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主动管理型基金
icon
搜索文档
金融工程专场 - 中信建投证券2025年中期资本市场投资峰会
2025-06-18 08:54
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 **行业**:美国公募基金行业、金融科技领域、量化投资领域、ETF 行业 - **公司**:中信建投证券、阿特斯、新亚电子、阿里、富国基金、国泰基金、华安基金、华泰柏瑞、南方基金、永赢基金、FF 公司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美国公募基金行业 - **市场规模与结构变化**:截至 2025 年 4 月,美国公募基金总规模突破 30 万亿美元,被动管理型基金市场份额增长至 53%,ETF 产品总规模达 10 万亿美元;预计未来 15 年,主动管理基金市场份额将降至 17% [1][8] - **费率变化**:2004 - 2024 年,美国公募基金资产规模加权平均费率从 0.72%降至 0.34%,降幅超 50%;2024 年底,主动管理型基金费率为 0.59%,被动管理型为 0.11% [1][10] - **主动管理策略应对**:通过指数优化设计、主动型 ETF 等方式应对被动化浪潮,力求突破发展,但 2024 年全市场主动管理型基金相对于被动管理型胜率为 42% [1][11] - **阿尔法水平变化**:小型主动管理基金阿尔法水平相比 2006 年之前显著下降,大型管理型基金基本持平 [17] - **创新方向**:包括指数设计主动化、主动型 ETF 产品、直接诱导的新产品和服务模式,个性化资产配置未来十年复合增长率预计达 10%左右 [3][19] 金融科技领域 - **投资趋势与策略**:投资趋势呈现多样化和创新性,权益投资功能支持资金管理协同发展;策略上关注新低配策略和行业短期流入影响,银行等核心行业受关注,AB 行业三年后可能表现较好 [2] - **服务优化**:从主动管理权益信息新模板、不同汇率机制下服务方案调整、研究创新和互联网基金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等方面提升客户体验 [5] 量化投资领域 - **新趋势与挑战**:新趋势包括宏观策略和前后策略关注度提升、90 后投资者多元化投资需求增加;挑战是构建有效宏观策略及全天候策略组合 [52][53] - **策略构建**:通过合理配置股票、债券及商品类资产打造全面性宏观策略,实现风险平价和稳定长期收益 [54][55] ETF 行业 - **各公司特色与布局**:富国基金注重指数编制和财富曲线解决方案;国泰基金早期布局大类资产 ETF 品种;华安基金产品布局多元化、差异化和精品化;华泰柏瑞在权益类和红利类产品表现突出;南方基金多部门协同发展 ETF 业务;永赢基金关注新兴行业和特色产品布局 [91][92][97][99][101] - **投资策略**:ETF 投资策略多样化,包括行业轮动、风格轮动等,投资者需根据自身需求选择 [114] - **黄金投资**:黄金价格受美国实际利率、避险需求、全球央行购金、美国经济政策等因素影响,中长期投资逻辑清晰 [110][112] 其他重要但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Smart Beta 策略**:平均费率为 0.16%,One Gar 旗下基金以 0.07%的资产加权规模费率成为全行业最低,投资者对低费率产品的偏好与基金公司之间的费率竞争推动降费趋势 [12] - **AI 与量化投资**:在降低服务成本、提高专业性、提升金融服务质量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可用于市场波动预判和投资解决方案设计 [3][33][40] - **市场波动预判**:需科学管理和严格审核流程,采用闭环管理,综合考虑客户需求、经济周期、产品本质和组合管理 [3][40] - **投资者分散投资问题**:投资者分散资金投资存在问题,如无法明确亏损原因、管理成本增加等,不适合养老金产品 [34] - **消费金融痛点**:存在缺乏完美产品解决方案、消费者持有周期不匹配、高流动性申购赎回冲击养老金产品等痛点,需从产品设计和服务策略解决 [35] - **金融服务提供者挑战**:面对 KPI 压力时,不清楚任务后果,面对投诉难以有效应对,需深入理解经济周期和风险动态布局 [36] - **量化投资策略调整**:近期市场回撤中,股票中期和量化股票策略因底层资产配置出现共振下跌,采取切换策略和剔除中性策略等调整措施 [60] - **资产配置实现长期收益**:在中国市场,传统股债配置难以实现长期稳定绝对收益,应关注低波动率领域的绝对收益策略,包括多元化资产 [76] - **应对极端风险事件**:通过历史回溯确定资产在极端情况下的比重,选择细分品种降低意外概率,根据政策干扰主动干预和动态调整产品 [78] - **客户体验管理**:通过合理配置规避长时间、大幅度亏损,缩短亏损时间和减少幅度,管理客户痛感 [79] - **尾部风险管理**:根据产品定位和特点控制尾部风险,对回撤敏感产品采取杀跌策略,长期投资产品坚持价值投资理念 [81] - **资产配置模型应对变化**:考虑长期景气度判断,每月调整模型,短期内基于主观判断和资产对冲关系微调 [84] - **多资产配置优势**:在高风险资产投资中可分散单一资产波动性,跨周期实现持续可复制收益,降低短期波动,提高长期稳定性 [85] - **ETF 市场发展**:发展与市场周期相关,低迷期可通过指数增强阿尔法策略和宽基网格交易应对,需关注清盘问题 [119][122] - **投资者风险注意事项**:选择投资标的时需了解其特性和潜在风险,避免因不了解交易和申赎机制增加风险 [120] - **ETF 高溢价应对**:投资者需认识 ETF 风险和投资逻辑,通过组合投资分散风险 [121] - **牛市中 ETF 跑输应对**:持有人可对底层产品进行择时、配置和交易创造收益,主动管理和被动管理存在动态平衡 [123][124] - **市场状态看法**:当前不是指数大发展前夜,市场处于阶段性结果,各方需共同努力提升投资者体验感 [125] - **市场低谷应对**:采用哑铃策略进行资产配置,平衡稳定收益与增长潜力 [126] - **主动权益基金规模瓶颈**:因基金赚钱但基民不赚钱,投资者追涨杀跌导致净值回撤 [128] - **指数基金作用**:为投资者提供策略工具,辅助判断决策,基金经理通过限购传递风险信息 [129][130]
“只要我不卖,就割不到我” 是信仰,还是被迫套牢?
雪球· 2025-04-22 16:29
长期投资的误区与挑战 - 长期持有单一资产未必能实现回本,乐视网案例显示其市值从1700亿元峰值到退市,投资者血本无归[1] - 主动管理型基金长期表现可能低迷,部分基金在牛市后业绩下滑或清盘,投资者被套多年[2] - 指数基金虽分散个股风险,但系统性风险仍存在,如创业板指数2022年初3100点至2023年底1800点跌幅超40%,日经225指数未恢复1989年高点[2] 单一资产长期持有的风险根源 - 单一资产无法规避系统性风险,如宏观经济周期、产业转型、政策变化等[3] - 资产价格遵循均值回归规律,高估值买入可能长期无法回本[3] - "长期"定义模糊,忽视个体投资周期和风险承受能力差异[3] 资产配置的科学方法论 - 资产分散需覆盖股票(增长)、债券(稳定收益)、商品(通胀/避险保护)三类[4] - 市场分散应布局全球,利用不同国家经济周期和政策差异降低单一市场风险[4] - 时间分散通过定投平滑成本,结合再平衡调整高/低估资产比例[4] 雪球三分法的核心框架 - 三大分散维度:资产类别(股票/债券/商品)、市场(国内外)、时间(定投)[6] - 目标为构建收益多元化、风险分散化的组合,而非短期预测[5] - 强调科学配置与纪律执行,应对市场不确定性[5] 投资理念的升级 - 从被动持有转向主动配置,接受波动并管理风险[5] - 引用霍华德·马克斯观点,投资核心是"应对未来",需通过配置构建抗周期组合[5]
“只要我不卖,就割不到我” 是信仰,还是被迫套牢?
雪球· 2025-04-22 16:29
长期投资的误区 - 长期持有单一资产并不保证回本 乐视网案例显示2015年市值1700亿元的公司最终退市导致投资者血本无归[2] - 主动管理型基金长期表现不佳 部分牛基在份额膨胀后业绩下滑甚至清盘 2015年和2020年牛市中的明星基金后续出现剧烈回撤[2] - 指数基金也存在长期低迷风险 创业板指数2022年初3100点至2023年底1800点跌幅超40% 美国道琼斯指数1929年后25年才收复失地 日经225至今未达1989年高点[2] 单一资产的风险根源 - 无法规避系统性风险 宏观经济周期 产业转型 政策变化等因素导致资产长期承压[2] - 资产价格遵循均值回归规律 高估值买入可能需要极长时间回本甚至无法重返高点[2] - "长期"概念模糊 3-10年不等 忽视个体差异的长期持有策略具有危险性[2] 资产配置解决方案 - 雪球三分法通过资产 市场 时间三维度分散风险 股票债券商品三类资产组合实现增长与稳定平衡[3][4] - 市场分散要求全球配置 利用不同国家地区经济周期差异降低单一市场风险[3] - 时间分散采用定投策略 平滑成本并配合再平衡操作优化资产比例[3] 投资方法论 - 建立科学体系比预测市场更重要 需接受波动常态并通过配置管理风险[3] - 霍华德·马克斯强调应对未来是关键 科学配置比被动持有更能穿越周期[3] - 雪球三分法提供系统性框架 实现收益多元化和风险分散化目标[4]
公募基金新发市场迎“暖春”,这类产品成新爆点
券商中国· 2025-03-26 12:26
公募基金市场发行热 - 2025年3月最后一周公募基金市场迎来新一轮发行热潮 年内新发基金规模突破2200亿元 权益类产品占比显著提升 市场呈现"量质齐升"态势 [1] - 本周(3月24日-28日)20只新基金发行中 权益类基金占14席 占比高达70% 被动指数型基金仍是主力 [3] - 自由现金流主题ETF成为最大亮点 全市场已有27家机构布局 28只产品排队候批 已成立的国泰和华夏自由现金流ETF规模分别达25.15亿元和19.11亿元 [3] 产品结构特点 - 自由现金流主题ETF密集登场 包括易方达、银华国证自由现金流ETF 华宝沪深300自由现金流ETF等 [3] - 红利策略指数基金同步推出 如万家中证港股通央企红利联接A、华富新华中诚信红利价值指数A等 [3] - 主动管理型基金重获关注 鑫元鑫领航混合偏股基金和富国致盛量化选股等产品亮相 近期近300只主动权益类基金净值创历史新高 [4] 市场数据表现 - 截至3月21日 年内新发基金规模达2195.82亿元 权益类产品发行规模963.13亿元 同比增长超100% 占比43.86% [5] - 3月以来权益类基金发行规模超358亿份 占比突破50% 成为市场主流品类 [5] - 年内新基金募集效率提升 认购天数中位数14天 平均认购13.37天 同比分别缩短1天和2.86天 152只基金提前结束募集 占比26% "日光基"达20只 [5] 市场驱动因素 - 资本市场改革深化 注册制全面落地 科创板综合指数推出等政策红利为权益类产品提供丰富底层资产 [6] - 投资者理念转变 从短期博弈转向长期配置 对工具化、细分领域产品需求显著增加 [6] - 产业升级催生科技创新、绿色经济等领域投资机会 为主动管理型基金创造阿尔法捕获空间 [6]
投资基金:三瓢凉水,与三个办法
雪球· 2025-03-07 15:10
基金投资策略 - 投资者购买基金的朴素愿望是赚钱,但通过低买高卖难以实现,因为判断基金涨跌是大多数投资者难以成功的事情[1][2][3] - 主动管理型基金的超额收益需要从三个维度判断:长期净值表现、基金经理的投资理念和方法、基金经理的言论和逻辑[4] - 伯克希尔-哈撒韦近10年跑输标普500指数,但历史上曾大幅跑赢指数,长期持有主动管理型基金赚大钱非常困难[5][6] 指数基金投资 - 投资指数基金是巴菲特推荐的适合普通人的方法,但长期持有单一市场指数基金(如沪深300、恒生指数)可能无法赚钱[6][7][8] - 跨市场指数基金配置(如沪深300、恒生指数、纳斯达克100、标普500、日经25、德国30)可构建全球资产组合,避免跑输大盘[9] - 跨资产组合(股票、债券、黄金)波动较小,适合持续支出需求(如学费、养老金),避免单一资产大幅波动的影响[10] 资产配置与定投 - 定投可解决投资者资金有限的问题,通过强制储蓄逐步扩大投资组合规模,实现延时满足[10] - 再平衡可利用资本市场波动,在股票熊市时多买股票,实现量化的高抛低吸[11][12] - 雪球三分法基于资产分散+市场分散+时间分散的理念,提供便捷的资产配置工具[12]
新基金“申报潮”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3-07 07:51
文章核心观点 2025年基金公司积极申报新产品,布局思路为“指数+科技”,不同规模基金公司产品布局路线不同,大型聚焦ETF和指数基金,中型聚焦债基,小型聚焦主动管理型基金,头部公司在ETF申报竞争激烈,未来行业竞争格局呈“主被动共生、细分突围”多元化趋势 [2][14] 申报潮 - 截至3月6日,89家公募机构申报318只新产品,已发行34只,已审批待发行15只,待审批269只 [5] - 年内申报指数产品189只,占比约59%,其中ETF和ETF联接基金108只,占申报产品数量34% [6] - 永赢、广发等基金公司申报数量居首,永赢以17只居首 [6] - 大基金公司新产品申报主打ETF,辅之以各类指数基金,中证A500指数成年度最热标的,23家公募机构申报25只相关产品 [6] - 科创板综合指数、自由现金流等是热门标的,科技主题ETF占据主题ETF主导地位 [7] 头部公司比拼ETF - 头部公募机构在ETF申报竞争激烈,华夏、易方达、华泰柏瑞占据近50%非货ETF市场份额 [9] - 截至3月6日,华夏申报ETF最多,有8只,易方达申报6只,两家公司新产品布局重心都在ETF,尤其是科创板相关ETF [10] - 大型基金公司布局ETF实现规模增长,中小基金公司发行ETF少,因难发出规模 [11] - 头部基金公司申报ETF和指数基金巩固市场地位,中小基金公司推出独特主题或细分市场产品吸引投资者 [12] - 2025年头部基金公司通过宽基扩容、科技聚焦推动ETF市场发展,借助费率优化和产品创新巩固竞争优势 [12] - 头部基金公司产品布局各有侧重,注重多元化和创新,发展战略与产品布局密切相关 [13] - 大、中、小型基金公司布局取向不同,未来行业竞争格局呈“主被动共生、细分突围”多元化趋势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