡鸡 全聚德等头部品牌已加入合作 [1] 运营支持体系 - 线上提供AI商机识别 经营诊断等数字化工具 线下配备专业团队全流程辅导 [1] - 可提供线上代运营服务 帮助商家快速落地卫星店 [1] - 要求卫星店与传统堂食店采用同一供应链 人员考核和出餐标准 [2] 成本效益分析 - 卫星店运营成本下降50%-70% 因削减堂食面积且无需临街选址 [1] - 人效和坪效双提升70% 成本回收周期从24个月缩短至8-10个月 [1] 品质管控措施 - 新增"明厨亮灶"后厨直播和透明食材供应链体系作为必备条件 [2] - 消费者可通过App查看后厨实时画面 一键反馈不规范行为 [6] - 美团设立5000万元硬件补助 已有11.7万家商户开通明厨亮灶 [6] 行业发展趋势 - 2025年品牌卫星店目标达10000家 目前已建成5500多家 [3] - 美团计划三年内投资建设1200家"浣熊食堂" 集成明厨亮灶系统 [7] - 行业进入精细化发展阶段 传统粗放模式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3][7] 透明度提升计划 - 2025年底预计超20万家商户加入明厨亮灶直播 [6] - 浣熊食堂将提供"食安日记" 记录每日餐品加工和进货清单 [7] - 营业全过程实时上传直播 实现从切配到出餐全透明 [7]
京东(9618.HK):核心零售预计保持强劲 外卖大战影响短期利润
格隆汇· 2025-07-16 11:27
核心观点 - 预计公司二季度收入同比增长14.1%,核心电商收入保持强劲增长势头 [1] - 调整目标价至146港元/38美元,维持"买入"评级 [1][2] - 二季度调整后净利润预计为56亿元 [1] 电商业务 - 京东零售收入预计二季度同比增长15%,带电品类增速快于日百品类 [1] - "618"大促期间部分地区国补暂停,但阶段性调整后补贴重新上线,官方明确国补将持续到年底 [1] - 下半年收入增速可能因去年高基数影响而下滑 [1] 外卖业务 - 外卖业务日订单量峰值突破2,500万,"618"期间业务规模快速攀升 [2] - 二季度外卖业务投入规模约100亿元,生态建设和用户补贴力度大 [2] - 美团和阿里巴巴大幅提高补贴力度,公司补贴策略将更精细化,三季度外卖亏损或进一步扩大 [2] - 外卖业务拉动京东APP二季度DAU实现双位数增长,中长期有望形成业务协同机会 [2] 财务预测与估值 - 基本维持二季度收入预测,下调二季度调整后净利润预测至56亿元 [2] - 目标价调整至146港元/38美元,对应FY26E 10.0x P/E [2] - 公司目前股价对应估值7.3x P/E,处于较低水平 [2]
“0元购”现身“补贴大战”升级,外卖鏖战谁是赢家?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7-16 10:47
即时零售行业补贴大战现状 - 美团、阿里、京东为核心的即时零售平台展开激烈补贴竞争,被消费者戏称为"红黄蓝打架"[1] - 淘宝闪购联合饿了么宣布日订单量突破8000万创新高(不含自提及0元购订单)[6] - 美团宣布即时零售订单量达1.5亿创新高[6] - 京东外卖业务上线4个月后已有近200个餐饮品牌销量突破百万[6] 消费者行为变化 - 消费者通过"0元购"活动获得大量免费餐饮产品(如3杯奶茶、2个汉堡、2个圣代)[3] - 部分消费者以极低价格购买商品(如4元买生煎包加茶叶蛋、0.01元买锅巴土豆和烤苕皮)[3] - 价格敏感型用户占比大,出现大量用免单券兑换后又弃单不来自提的现象[8] 商家经营状况 - 饮品店订单量激增,部分店铺订单处理速度跟不上新增订单速度(如从80号激增至160号)[6] - 餐饮外卖日均单量比去年增长一倍,但主要来自补贴转移的堂食订单[9] - 商家需承担70%的补贴成本(每10元补贴中平台出3元,商家出7元)[9] - 部分商家面临"不参加没流量,参加则赔本赚吆喝"的两难境地[8] 行业潜在问题 - 订单暴增导致服务质量下降:配送时间延长(从半小时增至2小时)、食材缩水[8] - 补贴依赖症明显,业内担忧"补贴一停,感情归零"的用户流失风险[11] - 当前增长存在泡沫,主要依靠"薅羊毛"用户而非真实需求驱动[13] 行业专家观点 - 平台需将用户对补贴的依赖转化为对服务的依赖,建立供给壁垒[13] - 履约稳定性和售后保障等服务质量比补贴更能增强用户黏性[13] - 建议通过服务体验升级、生态协同深化实现从"流量收割"到"用户价值深耕"转变[13] - 可持续发展需要实现平台、商户、骑手和消费者的多方价值平衡[14]
电商送外卖,外卖做电商?巨头混战背后:一场争夺产业互联网王座的暗战
搜狐财经· 2025-07-16 09:29
行业变革 - 外卖大战反映行业从消费互联网周期进入产业互联网周期的深刻变化 [3] - 阿里、美团、京东等公司角色转变,不再局限于传统业务模式,更符合产业互联网特质 [3] - 行业正经历"产业重混",公司通过弥补短板、拓展市场寻找新机会 [4] 技术迭代 - 外卖大战背后是AI技术驱动的行业升级,互联网公司正全面拥抱AI技术 [5] - AI技术成为产业互联网时代的"基础设施",取代互联网技术成为新竞争核心 [6] - 阿里、腾讯等公司通过AI技术实现产品服务升级,重拾资本市场信心 [5] 商业模式进化 - 产业互联网时代催生S2B模式,公司从单纯平台转向深度参与产业链 [7] - 电商和外卖平台转型为大型"S",通过技术资源赋能线上线下"B"端 [7] - 外卖大战标志着商业模式从B2B向S2B升级,体现产业互联网时代特征 [8] 行业阶段定位 - 当前外卖大战是产业互联网时代来临的标志,与消费互联网时代的竞争有本质区别 [9] - 以往外卖大战代表消费互联网成熟期,现阶段竞争反映产业互联网新周期 [9]
弘则科技 即时零售大战何时是底?
2025-07-16 08:55
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 **行业**:即时零售、外卖、广告、电商、酒旅 - **公司**:阿里巴巴、美团、腾讯、京东、小红书、B站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即时零售竞争现状及公司策略 - **阿里**:核心战略是赋能电商流量和业务推动增长,宣布500亿补贴计划,目标是赢得即时零售战争;实施订单量测试、加大补贴力度、优化用户体验等措施;整合飞猪、饿了么等部门打造淘天大消费入口;将重心从单量增长转向用户行为指标;补贴资金或含电商事业部预算和营销费用挪用,新增投入预计200 - 250亿[1][2][5][12][13][18] - **美团**:采取防守策略,补贴集中在餐饮领域,特别是下沉市场和二三线城市,通过0元购和大额外卖券等方式防守外卖市场份额;上周六单量达1.5亿,短期内略占优势,但长期面临挑战[1][2][14] - **京东**:2024年2月挑起零售大战,因现金流及重投入问题胜算较低,6月减弱补贴力度,外卖单量从5月最高接近2500万单降至近期1000 - 1500万单左右,涉足酒旅及海外半托管等领域发展前景不明朗[15][24] 腾讯举措及逻辑 - **股票回购**:显示公司管理层对未来发展的信心,有助于稳定股价并提振投资者信心[6] - **广告行业布局**:二季度表现稳健,电商、网服、短剧板块投入增加,小红书和视频号表现突出,B站受益于国家补贴及自身广告增速强劲;逻辑是多元化收入来源、技术驱动增长[4][6] 外卖行业补贴政策和执行情况 - **饿了么**:周六进行单单值峰值测试,加大补贴力度致订单量增长,但配送出现混乱,通过加班处理;在非一线城市对骑手配送投入较大,并优化招聘、路线安排及APP流畅度[8] - **美团**:看到饿了么冲单速度后增加补贴,显示快速响应和强大执行能力;骑手配送费用有波动,可能与大学生放假及众包供应充足有关[8] - **淘宝闪购**:每周六进行相关补贴,力度一般不大,现阶段注重用户心智建立,通过外卖高频入口提升品牌认知度[8][9] 即时零售市场现状和未来发展潜力 - **市场增长**:近年来显著增长,美团闪购业务订单量2023年增长20% - 25%,从2023年的3%增至2024年初的30%[25] - **城市维度**:一线和二线城市占70%的GMV,下沉城市占30%,下沉城市2024年第四季度订单增速30% - 35%,一线和二线城市保持在20%左右[25] - **品类维度**:商超、便利店和闪电仓占80%的订单量,鲜花占10%,3C数码为3% - 5%,未来增长潜力较大的品类包括3C数码和母婴宠物[25] - **渗透率**:美团2024年线下拓展放缓,商超和闪电仓渗透率达到60% - 70%,鲜花供给上翻率美团60%、饿了么50%,进一步提升渗透率面临地域、品牌等挑战[25] - **协同效应**:近场电商与远场电商之间的协同效应影响市场发展,如阿里协同商家管理库存及价格体系、搭建前置仓有助于提升市场空间[25] 其他重要但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淘宝闪购对淘天电商活跃度的拉动**:对淘天电商活跃度拉动增长约15% - 20%,新增活跃用户中电商主站留存率可能达到25% - 30%,拉新成本比可能为5:1(未完全确定)[19][26] - **淘宝应对“薅羊毛”现象的策略**:采取递减补贴券策略,有效减少平台因大额补贴产生的亏损[27] - **淘宝闪购与美团策略差异**:淘宝闪购希望通过与品牌商合作建设和管理仓库实现线上线下库存一体化,美团更多专注于改造线下供给端建立闪电仓提升配送速度和服务质量[28][29] - **淘宝供应链举措**:与B端品牌商合作建设地区仓库,优化库存管理和数据线上管理;赋能线下门店,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管理[30] - **淘宝协同效应案例**:全棉时代产品与飞猪酒店业务、闪购业务协同,提高产品销售量,增强业务板块联动性[31] - **会员运营**:当前互联网平台进入聚焦会员运营阶段,美团去年12月升级会员体系,阿里巴巴加强88VIP会员运营,各平台今年重心放在会员运营上提升流量活跃度[22] - **淘天猫超级88节活动**:每月8号和18号针对部分商品提供8.8折优惠,向8万VIP用户发放更多优惠,旨在改变大促节奏,提升用户活跃度,增加主站流量,前置消费,提高主站GMV[21] - **阿里巴巴即时零售板块发展情况**:竞争持续,目前处于接近底部水平,整体估值约1350 - 1400亿人民币,加上云业务今年预计增速20%,市场此前预期偏悲观但实际情况较好[23]
满18.8减22.8外卖负4元购!平台倒贴4元,骑手日赚1700,谁在买单
搜狐财经· 2025-07-16 08:13
平台补贴大战现状 - 外卖平台推出"负4元购"等极端优惠活动,用户可通过精准凑单实现0元消费甚至平台倒贴[1] - 美团、饿了么、淘宝闪购红包额度突破常规,出现"满15减15""0元奶茶券"等激进补贴[3] - 美团日订单量突破1.5亿单,淘宝闪购日订单超8000万单,骑手日均收入暴涨111%[3] 平台战略布局 - 阿里投入500亿补贴,京东押注百亿级补贴,美团通过微信生态裂变获客,目标均为抢占即时零售入口[5] - 高盛预测2030年即时零售市场规模将达2万亿,当前处于跑马圈地关键期[5] - 美团通过低价订单绑定用户以反哺电商与本地生活业务,淘宝闪购日活用户破2亿并整合饿了么资源[5] - 京东采用"骑手五险一金"差异化策略但补贴力度不足[6] 骑手行业影响 - 超40万众包骑手日收入超500元,活跃骑手月均收入达1.25万元[8] - 骑手单量暴涨33%,需连续工作16小时以上,闯红灯、逆行等安全风险激增[8] 商家经营困境 - 平台要求商家承担70%补贴成本,导致20元餐品实收仅6元,利润被压缩至流水50%[10] - 部分商家改用预制菜或劣质食材,出现"随便拿奶茶应付订单"等乱象[11] - 爆单导致店员中暑、系统瘫痪,大量外卖无人领取被丢弃[11] 消费者长期影响 - 低价套餐多为高糖高油快餐,可能引发健康隐患[13] - 用户被低价绑架导致非必要支出激增,为凑单囤积过期食品[13] - 订单激增导致配送延迟、错单频发,用户体验下降[13] 行业未来趋势 - 补贴退潮后平台可能提高佣金抽成、减少优惠力度、降低服务质量[16] - 监管机构已多次约谈平台要求维护商户和骑手权益,政策干预可能性上升[16] - 行业需转向分级补贴机制、履约效率竞争和用户教育以实现共赢[18]
低价“卷”不动了!商家喊话外卖平台:禁止强制摊派补贴成本
南方都市报· 2025-07-16 07:50
外卖补贴大战影响 - 连续两个周末的外卖补贴大战引爆消费者下单热潮 将外卖平台日订单量推向新高 [1] - 部分平台发起的即时零售价格补贴大战愈演愈烈 依赖资本力量的低价竞争扰乱市场秩序 [2] - 补贴大战导致实体商家正常经营受挑战 商品品质缩水 服务标准下降 商家利润承压 [2] 行业协会倡议内容 -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呼吁联合抵制价格补贴内卷式竞争 推动行业回归价值竞争本源 [1] - 要求平台企业停止利用市场优势地位实施强制行为 严禁流量倾斜 搜索降权等手段变相强制商家参与补贴 [2] - 严禁通过格式条款 算法规则强制商家承担超过合理比例的补贴份额 严禁实施二选一等垄断行为 [2] - 要求平台公示算法规则与补贴机制 明确订单分配 流量加权 补贴分摊计算逻辑 [2] - 建议为商家配置接单控制权限 保障实体商家自主经营决策权和自主定价权 [2] 商家应对措施 - 连锁经营协会要求会员单位严格执行商品或服务安全与质量标准 杜绝偷工减料 品质下降 [2] - 不得通过先涨价后补贴 虚构原价等方式误导消费者 不得以0元购 超低价为噱头捆绑消费 [2] - 主动远离价格比拼 补贴换流量等短视行为 避免陷入利润为负-品质下降-消费者流失恶性循环 [3] 地方行业组织反应 - 贵州遵义红花岗区餐饮行业商会指出0元购 满18减18等极端补贴导致餐饮企业陷入不参与则无流量 参与则破价亏损困境 [3] - 呼吁保障商家合法权益 禁止强制摊派补贴成本 商家参与促销需遵循自愿原则 [3] - 建议优化算法和补贴规则 避免爆单破价现象 对未参与补贴的中小商家提供流量扶持 [3]
京东美团阿里:谁在为疯狂补贴埋单?
搜狐财经· 2025-07-16 06:03
补贴洪流的双面性 - 美团"疯狂星期六"活动使骑手日均单量突破120单,但商家每单利润被压缩至0.8元[4] - 京东"16.18元小龙虾"促销导致60%订单为同一用户反复弃单,生鲜损耗率飙升至47%[4] - 杭州奶茶店单日倾倒800杯未领取饮品,反映补贴导致的资源浪费[2] 中美模式的镜像对决 - 中国外卖平台抽成普遍超过22%,而美国Grubhub稳定在15%[9] - 美国DoorDash通过会员服务和AI技术实现2.4%净利润率,中国平台因过度补贴普遍低于行业平均2.2%水平[9][11] - 达美乐披萨在硅谷测试无人机配送时,中国骑手仍在为"准时送达奖励"承担高风险[9] 价格战的牺牲品 - 郑州同款汉堡在京东外卖售价16.8元(骑手提成8元)VS美团21.9元,商家利润不足1元[7] - 厦门奶茶店日接1000单仍难以盈利,反映补贴模式下商家生存困境[7] - 深圳连锁品牌因"准时赔付"损失全年利润的18%[12] 生态重构的生死线 - 京东"秒送仓"在苏州试点因冷链损耗率上升9%被迫暂停[6][12] - 青岛海鲜供应商因平台24小时备货要求导致损耗率翻倍[6][12] - 美团34分钟送达速度背后是骑手冒暴雨完成任务的系统性风险[6] 突围路径 - 供应链升级可借鉴DoorDash"中央厨房预处理+分店组装"模式降低损耗[13] - 利润分配改革需参考Grubhub15%抽成模式平衡平台/商家/骑手利益[14] - 政策引导应鼓励无人机配送等技术创新而非价格战[15] 行业本质反思 - 华尔街分析师指出中国即时零售GMV存在30%水分,美国市场通过技术创新实现15%年利润增长[9] - 人民日报强调"向下卷价格没有赢家,向上卷创新才有未来"[16] - 实体商家正沦为资本游戏的炮灰,需建立可持续的生态共赢机制[16]
外卖补贴大战 餐饮人不可承受之重
北京商报· 2025-07-16 00:01
平台订单与业绩表现 - 美团即时零售日订单量超过1.5亿 [3] - 淘宝闪购联合饿了么日订单量突破8000万创新高(不含自提及0元购) [3] - 美团骑手单日收入增长111%,人均日单量增长33%,夏季活动日人均补贴达120元,部分熟练骑手额外补贴超400元 [4] - 饿了么众包骑手数量整体增长120%,活跃稳定众包骑手月均收入超12500元 [4] 商家运营与盈利状况 - 茶饮店周末日订单量达上千杯,部分门店订单量同比激增超30% [2][5] - 商家净利润增长不明显,差评率上升10%,原材料消耗速度翻倍 [6] - 头部茶饮品牌门店排班人数从2人增至4人仍难以应对高峰出餐压力 [6] - 加盟商反映订单积压导致退单或延迟取餐,消费者满意度下降 [3][6] 行业竞争与补贴影响 - 平台补贴活动(如"满25减21""0元购")导致订单激增但商家需承担部分成本 [7] - 嘉和一品创始人指出补贴大战将堂食客流转移至线上,商家面临高佣金和流量推广费用挤压利润 [7] - 消费者因低价促销选择低毛利产品(如纯茶饮品),对门店复购率无帮助 [8] - 业内人士认为补贴大战未解决供应链和服务质量问题,行业需转向差异化竞争 [9] 资本市场反应与机构观点 - 阿里巴巴、美团、京东集团7月15日股价分别涨6.97%、4.38%、2.12%,但年内美团跌16.81%,京东跌5.7% [13] - 公募基金一季度重仓阿里巴巴(507.13亿元)、美团(197.03亿元),易方达蓝筹精选混合持股市值居首 [14] - 券商预计补贴战利好头部茶饮品牌,奈雪的茶、茶百道、古茗7月股价分别涨30.95%、6.09%、5.68% [16] - 高盛预测三家平台外卖业务将现巨额亏损,2025年二季度投入达250亿元,阿里外卖业务或亏损410亿元 [17] 行业长期发展建议 - 呼吁平台停止强制商家参与补贴,降低佣金和不合理收费,监管部门需规范低价倾销行为 [10] - 专家建议行业从"烧钱取量"转向"提质增效",建立平衡生态以提升服务质量 [9] - 消费者最终关注服务与质量,补贴大战后需回归品牌竞争本质 [18]
外卖补贴大战不停 餐饮人能赢得什么
北京商报· 2025-07-15 21:22
平台订单与业绩 - 美团即时零售日订单量超过1.5亿,淘宝闪购联合饿了么日订单量突破8000万创新高(不含自提及0元购)[5] - 美团骑手单日收入增长111%,人均日单量增长33%,夏季活动日人均补贴达120多元,部分熟练骑手可获400多元额外补贴[5] - 饿了么众包骑手数量整体增长120%,活跃稳定的众包骑手月均收入超12500元[5] 商家运营压力 - 茶饮店周末日订单量达上千杯,是平时周末的两倍,门店无法按订单顺序出品,只能到店后直接制作或退单[3][4] - 北京朝阳区一茶饮店外卖订单量同比激增超30%,但净利润增长不明显,差评率上升10%[8] - 门店排班人数从2人增至4人仍难以应对高峰时段出餐压力,原材料消耗速度翻倍[8] 行业影响与挑战 - 外卖平台"满25减21""0元购"等补贴导致餐饮门店经历"订单海啸",但商家实际盈利不理想[7] - 堂食客流被线上补贴分流,商家需承担平台高额佣金与流量推广费用,经营压力增大[9] - 消费者长期习惯于低于成本的价格可能抑制正常堂食消费习惯,不利于健康餐饮生态构建[9] 补贴大战的短期效应 - 补贴驱动的"繁荣"刺激短期消费,消费者下单时只看"实付多少钱",难以培养长期消费习惯[10] - 消费者选择价格最低的饮品(如纯茶),对门店复购率和长期运营无帮助[10] - 平台获得订单数据但付出巨额补贴成本,商家服务质量下滑,消费者体验感打折,形成"三输"局面[11] 行业呼吁与建议 - 建议平台停止强制商家参与补贴活动,降低佣金及不合理收费,使商家专注合理定价与品质提升[12] - 呼吁监管部门介入规范可能构成不正当竞争的低价倾销行为,维护良性市场秩序[12] - 行业需从"烧钱取量"转向"提质增效"及差异化错位竞争,促成可持续良性发展[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