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骨骼

搜索文档
以“新”提质激活经济强劲引擎 “科技新特产”向“新”而行闯出大市场
央视网· 2025-08-03 10:57
浙江科创企业表现 - 2025年上半年以杭州"六小龙"为代表的浙江科创企业成为全球焦点 科技创新成为拉动浙江经济增长的重要动能 [1] - 杭州"科技新特产"市集展出包括宇树科技机器人、哈浮飞行相机、强脑科技外骨骼等入选首批十大"科技新特产" [3] - 杭州"六小龙"在国内外火爆"出圈" 创新产品成为杭州向世界递出的新名片 [7] 浙江外贸与出口表现 - 2025年上半年浙江对全国出口增长贡献率达19.8% 居全国首位 [4][6] - 高端装备出口675.1亿元 增长19.9% 新兴产业引擎强劲 [6] - 浙江外贸保持稳中有进态势 展现企业向"新"而行、以"新"提质的活力 [9] 智能机器人行业发展 - 2025年上半年全国智能机器人行业平均增速可能达50%到100% [7] - 宇树科技等企业加快拓展海外市场 [7] 零零科技产品表现 - 飞行相机入选杭州"科技新特产" 在大众投票中热度第一 [11] - 产品聚集近200项发明专利 包括自研AI算法、视觉传感器等核心部件 [13] - 问世半年来月均销售额保持10%增长 6月单月销售额突破1亿元人民币 [13] - 公司团队370人中研发人员占一半 正筹备颠覆性新品 [14] 零零科技新产品研发 - 研发全球首创双旋翼无人机 仅重249克 气动效率高 续航超长 加速极快 [16] - 产品在全球没有同类竞品 [16] - 公司使命从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 [19]
杭州有了机器人电工
快讯· 2025-07-28 13:10
技术创新与应用 - 国网杭州供电公司采用"外骨骼搬运+无人机挂载+机械臂检修"的创新技术组合,实现电力铁塔检修作业的高效协同 [1] - 该技术方案使检修耗时缩短50%,作业时间从传统人工的2小时降至1小时以内 [1] - 载重无人机可携带50公斤重的机械臂升至70米高空,完成防振锤更换等精细操作 [1] 运营效率提升 - "机器代人"的数智运检体系已在杭州电网全面落地,显著提升高空高危作业的安全性和效率 [1] - 新技术成功克服高温与高空双重作业挑战,为迎峰度夏等关键时期提供智能保障 [1] 未来发展 - 公司计划将该技术拓展应用于导地线修补、间隔棒更换等更复杂的高空作业场景 [1] - 机器人电工首次在杭州电网实现商业化应用,标志着电力运维进入智能化新阶段 [1]
具身数采方案一览!遥操作和动捕的方式、难点和挑战(2w字干货分享)
自动驾驶之心· 2025-07-10 20:40
遥操作概念与历史 - 遥操作起源于太空探索和军事领域,已有几十年历史,早期应用于手术机器人和远程挖掘机等场景[8][10] - 传统定义为通过设备远距离操控机器人,需具备空间隔离特性[10] - 具身智能兴起使遥操作重要性提升,因数据驱动范式需要真机采集实际场景数据[15][17] 当前遥操作技术方案 - 主流方案包括同构臂控制、VR操控和纯视觉IK解算[21][28] - 纯视觉IK方案因操作自由度高而受青睐,但存在遮挡问题[23][30] - 动捕系统面临精度挑战,需解决不同体型操作者与标准机器人的映射问题[73][78] 技术挑战与创新 - 系统延迟是关键瓶颈,整体需控制在40毫秒以内以避免眩晕[33][117] - 异构手部控制是难点,需设计新型映射算法解决结构差异[82] - 移动平台与机械臂协同控制尚未形成稳定技术路径[96][97] 行业应用与案例 - ALOHA系统创新性地整合移动操作最小配置与端到端算法框架[102] - 手术机器人采用主从臂设计实现精准控制,但存在视野遮挡问题[8][106] - 挖掘机遥操作通过1:1驾驶舱复刻实现85%现场操作效率[123] 未来发展方向 - 可能演进路径包括纯虚(无穿戴)和纯实(力反馈外骨骼)两种方案[37][45] - 需建立智能辅助系统,类似汽车ESP提供自动补偿功能[124][125] - 终极解决方案可能是脑机接口,直接传递运动意图[36][144] 人机交互设计 - 优秀系统应充分调动人手眼协调能力,建立自然操作直觉[53] - 3D显示技术(VR/裸眼)可提升操作沉浸感但面临眩晕挑战[113][114] - 语言、手势等多模态输入将共同构成未来交互方式[142][143] 机器人操作系统 - 当前ROS系统以功能模块为核心,未来需转向以人为中心设计[145][146] - 可能出现类似安卓的标准化平台,统一硬件接口和开发工具[146] - 行业存在封闭化趋势,各厂商开发私有中间件导致生态碎片化[154][155]
硬核科技助力极端灾害事故应急救援
科技日报· 2025-06-25 17:35
演习概况 - 演习名称为"应急使命·2025"极端灾害事故场景新质救援能力检验性演习,在黑龙江省东宁市、河南省濮阳市等地举行 [1] - 演习由国家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主办 [1] - 演习围绕断路断网断电应急救援、原始林区重特大森林火灾扑救、大型储罐火灾爆炸事故应急救援、城市高层建筑火灾扑救四个专题展开 [1] 装备与技术应用 - 演习中使用了高低空无人机集群、耐高温机器人、机器狗等先进装备 [2] - 投入大流量远程供水供液系统、大跨距举高喷射消防车、大流量拖车炮等5大类80余台(套)装备 [2] - 运用应急指挥"一张图"和"久安"大模型激活大数据分析系统监测灾害 [3] - 采用卫星电话、北斗终端报送灾情,无人机集群侦察,外骨骼深入灾区 [3] - 使用无人艇、水下机器人测绘河道数据,自扶正舟艇转移群众,浮箱式动力舟桥开辟水上通道 [4] 战术与能力提升 - 重点演练智能化态势侦检和决策指挥、快速远程供水供液、全方位冷却防护等7个科目 [2] - 无人化、信息化、智能化设备解决了火场态势获取难、信息集成难、指挥协调难等问题 [2] - 构建"空天地"一体化指挥网络,无人化装备架设通信节点,遥控履带式侦察机器人和信号中继基站保障指挥 [3] - 实现小型水电站"黑启动"、"光伏+储能"协同供电,保障重点区域电力 [4] - 演习检验了一批新装备、新技术、新材料、新战法,初步形成应对"三断"极端灾害新质救援能力 [4]
人民时评:以未来产业塑造产业未来
快讯· 2025-06-11 08:00
未来产业发展 - 资本需要耐心陪伴科创企业成长,共同成为"长跑搭档",以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助力未来产业从"幼苗"成长为"参天大树" [1] - 2025中国科幻大会展示了低空智能飞行器、虚拟数字人、外骨骼穿戴设备等未来科技场景,体现未来产业的无限潜力 [1] - 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壮大的同时,布局未来产业是塑造产业格局的关键变量,兼顾短期收益与长期发展 [1] 科技创新应用 - 低空智能飞行器、虚拟数字人交互、外骨骼穿戴技术等创新应用已进入公众视野,成为未来产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1]
以未来产业塑造产业未来(人民时评) ——从展会感受中国经济脉动①
人民日报· 2025-06-11 06:14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 - 人形机器人在智能制造、商业服务、医疗卫生等领域展示应用潜力,具身智能成为未来产业新赛道[2] - 飞轮储能系统、朱雀二号火箭、生物制造等技术突破推动储能、航天、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从0到1发展[3] - 安徽合肥聚集全国近1/3量子科技企业,形成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的生态体系[4] 未来产业发展趋势 - 前沿技术驱动的未来产业具有前瞻性和引领性,代表国际竞争制高点[2] - 科技创新突破产业化应用是形成全球竞争护城河的关键,决定产品话语权与产业定义权[3] - 低空智能飞行器、虚拟数字人、外骨骼等科幻场景正在加速商业化落地[5] 产业生态与要素支持 - 政府引导基金、新兴产业投资母基金及金融机构支持为未来产业提供资金活水[5] - 技术转化需搭建平台促进"书架"与"货架"对接,实现科技成果向新产品新产业的转化[4] - 协同攻关机制帮助解决卡脖子难题,加速技术路线验证与产业化进程[4]
港股AI医疗赛道走强 基金经理看好三大方向
证券时报· 2025-06-05 01:32
港股AI医疗赛道表现 - 健康之路股价在6月2日起的三个交易日内飙升49.13%,今年前五个月涨幅接近300% [1] - 美丽田园医疗健康4日股价大涨34.25%,云顶新耀涨5.16%,医渡科技涨超7% [1] - 恒生医疗ETF自4月9日以来涨幅达34.69% [2] - 药师帮自4月8日以来股价涨幅达89% [3] 公募基金持仓动态 - 云顶新耀被平安基金、安信基金、易方达基金纳入重仓股,平安医药精选基金仓位占比达8.84% [1] - 银华医疗健康基金前十大重仓股清一色换成AI医疗公司,包括讯飞医疗科技、京东健康、医脉通 [2] - 景顺长城隽发平衡养老FOF股票持仓覆盖万东医疗、医渡科技、迪安诊断等AI医疗标的 [2] - 药师帮吸引平安基金、中欧基金、富国基金、华安基金集体调研 [3] AI医疗细分方向 - AI制药:AI技术提升新药开发效率,多款AI筛选药物进入临床验证阶段 [3] - AI医疗:关注诊疗环节的AI辅助导诊、问诊、诊断及健康管理,以及脑机接口、外骨骼等新兴技术 [3] - 数据生产及应用:医疗数据数量和质量影响AI产品效能,基因测序和大型医疗集团具备优势 [4] 政策与产业进展 - 工信部等七部门支持建立医药大模型创新平台,开展"人工智能赋能医药全产业链"应用试点 [4] - Open AI发布开源健康基准HealthBench,评估大模型在真实医疗场景表现 [5] - DeepSeek招募"医学+AI"复合型人才,扩展临床辅助决策、药物研发场景 [5] - AI医疗商业化订单从一季度末开始落地,覆盖健康管理、影像学诊断、手术机器人、基因测序等领域 [5]
外骨骼助力爬山:热潮背后的商业逻辑
36氪· 2025-05-09 08:01
外骨骼市场潜力 - 全球外骨骼市场规模预计从2025年的10.7万台增长至2028年的30.1万台,年复合增长率超33% [4] - 2030年全球外骨骼市场规模预计达146.7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42.2% [4] - 中国60岁以上人口突破3.1亿,外骨骼有效解决老年人登山痛点 [4] - 年轻群体(20-30岁)使用外骨骼比例显著,"体力焦虑"催生新需求 [6] 技术革新 - 采用碳纤维机身,重量仅1.2公斤,可承受200公斤瞬时拉力 [2] - 多模态传感器(EMG、IMU、压力传感器)实现精准助力,误差<5% [7] - 自适应控制算法0.1秒识别台阶高度差,自动调节助力强度 [7] - 续航能力从早期不足2小时提升至8小时以上 [7] 商业逻辑 - 游客租赁外骨骼价格对标缆车(泰山80元/段,华山200元/天),体验感完胜 [9] - 景区引入外骨骼提升游客满意度,带动二次消费(餐饮、纪念品) [9] - 上游碳纤维材料(中复神鹰)、传感器(柯力传感)需求激增 [11] - 下游企业如探路者与迈宝智能合作开发消费级下肢外骨骼 [11] 产业链与资本动态 - 振江股份子公司海普曼专注外骨骼智能控制算法及仿生设计 [11] - 宏昌科技、振江股份、精工科技等外骨骼概念股近期表现抢眼 [11] 未来展望 - 技术瓶颈包括续航能力、人机交互算法精准度及复杂地形适应性 [12] - 轻量化材料与电池技术需突破以降低成本 [12] - 应用场景有望从景区拓展至买菜、遛狗、通勤等日常生活领域 [12] - 理想外骨骼需具备轻量化(≤1kg)、耐用性、智能辅助、长续航及低价特性 [12]