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冲泡奶茶
icon
搜索文档
上半年亏损快一个亿,香飘飘还能绕地球几圈?
搜狐财经· 2025-09-04 18:04
公司业绩表现 - 公司上半年营收10.35亿元 同比下滑超过12% [1] - 公司净亏损接近1亿元 [1] 业务结构变化 - 即饮业务营收连续三年增长 2022-2024年分别为6.38亿/9.01亿/9.73亿元 [5] - 冲泡类业务毛利率达44.4% 即饮类毛利率仅24.88% [6] - 即饮产品销售份额较小 公司主要营收仍来源于冲泡奶茶 [7] 市场竞争环境 - 新式茶饮对冲泡奶茶形成明显冲击 [1][3] - 公司明确表示暂时没有开设茶饮连锁店的计划 [2] 战略转型方向 - 公司选择扩大赛道至即饮产品领域 包括Meco果汁茶/兰芳园冻柠茶/即饮牛乳茶等 [4][5] - 创始人曾考虑开连锁奶茶店或做B端供应商 但最终选择发挥快消基因优势 [4] 营销举措 - 通过"奶茶千金"参加综艺节目寻找品牌代言人 [2] - 推出"制茶男团"营销活动 要求店员180cm以上且空乘专业优先 [2] - 聘请王俊凯/王一博/时代少年团/侯佩岑等明星代言但销售未显著提升 [7]
半年亏1亿,香飘飘成外卖大战“输家”
国际金融报· 2025-09-04 14:08
公司业绩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10.35亿元 同比下降12.21% [2] - 净亏损9739.09万元 同比下降230.13% 亏损幅度为近三年同期最大 [2] - 经销商渠道收入同比减少17% 经销商总数净减少92家至1735家 [10] 产品结构变化 - 冲泡类业务收入4.23亿元 同比暴跌31.04% [4][5] - 即饮类业务收入5.91亿元 同比增长8.03% [4][7] - 即饮业务营收占比升至58.3% 首次超过冲泡业务成为第一大业务 [5][7] 盈利能力分析 - 冲泡业务毛利率长期维持在40%以上 [8] - 即饮业务毛利率直到2024年才突破20% [8] - 存货周转天数上涨至37.75天 创近五年新高 [11] 行业竞争环境 - 现制茶饮快速发展导致冲泡奶茶销量持续波动下滑 [4] - 三大外卖平台补贴战使现制茶饮到手价不足5元 冲击传统饮料销售 [10] - 冲泡奶茶过去五年营收从30.67亿元下滑至22.71亿元 [4] 公司战略部署 - 坚持冲泡和即饮业务"双轮驱动"战略 [12] - 冲泡板块将推出功能化健康新品 加强渠道备货管理 [13] - 即饮板块将加大新品推广力度 探索新赛道 [13] 市场营销举措 - Meco果茶官宣时代少年团为代言人 [10] - 在成都开设线下快闪店为品牌造势 [10] - 董事长亲自牵头梳理新渠道拓展 [10]
香飘飘: 香飘飘2025年半年度报告
证券之星· 2025-08-26 17:23
核心观点 - 公司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同比下降12.21%至10.35亿元,净利润亏损扩大至-0.97亿元,主要受冲泡业务销量下滑及季节性因素影响 [3] - 即饮业务收入同比增长8.03%至5.91亿元,通过产品创新和渠道拓展实现逆势增长 [7] - 公司坚持"冲泡+即饮"双轮驱动战略,持续推进产品健康化升级和渠道优化,但短期业绩仍承压 [5][7][11] 财务表现 - 营业收入10.35亿元,同比下降12.21%,主要因冲泡业务销量下降 [3][13] - 归母净利润-0.97亿元,较上年同期-0.30亿元亏损扩大 [3] -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2.58亿元,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净额-1.38亿元,主要因理财投资增加 [3][13] - 总资产45.79亿元,较上年末下降6.03%;净资产33.98亿元,下降2.77% [3] 业务板块表现 - 冲泡业务收入4.23亿元,同比下降,公司主动控制渠道库存以保持良性健康 [7][11] - 即饮业务收入5.91亿元,同比增长8.03%,主要受益于Meco果汁茶和兰芳园系列增长 [7] - 研发费用同比增长49.11%至0.28亿元,重点投入健康化产品创新 [13] 产品创新与升级 - 冲泡业务推出"原叶现泡轻乳茶"新口味及限量款,坚持0反式脂肪酸、0植脂末、0香精健康标准 [8] - 即饮业务新增"橙漫茉莉""桑葚茉莉"口味,并探索杯装液体果蔬茶新品类 [7][9] - 建立"超级茶园"和"超级果园"推进原材料溯源,提升产品质价比 [9] 渠道拓展 - 零食量贩渠道终端超过3万家,该渠道销售收入同比大幅增长 [11] - 开展餐饮渠道试点探测,培育餐饮场景消费习惯 [11] - 电商渠道作为新品试销平台,收集消费者反馈优化产品 [7] 品牌营销 - 通过品牌体验快闪店活动强化年轻化、健康化品牌形象 [10] - 签约产品代言人并开展线下营销活动,增强与年轻用户互动 [10] - 与传统节日IP及食品品牌联名推出礼盒,开拓礼品市场 [10] 行业地位与竞争优势 - 冲泡奶茶连续13年市场份额第一,即饮业务通过Meco和兰芳园双品牌运作 [5][6] - 拥有1,735家经销商,销售网络覆盖全国,渠道稳定性强 [5] - 通过HACCP、ISO9001、ISO14001、ISO22000等质量体系认证,品控能力行业领先 [2][5] 产能布局 - 四大生产基地分别位于浙江湖州、四川成都、天津和广东江门,覆盖冲泡与即饮产品 [5] - 采用"以销定产"模式,严格控制库存保障产品新鲜度 [4] 对外投资 - 持有永信小额贷款10%股权、深恒和投资6.62%股权、超级植造40%股权等多元化投资 [14][15] - 交易性金融资产2.78亿元,较期初增长54.89%,主要因理财产品增加 [13][14]
外卖大战结束,“绕地球一圈” 的香飘飘却撑不住了?
36氪· 2025-08-01 11:09
外卖大战与现制茶饮行业 - 美团即时零售日订单量冲破1.5亿单 淘宝闪购日订单量飙至8000万创历史新高 但外卖"0元购"被紧急叫停[1] - 现制茶饮行业在外卖补贴战中爆发 奈雪的茶外卖订单量两天突破100万单环比暴涨50% 部分门店订单激增230% 蜜雪冰城系统因订单洪流瘫痪[2] - 蜜雪冰城冰鲜柠檬水杀进2元区间 瑞幸 库迪肉搏于5元价位 现制茶饮品牌集体驶入增长快车道[4] 香飘飘业绩与市场表现 - 香飘飘2025年上半年预计净亏损9739万元 扣非后亏损1.1亿元同比扩大6800万元 刷新上市以来中期业绩最差纪录[5] - 股价较2019年高点下跌超60% 市值蒸发超84亿元[5] - 冲泡业务营收从2019年39.78亿元顶峰下滑至2024年32.87亿元 五年间下滑6.91亿元[6] - 存货周转天数从2019年24.54天拉长至2024年30.91天 存货周转率从14.67天下降至11.65天[6] 市场格局与消费趋势 - 新茶饮门店从2020年37.8万家飙至2025年63万家 平均每县15家 10-15元成主流价带[8] - 新茶饮品牌SKU常年保持30+ 一年推出几十款新品 香飘飘货架常年不到二十种口味[9] - 香飘飘冲泡类产品从2020年4559.09万标箱缩水至2024年3278.54万标箱 2024年销量9.84亿杯比2020年少近4亿杯[9] - 即买即饮的便捷性正在绞杀居家冲泡的生存空间[10] 香飘飘转型困境 - 即饮业务初期表现亮眼 2019年收入突破10亿元 Meco单品贡献8.7亿元[13] - 即饮业务战略摇摆 品牌定位不清晰 销售费用率飙至20%以上[15] - 渠道协同存在问题 冲泡业务根基在三四线超市 即饮产品主攻一二线便利店[16] - 即饮业务被夹在现制茶饮和传统巨头中间 8年转型仍在烧钱[18]
香飘飘,被奶茶店改变的生意
虎嗅· 2025-07-29 11:43
公司业绩表现 - 2024年上半年公司营收预计为10.35亿元,同比下滑12.21%,扣非净利润预计净亏损1.11亿元,归属股东的净亏损预计约9739万元,同比扩大230.12% [2] - 2024年一季度营收同比下滑19.98%,净利润由盈转亏(净亏损1877万元) [2] - 2019年营收达到39.78亿元的新高峰,但2020年开始逐步下滑,2024年营收降至32.87亿元,同比下降9.32% [5] - 冲泡业务营收从2021年的27.8亿元降至2024年的22.71亿元,同比下滑15.42%,今年一季度销售收入下降37.18% [7] - 冲泡类产品年销量从2020年的4559.09万标箱降至2024年的3278.54万标箱,相当于少卖约3.8亿杯 [8] 业务转型 - 2018年起公司开始发展即饮业务,推出兰芳园冻柠茶、Meco果汁茶等产品 [13] - Meco果茶2024年单品营收达7.8亿元,增速20.69%,今年一季度销售收入同比增长20.68%,环比增长67.73% [14] - 即饮业务收入2024年为9.73亿元,同比增长8%,占总营收比重29.63%,今年一季度收入2.66亿元,同比增长13.89% [16] - 公司推出限定产品"明前特级龙井原叶轻乳茶",单杯售价16元,上市首日卖出60000杯 [1] - 2024年9月上市的飘飘原叶现泡轻乳茶、原叶现泡奶茶分别实现线上销售200万杯和70万杯 [38] 渠道策略 - 公司在杭州、成都等地开设线下店及快闪店,杭州首店创下连续22天排队超1.5小时的纪录 [22] - 公司明确表示没有开设茶饮连锁店的计划,线下店定位为"实验室"和创新产品测试窗口 [23][24] - 公司与零食量贩渠道合作,覆盖门店超3万家,推出280ml便携小包装Meco果茶 [26][27] - 2024年公司经销商数量1827个,覆盖终端渠道约40多万家,低于元气森林和东鹏饮料的渠道规模 [31] - 电商渠道收入2024年为1.8亿元,同比下滑25%,其中冲泡类和即饮类产品分别为1亿和0.8亿元 [36] 行业竞争 - 2020年至2024年中国新茶饮门店数量从37.8万家增长至接近63万家 [19] - 蜜雪冰城全球门店超4万家,一年卖出10亿杯现制柠檬水,纯收入40亿元 [17] - 2024年1月~11月即饮茶和功能饮料全渠道销售额分别增长16.6%和12.1%,无糖茶销售增速达60% [11] - 东鹏饮料新品"果之茶"3月单月销售额突破7000万,元气森林"冰茶"2024年销售增速高达460% [40] - 冲泡奶茶零售规模持续下滑至72.06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2.01% [10] 营销与研发 - 公司邀请"时代少年团"作为品牌代言人,抖音直播间开播10分钟登顶冲饮榜TOP1 [34] - 2024年销售费用高达7.6亿元,研发费用为4936万元 [38] - 公司计划围绕冲泡和即饮两条线推出20多个新SKU [38]
新茶饮猛攻,香飘飘预亏上亿
证券之星· 2025-07-26 05:09
业绩表现 - 2025年上半年预计营收10 35亿元 同比减少1 44亿元 降幅12 21% 净利润预亏近1亿元 [2] - 2017-2024年期间有4年出现营收和扣非净利润同比下滑 2020年营收增速转负至-5 46% 2021年扣非净利润同比骤降60% [2] - 传统冲泡奶茶市场规模从2012年113亿元峰值降至2023年76亿元 缩水32 7% [2] 竞争环境 - 新茶饮品牌通过鲜果 鲜茶 鲜奶等产品创新快速占领市场 喜茶 奈雪的茶 茶颜悦色等挤压传统冲泡奶茶空间 [2] - 蜜雪冰城等品牌通过下沉市场策略重构行业成本结构 现制茶饮赛道规模实现十倍级增长 [2] - 快消品行业进入"产品力为王"阶段 过度依赖营销的模式边际效应递减 [3] 转型尝试 - 推出即饮产品线Meco果汁茶和兰芳园系列 并在一二线城市开展奶茶店快闪活动 [3] - 营销费用持续高企但效果有限 新产品与原有三四线渠道存在战略错配 [3] - 行业分析师指出公司存在品牌 产品 渠道 客户 团队"五重老化"问题 [3] 历史背景 - 2017年凭借冲泡奶茶产品和渠道优势登陆上交所 曾号称"中国奶茶第一股" [2] - 2018-2019年营收增速仍保持22%以上 2020年起业绩明显恶化 [2]
香飘飘亿元押注消费基金 产业资本崛起重塑创投格局
新浪证券· 2025-07-25 15:08
香飘飘股权投资布局 - 公司以自有资金认缴出资1亿元成为长沙泉仲创业投资合伙企业的LP,占基金认缴总额的13.29%,该基金总规模10亿元,首期募资6.52亿元,80%以上资金锁定"大消费"核心赛道 [1] - 这是公司三年内第二次出手产业基金,2022年10月首次设立食品饮料领域专项基金,拟出资5000万元 [1] - 1亿元投资额接近2024年净利润(约2.06亿元)的一半,同期派发1.03亿元现金红利,两项支出合计占2024年净利润的80% [1] 冲泡奶茶行业现状与转型 - 2024年公司营收与净利润双双下滑约9%,2025年一季度亏损扩大至1877.5万元 [2] - 冲泡奶茶市场萎缩,现制茶饮品牌扩张挤压传统杯装奶茶增长空间 [2] - 截至2025年一季度公司持有22.06亿元货币资金,上市以来累计分红超7亿元 [2] 产业基金投资升级 - 规模倍增:出资额从5000万增至1亿元,撬动基金规模达10亿元 [2] - 专业赋能:选择与嘉御资本合作挖掘消费赛道机会 [2] - 生态扩张:从食品饮料上下游扩展至更广阔的"大消费"生态圈 [2] 产业资本崛起趋势 - 浙江省上市公司作为LP的出资规模2025年6月单月突破10亿元,位居全国首位 [4] - 消费类企业投资偏好大消费赛道,科技巨头侧重前沿科技领域,制造业企业高频小额出资产业上下游 [5] - 社会LP撤离背景下,国资LP成为人民币基金绝对主力,过去一年募资规模1.3万亿 [6] 消费行业政策与技术驱动 - 2021-2024年申万消费指数年度涨幅分别为-8.05%、-14.63%、-13.24%和-1.14%,持仓占比创2020年以来最低 [7] - 2025年政策将消费列为经济工作之首,服务消费率20.7%较发达经济体低13.5个百分点 [7] - 2025年7月美团日订单突破1.5亿单,外卖补贴或拉动7月餐饮收入同比增长12个百分点 [8] 嘉御资本投资方向 - 专注新消费、跨境电商和出海品牌、技术驱动的企业服务及前沿科技领域 [8] - 已投出泡泡玛特、沪上阿姨、安克创新、京东物流等知名品牌 [8]
风口财评|香飘飘业绩下滑,怪冲泡奶茶不香了?
大众日报· 2025-07-25 10:59
公司业绩表现 - 公司预计上半年营收10.35亿元 同比下降约12.21% [1] - 扣非净利约-1.11亿元 同比增亏约6809万元 创2017年上市以来最差中期业绩 [1] 业绩下滑原因 - 消费季节性影响 传统冲泡产品作为热饮销售旺季集中在秋冬 [1] - 消费习惯及需求变化 新兴品类崛起导致消费者选择更加多元 [1] - 产品结构单一 长期以冲泡固体奶茶为主 难以满足健康化需求 [1] 行业竞争格局 - 新茶饮/即饮奶茶/高端定制饮品等新兴品类快速崛起 [1] - 冲泡奶茶面临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 [1] - 年轻消费者对健康/品质/体验的追求不断提升 [1] 公司转型尝试 - 推出Meco果汁茶/兰芳园冻柠茶等即饮产品 [2] - 转型步伐较慢 品牌仍深陷"冲泡奶茶"固有印象 [2] - 未能形成新的消费黏性 [2] 渠道结构变化 - 传统商超/便利店等线下渠道增长乏力 [2] - 电商/新零售/即时配送等新兴渠道崛起 [2] - 公司在新兴渠道布局薄弱 供应链响应能力不足 [2] 未来发展建议 - 加快产品结构调整 强化健康饮品布局 [2] - 重塑品牌认知 实现真正的数字化转型 [2]
3块都没人买,外卖大战的最后一个「受害者」出现了?
36氪· 2025-07-19 20:17
现制茶饮行业冲击 - 外卖平台补贴推动0元奶茶咖啡活动,蜜雪冰城、瑞幸、古茗等现制茶饮品牌单日销量暴涨 [3] - 现制茶饮价格战导致心理锚定价格从9.9元降至3元以下,直接冲击冲泡奶茶和罐装饮料市场 [8][9] - 年轻消费者偏好"即取即饮"冰镇饮品,夏季需求尤其旺盛,现制茶饮通过口味多样性和外卖配送优势抢占市场 [9] 香飘飘业绩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收10.35亿元同比下滑12%,净利润亏损9739万元同比扩大6789万元 [3][8] - 股价较2019年历史高点35.09元累计跌幅超60%,2025年7月14日报收13.77元 [8] - 冲泡产品旺季销售承压,一季度旺季缩短提前进入淡季,消费习惯转变是主因 [11] 香飘飘转型尝试 - 推出健康化新品如"原叶现泡轻乳茶"系列,主打0反式脂肪酸、0植脂末、0香精标准 [11] - 拓展零食量贩渠道,直营合作超3万家门店,Meco果茶等产品已进入该渠道并推出定制款 [11] - 京东旗舰店推出8元/杯"鲜制现喝"现泡系列,对标中端现制饮品品质 [12] 外卖平台竞争格局 - 京东外卖日单量突破2500万单,近200个餐饮品牌销量破百万 [19] - 淘宝闪购日订单量达8000万创新高,日活用户超2亿且环比增15%,准时率96% [19] - 京东通过补贴正餐、小龙虾等品质品类强化用户心智,阿里则借淘宝APP流量后发制人 [22][23] 行业趋势与启示 - 现制茶饮崛起反映消费模式从"热水冲泡"向"即时消费"转变,传统冲泡品牌面临转型压力 [6][14] - 外卖大战本质是零售入口争夺战,企业需持续创新和精准洞察需求以保持竞争力 [16][24] - 即时零售快速发展催生线上线下融合新商业模式,固守传统模式的企业可能被淘汰 [18]
头部茶饮竞争激烈,香飘飘或迎上市以来最差中报
北京商报· 2025-07-14 22:12
业绩表现 - 公司2025年上半年预计营收10.4亿元左右,同比下降12.2% [3]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预计亏损9739万元左右,亏损扩大2.3倍 [3] - 公司连续六年半年报出现亏损 [5] - 2025年二季度营收同比略增,但受一季度业绩拖累,上半年整体营收同比下降 [5] 业务挑战 - 冲泡类产品销量从2020年的4559.09万标箱下滑至2024年的3278.54万标箱 [7] - 冲泡业务收入2024年降至22.71亿元,较2020年减少近8亿元 [7] - 销售费用2024年约为7.61亿元,约为当期净利润的3倍 [7] - 销售费用两年内增加35%,从2022年的5.6亿元增至2024年的7.61亿元 [7] 转型尝试 - 公司2025年试水首家线下门店,推出现泡茶和果茶新品 [3] - 2024年调整冲泡和即饮团队,下沉市场以冲泡团队为主,核心城市设立即饮专职团队 [8] - 直营合作的零食量贩门店数量超过三万家 [8] - 2025年Meco杯装果茶官宣时代少年团为代言人,"6·18"期间销量同比增长361% [10] 行业竞争 - 2024年中国现制茶饮市场规模达到3127亿元,同比增长20.97% [9] - 2025年中国现制茶饮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3689亿元 [9] - 蜜雪冰城门店数量超3.9万家,古茗超1万家,沪上阿姨超8600家 [9] - 现制茶饮品牌均价与冲泡产品相近,但具有即买即饮和社交属性优势 [10] 专家观点 - 主力冲泡业务萎缩,即饮业务增速放缓,毛利率较低 [6] - 春节提前导致一季度旺季缩短,冲泡业务淡季提前 [6] - 品牌力不足,渠道、客户、团队老化是硬伤 [8] - 即饮业务过度依赖电商渠道,日常销售乏力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