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主动投资
icon
搜索文档
摩根资产管理,致力于打造具有“复利效应”的投研平台
点拾投资· 2025-11-20 19:01
文章核心观点 - 摩根资产管理中国公司坚守主动投资理念,通过平台化、系统化的投研体系培养和保留具备“长跑”能力的基金经理[2][5] - “双十基金经理”(任职超过10年且年化收益率超过10%)是衡量基金经理长期投资能力的重要标准,在行业中极为稀缺,占比不到20%[1][2] - 公司通过差异化的业绩基准、跟踪误差控制、季度业绩回顾及基金经理分组等机制,确保投资风格的稳定性和长期超额收益的获取[8][9][14] - 公司致力于打造具有“复利效应”的投研团队,并通过全球化的智能投研平台和流程化的投资管理,提升投研效率和决策质量[17][18][21][22] - 公司长期看好并“做多中国”,在亚太地区业务规模快速增长,中国业务成为未来增长的关键贡献者[24][25] 基金经理长期投资能力 - 全市场任职超过10年的基金经理占比极低,仅为1.95%(487位),其中任职以来年化收益率超过10%的仅93位,占比不到20%[1] - 摩根资产管理中国旗下多只成立超过10年的主动权益基金实现了成立以来10%以上的年化收益率,例如摩根新兴动力混合A自2011年成立以来年化收益达16.58%,累计回报787.74%[5] - 公司过去20年年化股票投资主动管理收益率为13.50%,在行业中排名前10(7/29)[5] 主动投资管理体系 - 公司为不同投资风格的基金设定了差异化的业绩基准,例如杜猛管理的摩根新兴动力基金对标中国战略新兴产业成份指数,李博管理的摩根核心成长基金对标沪深300指数[8] - 对跟踪误差实施差异化控制:价值风格基金控制更严格,成长风格基金适度放宽;在超额收益显著阶段允许适度偏离以“进攻”,效果不佳时则提示“防守”[9] - 每季度由投资董事作为独立第三方与基金经理进行业绩回顾,涵盖定量业绩数据和定性持仓分析,以维持投资风格稳定[9] 投研团队建设与文化 - 公司推出“职业研究分析师”项目,使研究员可晋升至董事总经理职级,专注于研究,以保留研究员的超额认知[17] - 公司主动权益基金经理团队平均从业年限超16年,近70%的基金经理由公司自主培养[18] - 全球股票基金经理平均从业年限约20年,研究团队覆盖约4700家公司,过去一年完成近1.1万次公司实地考察与交流[18] 全球化与系统化投研平台 - 公司每年投入上亿美元研究费用,坚持打造领先的主动管理平台[21] - 全球分析师团队定期组织跨国调研,并通过智能投研平台实时共享调研纪要、研究报告和盈利预测[21] - 建立统一的股票研究评级体系和股票池模式(如Rank 1股票池),优化选股流程和投资决策效率[22] 中国业务战略与展望 - 摩根资产管理在亚太地区管理规模超过3000亿美元,是2019年的两倍,长期目标是将亚太区业务规模发展至1万亿美元[24] - 公司在中国权益资产规模达900.49亿元,其中主动权益规模538.97亿元,较上季度增长128.20亿元[25] - 公司在主动权益低迷期逆势扩张,新引进多位价值均衡风格基金经理,并预计未来继续增聘[25]
International ETFs Saw $22B in October Net Flows
Etftrends· 2025-11-20 04:47
国际股票ETF资金流向 - 2025年10月国际股票ETF净流入220亿美元,截至10月31日占整个ETF市场份额14% [1] - 创纪录的10月流入使2025年全年总流入超过1500亿美元,净资产达20140亿美元 [1] 市场趋势与驱动因素 - 尽管存在市场不确定性,但国际股票ETF在2025年仍持续吸引新资本 [2] - 美国降息周期助推资金流向国际股市,美联储进一步降息可能因美元持续走弱而维持这一趋势 [3] - 衡量美国以外发达和新兴市场股市表现的MSCI ACWI Ex USA指数今年大部分时间表现优于标普500指数 [4] 主动型国际ETF产品 - Thornburg公司提供两只主动型国际股票ETF:Thornburg International Equity ETF (TXUE) 和 Thornburg International Growth Fund ETF (TXUG) [4] - TXUE提供广泛的国际股票敞口,而TXUG则侧重于成长因子,是寻求分散投资于估值可能偏高的大型美国成长股的理想替代品 [5] - 主动管理的TXUE和TXUG利用投资管理团队的专业经验,能够灵活应对不同国家市场的独特特性和风险 [6]
震荡市场提供表现舞台,主动权益基金热度回归
中国证券报· 2025-11-19 22:32
主动权益基金业绩表现 - 四季度以来主动权益基金业绩显著领先被动指数产品,泰信发展主题和泰信现代服务业收益率均超过30% [2] - 德邦乐享生活A、银河核心优势A、金元顺安元启等基金四季度以来收益率均在13%以上 [2] - 泰信发展主题重仓股天华新能、盛新锂能四季度以来股价均已翻倍,其重点配置了锂矿、固态电池、化工等热门板块 [2] 主动权益基金新品申报趋势 - 11月以来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新品上报总数达54只,已反超指数型基金 [3] - 平安基金和广发基金四季度均已上报9只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产品覆盖新兴装备、科技、数字经济、医药、消费等多个方向 [3] - 以主动投资见长的睿远基金和泉果基金在11月分别上报了今年首只公募新品 [3] 主动基金热度回归的驱动因素 - 主动权益基金三季度整体上战胜了被动权益基金,重新具备较好的阿尔法收益,是市场的选择 [4] - 前期被动权益产品发行较多、规模增长较快,发行主动权益产品对基金管理人而言是业务上的平衡,今年以来指数基金上报总数已超900只,而主动权益产品仅为500多只 [4] - 在A股板块轮动加速的结构性行情下,主动产品可灵活调整行业权重并挖掘指数外优质标的,展现出差异化优势 [4] 主被动投资的协同发展 - 政策引导下,未来主动型权益产品将减少风格漂移,重心放在通过选股创造超额收益方面 [5] - 基金经理根据自身能力圈选择策略,擅长行业轮动的倾向于放大贝塔,擅长个股挖掘的则聚焦阿尔法 [6] - 被动投资方面,宽基指数、细分赛道ETF和Smart Beta策略将持续创新扩容,与主动投资形成协同发展格局 [6]
都去买指数了,主动投资还有好日子吗?
雪球· 2025-11-17 21:01
文章核心观点 - 探讨主动投资与被动投资的关系,分析在被动投资日益流行的背景下主动投资依然可行的三种路径:利用市场非有效性、承担他人不愿承担的风险、以及通过管理投资行为获取超额收益 [5][31][33] 主动投资成功的核心前提 - 市场不完全有效,存在缺乏投资技能的参与者,为聪明投资者提供战胜市场的机会 [7][8] - 少数有天赋的投资者如沃伦·巴菲特和大卫·斯文森通过击败"愚蠢资金"证明该路径的可行性 [10] - 但成功者极少,绝大多数投资者难以复制,因此他们建议普通投资者选择低成本指数基金 [11][12] 战胜市场的可行路径 - **利用市场非有效性**:通过证券分析捕捉他人遗漏的机会,但仅限极少数特例 [7][10][12] - **承担差异化风险**:不同投资者对风险认知和投资期限的差异导致估值偏差,例如机构投资者因短期业绩压力可能卖出长期前景良好的股票,长期投资者可通过承担此类风险获取超额收益 [16][17][19][20][22] - **管理投资行为**:严格依据估值判断买卖时点,避免情绪化操作,例如在市场折价10%时买入、溢价10%时卖出,最终回报可达28.3%,而行为偏差严重的投资者收益可能为负(如-5%) [25][26][27][28][29] 被动投资流行对主动投资的影响 - 随着更多投资者选择被动投资,超额收益可能变得更稀缺,但主动投资仍有机会 [31][33] - 决定胜负的因素从"对手的愚蠢"转向相对技能水平,剩余主动管理者将面临更激烈的竞争 [32][34] - 行为偏差导致的定价偏差仍会存在,为主动投资提供空间 [33][34]
年内近20只主动基金业绩翻倍 基金经理全力捕捉超额收益
中国证券报· 2025-11-17 06:33
主动型基金业绩表现 - 截至11月14日,全市场有19只公募基金实现业绩翻倍,且全部为主动产品 [1] - 多数基金净值曲线从二季度开始陡然拉升 [1] - 11月14日市场回调导致10余只原本翻倍的基金回报率降至100%以下 [1] 领先基金持仓与策略 - 业绩居首的永赢科技智选基金今年以来回报率超过180% [2] - 该基金每个季度末前十大重仓股占基金资产净值比重均超过60%,一季度末和二季度末该比重更超过86% [2] - 基金二季度末前十大重仓股集中于光通信、PCB、云计算领域,其中光模块三巨头(新易盛、中际旭创、天孚通信)合计占基金资产净值比重接近30% [3] - 基金二季度末前十大重仓股中有7只个股在三季度实现翻倍上涨,工业富联涨幅超过200% [3] 绩优基金板块配置共性 - 19只翻倍基金重仓股存在较多共通之处,许多基金在二、三季度重仓光通信产业链标的 [4] - 二季度末,将近七成基金的第一大重仓股转为光模块标的,其中9只基金第一大重仓股为新易盛,4只基金为中际旭创 [4][5] - 对PCB、存储、创新药等板块的重仓也是助力基金业绩翻倍的重要来源 [6] 具体板块与个股表现 - 永赢科技智选基金二季度末前十大重仓股中,主营PCB的企业达3家,占基金资产净值比重合计接近22% [6] - 恒越优势精选基金三季度末前两大重仓股德明利、香农芯创均为存储链标的,德明利自三季度涨超140%后四季度再涨超30%,香农芯创自三季度涨超150%后四季度再涨超90% [6] - 部分创新药主题基金如汇添富香港优势精选、中银港股通医药保住了翻倍涨幅,两只基金持仓雷同 [6]
年内近20只主动基金业绩翻倍基金经理全力捕捉超额收益
中国证券报· 2025-11-17 04:13
主动型基金业绩表现 - 截至11月14日,全市场有19只公募基金实现年内业绩翻倍,且全部为主动产品 [1] - 业绩领先的永赢科技智选基金年内回报率超过180% [1] - 多数基金的净值曲线从二季度开始陡然拉升 [1] 基金持仓策略与调仓 - 许多基金在二、三季度末,前十大重仓股市值占基金资产净值比重超过60% [1] - 永赢科技智选基金自成立以来,每个季度末的前十大重仓股占基金资产净值的比重均超过60%,其中一季度末和二季度末该比重超过86% [2] - 永赢科技智选基金上半年调仓力度大,一季度末全盘更换了建仓初期的前十大重仓股,二季度末再次全部更换,三季度末持仓相对稳定 [2] 重仓板块与个股分析 - 业绩翻倍基金的重仓板块集中在光模块、PCB、创新药、存储等强势板块 [1] - 永赢科技智选基金二季度末前十大重仓股集中于光通信、PCB、云计算领域,光模块三巨头(新易盛、中际旭创、天孚通信)为前三大重仓股,合计占基金资产净值比重接近30% [3] - 该基金二季度末前十大重仓股中有7只个股在三季度实现翻倍上涨,工业富联涨幅超过200%,光模块三巨头涨幅最高的接近190% [3] - 在19只翻倍基金中,二季度末有近七成基金的第一大重仓股为光模块标的,其中9只基金第一大重仓股为新易盛,4只基金为中际旭创 [4] - 永赢科技智选基金二季度末前十大重仓股中包含3家PCB企业(胜宏科技、沪电股份、深南电路),合计占基金资产净值比重接近22% [4] - 业绩亚军恒越优势精选基金三季度末前两大重仓股德明利和香农芯创均为存储链标的,德明利自三季度涨超140%后四季度再涨超30%,香农芯创自三季度涨超150%后四季度再涨超90% [4] 板块轮动与市场回调 - 11月14日光模块、PCB、存储板块出现较大幅度回调,多只人气股单日跌超4%,部分存储板块标的单日跌超9%,导致10余只原本翻倍的公募基金回报率降至100%以下 [1] - 尽管9月以来创新药板块有所回调,但部分主题基金如汇添富香港优势精选和中银港股通医药仍保住了年内翻倍涨幅 [5] - 两只创新药主题基金三季度末前十大重仓股中均出现映恩生物、科伦博泰生物、信达生物、恒瑞医药、诺诚健华、荣昌生物 [6]
ETF一哥不止于指数
远川研究所· 2025-11-13 21:29
文章核心观点 - 华夏基金与贝莱德类似,在保持被动指数业务领先地位的同时,主动投资业务正悄然生长并取得显著成果 [5][6][7] - 公司以“乐高”为理念,致力于构建全球多资产全能平台,通过主动投研能力定义和创设资产,并将指数工具与主动管理相结合以满足多元理财需求 [9][17][21] 指数业务领先地位 - 华夏基金2004年发行境内第一只ETF,截至今年三季度管理规模达9035.62亿元,是中国ETF一哥 [6] - 贝莱德通过收购iShare成为全球ETF一哥,管理规模超过5万亿美元 [6] 主动投资业绩爆发 - 多只主动权益基金近1年实现翻倍或大幅超额收益:华夏数字产业混合近1年收益率104.19%(基准21.82%)、华夏北交所精选两年定开收益率72.43%(基准15.83%)[7][8] - 产业主题基金如软件龙头(37.02%)、半导体龙头(50.06%)、数字经济龙头(48.31%)均大幅跑赢基准及赛道指数 [8] - 固收、量化、REITs、QDII、养老FOF等品类均位列市场第一梯队,并开发金融科技系统“华夏灵犀”对标贝莱德Aladdin [8] 创新业务前瞻布局 - 公司在资管业务创新上多次成为行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2004年首只ETF、2005年独立量化团队、2009年首批QDII、2018年首只养老目标基金、最早建立REITs部门 [11] - 北交所产品布局源于10年前对新三板的前瞻性投入,基金经理顾鑫峰经历近10年低流动性市场历练,其管理的北交所产品近三年规模业绩同类第一 [12][13] - 顾鑫峰在新三板时期挖掘电子烟龙头,从60亿市值持有至港股上市最高达5000亿港币,体现长期布局价值 [13] 主动投研驱动资产创设 - 创新前沿小组专注TMT、新能源、医药领域,通过全球对标研究捕捉科技主线,如二季度提前布局逆变器龙头(三季度股价涨幅超3倍)[16][17] - 投研直接参与指数标的遴选、编制和发行,使科技ETF(如人工智能、5G、芯片)均于2019年提前布局 [17] - 主动定义指数编制并与指数公司合作优化(如中证红利指数),海外发行由华夏定义底层指数的CNQQ(中国版纳斯达克100ETF)[18] “乐高”理念与客户导向 - 公司目标是将专业资产配置能力转化为投资者可轻松触达、清晰理解、便捷使用的解决方案 [21] - 开发指数工具“红色火箭”及“LetfGo”功能,支持历史回测和组合模拟,提升投资体验 [21] - 主动权益产品弱化明星基金经理强调风格匹配,通过产品拼接实现投资者目标,服务超2.4亿户个人客户 [21]
ETF一哥不止于指数
远川投资评论· 2025-11-12 15:58
核心观点 - 公司被视为中国版的贝莱德,其成功不仅在于被动指数投资领域的领先地位,更在于主动投资能力的同步崛起和多元化资产平台的构建[2][5] - 公司通过前瞻性业务布局和长期人才投入,在ETF、主动权益、量化、REITs、北交所等创新业务上均成为行业先行者,并取得显著业绩[7][8][9] - 公司以“乐高”为理念,致力于将专业资产配置能力转化为投资者可轻松使用的解决方案,强调产品风格清晰化和组合化,而非依赖单一明星基金经理[5][18] 业务布局与创新 - 2004年推出境内首只ETF,截至今年三季度,ETF管理规模达9035.62亿元,成为中国ETF领域的领导者[2] - 2005年最早成立独立量化投资团队,2009年推出国内首批QDII产品,2018年推出首只养老目标基金,并建立行业最庞大的REITs部门[7] - 北交所产品布局源于10年前对新三板的早期投入,基金经理顾鑫峰在新三板市场坚守近10年,最终在北交所产品上实现近三年规模与业绩同类第一[7][8][9] 主动投资业绩表现 - 华夏数字产业混合基金近1年收益率达104.19%,大幅超越基准的21.82%和赛道指数的24.68%[4] - 华夏北交所精选两年定开基金近1年收益率72.43%,超越基准15.83%和赛道指数8.07%[4] - 多只产业主题基金如华夏软件龙头、半导体龙头、数字经济龙头等近1年均大幅跑赢基准和对应赛道指数[3][4] 投研能力与资产创设 - 公司通过创新前沿小组和全球科技对标研究,精准捕捉非共识机会,如二季度布局逆变器龙头,三季度以来股价涨幅超3倍[13][14] - 投研部门深度参与指数标的遴选、编制和发行,使科技类ETF(如人工智能、5G、芯片)早在2019年即已布局[14] - 公司主动定义并构建CNQQ指数,采用因子选股而非市值加权,成为海外发行的中国版纳斯达克100ETF,帮助全球投资者配置中国科技龙头[15] 平台化战略与客户服务 - 公司管理资产规模2.85万亿元,服务客户超2.4亿户,是服务个人客户最多的公募基金[17] - 推出“红色火箭”指数工具和“LetfGo”功能,支持历史回测和模拟组合,帮助投资者将抽象投资想法落地[18] - 强调产品风格与基金经理能力圈匹配,通过清晰定义的风险收益特征产品组合,满足投资者多元化需求,而非依赖单一基金经理[18]
选股专家”的指数进阶:在“微笑曲线”的两端做主动选择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04 18:49
中国ETF市场概况 - 截至2025年7月末,中国ETF资产管理规模达6406亿美元,首次超越日本,跃居亚洲最大ETF市场 [1] - 截至2025年10月21日,国内ETF总规模突破5.6万亿元,年内激增超1.8万亿元 [1] - 汇添富基金旗下港股通创新药ETF(159570)规模从年初不足10亿元升至200多亿元,科创债ETF(551520)成立仅一个多月规模突破百亿 [1] 汇添富基金指数业务战略定位 - 公司定位为“指数投资界的主动选择者”,战略核心是以产品研发和策略服务为驱动,依托研究能力构建前瞻性产品体系 [4] - 指数业务发展是建立在长期积累与深度观察基础上的战略选择,并非一时兴起 [3] - 战略转折点发生在2022年11月的指数品牌发布会,公司认为在市场有效性提升背景下,“规则化投资”愈发重要 [4] 产品设计与创新策略 - 被动业务遵循“微笑曲线”逻辑,竞争力来自前瞻性产品设计和精细化产品运营两端 [2][6] - 产品设计策略是“守正出奇”,不简单复制市场现有指数,而是基于深度基本面研究进行优化与创新 [6] - 以港股通科技30ETF为例,在编制中主动剔除了新能源车、医药及家电等板块,打造更纯粹聚焦TMT领域的“高浓度”科技ETF [6] - 早在2013年便发行市场上较早的消费ETF(159928),截至2025年10月23日规模突破200亿元,体现前瞻布局特征 [7] 产品运营与资源调配 - 产品运营采取主动策略,基于市场研判进行动态资源倾斜,明确主攻方向 [7] - 2025年二季度明确加大对成长型资产的资源投入,强化与三方平台合作,重点运营场外联接基金 [7] - 港股通科技30ETF自2025年6月18日成立至10月21日,流通规模突破51亿元 [7] - 当单一ETF规模突破50亿元关口后,往往会进入加速度增长通道,形成显著龙头效应 [8] 客户服务与解决方案 - 致力于为客户提供完整的指数投资解决方案,而非单一产品,核心是根据不同客户需求构建资产配置建议与多策略组合体系 [9] - 面向机构客户,注重深度研究和定制化服务,提供涵盖资产配置、风险管理的整合解决方案 [10] - 面向零售客户,强调产品锐度弹性与高效响应,通过高频互动与持续陪伴建立信任关系 [10] - 探索类似海外OCIO的服务模式,为缺乏独立投研能力的中小机构提供综合性解决方案 [10] 风险管理与运营效率 - 将精细化管理贯穿运营全流程,力求在投资运作各环节实现高效、精准控制,提升跟踪精度和业绩可持续性 [10] - 注重场内与场外基金业绩表现的一致性,通过系统化支持和跨部门协同规避因申赎机制等因素造成的显著差异 [11] - 严格执行基准指数贴合策略,确保跟踪误差偏离度处于合理区间 [11] 未来产品创新方向 - 重点关注主动管理ETF,将选股能力与ETF的透明度、流动性结合,实现主动管理与被动工具的优势互补 [12] - 关注Covered Call ETF,此类产品能提供较稳定分红,符合高质量发展导向下的收益需求 [12] - 认为国内ETF渗透率对标成熟市场仍有巨大提升空间,指数工具的战略价值将日益凸显 [12] 行业竞争与差异化 - 尽管被动投资领域“赢者通吃”的头部效应显著,但客户需求日趋多元为具备主动投资能力的公司留出差异化竞争空间 [5] - 应对同质化竞争的策略是双轮驱动:在优势赛道中力争领先地位,在特色领域通过前瞻布局建立竞争壁垒 [12] - 行业类ETF是公司“主动研究赋能被动工具”理念的直观体现,验证了在核心赛道上坚持长期主义的战略价值 [8]
选股专家”的指数进阶:在“微笑曲线”的两端做主动选择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04 18:44
中国ETF市场概况 - 截至2025年7月末,中国ETF资产管理规模达6406亿美元,首次超越日本,跃居亚洲最大ETF市场[1] - 截至2025年10月21日,国内ETF总规模突破5.6万亿元,年内激增超1.8万亿元[1] - 汇添富基金旗下港股通创新药ETF(159570)规模从年初不足10亿元升至200多亿元,科创债ETF(551520)成立仅一个多月规模突破百亿元[1] 公司战略定位与转型 - 公司定位为"指数投资界的主动选择者",战略核心是产品研发和策略服务双轮驱动[3] - 战略转型基于长期对海外资管机构发展趋势的观察,认识到主动与被动投资的界限正变得模糊[3] - 2022年11月指数品牌发布会标志着关键战略转折,强调在市场有效性提升背景下"规则化投资"的重要性[3] - 具体路径包括主动策略规则化执行,以及通过优化因子为客户提供指数增强策略和Smart Beta产品[4] 产品设计与创新策略 - 遵循"微笑曲线"逻辑,竞争力源于前瞻性产品设计和精细化产品运营两端[2][5] - 产品设计端发挥"选股专家"积淀,将主动投研深度认知系统性融入指数编制,策略是"守正出奇"[5] - 以2025年6月成立的港股通科技30ETF(520980)为例,编制中主动剔除非TMT板块,打造更纯粹的科技ETF[5] - 2013年发行的消费ETF(159928)作为早期布局的旗舰产品,截至2025年10月23日规模突破200亿元[7] - 2018年5月推出新能源车LOF(501057),通过成分股基本面分析定制优化指数,构建差异化竞争力[6] 产品运营与资源调配 - 产品运营采取主动策略,基于市场研判进行动态资源倾斜[7] - 2025年二季度明确加大对成长型资产的资源投入,重点运营场外联接基金[8] - 港股通科技30ETF自2025年6月18日成立至10月21日,流通规模突破51亿元[8] - 运营哲学是"守正出奇",即巩固核心能力圈产品优势,并在潜力领域寻求战略性突破[8] - 观察到单一ETF规模突破50亿元关口后,往往会进入加速度增长通道,形成龙头效应[8] 客户服务与解决方案 - 致力于从"产品供应商"向"解决方案伙伴"转型,为客户提供完整的指数投资解决方案[9] - 针对机构客户,提供深度研究、定制化服务及涵盖资产配置、风险管理的整合解决方案[9] - 针对零售客户,提供高锐度ETF产品、对市场热点的快速响应,并通过高频互动建立信任[9] - 探索类似海外OCIO的服务模式,为中小机构提供投资全流程的综合性解决方案[9] - 注重精细化管理,确保场内场外基金业绩一致性,严格控制跟踪误差[10] 未来产品创新与行业展望 - 未来产品创新重点关注主动管理ETF和Covered Call ETF两大方向[13] - 主动管理ETF能将公司选股能力与ETF透明度、流动性结合,实现优势互补[13] - Covered Call ETF能提供稳定分红,符合高质量发展导向下的收益需求[13] - 认为国内ETF渗透率对标成熟市场仍有巨大提升空间,指数工具战略价值将日益凸显[13] - 长期课题是通过前瞻性产品布局与精准赛道卡位,完善产品矩阵与服务体系[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