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消费浪潮

搜索文档
外卖大战结束,“绕地球一圈” 的香飘飘却撑不住了?
36氪· 2025-08-01 11:09
外卖大战与现制茶饮行业 - 美团即时零售日订单量冲破1.5亿单 淘宝闪购日订单量飙至8000万创历史新高 但外卖"0元购"被紧急叫停[1] - 现制茶饮行业在外卖补贴战中爆发 奈雪的茶外卖订单量两天突破100万单环比暴涨50% 部分门店订单激增230% 蜜雪冰城系统因订单洪流瘫痪[2] - 蜜雪冰城冰鲜柠檬水杀进2元区间 瑞幸 库迪肉搏于5元价位 现制茶饮品牌集体驶入增长快车道[4] 香飘飘业绩与市场表现 - 香飘飘2025年上半年预计净亏损9739万元 扣非后亏损1.1亿元同比扩大6800万元 刷新上市以来中期业绩最差纪录[5] - 股价较2019年高点下跌超60% 市值蒸发超84亿元[5] - 冲泡业务营收从2019年39.78亿元顶峰下滑至2024年32.87亿元 五年间下滑6.91亿元[6] - 存货周转天数从2019年24.54天拉长至2024年30.91天 存货周转率从14.67天下降至11.65天[6] 市场格局与消费趋势 - 新茶饮门店从2020年37.8万家飙至2025年63万家 平均每县15家 10-15元成主流价带[8] - 新茶饮品牌SKU常年保持30+ 一年推出几十款新品 香飘飘货架常年不到二十种口味[9] - 香飘飘冲泡类产品从2020年4559.09万标箱缩水至2024年3278.54万标箱 2024年销量9.84亿杯比2020年少近4亿杯[9] - 即买即饮的便捷性正在绞杀居家冲泡的生存空间[10] 香飘飘转型困境 - 即饮业务初期表现亮眼 2019年收入突破10亿元 Meco单品贡献8.7亿元[13] - 即饮业务战略摇摆 品牌定位不清晰 销售费用率飙至20%以上[15] - 渠道协同存在问题 冲泡业务根基在三四线超市 即饮产品主攻一二线便利店[16] - 即饮业务被夹在现制茶饮和传统巨头中间 8年转型仍在烧钱[18]
一路超越:东鹏饮料逆袭背后的“顺势”密码
搜狐网· 2025-07-18 17:13
股价表现与市场地位 - 2025年6月东鹏饮料股价盘中触及328元新高,较2021年5月46.27元发行价涨幅近6倍 [1] - 市值一度达到1664亿,相当于4个农夫山泉体量,超越茅台成为A股"最贵消费股" [1] 发展历程与市场策略 - 2003年由饮料厂改制起步,早期销售凉茶等产品,2009年推出东鹏特饮切入蓝领市场 [2][3] - 采用错位竞争策略,产品定价为红牛一半(3元vs6元),首创防尘瓶盖设计解决户外工作者卫生问题 [3] - 2012年销售额破亿,2013年签约谢霆锋代言并更改广告语"累了困了,喝东鹏特饮" [3] - 2016年抓住红牛商标纠纷机遇,市场份额从2019年15%升至2024年47.9%,超越红牛 [4][5] 营销与渠道建设 - 2016年推出"扫码送红包"活动,单日最高参与人数达200万 [4] - 构建"五码关联"数字化营销网络,库存周转天数35天(行业平均50天),促销精准度提升40% [5] - 终端网点超400万家,地级市覆盖率100%,形成下沉市场统治力 [5] 产品多元化战略 - 2023年提出"第二增长曲线",2024年升级为"1+6多品类战略" [6][8] - 电解质饮料"东鹏补水啦"成为首个十亿级单品,与能量饮料形成"双子星"矩阵 [8] - 推出无糖茶饮"上茶"、即饮咖啡"东鹏大咖"等产品,构建全品类矩阵 [8][9] 品牌与文化营销 - 2016年起布局电竞营销,赞助CGU赛事和RNG俱乐部,深度绑定电竞文化 [6] - 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2023年杭州亚运会、2024年巴黎奥运会等大型体育营销 [6] - "东鹏能量"已形成文化符号和精神共鸣,深度链接消费者情感心智 [6] 行业数据与竞争格局 - 功能饮料市场规模从2016年235亿元增至2024年680亿元,8年涨幅近3倍,年复合增长率12% [4] - 红牛市场份额从2016年63%降至2017年58%,释放至少70亿销量空间 [4] - 2017-2019年公司营收复合增速21.65%,归母净利润复合增速38.80% [5]
银华基金焦巍,规模蒸发 150 亿背后的操盘逻辑
搜狐财经· 2025-07-10 09:14
基金经理焦巍的投资历程 - 焦巍是银华基金百亿基金经理,管理银华富裕主题基金,该基金是银华基金旗下唯一规模超百亿的混合型基金,但近四年累计亏损80亿元,规模蒸发150亿元 [2] - 焦巍从业经历丰富,曾在中国银行、平安基金、大成基金等机构任职,早期管理产品跑赢大盘且回撤低于大盘 [3] - 加入银华基金后,焦巍改变投资方法,专注自下而上优选好公司,重点挖掘消费和医药行业 [3] 白酒投资策略的失败 - 焦巍将白酒作为银华富裕主题基金的"压舱石",常年占3-4成仓位,重仓贵州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等龙头 [3] - 2020年首次买入酒鬼酒239.96万股,2021年加仓至840.03万股,平均成本约200元/股,但2022年酒鬼酒股价下跌34.54%,2023年清仓时股价跌破90元/股,单只股票亏损超6亿元 [4][6] - 类似操作出现在舍得酒业、青岛啤酒等个股上,2021-2023年基金最大回撤超50% [6] 仓促转型与策略调整 - 2021年四季度尝试军工和半导体行业,但遭遇军工指数腰斩 [7] - 2022年转向高股息红利股,重仓中国海油、兖矿能源、中国移动等,短期止跌但长期跑输基准 [7] - 2024年承认错失AI等科技投资机会,选择继续坚守红利策略 [7] 错失新消费机遇 - 2025年新消费指数(995013)年内累涨16.05%,远超传统消费板块(801273),但焦巍未参与泡泡玛特、老铺黄金等新消费公司投资 [8][9] - 焦巍认为新消费机会碎片化,坚持风格稳定比短期涨跌更重要,继续加大红利持仓 [9]
这届小孩哥,流行抠小电驴车标
虎嗅APP· 2025-07-05 18:00
电摩新势力市场现象 - 九号、小牛、极核("九牛极")成为青少年潮流符号,车标盗窃现象普遍,二手平台九号车标价格炒至40元/个[6][12][14] - 中学生群体形成以"九牛极"为核心的社交文化,改装车成为身份象征,县中门口80%九号电动车无原装车标[6][20][22] - 与传统品牌雅迪、爱玛相比,"九牛极"产品设计更具机甲风格,价格带覆盖3000-12000元,顶配车型达12699元以上[15][21] 改装市场生态 - 广州改装店每月承接40%改装订单,九号占比最高,人均改装费超2000元,部分客户改装支出达车价3倍(6千购车6万改装)[25][24] - 新国标导致原车性能短板,催生改装需求,玩家通过DIY提升速度/承重等功能,形成跨年龄层车友社群[26][28][29] - 05后群体通过二手破车改装倒卖获利,单玩家年流通车辆超10台,改装文化向低龄化渗透[30][32] 行业竞争格局 - 2023年"九牛极"营收同比增速超20%,618大促期间九号单品牌销量达新日1倍、爱玛1/6[35] - 产品智能化构成差异化优势,支持手机解锁、GPS定位等功能,吸引年轻用户替代摩托车[19][20] - 交通事故率攀升,广州医院60-80%创伤骨科病例与电动车超限相关,九号E300p成交警重点监管型号[39] 用户行为特征 - 青少年将电摩视为"叛逆"载体,通过灯光改装、音效升级强化社交属性,形成"排面"消费心理[21][22] - 成年用户组建车友群开展长途骑行活动,单次改装投入最高达15万,情绪价值驱动复购[28][29][24] - 低收入群体出现过度消费现象,月入7-8千用户豪掷2-3万改装,攀比风气加剧安全隐患[39]
这届小孩哥,流行抠小电驴车标
虎嗅· 2025-07-04 21:12
行业趋势 - 电动两轮车行业出现明显分化,"九牛极"(九号、小牛、极核)等新势力品牌凭借机甲风格设计和智能功能吸引年轻消费者,与传统品牌雅迪、爱玛等同质化产品形成鲜明对比 [7][19][22] - 新势力品牌价格带覆盖3000元至1万元以上,显著高于传统品牌2000-5000元的主流区间,部分高端车型价格甚至超过宏光MINIEV等微型电动汽车 [26][27] - 行业呈现"情绪消费"特征,产品不仅是代步工具,更成为年轻人社交货币和身份象征,类似奥特曼卡牌、泡泡玛特等新消费现象 [7][11][28] 市场表现 - "九牛极"品牌2023年营收同比增速均超过20%,618大促期间九号单品牌销售额相当于1个新日、半个绿源和1/6个爱玛 [54] - 二手市场出现车标炒作现象,九号爆款车型车标被炒至40元/个,形成偷盗-转卖灰色产业链 [12][14] - 改装市场蓬勃发展,广州单个修车店月均接待40-50台改装车辆,人均改装费用约2000元,相当于入门款车型价格 [32][33] 产品特征 - 新势力产品采用接近摩托车的车架结构,保留原生系统同时支持深度DIY改装,吸引非机车圈层用户 [38][42] - 标配智能解锁、GPS定位等科技功能,满足年轻群体对便捷性和科技感的追求 [22] - 原厂设计存在降本问题,如车架过轻、电池容量小等性能短板,客观上催生改装需求 [36][37] 用户画像 - 核心客群为17-20岁青少年,占比超过50%,形成独特的晒车文化和改装社群 [16][48][55] - 成年用户占比提升,30-40岁群体通过改装和车友活动获取情绪价值,部分用户改装投入达6-15万元 [43][46][63] - 用户出现明显分层:学生群体偏好基础改装和二手交易,成年用户追求性能升级和高价定制 [48][51][64] 竞争格局 - 传统品牌如雅迪、爱玛产品同质化严重,主打2000-5000元性价比市场,面临品牌老化挑战 [19][27] - 新势力通过差异化设计和社群运营建立壁垒,九号E300p等车型因改装潜力大成为市场标志性产品 [22][61] - 改装市场形成完整产业链,仅广州某区域5公里内就聚集6家专业改装店,行业集中度逐步提升 [34]
最高60%!最新解读
中国基金报· 2025-05-28 17:07
港股市场表现 - 截至5月27日,恒生指数和恒生科技指数年内涨幅均超15%,其中恒生指数区间最高涨幅超过30%,恒生科技指数最高超48%,领涨全球市场 [1] - 港股与德国、俄罗斯、意大利、巴西成为年内全球市场中最亮丽的风景线 [3] 港股相关基金表现 - 权益类基金业绩前100名中,一半产品港股仓位在20%以上,三成以上产品港股仓位超过30%,部分重仓港股的基金年内净值涨幅超过50% [3] - 年内净值涨幅超50%的7只权益基金全部持有港股仓位,其中5只港股投资市值占基金资产净值比在25%以上 [4] - 广发成长领航一年持有年内累计净值增长率为63.43%,港股持仓占比31.55%,前十大重仓股中港股占据半数 [4] - 汇添富香港优势精选年内净值涨幅63.27%,一季度末港股持仓超过86% [5] - 长城医药产业精选年内净值涨幅58.17%,一季度末港股持仓35.20%,前十大重仓股中一半为港股 [5] 港股投资价值 - 港股通指数市盈率TTM为10.6,市净率为0.9,市净率分位数位于过往十年的32.9%,处于历史相对低位 [8] - 港股中的AI、新能源车、生物制药、医疗保健等板块与政策引导方向、新产业趋势及新消费浪潮相符,投资机会或将不断涌现 [8] - 港股消费板块兼具"低估值+高成长"特性,港股通消费指数市盈率仅21倍,显著低于全球主要消费指数 [8] - 港股通消费指数汇聚了A股较为稀缺、新消费含量高的差异化标的公司,在消费复苏阶段或具有更大弹性 [9] 相关ETF表现 - 恒生医药ETF(159892)近五日涨跌3.91%,最新份额为65.1亿份,主力资金净流入2528.0万元 [13]
黄金珠宝:新消费引领,金价共振
2025-05-20 23:24
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 **行业**:黄金珠宝行业 - **公司**:老铺黄金、长荣股份、老凤祥、曼卡龙、莱绅通灵、大业股份、菜百股份、潮宏基、周大福、迪阿股份、美凯龙、梦金园、长佳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黄金价格宏观背景及影响因素 - **全球产业链布局变化**:自2018年中美贸易关系紧张及国际关系不确定性增加,产业链布局不再仅考虑经济原则,国家间关系稳定性成重要考量,影响全球经济连接和货币体系,推动对黄金等避险资产需求[1][2] - **美国政策削弱美元信用**:美国冻结外储、贸易限制、关税政策等破坏全球贸易和货币体系,导致美债利率上升、美元贬值,各国增加对黄金依赖,利好黄金及其他国际货币[1][3][5] - **黄金定价框架改变**:不再紧盯美元基本面或实际利率,更多受货币体系变革影响,长期牛市格局难改,需中长期关注,且黄金流通盘低,买家涌入易炒高价格[1][11] - **短期因素不改变长期趋势**:中美贸易关系及俄乌冲突缓解短期影响市场情绪,但不改变黄金价格上涨的底层宏观逻辑[1][4] 黄金珠宝行业市场情况 - **新消费浪潮和国潮崛起推动增长**:中国年轻消费群体对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具有民族文化属性的品牌如老铺黄金受益,其古法黄金工艺和设计定位明确[1][17] - **不同产品销售情况有别**:黄金价格短期调整对一口价黄金珠宝增速有一定影响,但整体仍维持较高水平;2024年5月起金价上涨,克重黄金销量明显下降;金价上涨时金条销售表现良好[14][15][16] 珠宝公司经营情况 - **产品设计和工艺创新**:各公司有不同创新,如潮宏基、周大福推出系列产品,老铺黄金开创古法金和金镶钻,传统工艺如烧蓝预计会持续扩散[19][20] - **门店数量和市场定位影响表现**:门店数量和高端城市门店占比反映不同市场定位,单店销售额也有差异,如老铺黄金门店少但单店销售额高[21] - **直营和加盟模式影响收入及利润率**:直营模式适合高端商品,能有效抓取客户反馈,加盟模式下将GMV等同于收入会损耗利润率[22] - **线上销售占比影响业绩增长**:线上销售是行业亮点,各公司占比差异大,对业绩增长有显著影响,如美凯龙线上销售占比接近55%推动高增长[23] - **毛利率和净利润率体现市场定位**:一口价黄金占比高的公司毛利率稳定,直营店比例高的公司净利润率理想,走量不走价、低线市场定位的公司利润率低[24] 其他重要但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全球货币体系未来趋势**:从大一统时代进入分化时代,各国降低对美债依赖,增加对黄金及其他替代性资产配置比例,影响国际金融市场格局[12][13] - **投资建议**:新消费领域有潜力进行外延性投资的一口价黄金企业包括周大福、长荣钢等,以老铺黄金为首的新消费国潮崛起珠宝公司值得关注,老铺黄金估值性价比高[18][25]
一年卖近70亿的蕉内,最大对手不是优衣库|厚雪专访
36氪· 2025-05-08 17:49
公司发展历程与战略定位 - 蕉内从内衣品牌扩展至全品类服饰品牌,年增速曾达300%,2024年GMV近70亿[3][6][48] - 核心差异化策略为"tagless无标签内裤",通过物理层面可衡量的创新建立壁垒[4][41][42] - 定位"慢时尚"品牌而非优衣库平替,主张"Live in the Future"未来生活理念[11][12][27] - 战略重心从机会驱动转向战略驱动,追求"合理的最小规模增长"而非短期爆发[25][26][47] 产品与市场策略 - 价格带策略强调稳定性,部分品类增加低价产品供应但不调降原价(如袜子单品301Standard年销千万双)[18][19] - 技术储备支撑品牌升级:累计130项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2024年强化"体感科学"定位[13][28][49] - 核心用户群不刻意划分中高端,但吸引CK、lululemon等品牌用户流入[17][20] - 品牌目标塑造"酷"形象,强调"有量、有用、有趣"三要素[29][30][31] 渠道与竞争格局 - 线下门店为品牌识别关键:50家直营店最高月坪效达1.5万,空间识别系统迭代至3.0版本[38][44][46] - 渠道策略从单一天猫转向全渠道布局(当前需覆盖6个渠道),早期天猫红利助推增长[36][37] - 最大竞争压力来自白牌而非优衣库,认为产能过剩+消费降级加剧白牌冲击[15][21][22] - 与蕉下存在品牌混淆问题,通过门店立体化呈现品牌差异[38][39] 行业洞察与未来规划 - 服装行业需解决"无趣"难题,参考泡泡玛特突破物质层面的品牌价值[31] - 内衣品类具备标品属性,头部品牌可占10%-20%市场份额,商业模型健康[33][34] - 未来三年重点:线上线下协同发展("无线下不远,无电商不大")、科学定义舒适感[49] - 创始人反思新消费浪潮红利期过度增长,强调长期复利效应[25][47]
一年卖近70亿的蕉内,最大对手不是优衣库|厚雪专访
36氪未来消费· 2025-05-08 14:41
公司发展历程与战略定位 - 蕉内从内衣品牌扩展至全品类服饰品牌,年增速曾达300%,2024年GMV近70亿[5][22] - 核心差异化策略:推出"tagless无标签内裤",通过物理层面创新(如去除缝制水洗标)建立品牌识别度[3][38] - 战略定位为"慢时尚"品牌,主张"Live in the Future",以体感科学为技术驱动,拥有130项专利储备[10][12][24] 市场竞争与品牌策略 - 最大竞争对手为白牌产品,面临消费降级冲击,但坚持不调价策略,通过新增低价产品线(如301Standard袜子)应对[14][17] - 与优衣库关系复杂:既是经典对手又是盟友,但强调蕉内非优衣库平替,目标用户覆盖从CK、lululemon到大众群体[9][16][19] - 品牌模糊化挑战:因名称与蕉下相似,通过线下门店(50家直营店,最高月坪效1.5万)强化品牌识别[34][39] 产品与渠道策略 - 价格策略:选择合理价格带并保持稳定,通过确定性品质兑现价值,部分品类增加低价款但不调低原有产品价格[17][18] - 渠道演变:早期聚焦天猫实现高速增长,现需覆盖6大渠道获取用户,线下门店成为战略重点[33][44] - 核心品类优势:内衣作为标品复购率高,商业模型健康,可占据10%-20%市场份额[30][31] 未来发展方向 - 三年目标:实现线上线下协同发展("无线下不远,无电商不大"),将体感科学从玄学转化为可量化标准[44] - 品牌塑造方向:追求"酷"的品牌形象,强调规模(有量)、实用性(有用)与趣味性结合,避免同质化舒适定位[26][27] - 经营理念转变:从追求爆发增长转向"合理最小规模增长",注重长期复利效应而非短期规模[2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