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
icon
搜索文档
长风药业IPO屡战屡败背后:单品依赖症难解高毛利率或难维持 大额医院拜访费用或存贿赂风险
新浪证券· 2025-06-27 16:59
公司IPO进展 - 长风药业多次尝试登陆资本市场未果,包括2021年2月向科创板提交申请未受理并于同年4月撤回,2023年6月再次递表科创板后于2024年6月撤回 [1] - 公司于2024年11月再次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为前次失效后的第二次申请 [1] 收入结构及产品依赖 - 公司收入高度依赖单一产品CF017(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2022-2024年该产品营收占比分别为96.2%、98.4%、94.5%,对应收入2.69亿元、4.41亿元、4.9亿元 [3][4] - 第二大产品CF018(过敏性鼻炎治疗药物)2023年纳入医保后销量增长但价格从309.73元降至70.04元(降幅77.4%),毛利率仅6.5%,远低于CF017的85% [5][6] - 其余产品贡献收入不足1%,商业化表现薄弱 [4] 市场竞争格局 - 布地奈德混悬液市场竞争加剧,2024H1正大天晴、健康元、四川普锐特和长风药业在公立医院市场份额合计约60%,销售额分别为2.81亿、1.67亿、1.63亿、1.37亿 [7] - 2024年南京力成等三家企业新获批同类产品,另有数十家企业正在进行生物等效性试验,未来竞品数量将持续增加 [7][8] 集采影响与毛利率风险 - CF017集采渠道收入占比从2022年77.9%升至2024年81.2%,驱动公司整体营收从3.49亿元增长至6.08亿元,毛利从2.67亿元增至4.91亿元 [8] - 当前CF017毛利率维持85%高位,但竞品增多可能导致未来集采中价格压力上升,高毛利率可持续性存疑 [8] 销售费用分析 - 销售费用连年攀升,2021-2024年分别为0.52亿、1.36亿、2.22亿、2.36亿元,销售费用率约40%,显著高于行业水平 [9] - 业务开展开支(含医院拜访费用)占销售费用比例从2022年70.7%升至2024年78.8%,2024年估算医院拜访费用约4650万元(日均12.74万元) [9][10] - 行业存在商业贿赂风险,监管机构已发布《医药企业防范商业贿赂风险合规指引》,高压反腐背景下高额销售费用可能影响IPO进程 [11][12]
长风药业IPO“三战”成谜:核心产品失势、研发销售失衡与股权架构的复杂隐忧|创新药观察
华夏时报· 2025-06-26 20:51
上市历程与融资背景 - 公司曾两次冲击科创板未果,分别于2021年2月撤回申请和2023年6月失败后,5个月内转战港股[2] - 2010-2020年完成A轮至F轮共8轮融资,累计募集资金14.12亿元,涉及40多家投资人主体[2] - 与多位投资人签订的对赌协议因科创板上市失败自动恢复生效,成为转战港交所的重要原因[2] 产品结构与收入依赖 - 已获6项产品批文,但核心产品CF017(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占总营收比重达94.5%-98.4%(2022-2024年)[4] - 其他5款产品中,CF018收入占比仅3.9%(2024年),其余合计0.1%,商业化进展缓慢[5] - CF017被列入国家重点监控合理用药目录,政策监管趋严加剧经营风险[5] 市场竞争格局变化 - 2020年前布地奈德市场由阿斯利康主导,2020-2021年国产仿制药企业(正大天晴、健康元等)进入推动进口替代[6] - 2024年新增南京力成等3家竞争者,CF017市场份额从2023年20%降至16%,销量增长4.88%但价格持续下滑[7] - CF017单位售价从2022年2.78元降至2024年2.74元,销量增速从63.97%放缓至5.66%[7] 财务表现趋势 - 营收从2022年3.49亿元增至2024年6.08亿元,但增速从731.53%大幅放缓至9.23%[8] - 2023年扭亏为盈(3172.6万元)后,2024年利润下滑33.53%至2108.8万元[8] 研发与销售投入对比 - 研发开支2024年萎缩至1.22亿元,费用率从30.66%降至20.07%,低于可比公司均值(31.82%)[10][11] - 销售费用2024年达2.36亿元,费用率38.83%高于可比公司均值(38.28%),业务发展开支占比78.8%[11][12] - 科创板申报时披露的"医院拜访费"(占销售费用25.49%)在港股招股书中被合并至"业务发展开支"[13][14]
药企扎堆港股IPO:上市热潮难掩“造血焦虑”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17 15:12
港股创新药市场表现 - 恒生港股通创新药精选指数(HSSCPB)年内累计涨幅达71.83%,较去年同期20.74%的跌幅显著反弹 [1] - 港股创新药ETF(159567)年内增长67.16%,二级市场回暖带动药企IPO热潮 [1] - 6月已有7家本土药企递表赴港,包括翰思艾泰、维立志博等,其中5家仍处于亏损状态 [1][2] 药企IPO财务数据 - 翰思艾泰2023年收入666.4万元,亏损8516万元;2024年收入768.1万元,亏损扩大至1.17亿元 [2][3] - 维立志博2023年亏损3.62亿元,2024年亏损收窄至3.01亿元,2025年Q1亏损7536.7万元 [2][6] - 银诺医药2024年收入2005.5万元,亏损1.75亿元,较2023年7.33亿元亏损大幅收窄 [2][7] - 东阳光药2024年营收40.19亿元,净利润2480.3万元,核心产品奥司他韦占中国抗流感药市场38.5% [2][8] 研发与商业化进展 - 翰思艾泰核心产品HX009处于I/II期临床,研发成本从2023年4670万元增至2024年7470万元 [3][4] - 银诺医药GLP-1药物依苏帕格鲁肽α已商业化,减重适应症IIb/III期临床预计2026年完成 [7] - 轩竹生物2024年收入跃升至3009万元,但超9成依赖单一产品KBP-3571 [8] - 长风药业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占2024年营收94.5%,已纳入集采 [9] 行业趋势与挑战 - 港股18A章为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提供上市通道,吸引A股转港股企业如轩竹生物 [2][3] - 药物从I期到FDA批准平均成功率仅7.9%,耗时10.5年,早期研发风险高企 [4] - CD47靶点研发遇冷,跨国药企要求III期数据才注资,加剧早期企业压力 [5] - 东阳光药面临专利悬崖,奥司他韦胶囊专利已失效,颗粒剂专利2026年到期 [8] 资本运作与战略 - 维立志博与Aditum Bio达成6.14亿美元BD交易,含特许权使用费及股权 [6] - 东阳光药拟通过港股上市整合研发平台,提升全球品牌形象应对专利到期 [9] - 长风药业计划募资投入吸入制剂研发及生产设施扩张,巩固现有优势 [9]
长风药业港股IPO:收入依赖单一产品,2024年利润下滑
搜狐财经· 2025-06-16 16:27
上市进程与财务表现 - 公司曾于2024年11月递交港股上市申请,但聆讯资料集失效,此前两次冲击A股上市未果,2024年6月因A股上市时间不确定性和国际资本市场需求撤回第二次A股计划[1] - 2022年至2024年收入从3.49亿元(349,127千元)增长至6.08亿元(607,752千元),2023年扭亏为盈实现利润3172.6万元(31,726千元),但2024年利润下滑至2108.8万元(21,088千元)[1][7][8] - 销售及分销开支占比持续高企,2022-2024年分别占收入的38.8%、40.0%和38.8%[8] 产品结构与市场地位 - 收入高度依赖单一产品CF017(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其销售收入占比2022-2024年分别为96.2%、98.4%和94.5%[2][4][6] - CF017为中国销量最高的吸入药物类别,2024年占中国布地奈德吸入药物市场份额约16%,2021年5月获批后迅速纳入国家集采并推动市场增长[3] - 其他产品贡献有限:CF018收入占比从2022年0.1%提升至2024年3.9%,健康消费产品收入占比从2.8%降至0.8%[6] 研发与股东结构 - 当前推进20多个候选产品的全球开发,覆盖中国、欧美主要市场及东南亚、南美新兴市场[6] - 研发开支占比逐年下降,从2022年30.7%(107,227千元)降至2024年20.0%(121,849千元)[8] - 单一最大股东集团持有27.2%已发行股本投票权[9]
两次冲A未果,长风药业身患“单品依赖症”转战港股!销售费用逐年增长
深圳商报· 2025-06-12 12:40
上市申请与历史 - 长风药业于2024年6月11日提交港股上市申请,联席保荐人为中信证券和招银国际 [1] - 公司曾于2024年11月递交港股招股书但6个月后失效,此前两次冲击A股科创板均失败(2021年2月和2023年6月)[1][3] - 科创板撤回原因涉及2020-2022年持续亏损、产品研发不及预期及仿制药研发要求等问题 [3] 财务表现 - 2022-2024年收入分别为3.49亿元(+59.3% YoY)、5.56亿元(+9.3% YoY)、6.08亿元 [3][4] - 同期净利润从-4939.9万元扭亏为3172.6万元,2024年回落至2108.8万元 [3][4] - 毛利率持续提升:76.6%(2022年)→82.2%(2023年)[4] - 销售及分销开支三年累计5.94亿元,2024年达2.36亿元 [9] 产品结构 - 吸入产品CF017贡献超94%收入:96.2%(2022年)→98.4%(2023年)→94.5%(2024年)[4][6] - CF017为治疗支气管哮喘的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系公司首个获批产品 [4] - 其他产品占比不足6%,包括过敏性鼻炎用药CF018(2023年占比0.2%)[6] 研发投入 - 2022-2024年研发开支分别为1.07亿元、1.33亿元(+24.3% YoY)、1.22亿元(-8.3% YoY)[4][9] - 2024年研发费用下降主因GW013设备第三方服务完成,测试费减少1490万元 [9] 销售模式与客户 - 经销商渠道贡献98.8%(2022年)→99.5%(2023年)→99.3%(2024年)的销售收入 [7] - 五大客户集中度达60.2%(2022年)→69.4%(2023年)→66.4%(2024年)[8]
国产吸入药物龙头长风药业闯关港交所 CF017放量驱动业绩高增
智通财经· 2025-06-12 07:04
公司概况 - 长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向港交所主板递交上市申请,联席保荐人为中信证券和招银国际 [1] - 公司专注于吸入技术及吸入药物的研发、生产及商业化,产品组合覆盖广泛患者群体及治疗领域 [3] - 核心产品CF017(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是中国销量最高的吸入药物类别,2021年5月获批后迅速纳入国家集采,2024年市场份额达16% [3] 产品管线与市场拓展 - 公司正在推进20多个候选产品的全球开发,覆盖中国、美国等主要市场及东南亚、南美等新兴市场 [3] - 探索创新剂型如脂质体及siRNA,并扩展治疗领域至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及抗感染等新领域 [3] - 2024年5月获得FDA批准上市GW006(治疗COPD的阿福特罗雾化溶液) [4] - CF018(氮斯汀氟替卡松鼻喷雾剂)为中国首个获批治疗中重度过敏性鼻炎的药物,2023年纳入国家医保目录后已进入500多家医院 [5] 商业化进展 - CF017覆盖中国超10000家医疗机构 [4] - 2022-2024年收益持续增长,分别为3.49亿元、5.56亿元、6.08亿元人民币 [5] - 同期毛利分别为2.67亿元、4.58亿元、4.91亿元,毛利率维持在80%左右 [5][6] 财务表现 - 2022年亏损4940万元,2023年扭亏为盈实现净利润3173万元,2024年净利润小幅下降至2109万元 [6] - 研发开支占比逐年下降,从2022年的30.7%降至2024年的20.0% [6] - 销售及分销开支占比稳定在38%-40%,行政开支占比从31.5%降至21.2% [6]
长风药业港股IPO:业务严重依赖单一产品 研发投入持续加大
搜狐财经· 2025-06-11 23:52
公司上市申请 - 长风药业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书,联席保荐人为中信证券(香港)有限公司和招银国际融资有限公司 [1] 业务概况 - 公司专注于吸入技术及吸入药物的研发、生产及商业化,聚焦治疗呼吸系统疾病领域 [1] - 已开发出覆盖广泛患者、医学专科及治疗领域的产品组合 [1] - 从国家药监局及美国FDA获得六项产品批文并实现大量销售收入 [1] - 首个获批产品CF017(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于2021年5月获批后,迅速纳入中国集中采购计划并实现市场增长 [1] - 正积极推进全球范围内20多个候选产品的开发,包括中国、美国、欧洲等主要市场和东南亚及南美等新兴市场 [1] - 积极探索脂质体及siRNA等创新吸入制剂剂型,并将治疗领域扩展至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及抗感染等新疾病领域 [1] - 为特发性肺纤维化及肺动脉高压等疾病开发潜在的同类首创或中国首创治疗方法 [1] 财务表现 - 收入由2022年的人民币3.49亿元大幅增至2024年的人民币6.08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31.9% [2] - 2022年录得净亏损人民币4,940万元,2023年和2024年分别实现净利润人民币3,173万元和2,109万元 [2] - 2022年、2023年及2024年,研发费用分别为人民币1.07亿元、1.33亿元及1.22亿元,同期还确认了资本化研发成本 [2] 产品依赖 - 严重依赖CF017的销售,该产品销售收入分别占2022年、2023年和2024年总收入的96.2%、98.4%和94.5% [2] - 若无法保持CF017的销量、定价水平及利润率,公司盈利能力可能受到不利影响 [2] - 面临中国集中采购计划带来的不确定性,可能对市场份额及盈利能力造成不利影响 [2]
博瑞医药: 2024年年度股东大会会议资料
证券之星· 2025-05-09 18:49
公司经营情况 - 2024年营业收入12.83亿元,同比增长8.74% [7]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89亿元,同比减少6.57% [7] - 研发投入3.12亿元,同比增长25.42%,占营业收入24.31% [7][8] - 创新药及吸入制剂研发投入占比62.78%,同比增长77.37% [8] 研发进展 - BGM0504注射液(GLP-1/GIP双重激动剂)2型糖尿病和减重适应症获国内Ⅲ期临床批件 [9] - BGM0504注射液美国I期临床试验已完成 [9] - 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等5个吸入制剂在国内申报 [10] - 沙美特罗替卡松吸入粉雾剂完成BE试验并进入III期临床 [10] 产品注册 - 国内获批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注射液等2个药品注册证书 [10] - 国际获批磺达肝癸钠注射液在印尼及美国上市 [11] - 获得美国等国家5项原料药批准 [11] - 新提交国内外专利申请53件,获得授权33件 [12] 生产基地建设 - 泰兴原料药生产基地(二期)已竣工 [14] - 苏州吸入剂基地一期厂房封顶,设备安装中 [14] - 创新药BGM0504生产基地完成90%机电施工 [15] - 泰国合资工厂持股比例调整为19.32% [17] 国际化布局 - 产品覆盖全球40多个国家 [16] - 通过中国、美国、欧盟等GMP认证 [16] - 投资483万美元参与印尼合资建厂 [17] - 新增投资深圳奥礼生物布局口服大分子药物 [17] 财务数据 - 货币资金7.65亿元,占总资产14.82% [31] - 固定资产15.17亿元,同比增长111.20% [31] - 在建工程11.67亿元,同比减少32.78% [31] - 长期借款11.10亿元,占总资产21.49% [31] 发展战略 - 坚持"研发驱动"和"国际化"双核心战略 [22] - 布局多靶点创新药和高端复杂仿制药 [22] - 推进"走出去"技术输出和"引进来"国际合作 [23] - 目标成为医药行业国际化领军企业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