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场外期权
icon
搜索文档
产业需求升级 催生期货“深度服务”新模式
中国证券报· 2025-11-15 04:10
文章核心观点 - 期货市场凭借价格发现与风险管理功能,正成为企业应对不确定性、实现稳健经营的重要工具 [1] - 期货行业亟需从“交易通道”向“风险管家”转型,通过精细化、定制化服务与精准投教,深度融入实体经济 [1] 实体企业面临的主要经营挑战 - 全球贸易环境变化影响需求预期,政策不确定性对短期订单及长期钢材需求形成约束 [1] - 产业链利润分布差异显著,上游原料价格稳定,下游房地产调整导致钢材需求放缓,钢厂盈利空间受挤压 [2] - 需求侧预期调整推动经营模式适配,企业需从“高周转、大库存”模式转向精细化运营 [2] 期货工具的应用案例与效能 - 湖北宜城生猪“保险+期货”项目:生猪现货价格从2024年8月的21.05元/公斤持续下跌至9月底的17.97元/公斤,项目为超2万头生猪提供三个月价格保护,养殖户最终获赔超300万元 [2] - 上海纸浆贸易企业场外期权应用:通过定制场外期权组合实现套期保值收益124.6万元,并构建“期、现、权”一体化运营模式 [3] 当前风险管理实践中的挑战 - 企业套保理念存在偏差,常将期货头寸与现货经营割裂,未能建立“期现一体”的风险管理逻辑 [3] - 期货合约的标准化与实体企业多样化需求存在适配难题,基差风险对专业能力提出高要求,复合型人才稀缺 [3] - 企业期待深入产业实际的全流程定制化方案,而非泛泛的宏观分析或简单交易建议 [4] 期货行业服务模式创新 - 通过基差贸易将绝对价格风险转化为基差风险,赋予中小企业更灵活定价权 [5] - 借助“固赔熔断累沽”、“亚式增强看跌”等场外期权结构,精准匹配企业个性化套保需求 [5] - 推广“含权贸易”模式,将期权条款嵌入贸易合同,帮助企业锁定成本或销售底价,同时保留市场获利机会 [5] 期货服务实体经济的核心堵点与升级方向 - 首要堵点在于期货机构服务同质化与深度不足,行业竞争陷入低水平价格战 [6] - 关键堵点源自企业端认知偏差,将期货工具简单视为高风险投机工具,导致“不会用、不敢用” [6] - 升级方向需双管齐下:期货公司应向“风险管理合作伙伴”战略转型,提供全流程个性化方案;投资者教育需向精准化与多元化升级,运用案例教学、短视频等接地气方式 [6] - 邀请行业标杆企业分享成功经验,增强投教信服力,让企业理解期货的“风险管理”本质 [7]
长江期货总裁张帆: 产业需求升级 催生期货“深度服务”新模式
中国证券报· 2025-11-15 04:07
期货市场功能与定位 - 期货市场凭借价格发现与风险管理功能,正成为企业应对不确定性、实现稳健经营的重要工具 [1] - 期货市场通过提供前瞻性价格信号和多样化避险手段,成为护航实体经济穿越周期、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2] - 期货市场凭借价格发现、风险管理和资源配置功能,成为企业"稳预期"的重要工具,可有效对冲价格波动风险、锁定利润、优化库存 [3] 实体企业面临的压力与挑战 - 全球贸易环境变化影响需求预期,政策不确定性对短期订单及长期钢材需求形成约束 [2] - 产业链利润分布不均,上游原料价格相对稳定,下游房地产调整导致钢材需求放缓,挤压钢厂盈利空间 [2] - 需求侧预期调整推动经营模式适配,企业"高周转、大库存"模式面临调整,对精细化运营提出更高要求 [2] - 实体企业在运用期货工具时面临认知与能力双重挑战,常将期货头寸与现货经营割裂看待 [4] - 期货合约的规格统一性难以匹配企业在品类、区域和品级上的具体需求,产生基差风险,且复合型人才稀缺 [5] 期货工具应用案例与成效 - 湖北宜城生猪"保险+期货"项目:为超2万头生猪提供三个月价格保护,生猪现货价格从21.05元/公斤跌至17.97元/公斤,养殖户最终获赔超300万元 [3] - 上海纸浆贸易企业场外期权应用:通过定制场外期权组合实现套期保值收益124.6万元,并构建"期、现、权"一体化运营模式 [3] 期货行业服务模式创新 - 行业推动服务模式创新,通过基差贸易将绝对价格风险转化为基差风险,赋予中小企业更灵活定价权 [6] - 借助"固赔熔断累沽"、"亚式增强看跌"等场外期权结构,精准匹配企业个性化套保需求 [6] - 推广"含权贸易"模式,将期权条款嵌入传统贸易合同,帮助企业锁定成本或销售底价,同时保留市场获利机会 [6] 期货行业服务升级方向 - 期货公司需从"交易通道"向"风险管理合作伙伴"战略转型,为企业全流程提供个性化套保方案 [7] - 投资者教育需向精准化与多元化升级,构建分层教育体系,并运用案例教学、短视频等创新形式 [7] - 邀请行业标杆企业分享成功经验,增强投教信服力,让企业理解期货的"风险管理"本质 [8]
上海期货业服务实体专项立功竞赛结果揭晓
期货日报网· 2025-11-04 09:08
立功竞赛活动概况 - 上海市期货同业公会自6月起开展服务实体经济专项立功竞赛活动 [1] - 活动旨在立足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促进期货市场服务国家发展大局 [1] - 活动收到9家会员单位申报13个个人案例,16家会员单位申报37个团队案例 [3] - 经过网络投票及专家评审,最终评选出3个个人案例及9个团队案例参加现场答辩 [3] 期货市场发展现状 - 期货市场总资金规模突破2万亿元,机构及保值企业入市积极 [2] - 期货市场广泛覆盖实体产业,涉及年产值达30万亿元 [2] - 1600余家上市公司利用期货进行套期保值,占A股上市公司总数的28.6% [2] - 多样化衍生工具提高了风险管理效率,企业利用期货、期权等工具构建立体风险管理体系 [2] 期货市场功能与机遇 - 工具多元化、品种多样化及良好市场流动性提升了期货市场效率 [2] - 期货市场有效发挥了风险管理、价格发现和资源配置功能 [2] - 期货经营机构面临更多商机和创新机会,通过打造综合衍生品服务体系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2] 活动意义与未来展望 - 立功竞赛活动提升了会员公司服务水平,宣传了期货公司的服务能力 [3] - 活动是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践行金融强国使命的重要实践 [3] - 活动推动期货市场深度融入贸易中心建设,激发行业创新活力 [3] - 期货行业将在服务新质生产力、保障大宗商品供应链安全、促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等领域发挥更大作用 [3] - 期货同业公会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能级提升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期货力量 [4]
金融工具为钢铁产业链筑牢价格“防护网”
期货日报· 2025-10-21 09:15
文章核心观点 - 案例展示了期货及期权工具在钢铁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风险管理中的创新实践,通过“期货稳价订单”、“合成多头”含权贸易和欧式看涨期权等方案,帮助企业锁定利润、降低成本、规避价格波动风险 [3][16][17] 行业背景与需求 - 2024年国内钢铁行业呈现结构性复苏,全球钢铁需求增长1.7%,中国基建投资带动建筑钢材需求提升2.3% [6] - 2024年1-6月国内螺纹钢、热卷表观消费量同比微增0.8%,价格在3400-3900元/吨区间震荡;7-8月受极端天气影响,价格一度下探至3000-3200元/吨,库存累积超预期23% [6] - 2024年9月起,随着1.2万亿元基建项目集中过审及钢厂减产,价格反弹,螺纹钢主力合约单日涨幅达5.2%,突破3900元/吨,波动率指数从18.5急升至31.7 [6] - 钢铁产业链企业普遍缺乏有效金融工具管理价格风险,需构建稳定销售/采购渠道 [5][6] 上游生产企业案例(新疆企业) - 企业为新疆钢铁生产企业,年产能约300万吨,主要服务南疆及中亚基建需求 [4] - 企业面临3000吨中厚板订单的销售利润风险,采用上期所“期货稳价订单”项目,通过买入热卷HC2501看跌期权进行套保,目标价3520元/吨 [7][8] - 期权权利金原为68元/吨,由上期所补贴10万元后,企业实际支付约35元/吨 [8] - 期权到期后,HC2501合约结算价3473元/吨,低于目标价47元/吨,企业获得期权赔付141,000元,扣除权利金成本后净盈利37,000元 [2][15] 中游贸易企业案例(河南企业) - 企业为河南钢铁产业互联网平台贸易商,服务网络覆盖全国20多个省份,链接超10万家企业,年平台交易规模超千亿元 [4] - 企业计划采购约1.4万吨螺纹钢,采用“买看涨+卖看跌”的“合成多头”含权贸易方案,以较低成本锁定价格低点 [12] - 方案分三个合同执行,最终总收益为769,215.88元,相当于获利增效约55.29元/吨,有效减少了螺纹钢价格上涨带来的额外采购成本 [2][15] 下游加工企业案例(江西企业) - 企业为江西建筑钢材集成服务商,年钢材深加工与配送能力逾80万吨,服务网络覆盖赣、湘、鄂、皖四省 [4] - 企业计划采购1000吨热卷,担心价格上涨,于2024年8月13日以96.95元/吨的权利金买入HC2501虚值看涨期权,执行价3508元/吨 [13] - 企业于2024年10月16日提前平仓,平仓结算价3602元/吨,最终实现盈利49,080元,有效降低了采购成本 [2][15] 方案优势与亮点 - 锁定利润:帮助产业链企业建立稳定销售/采购渠道,规避锁价订单销售价格偏低或采购价格偏高的风险,实现“遇涨则涨、遇跌不跌”或“遇跌则跌、遇涨不涨”的增效 [16][17] - 流程简单:产业企业仅需在现货合同中嵌入期权结算条款,业务流程简单,理解难度低,接受程度高 [18] - 精准定价:利用期货合约价格升级传统贸易定价模式,通过支付少量权利金获得期权赔付权利,使销售/采购单价定位更加精准 [19]
山东聚丙烯产业链的场外期权创新应用
期货日报网· 2025-10-14 08:56
文章核心观点 - 山东聚丙烯产业链企业通过定制化场外期权方案进行创新风险管理,有效应对复杂市场环境 [1] - 塑编企业采用卖出虚值看跌期权策略规避库存减值风险并实现增利,获得净收益32000元 [1][5] - 医疗产品生产企业运用零成本累购期权策略管控采购成本,成功锁定900吨低价原料 [1][6] 聚丙烯市场背景与挑战 - 化工市场面临原油价格波动、供需失衡等挑战,聚丙烯价格受国际市场供需及原油价格影响显著 [2] - 2024年华东地区拉丝级聚丙烯价格运行区间在7265~7795元/吨,1月探底至7265元/吨,7月攀升至7795元/吨 [2] - 产业链呈现"三高两弱"特征:高成本、高投产(2024年新增产能280万吨)、高检修率(检修损失率16%),弱订单(BOPP行业开工率同比下滑5个百分点)、弱现金流(加工毛利率压缩至3%~5%) [2] - 传统期货套保因基差波动频繁、资金占用高等限制,促使企业转向期权工具 [2] 企业核心诉求与方案选择 - 塑编企业核心诉求为锁定销售利润,避免库存减值风险,并灵活调整套保策略 [3] - 医疗产品生产企业因采用固定价格合同模式,需对冲原料价格上涨风险,并按订单周期动态锁定采购成本 [3] - 塑编企业选择卖出PP2409合约的虚值看跌期权,行权价7605元/吨,期初价7610元/吨,权利金102元/吨,合约数量500吨,期限1个月 [4] - 医疗产品生产企业买入PP2501合约累购期权,采用零权利金结构,入场价7555元/吨,敲入价7500元/吨,敲出价7605元/吨,每日观察量150吨 [6] 期权策略执行与效果 - 塑编企业卖出期权获得权利金收入51000元,到期后因结算价低于行权价产生损失19000元,最终实现套保净收益32000元 [5] - 医疗产品生产企业的累购期权通过每日观察收盘价确定敲入/敲出,最终以7500元/吨的成本价获得900吨PP2501合约多单 [6][8] - 累购期权在10个观察日中,有3个交易日因价格低于敲入价而触发2倍多单(300吨),其余非敲出日获得标准150吨多单 [7] 方案优势与行业意义 - 卖出看跌期权方案资金占用少,兼具价格保险与收益增强功能,将静态库存转化为动态收益源 [8][10] - 零成本累购期权突破企业现金流瓶颈,通过价格分层触发机制规避择时风险,实现弹性套保 [8][11] - 定制化场外期权方案直击产业链核心矛盾,助力企业构建成本可控、利润可测的管理体系,为行业提供可复制的风险管理样本 [9][12]
五矿期货:深耕产业 赋能实体
期货日报网· 2025-10-13 08:38
文章核心观点 - 国家出台《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促进期货市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从战略高度明确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方向与使命 [1] - 五矿期货积极响应国家政策,通过自我诊断和业务创新,推动从传统经纪业务向综合产业服务转型,以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 [1][2][9] - 公司针对行业痛点实施三大关键举措,包括精准服务、生态平台构建和科技赋能,并取得量化成果 [4][9] 期货市场新使命 - 《意见》明确期货市场“发现价格、管理风险、配置资源”三大功能应服务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和金融强国目标 [2] - 核心聚焦于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和增强大宗商品定价影响力,关乎国家资源安全与宏观经济稳定 [2] 行业核心痛点 - 服务实体质效能力有待提升,现有产品供给和服务模式难以满足企业多元化、精细化的风险管理需求 [3] - 专业风险管理人才支撑不足,期货公司人才储备有限,实体企业对期货工具的认知多停留在“投机”层面 [3] 精准服务举措与成效 - 采用“场外期权”服务模式,为某钢铁企业设计“期货+虚值看跌期权”组合策略,助力企业净盈利518.6万元 [5] - 推出“含权贸易”服务模式,为某光伏银浆企业设计白银累计期权含权贸易,帮助企业构建全周期价值链条 [5] - 采用“期现业务”模式,为某企业PVC业务设计策略,在2025年6月至9月期间帮助其将库存周转天数缩短20天 [6] 生态平台构建 - 联合多方共建“产业风险管理基地”,在山东、浙江等省份开展调研与期现对接会,实现“避险+经营”双重赋能 [6] - 通过“外引内培”优化人才团队结构,并为产业单位提供期现人才培养服务 [6] - 升级“五位一体”投研体系,成功为锌产业链上游企业提供套保建议,规避价格下跌风险 [7] - 联合内部资源首创“产业风险管理+交割+检测+仓储”产融协同模式,助力客户优化资源配置 [7] 科技赋能与数字化转型 - 自主研发中国五矿衍生品业务监控系统,实现衍生品业务全流程数字化、智能化管控 [8] - 推出产业服务平台“五矿问策”,以“AI+产业大数据”为核心,其产业垂直大模型可在10分钟内生成定制化套期保值报告 [9] - 平台智能风控系统通过“期现地图”实时监控全国基差与仓单动态,实现四维预警 [9]
百万资金“蒸发”,内地投资者香港遇汇兑骗局
证券时报· 2025-09-27 14:05
事件概述 - 内地投资者蒋某通过香港持牌金融机构业务经理朱某介绍的换汇渠道,在24小时内分4笔转入约147万元人民币后,遭遇港币资金蒸发,内地警方已以诈骗案立案 [1][3] - 诈骗手法是利用香港银行“支票入账即显示余额”的规则,在投资者转出人民币后立即撤回远期支票,导致投资者资金损失 [3][7] - 涉事公司持有香港1、2、4、7、9号牌照,受香港证监会监管,但公司层面未对事件给出正式回应 [1][3][4] 业务经理行为与公司责任 - 业务经理朱某主动提出“帮忙对接可靠换汇渠道”,并声称换汇方是“公司董事长的朋友”,通过微信发送包含个人账户和公司账户的内地银行账户要求投资者操作 [3] - 根据香港《证券及期货条例》,持牌券商员工不得介入客户资金划转与换汇环节,朱某的行为已涉嫌利用公司信誉误导投资者,属于违规行为 [6] - 金融机构需对员工的职务行为承担管理责任,若员工行为与促成客户交易直接相关,公司需对违规操作导致的损失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6] 跨境投资与换汇风险 - 香港券商交易需以港币结算,内地投资者需将人民币兑换为港币入金,但个人每年仅有5万美元便利化购汇额度 [3][9] - 通过个人账户私下换汇属于违法行为,不仅不受法律保护,还可能面临外汇管理部门的罚款 [9] - 投资者应通过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办理换汇,切勿轻信券商员工推荐的“第三方换汇渠道”或“熟人介绍” [9] 金融产品与投资者适当性 - 投资者计划投资的产品为总回报掉期及场外期权,属于高风险金融衍生品 [3][9] - 涉事公司具备开展TRS及场外期权业务的资质,但投资者需充分了解产品结构,评估自身风险承受能力 [6][9] 监管与维权机制 - 香港投资者遭遇纠纷可通过向香港证监会投诉、向香港投资者赔偿基金申请赔偿、在香港法院提起民事诉讼等渠道维权,但存在法律程序复杂、成本高、执行难等问题 [9] - 业内呼吁内地与香港监管部门建立跨境投资纠纷快速响应机制,简化证据交换和案件协查流程 [11] - 香港证监会应加强对持牌券商的员工行为监管,要求券商建立严格的员工行为准则,禁止员工介入客户资金划转环节 [11]
百万资金“蒸发”!内地投资者香港遇汇兑骗局
证券时报· 2025-09-27 13:44
事件概述 - 内地投资者蒋某通过香港持牌金融机构投资时,在业务经理推荐的换汇环节遭遇诈骗,损失约147万元人民币 [1][2] - 诈骗模式为利用香港银行支票入账与兑现的时间差,在投资者转出人民币后立即撤回支票,导致资金蒸发 [2][4] - 内地警方已以诈骗罪立案侦查,但涉事公司层面未给出正式回应或解决方案 [1][2] 涉事公司及员工行为分析 - 涉事公司持有香港1、2、4、7、9号牌照,受香港证监会监管,具备开展总回报掉期及场外期权业务的资质 [1][3] - 公司业务经理朱某主动为客户对接换汇渠道,并声称换汇方是公司董事长的朋友,安全性有保障 [1] - 朱某通过微信向客户提供内地个人及公司银行账户,指导其进行换汇操作,此行为涉嫌违反香港监管规定 [1][2][3] - 根据香港监管规则,金融机构需对员工的职务行为承担管理责任,若员工行为与促成交易直接相关,公司需对违规操作导致的损失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3] 行业监管与风险漏洞 - 香港《证券及期货条例》及证监会要求持牌券商员工不得介入客户资金划转与换汇环节,尤其不得推荐非正规渠道 [3] - 当前跨境投资纠纷维权面临挑战,包括两地监管协调难、证据收集难、诉讼成本高以及胜诉后执行难等问题 [5] - 业内呼吁内地与香港监管部门建立跨境投资纠纷快速响应机制,并加强香港证监会对持牌券商员工行为的监管 [5] 投资者保护与合规提示 - 个人应通过银行等正规渠道办理外汇业务,避免参与私下换汇等非法活动 [6] - 投资者需警惕券商员工推荐的第三方换汇渠道或熟人介绍,换汇应通过正规金融机构办理 [6] - 总回报掉期、场外期权等属于高风险金融衍生品,投资者需充分了解产品结构并评估自身风险承受能力 [6]
百万资金“蒸发”!内地投资者香港遇汇兑骗局
证券时报· 2025-09-27 13:37
文章核心观点 - 文章通过一起具体案例揭示内地投资者在香港进行跨境投资时,在非正规换汇环节面临的风险以及后续维权困境 [1] - 案例暴露了持牌金融机构员工违规操作、跨境监管协调不足以及投资者保护机制有待完善等问题 [1][6] 案件经过与诈骗手法 - 内地投资者蒋某计划通过一家持有香港1、2、4、7、9号牌照的金融机构投资总回报掉期及场外期权产品 [3] - 因交易需以港币结算,该公司业务经理朱某主动推荐所谓“可靠换汇渠道”,并声称换汇方是“公司董事长的朋友” [3] - 蒋某在24小时内分4笔向朱某指定的三个内地银行账户转入共计约147万元人民币,操作流程为“先看港币到账、再转人民币” [3] - 对方利用香港银行“支票入账即显示余额”的规则,汇入远期支票使蒋某账户余额暂时显示增加,待蒋某转出人民币后立即撤回支票,导致资金蒸发 [3][7] 违规行为与责任界定 - 根据香港《证券及期货条例》,持牌券商员工不得介入客户资金划转与换汇环节,朱某推荐非正规换汇渠道并提供个人账户的行为涉嫌违规 [6] - 若朱某以公司信誉误导投资者或与换汇方存在利益关联,可能涉及共同诈骗 [6] - 金融机构需对员工的职务行为承担管理责任,若员工行为与促成交易直接相关,公司需对违规操作导致的投资者损失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6] 跨境投资风险提示 - 存在非正规换汇风险,通过个人账户私下换汇属于违法行为且不受法律保护 [10] - 存在券商员工误导风险,投资者切勿轻信员工推荐的第三方换汇渠道或“熟人介绍” [16] - 复杂产品风险,总回报掉期、场外期权等属于高风险金融衍生品,投资者需充分了解产品结构并评估自身风险承受能力 [16] 维权挑战与监管呼吁 - 内地投资者在香港遭遇纠纷后维权面临“两地监管协调难、证据收集难、执行难”等问题 [9] - 维权渠道包括向香港证监会投诉、向香港投资者赔偿基金申请赔偿或在香港法院提起民事诉讼,但均存在程序复杂、成本高、执行难等门槛 [9] - 业内呼吁内地与香港加强监管协作,建立跨境投资纠纷快速响应机制,并加强对持牌券商员工行为的监管 [12]
从期货到场外期权套保:一家纸浆贸易商的风险管理进阶之路
期货日报网· 2025-08-29 09:47
行业态势 - 2024年纸浆行业呈现深度调整与转型升级并行的态势[1] - 2024年上半年纸浆价格呈现明显上涨趋势[1][2] - 2024年下半年市场行情持续下行[2] 公司经营 - X企业主营纸制品及纸浆进出口贸易 年贸易量34万吨 年贸易额17亿元[1] - 企业2021年组建纸浆贸易团队 开展现货贸易[1] - 2024年下半年高位购入青岛乌针现货 现货亏损达50元/吨[2] 风险管理体系 - 企业建立严格的期货套保制度 组建专业期货团队[1] - 套保规模持续攀升 2021年1.8万吨 2022年2.5万吨 2023年3.6万吨[2] - 通过期货持仓建立虚拟库存 减少现货资金占用[2] - 尝试300吨纸浆实物交割 开辟低价采购新途径[2] - 运用卖出看跌期权对冲风险 权利金收入覆盖现货损失[3] - 构建卖看跌+卖看涨双向收益结构 摊薄持仓成本[4] - 形成权利金持续流入的保险池模式 降低单一头寸风险[3] 工具应用成效 - 期货及衍生工具帮助企业安全度过库存危机[1] - 增强对价格波动的抵御能力 实现稳健经营[4][5] - 实现从被动应对价格波动向主动管理风险敞口的转变[5] - 风险管理能力转化为行业竞争优势[5] 未来规划 - 计划拓展期货+期权+基差组合[5] - 联合产业链构建套保联盟 促进形成纸浆产业生态圈[5] - 希望推出纸浆场内期权 提升风险管理工具箱多样性和精准性[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