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投基金
搜索文档
保险机构以“耐心资本”赋能科创企业做大做强
中国证券报· 2025-11-17 04:13
保险资金与科创企业投资匹配性 - 保险资金作为中长期"耐心资本",其规模大、负债久期长(寿险资金久期长达15至30年)、稳定性强的特点,与科创企业成本高、周期长、风险大的融资需求高度匹配 [1][2] - 保险资金运用余额超过36万亿元,具备支撑系统性布局前沿科技领域的实力,能引导社会资本流向科技产业关键环节 [2] - 保险资金通过长久期、跨市场运用等禀赋,可提供全周期金融服务,与芯片研发、生物医药等"硬科技"领域漫长的研发周期高度适配 [1][2] 保险资金支持科技创新的投资策略与工具 - 保险机构通过股、债、基、另类等多元化投资工具覆盖人工智能、半导体、高端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 [3] - 针对种子期和初创期企业,保险资金可通过参与政府产业引导基金或发起保险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进行投资 [4] - 针对成长期和成熟期企业,保险资金可通过定向增发、战略配售、并购重组等途径提供资金支持 [4] - 投资模式包括母基金、创投基金(初创期)、Pre-IPO融资(中期)、S基金及IPO战略配售(成熟期)等,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 [4] 保险机构投研与考核体系优化方向 - 构建"政策研究-技术解码-价值发现"三位一体的投研体系,提升对科创企业的估值判断与定价能力 [6] - 建立"战略导向+考核牵引"双轮驱动管理机制,对不同投资阶段设立差异化考核指标,实现长周期考核引导 [6][7] - 加强专业赛道研究,运用"股权基金+股权计划"模式,与优秀管理人、产业龙头等合作抓取标杆项目 [5] - 推动差异化监管,给予大型保险公司沿产业链投资的自主权,中小型公司可通过私募、S基金等进行财务性投资 [6] 政策与生态建设建议 - 建议下调保险公司投资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未上市公司股权的风险因子,更新产业分类并上调创投基金集中度比例上限 [7] - 扩大科创投资税收优惠主体范围,将税收优惠力度与投资期限正向挂钩,缓解保险公司中期收益压力 [7] - 加强私募股权二级市场建设,梳理S基金交易机制以提升信息透明度、定价公允性和交易效率 [7] - 在产品端构建多元工具矩阵,在生态端培育产融结合能力,推动保险资金更好服务科技创新 [6]
发挥保险资金优势 助力科技创新发展
金融时报· 2025-10-15 10:32
文章核心观点 - 发展科技金融是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必由之路,金融机构需精准投放金融资源为科技创新注入动能[1] - 太平资产作为金融央企下属的专业保险资产管理机构,坚决贯彻国家战略,立足保险资金特性,发挥长期资本、耐心资本作用,全力服务科技金融[1] - 保险资金运用余额突破33万亿元,其长期性、规模性与科技创新需求高度契合,是服务实体经济、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2] 险资特性与科技创新需求的契合度 - 科创产业发展周期长,需要长期性、持续性和规模性资金支持,亟须耐心资本[2] - 保险资金来源于长周期保费,留存期限长、规模大,是市场上最重要的长期资本力量之一[2] - 截至2024年末,保险资金运用余额突破33万亿元,处于成熟稳定发展阶段,能为科技创新提供长期资金支持[2] 险资支持科技创新的实践与策略 - 保险资金通过股权投资、债权计划、产业基金等方式加大对科技创新领域的投资力度,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3] - 太平资产构建“政策研究—技术解码—价值发现”三位一体的投研体系,加强对优质上市公司的跟踪挖掘,提升估值定价能力[3] - 在大类资产组合中纳入优质科创资产,加大科创债券配置,丰富债权、股权和ABS等业务模式,构建符合耐心资本特性的配置体系[3] - 通过创投基金、定向增发、战略配售、科创主题ETF等多元化策略工具,为优质科创企业提供多元直接的资金支持[4] 构建科技金融新生态的战略方向 - 保险资管机构应积极服务科技创新、助力产业升级,从战略高度前瞻识别战略性新兴行业和传统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机遇[5][6] - 需构建层次丰富、精准匹配的全周期投融资支持体系:初创期通过母基金、创投基金切入;中期参与Pre-IPO或定向增发;成熟期参与S基金、IPO战略配售等[6] - 推动保险业务结构转型,构建与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相匹配的资产负债协同机制,并建立以长期价值创造为核心的绩效评估体系[7] - 守牢风险底线,建立健全风险管控体系,加强宏观评估、资本充足率监测、风险评估模型和投资组合压力测试[7]
青岛:将构建3000亿元基金矩阵
FOFWEEKLY· 2025-09-26 18:07
政府引导基金体系构建 - 构建创投基金、产投基金、重点项目协同基金的"3+N"政府引导基金体系 [1] - 吸引社会资本打造总规模不低于3000亿元的基金矩阵 [1] - 力争到2027年市政府引导基金在投规模达到1500亿元,市属国有企业基金规模突破1000亿元,各类创投风投机构在投青岛项目金额突破1000亿元 [1] 财政资金改革与投资机制 - 深化财政资金"拨改投",设立财政科技股权投资资金、"专精特新金"、"海洋金"、"航链金"等专项基金 [2] - 完善市场化决策机制以提高投资决策效率,并分类制定容损办法鼓励大胆投资 [2] - 建立政府引导基金尽职免责机制,政府引导基金容损率最高可达100% [1] 投资模式与产业支持 - 推动市属国企与政府引导基金、央企、省企加大合作,灵活运用"基金+产业"、"基金+园区"、"基金+项目"模式 [1] - 为青岛"10+1"创新型产业体系每条产业链匹配一组产业基金 [1] - 出台国有企业基金尽职免责办法,在整体业绩和长期回报考核方面给予政策支持以激励对科技企业的投资 [1] 招商引资与资本引入 - 开展招商引资赋能行动,争取与国家级大基金、省级引导基金合作设立基金,支持保险资金依法合规设立基金 [2] - 取消政府引导基金参股基金注册地限制,差异化设置出资和返投比例,与知名创投风投机构合作 [2] - 力争三年引入长期资本、耐心资本合计不低于150亿元,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股权投资试点基金三年实质性投资规模合计不低于60亿元 [2]
构建3000亿元基金矩阵 青岛发布基金发展行动方案
中国新闻网· 2025-09-26 12:38
行动方案核心内容 - 青岛发布《发挥基金引领作用促进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通过“三个聚力”和“五大赋能行动”构建基金管理运行体系 [1] 基金体系构建目标 - 方案旨在构建规模不低于3000亿元的基金矩阵 [1] - 力争到2027年,市政府引导基金在投规模达到1500亿元 [2] - 力争到2027年,市属国有企业基金规模突破1000亿元 [2] - 力争到2027年,各类创投风投机构在投青岛项目金额突破1000亿元 [2] 三个聚力具体措施 - 聚力整合政府引导基金,构建创投基金、产投基金、重点项目协同基金“3+N”政府引导基金体系 [1] - 建立政府引导基金尽职免责机制,政府引导基金容损率最高可达100% [1] - 聚力发挥国企引领作用,推动市属国企与政府引导基金、央企、省企等加大合作 [1] - 灵活运用“基金+产业”、“基金+园区”、“基金+项目”模式 [1] - 聚力深化财政资金“拨改投”,设立财政科技股权投资资金、“专精特新金”、“海洋金”、“航链金”等 [2] - 联合已设立的“人才金”、“硕果金”、“种子金”等资金,构建“拨改投”资金体系 [2] 五大赋能行动 - 方案提出招商引资赋能行动、产业培育赋能行动、要素支撑赋能行动、提质增效赋能行动和资源集聚赋能行动 [2]
青岛拟打造规模不低于3000亿元的基金矩阵
搜狐财经· 2025-09-26 11:00
行动方案核心内容 - 青岛发布《发挥基金引领作用促进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1] - 方案旨在构建"3+N"政府引导基金体系并吸引社会资本打造规模不低于3000亿元的基金矩阵[1] - 建立政府引导基金尽职免责机制,政府引导基金容损率最高可达100%[1] 基金体系与规模目标 - 聚力整合政府引导基金,构建创投基金、产投基金、重点项目协同基金"3+N"政府引导基金体系[1] - 力争到2027年,市政府引导基金在投规模达到1500亿元[1] - 力争到2027年,市属国有企业基金规模突破1000亿元[1] - 力争到2027年,各类创投风投机构在投青岛项目金额突破1000亿元[1] 资金运作与支持方向 - 加快政府引导基金退出,集中资金用于支持科创企业发展[1]
青岛发布基金发展行动方案 将构建3000亿元基金矩阵
证券时报网· 2025-09-26 10:42
政府引导基金体系构建 - 构建创投基金、产投基金、重点项目协同基金“3+N”政府引导基金体系,吸引社会资本打造规模不低于3000亿元的基金矩阵 [1] - 力争到2027年,市政府引导基金在投规模达到1500亿元,市属国有企业基金规模突破1000亿元,各类创投风投机构在投青岛项目金额突破1000亿元 [1] - 为“10+1”创新型产业体系每条产业链匹配一组产业基金 [1] 财政资金与投资机制改革 - 深化财政资金“拨改投”,设立财政科技股权投资资金、“专精特新金”、“海洋金”、“航链金”等“拨改投”资金 [2] - 完善市场化决策机制,提高投资决策效率,分类制定容损办法,鼓励“拨改投”资金大胆投资 [2] - 建立政府引导基金尽职免责机制,政府引导基金容损率最高可达100% [1] 合作模式与激励机制 - 推动市属国企与政府引导基金、央企、省企等加大合作力度,灵活运用“基金+产业”、“基金+园区”、“基金+项目”模式 [1] - 出台国有企业基金尽职免责办法,在整体业绩和长期回报考核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以激励市属国企加大对科技领军企业、科技成果转化企业的投资力度 [1] 招商引资与资源集聚 - 争取与国家级大基金、省级引导基金等合作设立基金,支持保险资金依法合规设立基金 [2] - 取消政府引导基金参股基金注册地限制,差异化设置出资和返投比例,与知名创投风投机构开展合作 [2] - 力争三年引入长期资本、耐心资本合计不低于150亿元,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股权投资试点基金三年实质性投资规模合计不低于60亿元 [2]
中国光大控股(00165):资负共振,锚定科创,拐点已现
国泰海通证券· 2025-09-03 20:29
投资评级 - 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 目标价14.18港元 对应0.73倍市净率[7][11] 核心观点 - 资负共振下看好业绩爆发 投资端前瞻布局科技创新领域逐步进入收获期 负债端资金成本持续下行[2] - 分部估值合计239亿港元 基金管理业务采用P/AUM估值对应市值53亿港元 自有资金和种子基金部分采用PB估值对应市值186亿港元[11] - 预计2025-2027年净利润20.44/24.19/27.91亿港元 同比增长207.09%/18.34%/15.36%[11] 业务结构 - 形成私募资产管理和自有资金投资两大业务板块 私募资产管理业务覆盖一级市场投资、二级市场投资、母基金投资 自有资金投资覆盖基石性投资、财务性投资、重要企业投资[11] - 截至2025年6月底管理总规模1194亿港元 涵盖72只基金 包括43只一级市场基金、20只二级市场基金及专户、9只母基金产品[24][59] - 自有资金投资业务持有54个投后在管项目 合计账面价值约342亿港元[67] 投资端表现 - 基金管理规模触底回升 从2024年1174亿港元增至2025年上半年1194亿港元[32][35] - 退出回报倍数大幅提升 从2024年1.54倍升至2025年上半年2.78倍[63][65] - 2025年上半年投资收益扭亏为盈 实现16.94亿港元收益 其中财务性投资取得11.57亿港元收益[45] 科技创新布局 - 自2021年以来新成立基金全部面向高科技领域 重点投资人工智能、半导体、生物医药、绿色投资领域[61] - 财务性投资覆盖长江存储、上海微电子、商汤科技、银联商务、贝达药业、武汉新芯、Circle等科技领军企业[80] - 重要企业投资特斯联为AIoT企业 2024年营收18.43亿元同比增长83.2% 在手订单超23亿元[90]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3.99亿港元实现扭亏 营业收入20.68亿港元[26][27] - 预计2025年营业收入4691.85亿港元 同比增长1411.61%[5][11] - 财务成本持续优化 2025年上半年融资成本同比下降133个基点至3.14%[52] 估值分析 - 基金管理业务采用P/AUM估值 给予8.56%的P/AUM比率并折价50% 对应估值52.78亿港元[100] - 自有资金投资采用PB估值 可比公司平均PB为0.53 对应估值186亿港元[101] - 合计目标市值239亿港元 较当前市值150.16亿港元有59%上行空间[8][11]
湖北25条举措,力挺武汉2027年建成科技金融中心
长江日报· 2025-09-02 08:44
建设目标 - 到2027年底初步建成辐射中部、面向全国、链接海外的科技金融中心 [1] - 到2030年形成金融助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新样本 以四个一流为牵引 [1] - 实现科技贷款规模 创投基金数量 科技企业上市数量等关键指标突破性增长 [1] 具体举措 - 提出25条具体举措强化功能定位和重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1] - 打造科技金融线下广交会和线上淘宝网两大综合服务平台 [2] - 高标准建设光谷科创金融集聚区并支持申创全国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 [2] - 建设东湖科技保险创新示范区和中国光谷科创路演中心 [2] - 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风投创投中心并推动科技型企业发债与上市 [2] 现有基础 - 2023年上半年武汉新增15只创投基金 [2] - 私募股权基金投资项目数同比增长47.9% 增速居全国第五 [2] - 上市和过审企业4家占全省一半以上且均为高新技术企业 [2] - 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突破4200亿元 同比增长13.5% [2] 预期影响 - 提升武汉科技金融中心的资源集聚力 改革创新力和辐射影响力 [2] - 更好支撑科技研发 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培育 [2] - 为湖北省支点建设赋能加力提速增效 [2]
产业型LP活跃度重回第一,并购潮起
FOFWEEKLY· 2025-08-27 18:13
文章核心观点 - 7月机构LP出资活跃度回调但市场结构正经历深刻调整 产业型LP活跃度重回首位 政策型LP加速布局并购 金融机构工具创新 区域布局呈现跨省投资趋势 市场孕育新机遇[4][5][7][9][31] LP类型结构变化 - 产业型LP出资占比42.01% 创年内新高 出资规模环比上升21% 其中非上市公司出资占比超九成 行业整合成为核心驱动力[9][12] - 政策型LP出资占比36.57% 活跃度下降11% 出资规模下降8% 投资策略转向精准聚焦 政府引导基金进入深度调整阶段[9][16][17] - 财务型LP出资占比16.80% 出资额环比下降29% 金融机构出资占比4.38% 活跃度环比下降37%[9][19] - 公共型LP出资占比0.24%[9] 产业资本动态 - 央企创投母基金进入实质运作阶段 诚通科创投资基金总规模300亿元 首期100亿元 由中国诚通联合中国石化 中国航油及海淀区政府共同设立[12] - 上市公司出资活跃度环比上升11% 广东地区出资规模最大且超10亿元 制药 生物科技与生命科学行业出资最多 其次为材料行业[12] - 光伏产业并购基金设立规模达700亿元 协鑫 通威牵头推动产业链垂直整合[13] 政策导向与并购布局 - 国家发改委发布《政府投资基金布局规划和投向工作指引》征求意见稿 要求基金聚焦产业技术创新与关键技术攻关 避免投资结构性矛盾产业 鼓励降低返投比例[16] - 《加强政府投资基金投向指导评价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建立定量与定性结合评价机制 强化政策目标达成监督[17] - 苏州太盟一号股权投资基金完成备案 LP包括横琴粤澳合作区产业基金等江苏国资 太盟中国总部落地苏州形成战略协同[18] 金融机构创新实践 - 银行AIC采用"债转股+股权投资"模式介入光伏 煤炭等行业整合 工银投资7月最大单笔出资8.99亿元投入广州工融智造产业基金 持股比例24%-30%[19][28] - 险资增加权益配置 银行系机构通过AIC参与引导基金探索灵活投资模式[19][31] 区域投资特征 - 江苏省为最活跃出资地区 56.8%出资投向省内 重点布局苏州 南京 无锡的先进制造 数字经济 生物医药产业集群[21][24] - 江苏LP跨省投资浙江 安徽 广东等地 聚焦数字经济与新能源领域 例如华泰紫金通过安徽基金布局滁州半导体材料企业[24][25] 活跃LP案例 - 工银资产(金融机构)与中金资本(政策型)以5次出资并列活跃度首位 路遥鞋业(产业型) 五矿信托(财务型)等机构紧随其后[27] - 中金资本在管湖北 广东 四川等多只引导基金出资 服务地区发展战略与产业升级[29]
创投容亏容错暖风频吹 回购条款未见明显松动
证券时报· 2025-08-06 02:55
文章核心观点 - 创投基金回购条款未出现大范围明显放宽迹象 多数机构仍保持审慎态度 [1][2] - 政府引导基金提高容亏率政策未有效传导至市场一线 子基金未明显感受到容忍度提升 [4][5] - 行业面临退出压力与考核收紧双重挑战 基金延期成为新常态 [5][6] 创投基金回购条款现状 - 超90%备案人民币基金使用回购权 约13万个项目面临退出压力 [3] - 个别机构出现创新案例:通过创始人新创业公司股权置换豁免回购 获国资LP认可 [2] - 澳银资本实施"两年一考核"机制 连续两年不达标启动估值调整 四年未达标触发回购 [2] - 优质企业可设置"股权为限"的回购上限 条款存在协商空间 [2] 政府容错政策实施情况 - 四川省政府引导基金投资损失容忍率最高达60% 种子期或未来产业基金可提升至80% 单个项目允许100%亏损 [4] - 深圳福田区 南山区 武汉 广州开发区等地将单个项目容亏上限设定为100% [4] - 政策红利未惠及市场化创投基金 新谈LP未提高容忍度 [4] - 国资基金需应对风控 纪检 巡察 审计等多部门监督检查 决策流程谨慎 [5] 行业退出与考核压力 - LP对子基金考核收紧 要求季度上报数据 穿透审计至项目层面 [5] - 基金延期成为行业新常态 部分基金已延期不止一次 [6] - LP是否同意延期取决于基金整体表现 业绩不好且DPI不达1的基金通常被拒绝延期 [6] - 行业倾向采用仲裁方式解决回购纠纷 鼓励谈判和解 [4][5] 机构应对策略 - 机构一般不走法律诉讼途径 优先通过谈判柔性解决问题 [4] - 对勤勉尽职且无道德风险的创业者给予更多容错空间 允许失败不追责 [2] - 通过延长基金存续期推动项目IPO 最终手段才执行企业回购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